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述 台宗三种止观

作者:出处:
分享到:

 
    湛湛常恒谓之寂,灵灵不昧谓之照。即寂而常照,即照而常寂,寂与照乃妙性之体也。摇而不动谓之静,暗而不昏谓之明。即静而恒明,即明而恒静,静与明乃妙性之德也。

    唯性之体圆常不变,而即体之用亦常随缘。故一念之失察,蔽真觉为不觉,隐妙明为无明,则静者动,而明者昏,使寂照之性体,不病而现病。于是乎流浪而忘返,则止观之作,而岂寂已乎?止观者,复性之圣药也。用止以息其动,使归复于静。用观以破其昏,使归复于明。圣药获效,则不病之病瘳,而性体恢复矣。

    然则不病之病有殊,而所治之药亦多。昔我圣祖智者大师,传南岳止观有三:一、渐次;二、不定;三、圆顿。此三止观,皆是大乘,俱缘实相,故同名止观。

    渐次亦知实相。实相难证,渐次易行。先修归戒,止彼三恶,达三善道。次修禅定,止欲界散动,达色、无色定道。次修无漏,止三界狱,达涅槃道。次修慈悲,止于自证,达菩萨道。后修实相,止二边偏,达常住道。先浅后深,如彼梯磴,是为渐次止观。

    不定者,无别阶位,但约前渐后顿,更前更后,互浅互深,或事或理,或息观为止,或照止为观。如金刚宝,置之日中,无有定相,是名不定止观。

    法性寂然名止,寂然常照名观,自初至后,无二无别,如通者飞腾,是名圆顿止观。

    此遵自大师示寂后,章安结集成书,定名《摩诃止观》。至荆溪广而记之,为《辅行传弘决》。迨宋四明尊者,教观双宏。至今五百年,狮弦绝响矣。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