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论讲记 佛说梵网经菩萨戒本讲记 贰 译品名 二、专名释

作者:出处:
分享到:

 
    菩萨戒本
    【讲解】菩萨心地品名义上面已释,今所讲者,当为“菩萨戒”与“戒本”诸义。简要言之,菩萨者人也,戒本者法也,此下半品亦为以人法立名。但尤有应加说明者,关于菩萨戒经典,汉藏中有与此菩萨戒本同名或名称极相近似者,不可不辨;然亦皆为有关菩萨戒之经,故亦不可不先提及之。
    (一)菩萨戒本一卷,弥勒菩萨说,唐玄奘译。此与北凉昙无谶译之《菩萨戒经》同本;但中有开性罪之八条,为昙译本所无。此为瑜伽宗禀承说之戒本,其摄律仪戒与声闻律之所说相同,即比丘之二百五十戒也。今此《梵网经菩萨戒本》所说戒相为十重禁、四十八轻戒,即以是为摄律仪戒,而与奘译菩萨戒本有别。因此,一般称奘译菩萨戒本为《瑜伽禀承宗菩萨戒本》。
    (二)菩萨戒本经一卷,昙无谶(法丰亦称伊波勒菩萨,中印度人)译,即上说奘译菩萨戒本之同本异译。然此译最善,佛门每半月所诵之戒本即此也。后来以须别于《梵网经菩萨戒本》之故,称《瑜伽菩萨戒本》,盖亦瑜伽察承宗之戒本也。
    (三)《菩萨善戒经》,一名《菩萨地经》,九卷,刘宋求那跋摩(功德铠)译。此经有三十品,其第一序品与《大宝积经》优婆离会第二十四同。此乃序佛说三十五佛忏悔除罪之法,优婆离请广说决定毗尼,佛为分别声闻、菩萨之持犯不同,次敕文殊说究竟毗尼。第二品以下皆与《瑜伽论》中之菩萨地品意旨相同。弥勒菩萨以此经为宗,成《十地论》,而《菩萨地持经》又录出别行,故《地持经》与此《善戒经》大致略同。更有一卷之《菩萨善戒经》,明六重、八重、四十八轻,说菩萨受戒之法,实际是上经戒品中之别出,与玄奘译之菩萨戒本、菩萨戒羯磨文大同小异。
    (四)《菩萨内戒经》,一卷,求那跋摩译。此经以佛十五日说戒之时,文殊请问初发意道俗之菩萨当作何功德?佛为说十二时戒法。
    (五)《菩萨璎珞经》,十四卷,姚秦竺佛念译。此经另有一名为“现在报经”,说种种大乘之法门。璎珞者,以喻立名,取菩萨以十德庄严其体之义,亦即菩萨戒之精意也。
    今所讲者,为由《梵网经》第十品《菩萨心地品》中,录出其表显菩萨戒相以便于诵持之菩萨戒本。此菩萨戒本中所明戒相,久为我国传授出家菩萨戒所用,(《在家菩萨戒用优婆塞戒经》《受戒品》之六重、二十八轻戒),在隋代天台祖师智者亦曾名之曰《菩萨戒经》,后乃名为《菩萨戒本》。其弟子章安灌顶依智者所说作《菩萨戒经义疏》二卷,所疏者即此菩萨戒本也。
    菩萨戒者,大乘菩萨僧之戒律也。其总名为三聚净戒。三聚净戒者,《唯识论》卷九曰:“戒学有三:一、摄律仪戒,谓应远离所应离法;二、摄善法戒,谓正证应修证法;三、饶益有情戒,谓正利乐一切有情。”此三者积聚,故名三聚。三聚戒具足清凉妙净,故曰三聚净戒。具体言之,一、摄律仪戒有广狭二义:狭义说,谓受持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诸戒律,即沙弥十戒、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戒等小乘戒是;广义说,则出家菩萨十重、四十八轻戒,在家菩萨六重、二十八轻戒,三聚戒等大乘戒均是。二、摄善法戒者,以修持一切善法为戒行,不如是作持,即为犯戒。三、饶益有情戒,一名摄众生戒,以饶益一切众生为戒行,不如是作持,即为犯戒。大乘律仪戒之本质即摄善法与饶益有情两大类戒法为主,而亦兼有律仪戒在内,以菩萨上求佛法,下利众生,其戒相必是具足三聚净戒,故曰菩萨戒之总名即为三聚净戒。小乘律仪戒比较的着重于防非止恶,未能尽摄善法与饶益有情,故其属于出家戒相者,亦名声闻律仪。前者富于积极性的行为,后者着重于消极的诸恶莫作,此其大较也。虽然如此,但小乘戒相为佛因弟子所犯而制,亦饶有清净解脱之功用,所谓“以戒为师”者,即系指此。是故我国传出家戒,久已是先授十戒、次授具足戒,最后授菩萨戒,可谓大小俱备,三聚齐彰矣。
    讲至此处,已涉及大小乘戒法之分别,但这是习惯上的说法,不必过于执泥。据我研究中国祖师所传大乘戒法,其主要部分是即小乘戒是大乘戒,只有菩萨戒才是纯大乘戒,但也是能将小乘戒(律仪)摄入的戒法。兹分三点说明之如下:
    (一)声闻律仪在中国成为大乘——就我国通行的四分律比丘戒本而言,在道宣律师以前,原为声闻律,属于小乘戒。惟因道宣律师曾参玄奘大师译场,善能应用大乘唯识学,发明无作戒体属于大乘。其说略以当戒坛作法授受戒法时,受者发愿答言,即于戒体八识田中种下清净无漏种子,熏本有之无漏种子,而起防非止恶之现行功能。这样的无作戒体,依大乘唯识原理,自然应属大乘。自是之后,声闻律在中国成为大乘戒法,不复以小乘视之。此为即小乘戒是大乘戒之一据。
    (二)摄律仪戒居三聚之首——我国所传大乘戒法,不外乎上面所说的三聚净戒。这三聚戒中的第一聚戒法便是摄律仪戒。最初视为纯小乘戒之声闻律仪,竟居大乘戒之首要地位,已是铁的事实。此为即小乘戒是大乘戒之又一据。
    (三)三聚圆戒的说法——我国有三聚圆戒之说,例如持不杀戒是律仪戒,不杀本身是善法,能持此戒即是持善法戒。又不杀即于有情有益,故能持此戒亦即是持饶益有情戒。这样持一戒即同时持了三聚净戒,故谓之圆。一多相即,无戒不圆,故谓之圆戒。此亦即小乘戒是大乘戒的有力之一据也。
    如此说来,戒体本一,戒相三聚,一三相即,大小乘戒法之分,在理上是多余的了。但小乘戒以制身不犯为已足,大乘戒心念不起为持戒,这才是大小乘戒法上的分别。
    戒本者,从广律中,简取戒律之各条而为广律之根本,故云戒本。又为说戒之所本,故称戒本。《四分戒疏》卷一上曰:“戒为教本,一部广律,只解戒行之文。”又云:“戒为说本,在座劝诫,有所依承。”戒之梵音为“尸罗”,原具积极得益的清凉与消极克过的戒禁二义,以三业如火,长烧行人,戒能防息之而得清凉也。本者根本义,如以喻言,教之有戒,犹树木之有根也;说戒依本,亦如此喻。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