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辞 为某法团诸居士讲演

作者:出处:
分享到:

 
    其一

    诸佛出世,唯为一大事因缘。列祖拈椎,总教人见性成佛。我本师释迦世尊,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灭后,诸大尊者结集成文,曰经、曰律、曰论,至今流传后世,称为三藏是也。

    然经藏所诠者曰定学,律藏所诠者曰戒学,论藏所诠者曰慧学。其三藏十二部,尽是能诠之文字。论其所诠之义理,则不外乎戒、定、慧三学而已矣。《佛顶经》云:“因戒生定,由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且论戒者,乃有多品。佛初出世,始唱三皈,次伸五戒,后说八戒。此上三层,皆为在家二众而宣也。若为出家二众者,有沙弥十戒,比丘二百五十戒,菩萨十重四十八轻,名为三聚净戒。此一种大乘三聚,可以七众同修,不独仅为比丘设也。

    若言定者,有世间禅,有出世间禅,有出世上上禅,名目多多,难尽枚举。

    言慧者,慧即是智。有世间智,有出世智。以世间是有漏,姑置不论。言出世智者,谓四谛智、因缘智、三谛智、二谛智、一谛智、无谛智,总之曰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也。合之曰“三学”,开之则无量。

    此等法门,复有顿渐不同。顿则当修戒时,定、慧已在其中,所谓即戒即定即慧。此顿机名为上上根人,千万人中难得一个半个。若论渐入者,其必先持净戒,尘既不缘,根无所偶,返流全一,六用不行。此即因戒生定,由定发慧也。

   定能伏惑,慧能破惑。惑即烦恼也。而三界见惑有八十八使,思惑有八十一品。初果圣人断三界见惑,能免四恶道沉沦,尚有人间生死。三果圣人断欲界九品思惑,能免欲界生死,尚有天上生死,无量无边。直至四果阿罗汉,断三界思惑尽,方能免得分段生死,尚有变易生死,分剂头数,不可穷尽。此其竖出三界,渐息轮回之相。若烦恼一丝未断,则三界便不能出,足见了生死之不易也。

    故我释迦世尊,开方便门,示真实相,无问自说,教人信愿持名,横出三界,带业往生。竟将三藏十二部中无量行门,多罗收拾,纳在弥陀大愿海中。大仙将大千经卷藏在一微尘之内,可见念佛一法,甚奇特最殊胜之法门也。故十方诸佛叹我释迦世尊,能为甚难希有之事,能于五浊世界中成等正觉,又能为浊恶众生,说斯难信之法,是甚难也。

    山僧自二十二岁出家,滥膺法席以来,在在处处,恒以信愿持名,开示四众。诸居士须知信愿持名念佛,至圆至顿,最简最易。匹夫匹妇,能知能行。何以念佛法门有如此殊胜耶?祖师云:“法界圆融体,作我一念心,故我一念心,全体是法界。”《十六观经》云:“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合而观之,是心念佛,是心即是佛也。故曰“一念相应,一念是佛,念念相应,念念即是佛”也。

    况弥陀是吾人心内之佛,吾人是弥陀心内之众生。以弥陀心内之众生,念众生心内之弥陀,亦以众生心内之弥陀,能不度弥陀心内之众生乎?感应道交,如磁吸针,似桴扣鼓,故得娑婆印坏,净土文成,七日成功,一生取办。既得往生,便登不退。经云:“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此释迦金口之诚言也,宁不信欤?

    诸大德当知末法众生,亿亿人修行,罕难一得道,唯依念佛,可以得度。呜呼,此正是其时矣。离此念佛一门,哪里更有出生死路?古德云:“唯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永明祖师云:“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

    人生易失而难得,光阴易去而难追。《法华经》云“世皆不牢固,如水沫泡焰,刹那即逝。”渴望诸善知识,尊重己灵,爱惜时光。发深信切愿,老实念佛,息息不懈,不假方便,自得心开。一朝桶底脱,稳上弥陀大愿船也。

    其二

    生死事大,无常迅速;一失人身,万劫不复。除却生死大事外,其余都是可商量。人生在世,哪有多少光阴?是日已过,命亦随减。一寸时光,一寸命光,光阴宁不爱惜乎?

    欲了生死,须研究十二因缘。从无明以至老死,此顺生门也。无明灭乃至老死灭,是还灭门也。十二因缘譬之一株大树,欲了未来生死,先断现在之因,即“爱”、“取”、“有”三支是也。“取”支如枝叶,“有”支如开花,“爱”支如根本也。譬之砍树,必伐其根。欲断生死之果,果由花结,花由枝开,枝从根本有发生。要得花谢果落,必先除其爱根也。

    故杨次公云:“爱不重不生娑婆。”张师诚云:“少留一爱未全捐,便恐临终被此牵;欲出娑婆除必尽,次公明论许重宣。”此剖心吐胆言也。

    我等苦恼众生,从无始来一念妄动,即有生死,历恒沙劫,爱根甚深。若欲尽除,岂是易易?不除爱根,生死决定难了。荷蒙我佛彻底悲心,说异方便,教我等求生净土,带业往生。《法华》云“此处唯有一门,而复狭小。”复又云:“以佛教门,出三界苦。”《楞严》云:“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又云:“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此等经句,我辈均须作净土一门领会。

    须知末世众生,除却净土一门,无别出生死路。只此净土一门,亦不可作容易看,仍须信愿持名,方得往生极乐。是故求生净土,最重在于发愿回向。发愿回向,不可一日间断。每天清早起来,必先十念无间,乃至晚间安息,克定发愿往生。决志求其一生了办,万不可缓至来生也。

    若今生不了,至于来生,前途茫茫,不胜危惧。但不知在何道受生,又不知能保得人身否耶?纵得人身,又不知肯信愿持名否耶?

    藕祖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若有信愿,则临终一念相应,即得往生。苟无信愿,纵念佛到一心不乱,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铜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修净业人,不可不知。

    古德云:“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诸居士志之毋忽!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