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院住持手册 一、住持须知

作者:出处:
分享到:

 
    (台北市佛支会第二次寺庙主持人员讲习会讲稿)
    住持为一寺之主,众僧之首,凡寺院前途兴衰,众僧安和与否,其因素固非一端,然住持一人之关系实为最大。故住持有统领大众,综理寺务,振兴寺院之责。如住持能克尽职责,领众得法,处事有方,常住(寺院)必然兴盛,僧众亦自和合。古人所谓统领大众,一切无碍,常住增辉,三宝永续者,即谓此也。如若徒拥名位,不尽职责,遇事敷衍,苟且偷安,或好事虚华,不求实际,则必废弛寺务,败坏寺风,低落僧伦,等同俗流,其过甚巨。古人所谓“大众慧命,在汝一人,汝若不顾,罪归汝身”者,正谓此也。由是则知,身为住持者,不可不认真执行,以求无所职,善尽其责。
    兹就个人管见所及,将住持“所应为”与“不应为”之事项,综述十八则于下:
    一、寺院无论大小,总要建立共住规约,使大众有所准绳,方不致紊乱,行事参差。古人所谓“龙蛇杂混,凡圣交参,不依规矩,焉成方圆”。所以为住持者,对于所住持寺院之规约须特加注意,如有成规者,当身体力行,为众表率。如无成规者,则急须订立,以安大众,而利常住。惟订约之要,必须上契清规,下合时宜。
    二、每日早晚两堂功课,为常住门风,大众要务,为住持者必须亲自领众,共同念诵。不得懈怠偷闲,不得借故脱课;否则既退大众道心,又损常住家风,何足为人师表。
    三、每天早午两次斋堂,虽系自维身命,亦是利他法事。为住持者应与大众同甘共苦,藉宏佛法。如在食前念供养咒时,当念:“上供十方佛,中供诸圣贤,下济六道品,等施无差别。”正当受食时,则又各存五观:一曰计功多少,量彼来处;二曰忖已德行,全缺应供;三曰防心离过,贪等为宗;四曰正事良药,为疗形枯;五曰为成道业,应受此食。又于食毕结斋时,则回向曰:“饭食已讫,当愿众生,所作皆办,具诸佛法。”观此自他两利之法事,既有如此功德,理当尊重奉行,切不可别众独食,更不应人苦我甘。
    四、常住若设有禅堂、观堂、律堂,以及念佛堂等专修之所,为住持者,必须按规入堂,领众熏修,并要常向大众说明修持方法,增长大众道念,更要行解相应,脚踏实地,不得未行言行,不知言知,致蹈以盲引盲之愆,更招妄语欺世之过,不可不慎!
    五、凡是十方常住,所有一切财物法物,均为十方僧所共有,为住持者不得私自取用。戒云:“昔有一沙弥,盗众僧石蜜少分,即堕地狱。”凡由常住名义关系取得之财物,应点滴归公,为众所有,亦不得私自取用。非特如此,即分配施用不合法制,亦背因果,所以戒云:“即三宝物,亦不得互用,况其他耶。”若所住寺院,虽非十方常住,亦须知“寺庙财产,为寺庙所有,出住持管理之”。乃监督寺庙条例所明定,不可于管理之中浮滥开支,更不可化公为私,或因私情图利他人。
    六、既为一寺住持,凡常住一切大事,均要亲自管理,必要时无妨召集会议,集思广益。惟于处事时,尤应开诚布公,不得粗心大意,不得好逸恶劳,不得刚愎自用,致损常住公益。
    七、凡常住应有兴革事宜,须要振作精神,发挥才能,为常住尽忠服务,以期达到理想。既不可固步自封,更不可得少为足,亦不得滥事更张,妨害常住进展。
    八、凡常住内外事务,应请各单职事,分工合作,由住持考绩现成,奖功规过;不得私循人情,不得赏罚不分,以期各展所长,咸尽其职,更增和敬。
    九、凡为人表率者,在一切时、一切处,先须检点自己所行所为,是否合乎戒律威仪,如在行、住、坐、卧中,不合佛制威仪,必须力求改正,示人弘范。如若不然,便要被人轻视,招人讥谤,甚或引人效尤,助长颓风。果至如此,则既不能律己自修,而反使他人招愆,自害害人,其罪甚重,可不慎欤!
    十、凡为众中首领,须使大众意志集中,情绪安和,更要作到“常住以无事为兴盛,大众以和合为安居”。为住持者不得乱出主张,分散大众精神,轻起评论,搅乱大众情绪;否则易使常住发生事端,殊非佛门之福。
    十一、住持对常住大众,固要量其才能,分配工作,仍应顾及大众修持,期其德业与事功并进,切不可使其不劳而获,坐享其成,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又不可使其专为常住服劳,有废自己道业。良以僧伽不暇修持,道业废弃,势必等同俗人,出家何益。如若任其关门自修,不理一事,则又必养成懒汉,招罪折福。
    十二、凡常住住有青年僧尼者,务须特加教育,养成佛教栋梁,如寺中未设教育机构,即须送往佛学院读书,或绍送大德处参学,必使培养成为法器,以便将来宏法度众,万不可任其空过光阴,虚度年华。须知今日青年,即是未来主人,所以为住持者,不可不注意为佛门作育人才。
    十三、如常住住众中有自己子孙及十方客师者,须待之一律平等,不得分别亲疏,不得厚此薄彼,方招他人批评,才合领众准则。
    十四、寺院为海众共栖之所,体遍十方,无论常住大众或往来客师,如有违犯戒律及常住清规者,得依律规处治,其他所犯威仪及轻微过失,当存慈悲心,用柔和语,善予开导,使其惭愧改过,切不可有丝毫瞋恚心,故加人罪,使其遗恨终身。
    十五、住持既为寺院之主,对于人事应酬,自难免除。但在待人接物时,总要厚重诚实,使人敬爱,不可轻薄浮躁,令人讥谤。倘与他人交涉事件,须要内怀慈悲之心,外观谦和之相,善与说法,以企达成目的;纵使对方蛮横,无理可喻,亦要保持忍辱养德态度,不与计较,藉以树立佛教心量广大之气度,使社会人群有所效法,自收潜移默化之功。
    十六、凡作寺院之主,即有宏法利生责任,对佛教、对社会、对人群,均要有所贡献,如在可能范围之内,应尽量创办佛教学校,培育僧材,以续三宝慧命,或兴办各种慈善事业——医院、孤儿院、养老院、托儿所之类,或主办各种文化事业——出版书籍,杂志刊物,以及图书室之类,造福社会,利济人群。
    十七、住持对于所住之寺院,如感觉殿房不够应用者,得尽量筹划修建,务使规模宏敞,庄严清洁,以供宏法安僧之需。至于经费来源,必赖信士布施,或向十方募化,惟募化须取随缘乐施为原则,切不可勉强从事,致使施者毁谤,反招罪咎。
    十八、每一寺院均为佛教组织之一员,凡对佛教团体所应尽之义务,均要热忱拥护与供献。凡关团体人事之相处,亦应精诚联系与团结。为住持者须知世间任何一事,决不能单独成立,必须群策群力,才能事半功倍。所以说,有了精诚的结合,才有伟大的成就。本人近年来最感苦恼的,就是一部分佛教徒不能团结,常被外界讥评,致使佛教蒙藏。深望为住持者,为佛教顾全大局,明识大体,同心同德,共荷如来家业,是所厚幸。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