学禅方便谭 禅宗史论 五、对中国文化之影响

作者:出处:
分享到:

 
    我国自汉武帝崇儒术、黜百家,两千年来之学术思想,一以儒教为中心而无所移易,然此系就表面观之,若细察其内面,士大夫之思想言动,未尝不随其他宗教学说而有所变迁。道教无论矣;其影响最深者,莫如印度佛教之传入,而尤以禅宗为特甚。宋时诸大儒如王安石、苏子瞻、黄山谷等,莫不精究禅理,公开崇佛,甚有帝王如唐宣宗、明太祖亦曾与佛教发生关系,而梁武帝、清世宗更成禅宗作家。西晋以来之政治教化,带有佛教色彩,甚为浓厚;独怪李翱、韩愈辈一面向禅师问道,一面对佛教攻击,实不知其意之所在也。李翱参药山俨曾呈偈述心得,有“云在青天水在瓶”之句。韩愈屡参大颠,亦云:“弟子于侍者边得个入处。”二公对禅宗之仰慕可知。后李翱作《复性书》,主张止情复性,完全根据佛理;但却诋佛家之出家学戒为非中道。不知居家何不可学佛,五戒又何异五常?据此诋佛,诚所谓隔靴搔痒,不值识者一笑。
    厥后程伊川、朱紫阳等推源《复性书》,发展而成宋代之理学,不能不谓儒学思想之一大进步;但其排佛之风,亦未稍息。考二程之学,得自周濂溪,濂溪固尝问道于僧寿涯,学禅于黄龙慧南,故其学术渊源,仍不能脱离佛教。朱子初承二程之学,旋复接近丹道,与二程颇多出入,后以尊德性与道问学之争,与陆象山形成水火,卒因互争虚伪之道统,而酿成剧烈之党祸,不智孰甚!王阳明遥承象山之学,倡知行合一,以致良知之说,更与禅宗心法相接近,惜其歧视僧侣之习气,未能稍改。梁任公评为既诬孔,且诬佛,而并以自诬,殊为得当。然诸子之立身行事,率能尚礼重气,笃践实履,其高风亮节,足堪法式。千百年来,中国民族著有崇尚节义,爱好和平普遍特性,未始非此儒表佛里之理学养成之。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