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真理非深非浅,能浅能深。诸佛诸祖所谈之法,句句不离现前介尔之心。吾人一向背觉合尘,流浪忘返,常为烦恼所蔽,使此本妙之心,迷而不知。乃谓佛法之真理,深广无涯。其实佛祖所开示者,句句不离心也。苟能称念弥陀,回光返照,背尘合觉,不为尘境之所覆,使此本妙之心湛然常照,便知佛祖所开示者,句句指示吾心,犹之家常之茶饭耳。何深之有哉?
答问如下:
答第一问:吾人之固有妙心,经云“妙性圆明,离诸名相”。本来无有世界众生,只因一念不觉,于本无同异中,炽然成异,乃有世界及诸众生。古德云:“整心虑,趣菩提,唯人道而能之。”故知为人应当研究佛学。
答第二问:佛法普益众生之条件甚多,何云无耶?佛以戒法利益众生,对于俗众,有三皈、五戒、六重二十八轻戒;对于法众,沙弥十戒、比丘二百五十戒、尼众三百四十八戒、菩萨十重四十八轻戒,是戒学之条件也。
初学五停心观、四念处观、八背舍、九胜处观、十一切处,以及四禅、八定、九次第定,乃小乘定学之条件也。吾宗之三止三观、次第三观、圆融三观,及至二十五王三昧,乃大乘定学之条件也。四谛慧、十二因缘慧、六度慧、一谛慧、二谛慧、三谛慧,乃三乘圣人慧学之条件也。法门无量,非笔舌所能尽宣耳。
答三问:夫善恶二业,作者由于身之与口,主使者在于意。所谓“一念善心生,天上宫殿现,一念恶心生,地下苦具现”。一念净,则佛界缘起;一念染,则九界生因。梦中既非有心分别,犯则无罪,持则无福。虽然如是,梦亦是唯心所现。未动身口,不能以论罪福也。
答四问:夫圣贤有二:一、世间圣,如孔、老二子。世间贤,如庄、颜诸子等皆是也。二、出世间圣,大乘指十地等觉等诸位菩萨,小乘指缘觉、声闻等四果、四向。出世贤指信、住、行、向等诸位菩萨,及以别相念、总相念、四加行等皆是也。
仙是世间守尸人,佛是出世大圣果,何可同年语耶?有福德称神,无福德者称鬼,咸为恶道所摄,宁不惧乎?故为人者,不可不作速念佛也。
答五问:唯持名念佛这一种法门,其条有二:一者,理持名;二、事持名。此二种持名,若肯真心念佛,俱有悟处,但悟处有浅深之殊。我辈念佛的人,只消蓦直念去,不必存一求悟之心。要其信真愿切,苟能见弥陀,不患不开悟。若有二心,便不能到一心不乱矣。
答六问:关公之因由甚长,今当简言之。民七戊午,老朽应北都诸大老讲《圆觉》。有都城隍神白公,本诚信佛法人也。现在神位中,不忘念佛。每夜讲经时,常来听法,心甚欢喜。自觉念佛经十四年,尚无进境,拟欲问法,以无处谈话,于是在小沙锅胡同钱氏家临坛,乞老朽到坛问法。其自心之疑,尚未呈露,先请开示令诸饿鬼众生,免苦法门。不意关帝挈周仓偕来坛内,亦同时请问法要。有《显感利冥录》,印刷万本分散天下。此关公一事之因由也。
答七问:《观音心印》、《万佛救劫》二经,大藏中所未见。想是外人伪造,决非佛说,概可知矣。
答八问:将男女配阴阳,是世间凡愚之见。以六道凡地论之,自六欲天以下,至人、畜、鬼、狱有之。他化以上色四禅十八天,纯男无女,何况西方极乐之圣地乎?且极乐世界,乃阿弥陀佛愿力所成。盖不可思议之净土,摄受千方苦恼众生,往生彼国,同享妙乐,永离众苦。断断不可与他方佛土同年而语也。不闻净土诗云乎“不立君王唯有佛,平铺世界断无山,天人一样黄金色,尽未来时但少颜”,旨哉诗也。
民国十九、七、廿二日,观宗老人谛闲复,并祝信受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