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论讲记 佛说梵网经菩萨戒本讲记 开讲前言

作者:出处:
分享到:

 
    未释经题与译人之前,先应说明此经的来历。《梵网经》原与《华严经》同部,如据梵文本完全译出,则有一百十二卷(经序云“可有一百二十卷”),六十二品。鸠摩罗什三藏法师于长安译诸经论,鉴于所译少及律藏,而姚秦主乞受大戒,亟需戒本。又以我国仅闻知《梵网经》之经名品数而未有译传,特于最后译出是经中专明《菩萨心地戒品》第十之一品。相传什公口诵,道融笔受,惜乎甫经译成,未及修饰润色经文词句,而什公示寂。幸而当时其门下道融,道颢等三百余人读经欢喜,即依此下半品受菩萨戒,且写八十一部流通于世。汉文藏中所称之《梵网经》,其实即是此《梵网经菩萨心地戒品》之略称,更有略去“戒”字而名为《佛说梵网经菩萨心地品》者。此品又分上下两半品:上半品为释迦世尊于第四禅天普接大众使归莲花藏世界之紫金刚光明宫中,台上卢合那佛先后对千百之释迦及华光王大智明诸菩萨广说十住等三十心及十地之法门,因说者受者皆是圣人,当然于凡夫之机难尽契合。下半品为释迦世尊受持上说心地法门竟,由莲花藏世界没,于十处示现成佛说法后,在娑婆世界阎浮提之菩提树下转出卢舍那佛所结示十重四十八轻之菩萨戒法。此戒法实即特明三聚净戒,以为定慧之基本,而备菩萨六度万行之躬履实践也。佛门因而对此下半品称《菩萨戒经》。自天台智者大师与贤首法藏大师皆未为上半品作疏而专疏此下半品,定名《梵网经菩萨戒疏》,于是此下半品得名为《梵网经菩萨戒本》,且为我国传授菩萨大戒通用之戒本。今所讲者,即此下半品,称为《梵网经菩萨戒本》者是也。又三国时吴支谦译有《梵网六十二见经》,系与姚秦时佛陀耶舍与竺佛念共译之《长阿含梵动经》同本异译。今见汉译南传藏长部亦有与《梵动经》同本之《梵网经》,但皆非此《大乘梵网经》,而是同名异实,不可不知。
    中国翻译佛经在什公以前者,其文词多有袭用老子、孔子乃至庄子书中成语之处,遂使佛经蒙上中国文化思想之色彩,虽能使国人易于解受,但不免间失原义。自什公始创佛门自己的文体从事译述,既较洽于经义,复以文词清新流利,经公认为第一流文学作品,遂能行之甚远,转而影响到中国一般文体之革新,其功诚不可没。不过此经文词以其未及重校修正故,却未能与什公其他译品媲美齐观。惟相传什公以此经乃佛在四禅天说,须存直说而拒修饰。今以什公所译诸经论之文词比较之,此说似属可信。至有谓此经非于梵本有据而为什公所臆诵者,殆为传者之臆说,不足采信也。
    自此经译出,后来我中国结坛传戒,对出家新戒必于最后传授菩萨戒,合初坛沙弥戒,二坛比丘戒,而称三坛大戒。此为我国大乘佛教戒法之特色。三坛菩萨戒正授之戒相即为此经菩萨戒本所结示之十重、四十八轻戒。我国古今较完善的戒坛无不注重说戒;但为戒期时间所限,所说明者大都仅及戒相条文,未暇全宣深义。本人历次主持传戒,曾勉力以图戒相与法义并重的解说,亦未能尽如所愿。
    现在我们在学院开讲是经,时间较为充裕,本人诚愿与诸仁者深入研究此无上大戒经,以求由解起行,上报诸佛恩,下济众生苦。
    更有须为诸仁者提示——此《菩萨戒经》既为释迦世尊在四禅天转示卢舍那佛所说之戒法,同经上半品固是凡位所难测知,即此下半品,亦为陈义甚深微妙之心地法门,必要发大菩萨心、大菩萨愿,始有少分相应。愿各人即发大心大愿趣向悲智双运之菩萨行,敬谨受持此经!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