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笺注 坛经序

作者:出处:
分享到:

     
    古筠比邱德异撰
    (此序共分五段——“见性成佛”以上,述佛祖传付至达摩,为第一段。“《法宝坛经》”以上,述二祖至六祖,以明《坛经》缘起,为第二段。“尽出《坛经》”以上,述大师之子孙皆从此经出,为第三段。“与诸佛等”以上,述此经之胜妙,为第四段。以后述流通此经之缘由,为第五段。)
    古筠,德异生长之地名。德异为示阳高安卢氏。示阳,即江南瑞州之瑞阳。“瑞”与“示”,音相迩,故曰示阳。高安,其郡名也。瑞阳,明曰“瑞州府”,元曰“瑞阳”,唐曰“筠州”。从唐,故称古筠。今江西之高安县也。《释氏要览》上:梵语“比丘”,秦言“乞士”。上于诸佛乞法,资益慧命;下于施主乞食,资益色身。故云比丘。德异,别号绝牧叟。鼓山皖山凝禅师之法嗣,六祖二十一世孙,休休禅庵之开山。元朝人也。《增集续传灯录》四:松江淀山蒙山德异禅师,示阳高安卢氏。参苏之承天孤蟾莹。传详元贤《继灯录》三。
    妙道①虚玄②,不可思议③。忘言得旨④,端⑤可悟明。故世尊分座于多子塔前⑥,拈华于灵山会上⑦,似火与火⑧,以心印心⑨。
    ①妙者,绝妙之言。故《宗镜录》九曰:“只唤妙为绝,绝是妙之异名也。”《庄子》:“夫子以为孟浪之言,而我以为妙道之行也。”
    ②虚玄,寂静貌。
    ③理之深妙,不可以心思、不可以言议也。《法华玄义·序》:“所言妙者,妙名不可思议也。”
    ④《庄子》:“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陶潜诗:“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⑤端,始也。
    ⑥多子塔,为辟支佛之古迹。而世尊尝于此处,顾视迦叶尊者,分半座使坐者。
    ⑦《宗门杂录》上:王荆公问蒋山佛惠泉禅师曰:“禅家所谓世尊拈华,出自何典?”泉曰:“大藏经所不载。”王云:“余顷在翰苑,偶见《大梵王问决经》三卷,因开之,经中所载甚详。云:‘梵王至灵山会上,以金色波罗苑献佛,舍身为床坐,请为群生说法。世尊登座,拈华示众。人天百万,悉皆罔措。独有金色头陀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吩咐摩诃迦叶。’此经多谈帝王事,所以秘藏,世无闻者。佛惠叹其博究。《法华科注》一曰,耆阇崛山,此云灵鹫山。以山峰似鹫,故名其山。又前佛今佛,皆居此山。佛灭后,罗汉、支佛常居。为圣所居,故呼为灵。”
    ⑧《会元》十:天台诏国师谒龙牙,问:“雄雄之尊,为什么近之不得?”牙曰:“如火与火。”师曰:“忽遇水来,又作么生?”牙曰:“去,汝不会我语。”案:火与火,是火传火,灯灯不断之义也。
    ⑨《祖庭事苑》八:达摩西来,不立文字,单传心印,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传心法要》上:自如来付法迦叶已来,以心印心,心心不异。印着空,即印不成文;印着物,即印不成法。故以心印心,心心不异。
    西传四七①至菩提达摩②,东来此土③。直指人心④,见性成佛⑤。
    ①四七,自迦叶至达摩二十八代也。达摩又为震旦之初祖。
    ②《稽古略》二:达摩尊者,南天竺国香至王第三子。既而念震旦缘熟,行化时至,辞于侄王。王为具大舟,实以珍宝。泛重溟,三周寒暑,达于南海,当梁普通元年九月二十一日也。
    ③按:自西印度来东震旦,故曰东来此土。
    ④《宗镜录》:释迦文佛,开众生心,成佛知见。达摩初祖,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⑤《悟性论》:佛者,觉也。人在觉,心得菩提,故名为佛也。《顿悟入道要门》上:若自了了知心不住一切处,即名了了见本心也,亦名了了见性也。只个不住一切处心者,即是佛心。
    有可大师者①,首于言下悟入②。末上③三拜④,得髓⑤,受衣绍祖⑥,开阐正宗⑦。
    ①《瑜伽论》:推灭邪秽外道,出现世间,故号大师。《稽古略》二:慧可大师,洛京武牢姬氏子,初名神光,博涉诗书,尤精玄微。幼年抵洛阳龙门香山,依宝静禅师出家,受具永穆寺。
    ②二祖慧可问初祖达摩曰:“诸佛法印,可得闻乎?”祖曰:“诸佛法印,匪从人得。”可曰:“我心未宁,乞师与安。”祖曰:“将心来,与汝安。”可良久,曰:“觅心了不可得。”祖曰:“我与汝安心竟。”见《五灯会元》一。案:此即于言下悟入也。又见末后“东土五祖”第二祖注中。
    ③末者,最后之一次。末上,犹云在最后也。《传灯录》十:僧问赵州从谂禅师云:“和尚还入地狱否?”师曰:“老僧末上入。”曰:“大善知识为什么入地狱?”师云:“若不入,阿谁教化汝?”案:世间流通本,“末上”多误作“未上”。今据《大藏经》中之《坛经》及《传灯录》更正之。
    ④《释氏要览》中:今释氏以三拜者,表三业归敬也。
    ⑤《指月录》四:初祖欲返天竺,命门人曰:“时将至矣,汝等盍言所得乎。”有道副对曰:“如我所见,不执文字,不离文字,而为道用。”祖曰:“汝得吾皮。”尼总持曰:“我今所解,如庆喜见阿閦佛国,一见更不再见。”祖曰:“汝得吾肉。”道育曰:“四大本空,五阴非有。而我见处,无一法可得。”祖曰:“汝得吾骨。”最后,慧可礼拜,依位而立。祖曰:“汝得吾髓。”
    ⑥《指月录》四:初祖乃顾慧可而告之曰:“昔如来以正法眼,付迦叶大士,展转嘱累而至于我,我今付汝,汝当护持!并授汝袈裟,以为法信,各有所表,宜可知矣。”可曰:“请师指陈。”祖曰:“内传法印,以契证心;外付袈裟,以定宗旨。”
    ⑦《法华经·提婆品》:演畅实相义,开阐一乘法。《正宗记·序》:正宗者,必以亲相师承为其效也。《韵会》:流派所出为宗。
    三传而至黄梅①,会中高僧七百②。惟负舂居士③一偈④,传衣为六代祖。
    ①三传者,自二祖以下三传也。《大明一统志》六十一:黄州府黄梅山,在黄梅县西四十里。其山多梅,故名黄梅。指五祖忍大师也。
    ②高僧者,德高之僧。对于出家者之尊称也。
    ③《事苑》四:凡具四德,乃称居士。一、不求仕官;二、寡欲蕴德;三、居财大富;四、守道自悟。案:居士,后为在家崇信佛道者之通称。六祖慧能,本姓罗。后投五祖忍大师于黄梅,尝腰石舂米,故云负舂居士。
    ④见本经。
    南遁十余年①。一旦以非风旛动之机②,触开印宗正眼③。
    ①按:自龙朔元年传衣,至仪凤元年,实得十六年。本经所谓于四会避难猎人队中,凡经一十五载是也。
    ②《大明录》:忘言独契者,谓之机。事见本经。
    ③《传灯录》卷五:广州法性寺印宗和尚者,吴郡人,姓印氏。从师出家,精涅槃大部。唐咸亨元年抵京师,敕居大敬爱寺;固辞。往蕲春谒忍大师。后于广州法性寺,讲《涅槃经》。遇六祖能大师,始悟法理,以能为传法师。正眼者,即正法眼藏。见上“灵山会上”注中。印宗事,见本经。
    居士由是祝发登坛①,应跋陀罗②悬记③,开东山法门④。韦使君⑤命海禅者⑥录其语⑦,目之曰《法宝坛经》。
    ①祝,断也。祝发,即断发也。《谷梁传》:哀公十三年,曰吴夷狄之国,祝发文身。登坛,登戒坛受具戒也。法海《序》曰:二月八日,就法性寺智光律师,受满分戒。其所登之坛,即宋朝求那跋陀三藏之所置也。祝发登坛,事见本经。
    ②跋陀罗,梵语,此云功德贤。中天竺人,即求那跋陀罗三藏也。跋陀罗于齐之建元初至京师,译《百喻经》等。
    ③求那跋陀罗三藏记曰:后当有肉身菩萨,在此坛受戒。语见法海《序》。悬记者,悬先记未来之人、未来之事之谶语也。
    ④开,开示也。《佛祖通载》十二:忍(弘忍),姓周氏,黄梅人。与信(道信)并住东山寺,世谓其法,为东山法门。
    ⑤韦使君,即韶州韦刺史,名璩。
    ⑥海禅者,六祖法嗣韶州法海禅师也。案:《坛经》“师至末后,法海上座再拜问曰:和尚入灭之后,衣法当付何人?师曰:吾于大梵寺说法,以至于今,抄录流行,目曰《法宝坛经》。汝等守护,递相传授,度诸群生,但依此说,是名正法”。此言韦使君命法海禅师录出者,盖因师之遗嘱也。详见《正宗记》六。
    ⑦录,《韵会》曰:“总也,收拾也。”
    大师始于五羊①,终至曹溪②,说法三十七年③。沾甘露味④,入圣超凡者⑤,莫记其数。悟佛心宗⑥,行解相应⑦,为大知识者⑧,名载传灯⑨。
    ①五羊城,即广东省城。昔高固为楚相,五羊衔谷萃于楚庭,故广州厅事梁上画五羊之像,又作五谷囊。《广州记》:其城旧日称羊城,亦称穗垣。
    ②《一统志》七十九:韶州府曹溪,在府城东南三十里。
    ③按:自仪凤元年,至先天二年,实得三十八年。曰三十七年者,或云除示寂之年计也。
    ④《白虎通》:甘露者,美露也,降则物无不盛。《维摩经·佛国品注》:什曰,甘露即实相法也。
    ⑤《俱舍论》,证理曰圣。凡,谓凡夫,即平常之人也。《法华经》:凡夫浅识,深著五欲。
    ⑥佛心宗,即禅宗也,又简称心宗。《禅源诸诠》下:所传心宗,实贯三尊。
    ⑦行解者,游行于心识所对之境而解了之也。《俱舍光记一之余》:言行解者,唯是心等作用差别。作用,名行解;相应者,契合之义。《净土论注》上:相应者,譬如函盖相称也。《演密钞》七:相应者,泛指契合义。《传灯录》三:达摩大师,传佛心宗,行解相应。
    ⑧《大涅槃经》:能教众生,远离烦恼,修行菩提,故名知识。大知识,称赞之辞也。
    ⑨《传灯录》共三十卷,吴僧道原纂。其第五卷,传六祖大师法嗣,四十三人中十有九人录在传,余二十四人则有名无传,四十三人名具本经末页注中。
    惟南岳、青原①执侍最久②,尽得无巴鼻故③。出马祖④、石头⑤,机智圆明,玄风大震⑥。乃有临济⑦、沩仰⑧、曹洞⑨、云门⑩、法眼(11)诸公,巍然而出(12),道德超群,门庭险峻(13)。
    ①南岳让禅师,青原思禅师。
    ②执侍,执器物而奉事也。
    ③巴者,把也。鼻,鼻准也。宗门方语,巴鼻之巴,如鼻准之可拿撮也。案:无把鼻,言无鼻准之不可把持,即得无所得之意。
    ④道一禅师,南岳让禅师之法嗣,姓马氏,故人称为马祖。唐元和中谥“大寂”。《传灯录》六:六祖能和尚谓让曰,向后佛法,从汝边出一马驹,踏杀天下人。案:所云马驹,即指马祖之预言。
    ⑤希迁禅师,居衡山之南寺。有石在寺之东,状如台。结庵于其上,时人号之为石头和尚。
    ⑥玄风,玄妙之风化也。《文选三十八·庾亮表文》:弱冠濯缨,沐浴玄风。
    ⑦镇州临济义玄禅师初参黄檗,三度被打。后参大愚,于言下大悟。咸通八年四月十日示灭,谥“慧照”。其后宗之者称谓临济宗。
    ⑧潭州沩山灵祐禅师,百丈之入室弟子也。敷扬宗教四十余年。大中七年正月示寂,谥“大圆禅师”。袁州仰山慧寂通智禅师,即沩山之法嗣。后宗其师弟之学者谓之沩仰宗。
    ⑨第一祖洞山良价禅师,第二祖曹山本寂禅师,后谓之曹洞宗。不曰洞曹宗者,取便为言故也。
    ⑩韶州云门山文偃禅师,每顾见僧,即曰“鉴”;僧欲酬之,则曰“咦”。常以此“顾、鉴、咦”三字,接学者,后谓之云门宗。
    (11)金陵清凉院文益禅师,嗣罗汉琛,周显德五年谥“大法眼禅师大智藏大导师”。后称其宗为法眼宗。
    (12)巍然,高大貌。
    (13)《周礼》:阍人掌扫门庭。
    启迪英灵①衲子②,奋志冲关③。一门深入④,五派同源⑤。历遍炉锤⑥,规模广大⑦。
    ①启,开也。迪,导也。《书经·太甲》上:启迪后人,英华灵秀之气所钟者曰英灵。《隋书·李德林传》:陈使江总目送之曰,此河朔之英灵也。
    ②《智度论》,比丘曰,佛当着何等衣。佛应着衲衣。故宗门中呼佛子曰衲子。
    ③关,或云玄关。三处之玄关也,就法门而言。慈灵法师遵式居天竺日,有贵宦注《楞严》,求师印可。师烹烈焰谓之曰:今先申三问,若答之契理,当为流通;若其不合,当付此火。宦许之。师曰:真精妙元,性净明心,不知如何注释?三四四三,宛转十二;流变三叠,一十百千,为是何义?二十五圣所证圆通,既云实无优劣,文殊何得取观音?其人无措,师即举付火中。见《佛祖统纪十·慈云传》。此即楞严三关也。黄龙常以三问桚人。曰:人个个有生缘,如何是汝之生缘?曰:我手何似佛手。曰:我脚何似驴脚。无人契其旨者,天下丛林目为三关。案:此奋志冲关之关,指禅关而言。虽非《楞严》之三关、黄龙之三关,而为关则一。故不云冲三关,而云冲关也。
    ④谓于禅之一门深入也。
    ⑤五派指上之临济、沩仰、曹洞、云门、法眼。
    ⑥《庄子》:皆在炉锤之间耳。
    ⑦规,所以为圆之器。模,制器之型也。
    原其五家纲要①,尽出《坛经》。夫《坛经》者,言简义丰②,理明事备,具足诸佛无量法门。一一法门,具足无量妙义。一一妙义,发挥诸佛无量妙理。即弥勒楼阁中③,即普贤毛孔中④,善入者即同善财⑤,于一念间圆满功德,与普贤等,与诸佛等⑥。
    ①五家即前所云之五派。注见“临济”等五宗下。《尚书·序》:举其宏纲,撮其机要,足以垂世立教。
    ②丰,足也。
    ③弥勒为绍释迦佛位之补处菩萨,先佛入灭,生兜率天之内院。人寿四千岁时,弥勒来为贤劫千佛之第五佛。从今经历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出世于第十之灭劫。于华林园中金刚座处龙华菩提树下以三会之说法,化一切之人天。说详《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缘不食肉经》、《菩萨处胎经》。《华严经》七十七:于此南方有国名海岸,有园名大庄严。其中有一广大楼阁,名毗卢遮那庄严藏,从菩萨善根果报生。同七十九:尔时善财童子,恭敬右绕弥勒菩萨摩诃萨已,而白之言:唯愿大圣开楼阁门,令我得入。时弥勒菩萨前诣楼阁,弹指出声,其门即开。命善财入。善财心喜,入已还闭。见其楼阁,广博无量,同于虚空。
    ④《观普贤菩萨行法经》:有一菩萨结跏趺坐,名曰普贤。身白玉色,五十种光,光五十种色,以为项光。身诸毛孔,流出金光。其金光端无量化佛,诸化菩萨以为眷属,安详徐步。
    ⑤此句承上弥勒楼阁中句。
    ⑥此句承上普贤毛孔中句。
    惜乎《坛经》为后人节略太多,不见六祖大全之旨①。德异幼尝见古本②,自后遍求三十余载,近得通③上人④寻到全文,遂刊于吴中⑤休休禅庵⑥,与诸胜士⑦同一受用⑧。
    ①《庄子·田子方篇》:吾不知天地之大全也。
    ②古本,古时所刻之书本。指《坛经》。
    ③未详。
    ④僧人之尊称。内有德智,外有胜行,在人之上,故名上人。
    ⑤以木板刻字谓之刊。吴中,江苏之吴县也。春秋时为吴国之都,故名。
    ⑥庵,与“菴”通。《续传灯四·德异传》:素轩蔡公,施莲湖桥庵,请居之,曰休休庵。《释氏要览》上:释名曰,草为圆屋曰庵。禅庵,参禅道人所居之庵也。
    ⑦胜士,持戒者之尊称也。《月灯三昧经》:能净持戒,名胜士。
    ⑧受用,享受之意。《朱子语录》:不会经历许多,事过便去,看易也,卒未得他受用。
    惟愿开卷举目①,直入大圆觉海②,续佛祖慧命无穷③,斯余志愿满矣。至元④二十七年庚寅岁中春日⑤。
    ①谓开《坛经》而一阅。
    ②《圆觉经注》:大者,大外有小可陈,犹是分限,岂为至大!今以圆觉体无边际,绝诸分限,强名大也。圆者,满足周满外,更无一法。觉者,虚明灵照,无诸分别念想。海者,譬喻也;譬大圆觉如海之无边际,故云大圆觉海。
    ③《古今集嗣法论》:参禅学道,贵在乎续佛祖慧命,非荣身之事也。智慧为法身之寿命,智慧之命夭伤,则法身之体亡失,故云慧命。
    ④元始祖年号,即民国前六百四十八年也。
    ⑤中春,二月也。《书·尧典》:日中星乌,以应中春。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