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经汉文译文,原可分:一、放光发起分;二、正示法门分;三、流通益世分。正示法门分又可分:一、卢舍那佛说心地法门;二、释迦宣菩萨戒。今讲自宣菩萨戒开始,故在其前者皆从略。兹唯标经文近接之科目。
(一)正述迹佛弘法
尔时 释迦牟尼佛从初现莲华台世界 东方来入天王宫中说魔受化经已 下生南阎浮提迦夷罗国 母名摩耶 父字白净 吾名悉达 七岁出家 三十成道 号吾为释迦牟尼佛 于寂灭道场 坐金刚华光王座乃至摩醯首罗天王宫 其中次第十住处所说。
【讲解】此为释迦宣菩萨戒叙说戒原由覆叙垂迹传法之第一小段长行文,科判标题曰正述迹佛弘法。诸经通序皆具六种成就,此是一品中的后半品,故略无信、闻,以文在初品,例须统贯全经也。又以此系正叙迹佛示现出生,故伴成就亦当略去。今经文中仍标有三成就,即“尔时”标时,“释迦牟尼”标主,“天王宫”标处是也。
尔时者,谓那个时候,以时无实法,长短惟心,天上人间计时之长短既迥然不同,且人间历法又各地有异,无所适从,佛经须流传万世与十方,故不能以一地与一时代之历法为准据,故只好称“尔时”或“一时”,庶几任何时代任何地方皆可通用。
释迦牟尼佛乃我本师万德嘉号。佛有无量德,应有无量名,今且就此土示生之姓及其父王所命之名,而以释迦牟尼为姓名。梵语释迦,汉文意译能仁,即古时印度阿利安人中一个种族之姓。梵语牟尼,汉文意译寂默。菩萨(称释尊未成佛道以前)得此名是在为王子时,亲身参加释迦族大会,众皆默然起敬,父王即为立此名字。其先则名悉达,义为吉祥成就,是初出生时之乳名。前所说法遍指诸世界之一佛,今所说法专指此世界之一佛——释迦牟尼佛。
从初现莲华台藏世界东方来入天王宫中者,谓释迦牟尼佛从他初出现的卢舍那佛所居的莲华台世界,向东方来进入摩醯首罗天王之宫中。约法言,莲华台以喻显法,所显为心法。此心体无染污,具妙因果,名为莲华;此心坚实高显,即一切法之中道,故名台。换言之,莲华台者谓心体之妙净高实也。藏者包含义,谓此心广含诸法故名藏。世指时间言,界指空间言。此心竖穷三际名世,横遍十方名界,合此无穷无尽之时间与空间而名世界。卢舍那佛所居之此世界,简称华藏,或华藏世界,虽名报土,而体即寂光土也。寂光本是理性之世界,必藉报土乃能显彰。华藏在我们这个太阳系世界之西,故曰东方来,即向东方来或到东方来也。佛佛出世,皆先在兜率天宫①教化诸天子后,乃降生阎浮提。
说魔受化经已者,兜率天宫无魔,或是先在他化天上魔王宫中说法,令魔受化已,方至兜率,或魔自至兜率受化。又《集注》云:“兜率在六欲梵世七天之中(即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之上,化乐天、他化天、初禅梵世天之下),以佛常居中道故,是则魔宫包括其中矣。”此注释亦言之成理。又此处降魔不同藏教所见直至菩提树下始有其事。于此可见《大乘起信论》八相成道有住胎相而无降魔相者,不无所本。藏教八相成道则有降魔相,而无菩萨住胎一相。
下生南阎浮提迦夷罗国者,谓菩萨自天上下来,生于须弥山南方咸海中的阎浮提洲之迦夷罗国也。阎浮提洲即吾人之住处,译云胜金,谓河出金沙,树流金汁,即四天下之南天下的地方。迦夷罗国即释迦族所建立之王邦,其地在今印度之北境,尼泊尔国之东南界外。迦夷罗或音译迦毗罗或迦比罗卫,意译则为黄色,相传古有黄色仙人在此修道而得名。
母名摩耶,父字白饭,吾名悉达者,摩耶是梵语,此云幻术,即佛之母名。母乃拘利城主阿*(上少下兔)释迦之女,尊称摩诃摩耶。此云大幻或大术,谓以大愿智幻法门为如来母,亦可谓其貌美妙如幻术化人也。梵语输头陀那,此云净饭或白饭,佛之父名。即当时迦毗罗卫城之主也。梵语悉达多,此言吉祥成就,为佛初生之名,以王子出生时,诸吉祥瑞相皆具有故。
七岁出家,三十成道,号吾为释迦牟尼佛者,佛出家之年,或言十九岁,或言二十四岁,或言二十九岁。此言七岁出家,乃倒装句法,即出家到了第七年也。佛成道之年,或言三十岁,或言三十五岁。此云三十,依十九岁出家之说,则是六年苦行,五年游历,至年三十而成道。若依二十四岁出家之说,则六年苦行之后,坐菩提树下不久即成道,其年适为三十。二十九岁出家,三十五岁成道之说,南传藏虽确凿有据,然与此经三十成道之说自难符合,而出家至成道经过之年,则亦同为六年届满。《弘赞梵网经略疏》对此出家成道之时间问题则云:“此或如来随机应化,非凡所测,亦或当时传写之讹,古人慎重,未敢轻改也。”
释迦牟尼佛义如前说。经籍所传,此圣号乃由古佛授记。又如来昔为陶师时,供养古释迦,自发诚愿,愿同彼佛姓号,而今乃被称号为释迦牟尼佛,莫非前因前定也。
寂灭道场即指菩提树下,坐此而证大寂灭涅槃道之场。或云寂五住烦恼,灭二种生死,得道之场,其说较泛而不确指,然亦含有菩提树场在内,故亦可通前说。五住烦恼和二种生死,我于讲别经时已详说之,兹不重说。
坐金刚华光王座者,谓坐如同金刚坚固之华王与光王的座也。佛在成正觉以前,皆是体性虚空华光三昧中事,示现成佛以后,名为从三昧出,即坐金刚华光王座。
乃至摩醯首罗天王宫,其中次第十住处所说者,谓佛即坐金刚华光王座,于妙光堂,说十世界海,次复遍历忉利、夜摩、兜率、化乐、他化、初禅、二禅、三禅及摩醯首罗王宫,共有十个住处,说十种法门也。此乃不起于座,遍历十处,惟机契根利者得见得闻,非藏教学者所能见闻者也。摩醯首罗天此云大自在天,位于色界之顶天,谓此天主一切得自在,自信为三界之主,能造一切,一切为其所造,为印度摩醯首罗外道所崇奉;但在佛教所说,则为诸天之一而已。其自信为三界之主,能造一切,一切为其所造,俱经我佛予以破斥。
时 佛观诸大梵天王网罗幢 因为说无量世界犹如网孔一一世界 各各不同 别异无量 佛教法门亦复如是
【讲解】此句经文是前同一小段中之文,乃佛遍历十处说法,至色界初禅天见到大梵天王的网罗幢,万目重重,各异无量,因于说法已周之后,更为说喻,令知所被之机与能被之教,犹如梵网之重重无尽。此即是说佛世界如梵网孔之各异无量,佛教化法门亦如是各异无量,盖千百亿国有千百亿释迦宣扬佛化(释经题中已有详说)也。此言诸大梵天王,上品则言有无量大梵天王,此处或是总举微尘世界中梵天王来集。又一说此所言大,当非初禅天之大梵天王;乃是第四禅天之大自在梵天王。
吾今来此世界八千返 为此娑婆世界 坐金刚华光王宝座 乃至摩醯首罗王宫 为是中一切大众略开心地法门竟
【讲解】此为前同一小段尾文,谓佛之为众生,悲愿宏深,度化无尽,追思返此世界已历八千回。而今次来此是为在娑婆世界成正觉,坐金刚座,遍历十处,开示心地法门之大略,今已完毕。如来法身,体若湛虚,本离能所生灭去来动静之相,故《金刚经》云:“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今云八千返者,即如来利生悲智之大用耳。关于佛之去来示现,《华严经》②、《大涅槃经》③、《法华经》④说之尤为详明。娑婆世界此云堪忍世界,以此界众生忍受三毒及诸烦恼之苦,而不生厌离,以求解脱放;又诸菩萨为行教化忍受劳倦故也。又此乃三千大千世界之总名,为一佛摄化之净土也。此经喻如梵网,约法则为心地法门,是说无量之机与无量之教皆不出此心地法门也。上品中云千光王座,今云金刚华光王座者,因千佛悉皆出华光三昧,而坐此座,大地震动,此座不变,是表实相心地戒体,犹如金刚,能摧破诸烦恼,而不为烦恼所动也。为是中一切大众者,指十住处之大众,佛对之略说恒沙法门中之心地法门已毕。
(二)方明以戒摄生
复从天王宫下至阎浮提菩提树下 为此地上一切众生凡失痴暗之人 说我本卢舍那佛心地中 初发心中 常所诵一戒 光明金刚宝戒 是一切佛本源 一切菩萨本源 佛性种子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一切意识色心 是情是心皆入佛性戒中 当当常有因故 当当常住法身 如是十波罗提术叉出于世界 是法戒 是三世一切众生顶戴奉持 吾今当为此大众重说无尽藏戒品 是一切众生戒 本源自性清净
【讲解】此为叙说戒原由,复叙迹佛传法之第二小段长行文,科判标题曰方叙以戒摄生。此段经文是说佛先为菩萨和天众说法,经过十会后,复从天王宫下降至阎浮提菩提树下,为此土地上一切凡夫众生说卢舍那佛初发心所诵戒,即是此心地戒品之十重四十八轻也。一般凡夫都犯有不知正法安生邪见的痴病和无明烦恼自闭心地的暗病,如来愍之,故特来示现,为之传说卢舍那佛心地正戒。原来痴暗凡夫只要发心,亦有入门方便,如卢舍那佛本亦曾为痴暗凡夫,但初始发心,便受戒品,受戒之后,便常诵习,所以能证心地法门,直至成佛。初发心者,是说三世诸佛,皆先受菩萨戒以为初因也。一戒之一字作此字解,犹言此戒也。又此戒是最上第一戒,此解亦通。此戒能照一切法,破诸黑暗,具有无量光明;能摧诸烦恼,毁愚痴邪见,喻如金刚;复能生无量功德法财,其本身如宝,故曰光明金刚宝戒。一切诸佛、菩萨无不以此戒为本源佛性种子者,是说此戒是佛性德戒,而佛性乃是众生个个本来具有的,所以此戒亦是一切众生从菩萨因至如来果之本源也。一切众生本具佛性,在圣不增,在凡不减,佛性遍一切法,若以思量为主作用的意(第七识),若以了别为主作用的前六识,若以集起多义为主作用的第八识——心,若五根、四大的总名——色,凡是有情、有心、而非木石之类者,皆得受戒,而入于佛性戒中。此种妙戒,全依佛性理体所起,还复开显佛性,庄严佛性,故名佛性戒。当当云者,谓受此佛性戒者,决当永为成佛之正因,不堕邪因,决当永住于清净法身之极果,不为色身诸欲染所动摇,如金出于矿,不复返为矿石也。重言当者,郑重的显示其必然之决定性也,故当当可作的的确确解。十是指十重戒,此但举重戒,即摄四十八轻戒。波罗提木叉是梵语,此云保解脱,谓保任众生决定得到解脱无明烦恼,而获证清净法身也。出于世界者,谓此戒世所难值,而今已出现,应生庆幸,勿听任空过也。是法戒者,谓此乃成正法之心地大戒,拣非二乘之戒。因此之故,应当顶戴奉持此戒,不可须臾轻忽忘失。佛自说已先为菩萨天人说此戒,今再为大众重宣此包罗无尽的菩萨戒法——具足无量法门之无尽戒品。此戒法上则千佛所传,下则普被群机;且众生与佛同源,性本清净,在诸佛则已还其源,在众生则须依戒始复其本,《涅槃经》所谓“一切众生虽有佛性,要因持戒,然后乃见。因见佛性,乃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但本源之性,性本清净,非复别有自性,亦无性外更有清净可得,故曰是一切众生戒,本源自性清净。《心地观经》偈云:“众生本有菩提种,悉在赖耶藏识中。若遇善友发大心,三种炼磨修妙行,永断烦恼所知障,证得如来常住身。”又如经中常云:“阿赖耶识即如来藏。”此皆与本经文所说相共通也。
颂卢舍那佛始授
我今卢舍那 方坐莲华台 周匝千华上 复见千释迦 一华百亿国 一国一释迦 各坐蔷提树 一时成佛道 如是千百亿 卢舍那本身 千百亿释迦 各接微尘众 俱来至我所 听我颂佛戒 甘露门即开
【讲解】此为叙说戒原由,复迹叙佛传法之偈颂第一段文,科判标题曰颂卢舍那始授。我今之我字,谓八自在我也。《大般涅槃》有常、乐、我、净四德,其我德以自在为义。自在有八义,名曰八自在我:一、能示一身为多身;二、示一尘身满大千界;三、大身轻举远到;四、现无量类常居一土;五、诸根互用;六、得一切法如无法想;七、说一偈义经无量劫;八、身遍诸处犹如虚空。如是自在之我,存没随宜,非情见我相之我,此乃为卢舍那自称之我。
方者正也,安住正法,故云坐也。莲华台世界的形相颇似莲华,故云莲华;又莲华处秽不污,以喻卢舍那居秽不染。台者中也,表因能起果,故譬喻为台。申言之,台以中位为因而成华,表戒以中道为体而成圣;又以本佛坐于华台,表戒为众德之本也。
千华者,人间华有十余叶(花瓣),天华百叶,菩萨华千叶,一叶有一佛世界,故有千佛净土。此说尚为略说,如依华严重重无尽世界为微尘数,乃为广说。
一华即一叶(花瓣),不是一朵华。上已颂说明一叶上一释迦,今更说明一叶上复有百亿国土,则是有百亿释迦矣。上说是卢舍那佛为本,千释迦为迹。此是千释迦为本,百亿国为迹。本佛迹佛,不分前后,一时成佛,如莲华之华果同时,以表体用无二无别。
如是二句是说明千百亿释迦皆以卢舍那为本。此中虽名分本佛迹佛,但勿生二佛之想,因千百亿身实即卢舍那之一身,喻如千江万水各散现月影,而仰视长空,仍只孤月一轮;又如万口亿口作声传入空谷,而空谷的回声并无二响,只作一声。法身本无动摇,亦复同于此二喻。
接者,取有缘之义,能接之人,则是千百亿释迦。自觉已圆,力能觉他,才名为能接之人。各接云者,是说千百亿佛,各各接引千百亿如微尘数之有缘众生,拣无缘不接也。
俱来云者,是说能接之人与被其所接之众生一时都到,以表体用归于一心也。
诵佛戒者,是表明此戒乃是三世十方诸佛之法,非某一佛自己之创作,故只称诵而不言道说。
甘露门者是说持此戒可喻如服甘露之药,令人长寿不死,因此戒得至涅槃而具足常、乐、我、净四德也。门以通达为义,此处是说此戒能通至涅槃,譬之如门也。
颂释迦转授
是时千百亿 还至本道场 各坐菩提树 诵我本师戒 十重四十八 戒如明日月 亦如璎珞珠 微尘菩萨众 由是成正觉 是卢舍那诵 我亦如是诵 汝新学菩萨 顶戴受持戒 受持是戒已 转授诸众生
【讲解】此为叙说戒原由,复叙迹佛传法之偈颂第二段文,科判标题曰颂释迦转授。本道场是表本心,菩提树是表觉体,合言之,即以本心觉体持本戒也。本师是指卢舍那佛。十重四十八轻是摄全部戒法,亦即所诵本师的戒法。戒如日月明,亦如璎珞珠者,乃盛赞持此戒之功德,谓戒能除罪雾,有如杲日,能照夜暗,有如皓月,能疗众生贫穷,有如璎珞珠,此就摄律仪义而言也。又日能生长万物,月可使人得清凉,璎珞珠富有法财,故以喻戒之能生长万善如日,能得清凉如月,能长善法财如璎珞珠,此就摄善法义而言也。再者日月丽天,无不瞻仰,璎珞在身,观者爱敬,以喻持戒在躬,庄严在体,众生无不归依崇敬,此又就摄饶益众生义而言也。微尘菩萨众,由是成正觉,是卢舍那佛诵,我亦如是诵者,此乃说此戒功德之具体实证,谓已有如微尘数的菩萨众,因特此戒而成正觉,故卢舍那佛自诵的是此戒,我随之而诵的亦是此戒。其意是劝诸菩萨应持此戒也。汝新学菩萨,顶戴受持戒,受持是戒已,转授诸众生者,乃劝勉始闻此戒的三十心菩萨,不以自己受持此戒为已足,更应转授外凡众生,共发大心,同持此戒。凡属始闻戒者皆名新学。三十心者,据别教位置,十住、十行、十回向是,是即内凡也。十信位则为外凡,即是此处所指之诸众生。总而言之,先闻戒者应转授未闻戒者。
劝信受奉持
谛听我正诵 佛法中戒藏 波罗提木叉 大众心谛信 汝是当成佛 我是已成佛 常作如是信 戒品已具足 一切有心者 皆应摄佛戒 众生受佛戒 即入诸佛位 位同大觉已 真是诸佛子 大众皆恭敬 至心听我诵
【讲解】此为叙说戒原由,复叙垂迹说法之偈颂第三段文,科判标题曰劝信受奉持。此处标明所正诵的是佛法中戒藏,以示此戒不同于外道之鸡(学鸡之一足立)等一类之戒。梵语波罗提木叉,意译为保解脱,保卫三业得解脱也;亦可译别解脱,持一事便得一解脱,别别不同故也。戒藏者,一切五戒、八戒、二百五十戒等无不从此大戒流出,亦无不摄入此大戒之中,所谓菩萨毗尼,犹如大海者是也。大众心谛听,汝是当成佛,我是已成佛,常作如是信,戒品已具足者,乃说信是入道的初门,我是持此戒已得成正觉,汝是将来也要如是成正觉。若能常作如是的信念,戒品就已经具足矣。何以故?因一念信心,万惑俱遣,防非止恶的功能皆可由此一念信心发挥出来,并不待遮难重询,羯磨三举,而后谓之受戒。举例言之,佛住世时接纳出家众,每每佛唱一声“善来”,立即成为沙门,正与此处经文意旨相合。一切有心者,皆应摄佛戒,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位同大觉已,真是诸佛子者,乃进一层说明受戒同佛,则得位亦同于佛也。有心者,是说除木石无心之物以外,所有六道含灵的众生皆应受戒。摄者纳受义,外闻内纳永持不失也:若疑佛位至为高远,云何受戒即入?则应知此戒是千佛相传心地,佛佛由此成佛,纳受此戒不失,当然即入佛位矣。又佛者恶无不除,善无不备,生无不度,诚极高远;但其实不外于摄律仪、摄善法、摄众生之三聚戒,故受戒即入佛位,更何有疑!若有问位既同佛,何不名佛而名佛子?则可答之曰:位虽同佛而功德未圆,譬如国之储君,决当正位,但今尚在东宫,只可名为太子。虽名为太子,不名为王,可是必绍王位。今名为佛子,必绍佛位,实同如此。大众皆恭敬,至心听我诵者,乃佛尊重戒法,故敕大众恭敬至心听诵。恭者外表肃敬,敬者内心虔恭,内外精诚,是名至心。心地戒品非至心不能得入。
佛欲结戒
尔时 释迦牟尼佛初坐菩提树下成无上正觉已 初结菩萨波罗提木叉 孝顺父母师僧三宝 孝顺至道之法 孝名为戒亦名制止
【讲解】此为正示法门分,释迦宣菩萨戒,叙说戒原由,正明树下劝发之经家叙事的第一段文,科判标题曰佛欲结戒。此段文中两初字意义极相关联,充分表明释尊初成道果,即最初结戒,是以戒为其先务之急也。无上正觉即佛十号之一的正遍知号。今曰正觉,正中自具有既正且遍二义。二乘觉而未正,名为遍觉;三贤十圣至等觉而未臻无上,名为随分觉;佛成妙觉,圆明独尊,故曰无上正觉。经文中波罗提木叉标菩萨者,示简别非声闻法而是大乘菩萨法也。此段经文忽然明示孝名为戒,实意义深长而精当,且最与我国伦理文化相合,太值得吾人重视!诚以戒虽万行,皆源于孝,所谓“百善孝为先”也。孝之义甚广,但以顺为第一要件,故曰孝顺。父母于人最为切近,未有不孝其父母而能敬爱他人者,故经文孝顺之对象,首为父母。经文次举之师僧系指自己的得戒和尚及阿阇黎并兼小乘戒之三师七证而言,非泛指一般僧人也。经文又举佛、法、僧三宝亦为行孝对象,盖以师僧与三宝亦为父母也。何以言之?法身由和尚教诲之力而生,故师僧即法身父母;慧命由三宝熏修之力而得,故三宝即慧命之父母。孝顺至道之法一语,以至道拣非伪浅之道,《盂兰盆经疏》云:“大孝释迦尊,累劫报亲恩,积因成正觉。”《孝经》首章孔子赞孝,即曰“至德要道”,当为“至道”一词之所本。孝名为戒者,以孝顺自具戒义,例如孝顺父母之下气怡声,言无犷逆,是名口戒;定省周旋,事无拂逆,是名身戒;深爱终慕,心无乖逆,是名意戒。此一例也。又依止恶义,恐辱其亲,名律仪戒;依行善义,思显其亲,名善法戒;依兼济义,“孝思不匮,永锡尔类”,名摄生戒。对色身父母如是,对法身慧命的父母师僧与三宝,亦复如是。此又一例也。以要言之,但能孝顺,自然梵行具足,故孝名为戒。《优婆塞戒经》云:“受持戒已,不能供养父母师长者得罪。”此明言孝是戒也。亦名制止一语,是说孝顺亦名制止。制者为戒法,止者止其诸恶,合言之,孝顺即不造恶,而与制戒止恶之义全同,故孝顺亦名制止,《孝经》云“孝亲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亦此意也。由此言之,只一孝字,可概括戒义无余,故下制戒中十重之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以至第九、第十皆由孝顺心;四十八轻垢之第一、第十三、第十七、第二十九、第三十五、第四十八、亦皆由孝顺心;至其余各戒又多举父母为言,皆表孝即戒,戒即孝也。
放光表瑞
佛即口放无量光明
【讲解】此为叙说戒原由正明树下劝发之经家叙事的第二段文,科判标题如上。放光是为了表瑞;表瑞是为了征信。此无非召有缘众同来听戒。戒是诸善最胜,能灭恶生善,其本身即为一大祥瑞,故将诵之先,放光表瑞。口放者有二义,一以表释尊今日宣说大乘菩萨戒法;一则表此戒法菩萨听受而成胜果,从佛口生,故为真佛子也。
大众愿闻
是时百万亿大众诸菩萨 十八梵天 六欲天子 十六大国王合掌至心 听佛诵一切诸佛大戒
【讲解】此为叙说戒原由正明树下劝发的经家叙事之第三段文,科判标题如上。在佛口放无量光明之时,会上百万亿的大众,包括诸菩萨、十八梵天(指色界十八天)⑤、六欲天子(指欲界六天诸天主)⑥、十六大国王(指印度当时七十余国中较强大之十六国王其国名见《长阿含经》)⑦,皆一时三业清净听佛诵说诸佛大乘戒法。此大戒非他,当然就是下面所说的十重、四十八轻戒。此段经家叙事之文曾举出百万亿听众有十六大国王,而未举出有声闻比丘,应是大有疑问的问题,可是诸疏释均未解答及之。如谓此经说于释尊在菩提树下成道之初,当时尚无比丘,故未举出;但当时亦当未有国王皈佛,何又举出十六大国王在听众之中呢?据我推想的结果,可能是听众多至百万亿,经家叙事不能详为列举,乃仪举其中最为当机者作为听众代表,其余则含在百万亿大众之中,因此,可知《梵网经》诸佛大戒有在家众在最当机众之列,是以我国前贤所辑《在家律要广集》一书,赫然有此《梵网经菩萨戒本》在焉。至有以菩提树下,何以能容百万亿大众为问者?则须知《华严经》云:“树下宫殿楼阁充遍十方。”又涅槃会上,娑罗双树间,于一针锋上坐无边众,皆未可以凡情识心测议也。
举自诵劝人
佛告诸菩萨言 我今半月半月自诵诸佛戒法 汝等一切发心菩萨 乃至十发趣 十长养 十金刚 十地诸菩萨亦诵
【讲解】此为叙说戒原由,正明树下劝发,释迦自说之第一段文,科判标题曰举自诵劝入。佛告诸菩萨言一语是此段叙文。诸菩萨为本经当机之首,故特为标出;但菩萨为人天之尊,今举菩萨,便已包含人天在内。又大乘戒经如《优婆塞成经》既包含优婆夷,且经文对优婆塞即称“在家菩萨”,对出家众即称“出家菩萨”,故知此处所标举之菩萨亦必包括人天众也。半月半月者,是指每月之上半月与下半月,依我国农历来说,即是每月之晦(三十)望(十五)二日,依古印度黑白月来说亦然,因望日为白月十五,晦日为黑月十五也。又古印度有些地方以我国农历初八至二十二为白月,二十三至下月初七为黑月,诵戒之日亦为农历之望晦二日。黑色代表恶业,欲其恶尽而成断德,白色代表善业,欲其善圆而成智德,故于是二日诵此戒法,名为布萨。布萨正译褒洒陀,褒洒是长养义。陀是净义,其意为长养善法,净除不善,故月劝二诵,以自省察悔改而长善除恶也。发心菩萨者,是指发大心之十信位菩萨。信谓随顺常住,信之不疑,为三贤之初步,十住之前阶也。十信者,于教法中,起一念信,便发菩提心(《璎珞经》)。其人略行十心:一、信心,二、念心,三、精进心,四、慧心,五、定心,六、不退心,七、慈法心,八、回向心。九、戒心。十、愿心,故名发心菩萨。天台疏说发心指共地菩萨。共地菩萨者谓十信发心即与佛共地。一说共地菩萨即是《智度论》第七十八所说声闻、缘觉、菩萨三乘共通之十地。此十共地,台宗以为居四教中通教之地位。十共地之名义如下:
一、干慧地——此为外凡之位,与藏教五停心、别总念处、总相念处三贤之位相当。千者干燥之义,此位为未得法性理水之智慧,故云干慧地。又有漏之智慧,不以法性理水润之,故云干慧。
二、性地——此为内凡之位,藏教之四善根也。此位伏见思之惑,朦胧望见法性之空理,故曰性地。
三、八人地——人者忍也。于欲界、色界、无色界四谛之理忍可印证之智也。忍可印证欲界之四谛谓之四法忍,即苦法忍、集法忍、灭法忍、道法忍是也。忍可印证色界、无色界之四谛谓之四类忍,即苦类忍、集类忍、灭类忍、道类忍是也。以此八忍正断三界之见惑,既断见思已,而观照明了,则为八智。合此八忍八智,唯识宗称为见道十六心,俱舍宗则以前十五心为见道,后一心为修道。
四、见地——依俱舍宗为第十六之道类智,藏教预流果之位也。于此位断三界之见惑,得见上下八智之理,故名见地。
五、薄地——为欲界修惑九品中断前六品之位,藏教之一来果也。欲界九品惑中仅余后三品,故名薄地。
六、离欲地——为断尽欲界九品修惑之位,即藏教之不还果也。此是欲界修惑已尽之位,故名离欲地。
七、已办地——为断尽三界见思惑之位,藏教之阿罗汉果也。此是于断惑一道为所作已办之位,放云已办地。
八、辟支佛地——此为缘觉之位,断三界见思二惑外,并侵害其二惑之习气,入于空观也。侵者非断。断者喻如烧炭成灰,更吹其灰使之散尽,此乃第十佛地之事,今缘觉之习气,犹如烧炭成灰而止,故仅可谓侵而非断。
九、菩萨地——是菩萨三无数劫六度万行之修行也。
十、佛地——是为菩萨之最后身尽断残余习气,于七宝树下以天衣为座,成就乃至入寂之位。但此就通教之佛而言,若藏教之佛,则于菩提树下以吉祥草为座而成道。
总之,此经文是就因立言,谓初发心即同如来,当然也当同菩萨,故曰发心菩萨。
十发趣者,谓此菩萨从十信位之后,慧住于理,得位不退,故名为住。就梵网三十心言,此为初十心,依梵网所列名,一舍、二戒、三忍、四进、五定、六慧、七愿、八护、九喜、十顶心。
十长养者,谓此菩萨从真入俗利生,长养圣胎,故名长养,是即十行位。由前十住发真悟理,从此进趣,故名为行。就梵网三十心言,此为中十心,即一慈、二悲、三喜、四舍、五施、六好说、七益、八同、九定、十慧是也。
十金刚者,即十回向位,谓此菩萨回事向理,回因向果,回自功德向于众生,回能修所修向于法界,性如金刚之不可坏。就梵网三十心言,此为后十心,即一信、二念、三回向、四达、五圆、六不退、七大乘、八无相、九慧、十不坏心是也。
以上十发趣即十住位,十长养即十行位,十金刚即十回向位,亦即本经初十心,中十心、后十心,故所谓三十心,皆指贤位菩萨也。
十地者,地以喻立名,有荷负与出生二义,此菩萨住持佛智,荷负众生,有如大地之无所不载;又地能出生万物,喻此菩萨之能出生无量法门也。十地菩萨在《华严》、《仁王》诸大乘经皆指十种圣位的菩萨,此经亦然,其详如下:
一、欢喜地——成就布施波罗蜜,为菩萨既满初阿僧祇劫之行,初得圣性,破见惑,证二空理,生大欢喜,故名。
二、离垢地——成就戒波罗蜜,断修惑,除毁犯之垢,使身清净,故名。
三、发光地——成就忍辱波罗蜜,断修惑,得谛察法忍,智慧显发,故名。
四、焰慧地——成就精进波罗蜜,断修惑,使慧性炽盛,故名。
五、极难胜地——成就禅定波罗蜜,断修惑,真俗二智之行相互违者,使之合而相应,故名。
六、现前地——成就慧波罗蜜,断修惑,发最胜智,使现前无染净之差别,故名。
七、远行地——成就方便波罗蜜,发大悲心,亦断修惑,远离二乘之自度,故名。此位即终了第二阿僧衹劫之行。
八、不动地——成就愿波罗蜜,断修惑,作无相观,任运无功用相续,故名。
九、善慧地——成就力波罗蜜,断修惑,具足十力,于一切处知可度不可度,又能说法,故名。
十、法云地——成就智波罗蜜,亦断修惑,具足无边功德,出生无边功德水,如大云覆虚空出清净之众水,放名。
诸菩萨亦诵者,诸菩萨是指上从发心至四十位大士,乃至等觉菩萨与妙觉。此戒乃心地法门,人人本具,是以从凡至圣,皆当半月半月作布萨,故云亦诵。
明放光因缘
是故戒光从口出 有缘非无因故光 光非青黄赤白黑 非色非心 非有非无 非因果法 是诸佛之本源 行菩萨道之根本 是大众诸佛子之根本
【讲解】此为叙说戒原由,正明树下劝发,释迦自说之第二段文,科判标题曰明放光因缘。此段文开始用是故二字,承上佛口放无量光明而言。今口出光是缘,故曰有缘。缘必有因,是表此无作戒之体性全以性德为本因,故曰非无因。因缘和合故光,表此戒先为全性所起。既全性所起,即复全体是性,亦即本源心地,不堕妄境,故非青黄赤白黑等色;不堕妄情,故非色非心;不堕断常二边,故非有非无;体自圆成,不堕权乘有修有证之法,故非世间因果法,实即正因正果法也。诸佛以此心地戒为本源,菩萨修行六度万行自利利他之道,亦以此心地戒为根本,一切众生当来成佛,亦以此心地戒为根本。
劝大众习学
是故大众诸佛子 应受持 应读诵 应善学 佛子谛听若受佛戒者国王王子 百官 宰相 比丘 比丘尼 十八梵天 六欲天子 庶民 黄门 淫男 淫女 奴婢 八部鬼神 金刚神 畜生 乃至变化人 但解法师语 尽受得戒 皆名第一清净者
【讲解】此为叙说戒原由,正明树下劝发,释迦自说第三段文,科判标题曰劝大众习学。领纳在心曰受,竖执不忘曰持,口演其文曰读诵,躬行其事曰善学。此乃释尊劝大众行解兼全以修此戒也。诚以此戒为本源心地大戒,一切众生所本具,非染非净,故不择贵、贱、人、非人等,但能领会授戒法师言语者。尽得受戒,因此心地戒还从自心得,不同于比丘要具五缘方得成就(五缘者谓人、僧、界、法、衣钵)。复除十三难人不得受戒(十三难者谓边罪难、犯比丘尼、贼心受戒、破内外逆、黄门、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僧、出佛身血、非人、畜生变化为人,具男女二根),以比丘为世间住持三宝之一,受人尊重,为世福田,苟非其器,戒体不发,故须拣择。今此菩萨正戒,以成佛果为心,或在家出家,隐显无定,故非住持,而以但发菩提心,便得受戒。过往为一国之主,现代西方国家之总统亦是。王子是国之储君,现代各国副总统亦是,又可作国王之子解。百官是国之众臣,现时亦称为官吏或公务员。宰相乃百僚之长,现代之内阁总理、国务院大臣、首相、五权宪法之行政院长均是。比丘、比丘尼为佛门出家受具足戒之男女二众。如来初成正觉时,尚未有出家二众,此乃预许此二众皆得受此正戒也。十八梵天、六欲天前已讲及。庶民谓国之人民百姓,今所谓平民也。黄门本为宫廷内阉宦之专称,以黄为中义,国王使由阉割而废去男根之人守在内宫之中门,以供使唤,故云黄门。佛典中黄门之称,似乃通指一切男根不正常健全之人,非仅限于阉宦,而中文意译则以此土已有之黄门称之也。淫男、淫女、奴婢不待解释,释尊住世时已有度淫女、奴婢出家之事例,固不仅此心地大戒为然也。八部鬼神者,一、诸天,上已言欲色二界之诸天,今八部中或系仅指四天王下之坚手、持鬘、恒骄等三天及其余天神。二、龙类神众。三、药叉,此云勇健鬼。四、乾闼婆,此云香阴,天帝之乐神也。五、阿修罗,此云非天,以多瞋好斗,无天之德故。六、迦楼罗,此云金翅鸟。七、紧那罗,此云疑神,天帝伎神也。八、摩睺罗伽,此云腹行地龙,即蟒也。金刚神乃手执金刚杵,摧邪魔,护正法者,亦名持金刚杵神或金刚力士。畜生应云傍生,其形傍行,不能直立,乃一切禽兽之总称,非仅限于人所畜养之动物。变化人乃指天龙鬼神,变化自身为人形而来受戒。以上列举之诸类,如为具足戒,则多应在十三难与十六遮之列;今心地大戒,一切众生皆得受之。是以如来秉承卢舍那佛教,尽劝一切有情,悉令受戒,即是欲令一切众生,共归本源,无高下贵贱之分,无优劣智愚之异,皆可作戒器,但须能解法师语,便皆得第一清净戒。所以然者,菩萨专主利生,若不兼容,则化度有限,是应不名菩萨矣。至何以不言无色界与地狱众生?则以无色界众生无身,地狱众生苦极,二皆非受此大戒之根器故也。
以上讲解正示法门分释迦宣菩萨戒之第一——叙说戒原由完毕。以下便进入正示法门分释迦宣菩萨戒之第二——列重轻戒相。
①兜率亦译兜率陀,兜术、睹史多等,义译为知足、喜足、妙足、上足等,欲界六天之第四天也。分内外二院,外院为天众所居,内院为弥勒菩萨之净土,亦为菩萨最后身之住处。昔释尊降生天竺成佛亦自此天宫下生也。《普曜经》云:“其兜术天有大天宫,名曰高幢,广长二千五百六十里,菩萨常坐为诸天人敷演经典。”
②《华严经》云:“如来无身,为众生故示现其身。”
③《大涅槃经》云:“诸佛如来为令众生示欣乐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生恋慕故,示现涅槃。”又云:“我虽在阎浮提中数数示现入于涅槃,然我实不涅槃。而诸众生皆谓如来真实灭尽,而如来性实不灭。是故当知!是常住法,不变易法。大涅槃者,即是诸佛如来法界。众生皆谓我始成佛,然我已于无量劫中,所作已办,随顺世间法故,复示现阎浮提出家成道。”
④《法华经》云:“我实成佛已来,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他劫。我常在此娑婆说法教化,亦于余处百千那由他阿僧衹国导利众生。我寿命无量阿僧衹劫,常住不灭,非实灭度;而便唱言当取灭度,如来以方便教化众生故。”
⑤十八梵天——总名色界,分为四禅。初禅三天,梵众、梵辅、大梵是也。二禅三天,少光、无量光、光音是也。三禅三天,少净、无量净、遍净是也。四禅九天,无云、福生、广果、无想、无烦、无热、善见、善现、色究竟是也。
⑥六欲天——一、四天王天,持国、广目、增长、多闻之四王是。二、忉利天,译言三十三天,帝释天居中央,四方各有八天,故从天数而名三十三天。三、夜摩天,译言时分,彼天中时时唱快哉,故名。四、兜率天,译言喜作,于五欲之乐生喜足心,故名。五、乐变化天,于五欲境,自乐变化,故名。六、他化自在天,于五欲之境使他自在变化,故名。
⑦十六国——释尊住世前后印度较大之国有十六国,鸯伽、摩蝎陀、迦尸、憍萨罗、跋只、末罗、支提、跋沙、尼楼、槃阎罗、阿隰波、婆蹉、苏罗、乾陀罗、剑浮沙、阿槃提等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