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论讲记 佛说梵网经菩萨戒本讲记 壹 释经题

作者:出处:
分享到:

 
    佛说梵网经
    【讲解】佛说——佛说者,谓此经先由卢舍那佛后由释迦牟尼佛所亲口宣说也。佛者梵语“佛陀”之省译,汉语义翻“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乃名为佛,以别于二乘人自觉而觉他不足,菩萨自觉、觉他而觉行尚待圆满也。一般解释如此;但如各人外出讲经时,仍须将自觉、觉他与觉行圆满之义加以深入浅出的说明,庶几初机听者易生信解。但此经犹应不以一般的讲解为已足,因此《梵网经菩萨戒本》,既不以凡位众生为当机,何以凡夫可受持此戒?这是必须依天台所立之“六即佛”义以说明之。又此经先由卢舍那佛说,后由释迦牟尼佛说,前者非以应化身说,后者非以法身或报身说,因此又须讲到佛之“三身”。兹分别解说之。
    六即佛:
    一、理即佛: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性相常在,遍一切处,所谓一色一香无非中道也。但三恶道之众生身,虽有佛性而未之闻知,致无一毫之修善,诚可悲矣!唯本具理性,仍与佛同,故名为理佛。即此理性与佛同,就是凡夫位分的众生有资格受菩萨戒的由来。
    二、名字即佛:从知识或经卷得闻一实菩提之道,而于名字中通达了知一切法皆为佛法,一切佛法皆可成佛,故曰名字佛。此为凡位众生可依菩萨戒法行菩萨行乃至成佛之由来。
    三、观行即佛:由解知名字,更进而依教修行,心观明了,理慧相应,理慧明了,行持相应,是名观行佛。此示凡位众生信受菩萨戒法已,依戒起行,念念观心,即得此修学佛道之位。
    四、相似即佛:观行功深,诸垢消落,具六根清净之德,仿佛证佛理而与真解相似者,是名相似佛。凡位众生受持菩萨净戒,成就六根清净,即入此位,不复名为凡夫。
    五、分证即佛:由观行之力而发真智,渐次断一品之无明,证一分之中道,所分证者,即同于佛,是名分证即佛。
    六、究竟即佛:破四十二之元品无明,具究竟圆满之觉智者,即究竟妙觉佛陀位也。佛徒受菩萨戒行菩萨道所冀成就者,即为此究竟佛果。
    《止观》一之三曰:“此六即者,始凡终圣。”《辅行》一之三曰:“体不二义故名为即。”所以《天台观行疏》云:“理佛即是名字佛,乃至即是究竟佛也。彼此六佛互相即,故云即。”我国大乘佛教依此《佛说梵网经菩萨戒本》授菩萨戒之理由在此,盖以受此戒者既具与菩萨相同之体性,虽现非菩萨而现已具有修行菩萨戒法之资格也。彼不达六即佛义者乃始有可否传授菩萨戒之妄议。虽说如此,然智者大师所说《菩萨戒义疏》,曾论授戒师之德业云:“《梵网经》言:‘为师必是出家菩萨,具足五德:一、持戒;二、十腊;三、解律藏;四、通禅思;五、慧藏穷玄。’什师所传,融师笔受,流传至今,此其正说。”此为传戒师必须具备之条件。就此可知受戒易而授戒师大不易得,足资吾人深自警惕省察。我是常为惭愧的!
    佛身:
    法身(本觉性体)佛名毗卢遮那(依天台),译言光明遍照。
    报身(始觉智圆)佛名卢舍那(依天台),译言净满。
    化身(慈悲应现)佛今名释迦牟尼(依天台),译言能仁寂默。
    以上为天台宗以三佛配三身之说。按晋译华严皆称卢舍那佛,而无毗卢遮那佛名;唐译诸经皆称毗卢遮那佛而无卢舍那佛名。因此,明末蕅益大师则谓:“只是梵音楚夏,未必专以此分法、报。”今依英译梵语及藏译诸经考之,皆以毗卢遮那之音较为完整;其义毗卢为大日,遮那为遍照,非如世间日之照不能遍,且含有诸恶都净,众德悉圆义,故义亦较为完正。是以知为一名异译也。何以异译?殆晋代传译者读音微异或省译毗字音耳。天台介于晋唐之间,其时已一名两译并出,以之配法报二身,原无不可,似非出于误认。又《华严》对同为一佛而有时名为释迦,有时或名为毗卢遮那,是法化两身之佛名亦有不加分别之例,正与天台分一佛以配法报二身无殊,所谓“本无异体”也。此诚如蕅益大师所云:“惟此经卢舍那自坐华台,释迦据百亿界,当知三身非一非异,机缘不同,见一异耳。”一又密教《大日如来成佛神变加持经》等经,传为法身佛毗卢遮那所说,传之金刚萨埵,金刚萨埵再传示于龙树菩萨。其传承事例正与《卢舍那佛说梵网经》传之释迦,释迦再转示于诸子相同。此是法身佛亦有说法之例,不必限于报身佛或化身佛也。笃实言之,三身即一佛,《止观辅行》言之甚明。其言曰:“从体,三身相即无暂离时,既许法身遍一切处,报、应未尝离于法身;况法身处二身常在,故知三身遍于诸法,何独法身乎?”执泥法身只是理体不能现身说法,观乎此言,宜可释然矣。
    基上诸义,此《梵网经》先为报身佛卢舍那所说,无论卢舍那即为法身佛毗卢遮那,而报身未尝离于法、化二身可知矣。此经后为化身佛释迦牟尼所转说,而化身未尝离于法、报二身又可知矣。三身非一非异故,佛佛道同皆具三身故,所以此经题目首标“佛说”。
    又佛之三身各有单复二义,单谓单一不杂,复谓复杂不一,兹以与本经义有关,特列表略明之。至复义之中有又开多义者,一一皆彰妙理,亦为学佛说教人所当明了者,惟于此经题关系不太重要,只望各人自行详细研明,兹不多说。
    《梵网经》——梵者以清净为义,网者以喻立名。梵网乃大梵天王罗珠网幢。经云:“时,摩醯首罗大梵天王宫中,观彼天宫上,因陀罗网幢而说。”其网幢以无量百千万亿摩尼宝珠所成,而一一宝珠光色,各各别异不同,光光映射,互相摄入,故每珠互含众珠之光色。其光色文彩重重,互不相碍,以形成整个珠网光色之总相。总相之中每一宝珠亦各存光色之别相。佛因之为说无量世界之总体,犹如无量数宝珠所结成之网孔,无量网孔所形成之梵网;一一世界,各各不同,亦犹每一网孔之宝珠各具别相也。佛说教门,亦复如是,其总体犹如一网。其如网孔诸教门之每一教法犹如每一宝珠。因其教法无量,故十方菩萨依教修证,亦参差无量而各不同。但随机无量,其理一统,如梵王网之孔与珠虽无量,其网唯一,故从事物作喻立名梵网也。具体言之,佛法一味如梵网,此经即如网孔。其心地品或菩萨戒本喻如各各明珠。各各明珠光色的存在,已不仅是单独各别的存在,而只是整个珠网光中的各个不可分的个体光。其总体之一网光与无量的珠光相即圆融,以是即一即多故,故名梵网。若就戒本释梵网者,如梵王网孔多珠,法王戒法,当复亦尔,虽随事轻重有多条戒相,然清净尸罗总归一道,是故经从喻名曰梵网。约法言,梵网即是众生心性,乃诸佛之本源,行菩萨道之根本,是大众诸佛子之根本也。自性本源清净名梵,微尘刹土虽然各别,而清净本源之心性则一也。由此心性,建立无量世界之法,及施无量教门之法,法法虽殊,终归一味,《楞严》所谓“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也。所以,《华严》亦云“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以上释明梵网之义,其义遍周万法。本经单以喻立名,即喻如梵网之一孔,而一孔之光,即与全网总体以及各个珠光相即相入,互摄互融而无碍周遍也。
    经者,梵语修多罗,此云契经,上契诸佛之妙理,下契众生之群机。异教之书虽亦有以经为名者,但或契机而不契理,契理而不契机,或竟机理两不契合,终不得谓之契经。又经有经常之义,谓今古常然;经有线络贯串始终义,谓始终一贯;经有经行道路义,谓必经之路,故名为经。又此契经者具有教、行、理三种义;所言教经者,大圣垂慈,随类开示,所有训诰,法界同遵,故名为经。所言行经者,一行、五行、万行、微尘数行,三乘圣众之所共由,决无异趣,故名为经。所言理经者,有佛无佛,性相常住,魔外不能令其坏,大圣不能有所作,竖穷横遍,体极真如,故名为经。又文字即成教经,契机即成行经,契理即成理经。以要言之,六尘体是法界,故一一无非教经,亦无非行经,亦即无非理经,但随根有利钝,致使迷悟别异耳。此正释佛陀圣言记载定名为经之义,向来解释虽多,大致不外如此。经字之释,又有通别二义。就此“佛说梵网经”而言,上四字为别,下一字为通。本经则以人、法喻为目,梵网是喻,佛、菩萨是人,连品名言,心地是法。关于诸经立名之准则历次讲说已多,不必重为辞费,谅亦各能知此经梵网是别名,别余经故;经是通名,一切佛所说教法同名经故。教、行、理三者,亦皆论通别;惟对大众讲经时,不必过于繁琐,今不多讲,留待各人自行研究。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