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笺注 行由品第一

作者:出处:
分享到:

     
    述六祖一代之行状由来,故曰“行由”。
    时,大师至宝林。①
    ①时,六祖自广州法性寺至宝林寺,即曹溪南华寺是也。法海辑《坛经·序》:“先是西国智药三藏,自南海经曹溪口,掬水而饮,香美,异之。谓其徒曰:‘此水与西天之水无别,溪源上必有胜地,堪为兰若。’随流至源上四顾,山水回环,峰峦奇秀。叹曰:‘宛如西天宝林山也。’乃谓曹侯村居民曰:‘可于此山建一梵刹,一百七十年后,当有无上法宝于此演化,得道者如林,宜号宝林。’时,韶州牧侯敬中以其言具表闻奏。上可其请,赐‘宝林’为额,遂成梵宫,落成于梁·天监三年。”
    《传灯录》(五):“中宗神龙元年十二月十九日,敕改古宝林为中兴寺;三年十一月十八日,又敕为法泉寺。”
    《宋·高僧传》(八):“太平兴国三年,敕建塔,改为南华寺。后又改曰华果寺。”
    《广东通志》(二百二十九):“南华寺在县(韶州府曲江县)南六十里。梁·天监元年,天竺国僧智药建,后为六祖演法道场。唐·万岁通天初,则天皇后锡赍宣诏。元和间,赐塔曰‘灵照之塔’。其寺为岭外禅林之冠。”
    按:《指月录》:“曹溪宝林,堂宇湫隘。六祖谒里人陈亚仙,舍宅广之,即此寺也。六祖传黄梅衣钵,居此,今衣钵与真身俱存。开宝三年,赐名南华。塔毁,明·成化六年建复,国朝康熙五年平藩重建。有降龙塔、伏虎亭、卓锡亭、避难石、曹溪水等十二景。”
    韶州①韦刺史②与官僚③入山,④请师出。于城中大梵寺⑤讲堂,⑥为众⑦开缘说法。⑧
    ①府名。隋置州,寻废,唐复置,元为路,明改府,属广东,清因之,今废。曲江县其旧治也。
    ②名璩。刺史,官名,汉置。其职各代不同,隋唐之刺史,犹清之知府及直隶州知州。《传灯录》(五)、《宋·高僧传》(八)、《会元》(一),韦璩,皆作“韦据”。
    ③官与僚属也。
    ④此山指南华山而言,在曲江县南六十里,宝林寺即在此山。
    ⑤《广东通志》(二百二十九):“韶州府曲江县报恩光孝寺在河西。唐·开元二年,僧宗锡建,名开元寺,又更名大梵寺。刺史韦宙,请六祖说《坛经》处。宋·崇宁三年,诏诸州建崇宁寺,政和中改天宁寺。绍兴三年,专奉徽宗香火,赐额曰‘报恩光孝寺’。”
    ⑥讲堂,讲经说法之堂舍也。《无量寿经》(下):“无量寿佛为诸声闻菩萨大众班宣法时,都悉集会七宝讲堂,广宣教道,演畅妙法。”
    ⑦《法华义疏》(二):“四人以上,乃至万二千人以还,悉名为众。”
    ⑧犹言启发人之因缘而为说妙法也。《法华玄义》(六):“诸法不可示,言辞相寂灭。有因缘故亦可说。”
    师升座次,①刺史、官僚三十余人,儒宗②学士③三十余人,僧④尼⑤道⑥俗⑦一千余人,同时作礼,⑧愿闻法要。⑨
    ①座次,所坐之处也。
    ②儒宗,儒者之师也。《史记》:“叔孙通希世度务,制礼进退,与时变化。卒为汉家儒宗。”《汉书》:“董仲舒为世儒宗。”
    ③学者也。《史记》:“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
    ④僧者,僧伽之简称,皈依佛教之人也。《行事钞》:“四人以上,能御圣法,辨得前事,名之为僧。”
    ⑤出家之女僧也。梵名比丘尼,俗谓之尼姑。
    ⑥崇奉道教之士也。此教奉元始天尊太上老君为教祖,创于东汉张道陵。至晋时称天师道,后遂名之为道教。
    ⑦在家未奉佛法者之称也。
    ⑧作礼,敬礼也。《佛说阿弥陀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闻佛所说,欢喜信受,作礼而去。”
    ⑨简约而枢要之法义曰法要。《〈梵网经〉法藏疏》(一):“无非妙轨云法。”《孝经注》:“以一管众为要。”
    大师告众曰:善知识!①菩提②自性,③本来④清净;⑤但用此心,直了成佛。⑥善知识!且听惠能行由得法事意。⑦
    ①《法华文句》(四):“闻名为知,见形为识。是人益我菩提之道,名善知识。”《涅槃经》(二十五):“能教众生,远离十恶,修行十善,谓之善知识。”
    ②旧译名道,新译名觉。道者,通之义;觉者,觉悟之义。《名义集》(五):“道之极者称之曰菩提。”
    ③诸法各自不变不改之性也。《唯识论》(十):“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六祖金刚经口诀》:“一切众生,自无始来,不能离生灭者,皆为此心所累故。诸佛惟教人了此心;此心了,即见自性;见自性,即是菩提也。”
    ④无始以来名本来。
    ⑤远离身、口、意三业恶行之过失,烦恼之垢染,名清净。《探玄记》(四):“三业无过云清净。”
    ⑥《起信论·义记》下:“众生真心与诸佛体,平等无二。”又:“众生真心,即诸佛体,更无差别。”故《华严》云:“若人欲求知三世一切佛,应当如是观,心造如来。”又云:“众生心佛,还是教化众生。”《华严经》(五十二):“应知念念常有佛成正觉。何以故?诸佛如来,不离此心成正觉故。”
    《传心法要》:“惟此一心即是佛,佛与众生更无别异。但是众生著相外求,求之转失,使佛觅佛,将心捉心,穷劫尽形,终不能得。不知息念忘虑,佛自现前,此心即是佛,佛即是众生。为众生时此心不减,为诸佛时此心不添,乃至六度万行河沙功德,本自具足,不假修添;遇缘即施,缘息即寂。若不决定信此是佛,而欲著相修行以求功用,皆是妄想,与道相乖。此心即是佛,更无别佛,亦无别心;此心明净,犹如虚空,无一点相貌。举心动念,即乖法体,即为著相。无始以来,无著相佛,修六度万行欲求成佛,即是次第;无始以来,无次第佛,但悟一心,更无少法可得,此即真佛。”
    ⑦且,助语辞,有宽缓说来之意。
    惠能严父,①本贯范阳,②左降③流④于岭南,⑤作新州百姓。⑥此身不幸,⑦父又早亡,老母孤遗,⑧移来南海,⑨艰辛贫乏,⑩于市卖柴。(11)
    ①父严母慈,故称父曰严父。又,尊其父云严父也。《孝经》:“严父,莫大乎配天。”《周易·家人卦》曰:“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
    ②贯,籍贯也。本贯,犹云本籍。范阳,地名,唐郡。今直隶大兴、宛平、昌平、房山、宝坻等县之地。《正宗记》(六):“其本籍范阳。父行瑫,武德中,谪官新州。”
    ③即左迁,谓降职也。古以右为尊,故谓迁秩为左降。《宋史·真宗纪》:“左降官羁管十年以上者,放还京师。”
    ④犹放也,为五刑之一,安置远方,终身不返也。分远近为三等。《尚书·舜典》曰:“流共工于幽州。”
    注:遣之远去,如水之流也。
    ⑤岭南,五岭之南也。东际海,西极群蛮,北据五岭。今属广东,治十一县。
    ⑥新州,即今之新兴县,在肇庆府南一百三十里。详《大清一统志》(三百四十五):“上古惟贵族有姓,故谓百官之族曰百姓。”《尚书》:“平章百姓。”
    注:畿内民庶也,今则通称国民为百姓矣。
    ⑦《论语》:“不幸,短命死矣。”《说文》:“夭死之事。”故“死”谓之“不幸”。
    ⑧耶律楚材诗:“故园屈指八千里,老母行年六十余。”《旧唐书·李大亮传》:“亲戚孤遗,为大亮所鞠养。”《任昉王文宪·文集序》:“亲加吊祭,表荐孤遗。”《孟子·梁惠王》下篇:“幼而无父曰孤。”
    ⑨移,迁也。《书》:“移而遐逖。”南海,郡名,今改县,属广东粤海道。
    ⑩艰辛,谓艰难辛苦也。李白诗:“英豪未豹变,自古多艰辛。”《诗传》:“三岁之后,始贫乏于衣食。”
    (11)市,城镇也。出货曰卖,谓以物易钱也。柴,小木散材,供炊爨之用者也。
    时有一客卖柴,①使令送至客店。②客收去,③惠能得钱,却出门外,④见一客诵经。⑤惠能一闻经语,心即开悟。⑥
    ①卖,以钱易物也。
    ②《孟子》:“便嬖不足,使令于前欤。”置货鬻物之处曰店。
    ③“客收”之“客”,别本作“容”,非是。
    ④却,退也。
    ⑤诵经,诵读经典也。
    ⑥开悟,开智明理也。《法华经·序品》:“照明佛法,开悟众生。”
    遂问客诵何经?客曰:《金刚经》。①复问:从何所来,持此经典?②客云:我从蕲州③黄梅县东禅寺来。④其寺是五祖忍大师⑤在彼主化,⑥门人一千有余。
    ①此经即《大般若经》中之第五百七十七卷。前后共有六种译本,互有详略。最通行者,为罗什译本。《三藏法数》(二):“金刚者,金中最刚,故云金刚。”《六祖金刚般若经注·自序》云:“《金刚经》者,无相为宗,无住为体,妙有为用。自从达摩西来,为传此经之意,令人悟理见性。只为世人不见自性,是以立见性之法;世人若了见真如本体,即不假立法。此经读诵者无数,称赞者无边,造疏及注解者,凡八百余家。所说道理,各随所见;见虽不同,法即无二。宿植上根者,一闻便了;若无宿慧,读诵虽多,不悟佛意。”
    ②持,执也。
    ③蕲,音“其”。《大清一统志》(二百六十三):“蕲州在黄州府东一百八十里。”
    ④《湖广通志》(七十八):“黄州府黄梅县,东禅寺在黄梅县西南一里。”《名胜志》:“东禅寺号莲华寺,乃五祖传衣钵于六祖处。有六祖簸糠池、坠腰石及吴道子《传衣图》。”
    ⑤《五灯会元》(一):“五祖大师,蕲州黄梅人也。先为破头山中栽松道者,后遇信大师得法。”
    ⑥彼,指黄梅县,亦指东禅寺而言。主化,主持教化也。
    我到彼中礼拜,①听受此经。大师常劝僧俗,但持《金刚经》,即自见性,②直了成佛。惠能闻说,宿昔有缘,③乃蒙一客,取银十两与惠能,令充老母衣粮,④教便往黄梅参礼五祖。⑤惠能安置母毕,即便辞违。⑥
② 拜,恭敬之意现于身相者也。
    ②《智度论》(三十一):“性各自有,不待因缘。”又见后《六祖金刚般若经注·自序》云:“经是圣人之语,教人闻之,从凡悟圣,永息迷心。此一卷经,众人性中本有,不见见者,但读诵文字。若悟本心,始知此经,不在文字。若能明了自性,方信一切诸佛,从此经出。”
    ③宿昔有缘,犹言前世因缘也。
    ④衣粮,衣食也。
    ⑤《象器笺》:“参,趋承也,晋谒也。”
    ⑥辞违,别本作“辞亲”。
    不经三十余日,便至黄梅,礼拜五祖。祖问曰:汝何方人?①欲求何物?惠能对曰:弟子是岭南新州百姓。远来礼师,惟求作佛,②不求余物。祖言: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③若为堪作佛?④
    ①别本“人”字下有“来到此山礼拜,今向吾边”十字。
    ②作佛,成佛也。尽菩萨之行,断妄惑、开真觉之谓。《法华经·譬喻品》:“具足菩萨所行之道,当得作佛。”《大智度论》(十八):“求佛道者,从初发心作愿:愿我作佛,度脱众生;得一切佛法,行六波罗蜜,破魔军众及诸烦恼;得一切智,成佛道。”
    ④“獦”音“葛”,兽名,“獠”音“聊”,称西南夷之谓也。《一统志》(八十一):“肇庆府,秦为南海郡,地属岭南道。风俗夷獠相杂。”
    山谷《过洞庭青草湖诗》:“行矣勿迟留,蕉林追獦獠。”
    注曰:山谷赴宜州贬所,岭南多蕉林,其地与夷獠相接。匀会,獦者,短啄犬;獠,西南夷。
    ⑤为,何也。
    按:意言如何能作得佛。
    惠能曰: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①獦獠身与和尚不同,②佛性有何差别?③五祖更欲与语,④且见徒众⑤总在左右,⑥乃令随众作务。⑦
    ①《禅源诠》(二):“一切众生,皆有空寂真心,无始本来性自清净,明明不昧,了了常知,尽未来际常住不灭,名为佛性,亦名如来藏。”《涅槃经》(二十七):“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来常住,无有变易。”
    ②和尚,僧徒称其师之尊称。其义为亲教师,谓能教人学戒、定、慧,犹俗家之有业师也。
    ③差别,不同等也。白居易诗:“一音无差别,四句有诠次。”《楞伽经》:“若无差别者,一切外道,亦皆是佛,以不生不灭故。”
    ④别本作“大师更欲共惠能久语”。
    ⑤弟子之成群者曰徒众。
    ⑥总,皆也。
    ⑦《会元·三百丈章》:“师凡作务执劳先于众。”《广韵》:“务,事务也,专力也。”
    惠能曰:惠能启和尚,①弟子②自心常生智慧,③不离自性,④即是福田。⑤未审和尚教作何务?祖云:这⑥獦獠根性大利!⑦汝更勿言!著槽厂去。⑧
    ①启,白事也。
    ②《行事钞》上(三):“学在我后,名之为弟;解从义生,名之为子。”
    ③见后。
    ④自性,本智;触处应现,千般万般,应用不乏,不即不离。《传心法要》:“此灵觉性,无始以来,与虚空同寿。”又曰:“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法。”
    ⑤《探玄记》(六):“生我福,故名福田。”《〈无量寿经〉净影疏》:“生世福善,如田生物,故名福田。”《报恩经》:“众僧者,出三界之福田。”谓比丘具有戒体,戒为万善之根,是故世人归信,共养种福。如沃壤之田,能生嘉苗,故号良福田。
    ⑥这,读“若”者,犹言此也。
    ⑦《辅行(二)之四》:“能生为根,数习为性。”大,音“太”,过也;利,锐也。
    ⑧著,命令词。槽厂,养马小屋。槽厂,别本作“且去后院”。《广传灯录》作“槽*(左木右厰)”。《海篇·心镜》曰:“厂,马屋;槽,马槽也。”《正宗记》(六):“尊者知其异人,佯诃曰:‘著槽厂去。’惠能即退,求处碓所,尽力于臼杵间。”
    按:槽厂,即后院之碓坊也。
    惠能退至后院,有一行者①差惠能破柴踏碓。②
    ①行者,禅院之侍者也。《禅林象器笺》(八):“有发而依止僧寺,称为行者。”《释氏要览》上:“经中多呼修行人为行者。”《观无量寿经》:“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善见律》(十一):“有善男子欲求出家,未得衣钵,欲依寺中住者,名畔头波罗沙。”未见译语。
    按:即此方行者也,男生八岁毁齿,十六阳气全,以其有意乐信,忍修净梵行。故自晋时,已有此名,如东林远大师下有辞蛇行者。
    ②碓,音“对”。破柴者,以斧碎柴,使可为爨料之谓也。踏碓,舂米碓之用足踏者。《桓谭新论》曰:“宓牺制杵臼之利,后世加巧,因借身践碓而利十倍,则碓盖起于杵臼之遗法也,经八月余。”别本作“八个余月”。《传灯录》(三)作“昼夜不息,经八月”。《正守记》(六)作“虽历日月,而未当告劳”。
    祖一日忽见惠能,曰:吾思汝之见可用,①恐有恶人害汝,遂不与汝言,汝知之否?惠能曰:弟子亦知师意,不敢行至堂前,令人不觉。②
    ①言汝之见地可用。
    ②所以不敢朝参暮请,欲使他人不觉惠能将传五祖之衣钵而为六祖也。
    祖一日唤诸门人总来:吾向汝说,世人生死事大。①
    ①《楞严经》(三):“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如旋火轮。”《天台四教仪》:“从地狱至非非想天,虽然苦乐不同,未免生而复死,死已还生。故名生死。”
    《销释金刚科仪》曰:“百年光景,全在刹那。四大幻身,岂能长久?每日尘劳汩汩,终朝业识茫茫。不知一性之圆明,徒逞六根之贪欲。功名盖世,无非大梦一场;富贵惊人,难免‘无常’二字;争人争我,到底成空;夸会夸能,必竟非实。风火散时无老少,溪山磨尽几英雄。绿鬓未几,而白发早侵;贺者才临,而吊者随至。一包脓血,长年苦恋恩情;七尺髑髅,恣意滥贪财宝。出息难期入息,今朝不保来朝。爱河出没几时体,火宅忧煎何日了?不愿出离业网,只言未有功夫。阎罗王忽地来追,崔相公岂容展限?回首家亲都不见,到头业报自家当。鬼王狱卒,一任欺凌;剑树刀山,更无推抵。或摄沃焦石下,或在铁围山间,受镬汤则万死千生,遭剉磕则一刀两段。饥吞热铁,渴饮镕铜。十二时甘受苦辛,五百劫不见头影。受足罪业,复入轮回,顿失旧时人身,换却这回皮袋。披毛戴角,衔铁负鞍;以肉供人,用命还债。生被刀砧之苦,活遭汤火之灾。互积冤愆,递相食啖。那时追悔,学道无因。何如直下承当,莫待今生蹉过。”
     汝等终日只求福田,①不求出离生死苦海。②
    ①求人天有漏之果,福报尽时,还入三涂。《竹窗随笔》:“今生持戒修福之僧,若心地未明,愿力轻微,又不求净土,是人来生多感富贵之报,亦多为富贵所迷,或至造业堕落者。有老僧摇手不之信。予谓:‘无论隔世,亲见一僧结茅北峰之阴,十年颇著清修,一时善信敬慕。为别创庵,徙居之,遂致沉溺,前所微得俱丧。见世且然,况来生耶?’问:‘此为谁?’予云:‘即老兄是。’其人默然。”
    ②言生死之苦,如大海然,无边际也。《止观》(一):“动法性山,入生死海。”《六祖金刚经口诀》:“凡夫之人,生缘念有。识在业变,习气熏染,因生愈甚。故既生之后,心着诸妄。妄认四大,以为我身;妄认六亲,以为我有;妄认声色,以为快乐;妄认尘劳,以为富贵。心目知见,无所不妄;诸妄既起,烦恼万差。妄念夺真,真性遂隐;人我为主,真识为客;三业前引,百业后随;流浪生死,无有涯际。生尽则灭,灭尽复生;生灭相寻,至堕诸趣。转辗不知,愈恣无明:造诸业罟,遂至尘沙劫尽,不复人身。”
    《法华经·方便品》:“以诸欲因缘,坠堕三恶道,轮回六趣中,备受诸苦毒。”
    《心地观经》:“有情轮回生六道,犹如车轮无始终。”《观佛三昧经》:“三界众生,轮回六趣,如旋火轮。”《身观经》:“循环三界内,犹如汲井轮。”《华严经》:“张大教网,亘生死海;渡人天龙,置涅槃岸。”《盂兰盆疏新记》:“苦海者,三界苦道,无有边底,故喻海也。”
    《六祖金刚经注》:“心若清净,一切妄念不生,能渡生死苦海。”《竹窗随笔》:“醉生梦死,恒言也,实至言也。世人大约贫贱、富贵二种。贫贱者,固朝忙夕忙以营衣食;富贵者,亦朝忙夕忙以享欲乐。受用不同,其忙一也。忙至死而后已,而心未已也;赍此心以往,而复生,而复忙,而复死,死生生死,昏昏蒙蒙,如醉如梦。经百千劫,曾无了期。朗然独醒,大丈夫当如是矣。”出离生死,即出三界也。《传心法要》(下):“问:‘如何是出三界?’师云:‘善恶都莫思量,当处便出三界。’”
    自性①若迷,②福何可救?③
    ①上自诸佛菩萨,下至蠕动蠉飞之生类,其品类虽千差万别,无非以不变之真性为体。若迷于此真性,则为烦恼所覆障,而成生死流转。若悟此真性,则能出离生死,而得入于涅槃。此其性谓之自性,即本有之自性也。其自性不迁不变,又谓之如来之自性,又名为真如,又谓之自性真如。自性之本佛备于已身,其本佛,谓本有之自性也。
    ②《金刚三昧经》:“譬如迷子,手执金钱而不知有,游行十方,经五十年贫穷困苦,专事求索,而以养身,而不充足。其父见子有如是事,而谓子言:‘汝执金钱何不取用?随意所须皆得充足。’其子醒已,而得金钱,心大欢喜,而谓得钱。其父谓言:‘迷子,汝勿欣怿,所得金钱,是汝本物,汝非有得。云何可喜?’”
    按:本物即自性也。若迷自性,犹迷子手执金钱,而不知有也。
    ③福者,即从福田求得之人天福报也。虽得福,亦不能救生死轮回之苦。《智度论》(三十三):“福者,善有漏。”《增一阿含经》(一):“虽受梵天福,犹不至究竟。”《百论》(上):“福报灭时,离所乐事。”《智度论》(十六):“无色界天,乐定心著不觉,命尽堕在欲界中,受禽兽形。色界诸天,亦复如足,从清净处堕,还受淫欲,在不净中。欲界六天,乐著五欲,还堕地狱,受诸苦痛。见人道中,以十善福贸得人身。人身多苦少乐,寿尽多堕恶趣中。”《心地观经》(五):“三界之顶,非非想天;八万劫尽,还生下地。转轮圣王,千子围绕,七宝眷属,四洲咸伏。寿命报尽,须臾不定。我今亦尔,假使寿年满一百步,七宝具足,受诸快乐,琰魔使至,不免无常。”
    按:据此则知,虽享受非非想天转轮圣王之福报及人间之福寿康宁,亦终不免再入生死大海之苦。
    汝等各去自看智慧,①取自本心般若之性。②各作一偈,③来呈吾看。
    ①《大乘义章》(九):“照见名智,解了称慧。此二各别:知世谛者名之为智,照第一义者说以为慧。通则义齐。”《法华经义疏》:“经论之中,多说慧门鉴空,智门照有。”
    ②《智度论》(四十三):“般若者,秦言智慧。一切诸智慧中,最为第一无上无比无等,更无胜者。般若者,圆常之大觉也。一觉有三德:(一)实相般若,即般若之理体,本来具于众生之本心中,离一切虚妄之相之般若实性也,是所证之理体也。(二)观照般若,观照实相之实智也;(三)文字般若,解释上之二般若之文字,如五部八部及大般若等之般若经是也。”按:此般若指第一种实相般若而言。下同。
    ③偈,音“奇”。佛家所唱词句,谓之偈。汉言颂。诸经虽五字七字,为句不同。皆以四句为一偈也,然亦有变体而不限此例者。
    若悟大意,①付汝衣法,②为第六代祖。火急速去,③不得迟滞!”④思量即不中用。⑤
    ①《止观》(一):“大意囊括始终,冠戴初后。”
    ②传正法而更授以师之袈裟也。见《传灯录》(三)。《五灯会元》(一):“达摩顾慧可而告之曰:‘昔如来以正法眼付迦叶大士,展转嘱累而至于我。我今付汝,汝当护持,并授汝袈裟,以为法信。各有所表,宜可知矣。’可曰:‘请师指陈。’祖曰‘内传法印,以契证心;外付袈裟,以定宗旨。后代浇薄,疑虑竞生。云吾西天之人,言汝此方之子,凭何得法?以何证之?汝今受此衣法,却后难生。但出此衣,并吾法偈,以表明其化无碍。至吾灭后二百年,衣止不传,法周沙界,明道者多,行道者少;说理者多,通理者少。潜符密证,千万有余。’”按:此指达摩相传之衣法也。《传心法要》:“自达摩大师到中国,惟说一心,惟传一法,以佛传佛,不说余佛;以法传法,不说余法。法即不可说之法,佛即不可取之佛,乃是本源清净心也。”又云:“祖师直指一切众生本心本体本来是佛,不假修成,不属渐次,不是明暗。不是明,故无明;不是暗,故无暗。所以无无明,亦无无明尽。入我此宗门,切须在意,如此见得,名之为法。”
    ③火急,言如火之急也。《北史·齐武帝纪》:“帝特爱非时之物,取求火急,皆须朝征夕办。”
    ④滞,音“彘”。迟,留也。
    ⑤思量,思虑事理而量度之也。《法华经·方便品》:“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不中用即不适于用也。《史记》:“始皇曰:‘吾前收天下书,不中用者尽去之。’”林子《坛经注释》“佛之妙义,虽曰不属之言语文字矣,而其所以发之言语,见之文字者,亦非有待于拟议而安排也。故曰思量不中用。”
    见性之人,①言下须见。②若如此者,轮刀上阵,③亦得见之。④
    ①彻见自心之佛性,名见性。《悟性论》:“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永平道元法语》:“见性,即佛性也,万法之实相也,亦即众生之心性也。”又曰:“众生迷于此性故,轮回六道;诸佛觉悟此性故,不受六道之苦。”
    ②《顿悟入道要门》(下):“师曰:‘见性者即非凡夫,顿悟上乘,超凡越圣。迷人论凡论圣,悟人超越生死涅槃;迷人说事说理,悟人大用无方;迷人求得求证,悟人无得无求;迷人期远劫证,悟人顿见。’”
    ③轮刀上阵者,言舞刀如车轮之转而入军阵作战也。
    ④原注,喻利根者。
    众得处分,①退而递②相谓曰:我等众人,不须澄心用意作偈,将呈和尚。③有何所益?神秀上座④现为教授师,⑤必是他得。我辈谩⑥作偈颂⑦枉用心力。⑧
    ①处分,处置也。别本此下有“来经后院”四字。
    ②递,音“第”,更迭也。
    ③将,赉也,持也。呈,送也。
    ④宋《高僧传·卷八》释神秀:“俗姓李氏,今东京尉氏人也。少览经史,博综多闻。既而奋志出尘,剃染受法。后遇蕲州双峰东山寺五祖忍师以坐禅为务,乃叹伏曰:‘此真吾师也。’决心苦节,以樵汲自役而求其道。忍于上元中卒,秀乃往江陵当阳山居焉。四海缁徒,向风而靡。道誉馨香,普蒙熏灼。则天太后闻之,召赴都,肩舆上殿,亲加跪礼。内道场丰其供施,时时闻道。敕于昔住山置度门寺,以旌其德。时王公以下,京邑士庶,竞至礼谒,望尘拜伏,日有万计。洎中宗孝和帝即位,尤加宠重。中书令张说,尝问法执弟子礼。退谓人曰:‘禅师身长八尺,龙眉秀目,威德巍巍,王霸之器也。’”僧寺有上座一职,在住持之下,为一寺之领袖。又其位最高,上更无人,故名上座。为一切沙门所尊敬者。《五分律》(十八):“佛言上更无人,名之上座。”
    ⑤教授师,为五种阿阇梨之第三种。教授弟子威仪、作法等。《辅行四·之三》:“宣传圣言,名之为教。训诲于义,名之为授。”
    ⑥谩,音“瞒”,汗漫也,宽泛也。
    ⑦梵语偈陀,此译颂;梵汉双举,名偈颂。偈注详前。
    ⑧劳而无功曰枉。心力,谓人所以运用其心思之能力也。《梁书·徐勉传》:“吾年时朽暮,心力稍殚。”
    诸人闻语,总皆息心,咸言:我等已后依止秀师,①何烦作偈?神秀思维:②诸人不呈偈者,为我与他为教授师。③我须作偈将呈和尚,若不呈偈,和尚如何知我心中见解深浅?④我呈偈意,求法即善;觅祖即恶,⑤却同凡心,夺其圣位奚别?⑥若不呈偈,终不得法。大难!大难!五祖堂前,有步廊三间,⑦拟请供奉⑧卢珍⑨画《棱伽经⑩变相》,(11)及《五祖血脉图》,(12)流传(13)供养。(14)
    ①依止者,依赖止住于有力有德之处而不离也。
    ②《法华经·譬喻品》:“常思维是事。”《汉书·董仲舒传》:“思惟往古,而务以求贤。”
    ③“为我”之“为”读去声。
    ④见解,犹言见地,见到之处也。《传灯录》:“二子见解,过于鹙子。”
    ⑤求法,求正法也。犹言我呈此偈,为求正法即是善,为夺祖位即是恶。
    ⑥若为觅祖位而呈偈,则心同凡夫。如此则与夺五祖之祖位何别?
    ⑦廊,堂边庑也。
    ⑧供奉,官名。唐时凡有一材一艺者,得供奉内廷,故有翰林、供奉诸名。至宋时,尚有东西头供奉官。清代之在南书房行走者,亦自称内庭供奉。
    ⑨《指月录》(四)作“处士卢珍”。《传灯录》(三)、《会元》(一),又作“处士。”
    ⑩棱,与“楞”同,《楞伽经》有四译本,今存三本:(一)宋·求那跋陀罗译,名《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凡四卷,又名《四卷楞伽》。(二)元魏·菩提流支译,名《入楞伽经》,凡十卷,又名《十卷楞伽》。(三)唐·实叉难陀译,名《大乘入楞伽经》,凡七卷,名《七卷楞伽》。《明·释宗泐注解》(一):“楞伽是城名,华言不可往。其城在南海摩罗山顶,无神通者不可往。佛于此处说法。即佛境界也,以处表法也。”
    (11)画《楞伽经》中说法时会处众等之变相。犹言观音经变相,地狱变相也。
    (12)五祖,谓自初祖达摩大师至五祖弘忍大师也。血脉,体内流通血液之经络也。今借此图以形容嗣续列祖之待。《五祖血脉图》谓传授列祖之奥旨,而记其相承之名也。《起信注疏》(一):“血脉相承,一向蹑前起后。”
    (13)流传,犹传布也。《十六国春秋》:“大化流传。”
    (14)犹云奉养也。后世称献佛及饭僧,亦曰供养。《华严经》:“诸供养中,法供最重。”
    神秀作偈成已,数度欲呈;①行至堂前,心中恍惚,②遍身汗流,拟呈不得。前后经四日,一十三度呈偈不得。秀乃思惟:不如向廊下书著,从他和尚看见。忽若道好,即出礼拜,云是秀作。若道不堪③枉向山中数年,受人礼拜,更修何道?是夜三更,④不使人知,自执灯,书偈于南廊壁间,呈心所见。偈曰:身是菩提树,⑤心如明镜台。⑥时时勤拂拭,⑦勿使惹尘埃。⑧
    ①数度,数次也。
    ②恍惚,见不真切也。
    ③不堪,不胜也。《左传》:“君将不堪。”
    ④三更,夜间十二时,丙夜也。详下五更注。
    ⑤此譬喻之辞也。《西域记》(八):“金刚座上菩提树者,即毕钵罗之树也。昔佛在世高数百尺,屡经残伐,犹高四五丈。佛坐其下成等正觉,因而谓之菩提树焉。茎干黄白,枝叶青翠,冬夏不凋,光鲜无变。每至如来涅槃之日,叶皆凋落,顷之复故。”
    ⑥《起信论》:“众生心者犹如于镜。”《性理大全》(三十二):“程子曰:‘圣人之心,明镜止水。’”镜奁之大者,上可架镜,故名镜台。《庾信赋》:“镜台银带,本出魏宫。”《竹窗随笔》:“如喻心以镜,盖谓镜能照物。而物未来时,镜无将迎;物方对时,镜无憎爱;物既去时,镜无留滞。圣人之心,常寂常照,三际空寂,故喻如镜。然取略似而已,究极而论,镜实无知。心果若是之无知乎,则冥然不灵,何以云妙明真体?”
    ⑦拂拭,谓除其尘埃也。《南史·殷景仁传》:“景仁便拂拭衣冠。”
    ⑧《禅源诸诠·卷二》:“故须依师言教,背境观心,息灭妄念,念尽即觉悟,无所不知,如镜昏尘,须勤勤拂拭,尘尽明现,即无所不照。”或曰:此偈二句譬喻,言体;二句修行,说功。《金源史肃诗》:“身似卧轮无伎俩,心如明镜不尘埃。”
    秀书偈了,①便却归房,人总不知。秀复思维:五祖明日,见偈欢喜,即我与法②有缘;③若言不堪,自是我迷,④宿业⑤障重,⑥不合得法。圣意难测。⑦房中思想,坐卧不安,直至五更。⑧
    ①书,写也。了,毕也。
    ②“法”字注详上文“付汝衣法”句下。
    ③《观无量寿经》:“有缘众生,皆悉得见。”《报恩经》(七):“佛世尊应现世间,引接有缘。有缘既尽,迁神涅槃。”
    ④迷,谓心暗于事理而不悟也。《大日经》(一):“云何迷心?谓所执异、所思异。”《大乘入道章》(下):“迷心不悟,一行尚不能依。”
    ⑤宿业,为作于前世善恶之业因也。《资持记·上·三之一》:“宿业所追,致使此生虚丧。”
    ⑥障,烦恼之异名。烦恼能障碍圣道。《大乘义章》五本:“能碍圣道,说以为障。”
    ⑦圣,至尊之谓;圣意,圣人之意也。《后汉书·徐昉传》:“五经久远,圣意难明。”测,度量之也。
    ⑧汉旧仪,夜漏起,中黄门持五夜,甲夜毕传乙夜,乙夜毕传丙夜,丙夜毕传丁夜,丁夜毕戊夜,戊夜毕,是为五更。《颜氏家训·卷下》曰:“或问,一夜何故五更?更何所训?答曰,汉魏以来,谓为甲衣、乙夜、丙夜、丁夜、戊夜。又云一鼓、二鼓、三鼓、四鼓、五鼓,亦云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皆以五为节。”
    祖已知神秀入门未得,①不见自性。②天明,祖唤卢供奉来,向南廊壁间绘画图相。忽见其偈,报言:③供奉却不用画,劳尔远来。经云:凡所有相,④皆是虚妄。⑤但留此偈,与人诵持。依此偈修,免堕恶道;⑥依此偈修,有大利益。⑦令门人炷香⑧礼敬,⑨尽诵此偈,即得见性。⑩门人诵偈,皆叹善哉!(11)
    ①入门未得,言尚未入门。
    ②此指五祖平日见神秀不见性而言。
    ③此五祖见偈,与供奉言也。
    ④事物之相状表现于外而能想像于心者曰相。《大乘义章·三本》:“诸法体状,谓之为相。”
    ⑤《六祖金刚经注》:“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者,虚则不实,妄则不实。既不真实,相即非相。”又云:“非独佛身,相即无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色身有相,故言虚妄。”
    ⑥《大乘义章》八本:“地狱等报,为道所语,故名为道,故地持言。乘恶行往,名为恶道。”《普照禅师修行诀》曰:“且凭世间有为之善,亦可免三途苦轮。于天上人间得殊胜果报,受诸快乐。”
    ⑦《六祖金刚经注》:“希求福利,得福虽多,而于识心见性,了无所得。傅大士云:‘宝满三千界,*易作福田;性成有漏业,终不离人天。”
    ⑧炷香,焚香也。
    ⑨礼拜恭敬也。《普贤行愿品》:“一者,礼敬诸佛。”
    ⑩依此偈修,能享人天福报,此是实语。诵偈见性,此是五祖权辞。
    (11)善哉,称赞之辞。《智度论》:“欢喜赞言,善哉,善哉。”
    祖三更唤秀入堂,问曰:偈是汝作否?秀言:实是秀作,不敢妄求祖位,望和尚慈悲,①看弟子有少智慧否?②祖曰:汝作此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③了不可得。④
    ①与乐名慈,拔苦名悲。《智度论》(二十七):“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
    ②少,些少也。
    ③《宝积经》(二十八):“于无上菩提,坚固不退转。”
    ④《黄檗传心法要》下:“问,何处是菩提?师云,菩提无是处,佛亦不得菩提,众生亦不失菩提。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求。一切众生,即菩提相。云,如何发菩提心?师云:菩提无所得,你今但发无所得心,决定不得一法,即菩提心。菩提无住处,是故无有得者。故云,我于然灯佛所,无有少法可得,佛即与我授记。明知一切众生本是菩提,不应更得菩提。你今闻发菩提心,将谓一个心学取佛去,惟拟作佛,任你三祇劫修,亦只得个报化佛,与你本源真性佛,有何交涉?”
    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①不生不灭。②
    ①《传心法要》下:“达摩来此土至梁魏二国,只有可大师一人密信自心,言下便会即心是佛。身心俱无,是名大道。大道本来平等,所以深信含生同一真性。心性不异,即性即心;心不异性,名之为祖。所以云:认得心性时,可说不思议。”《南阳慧忠国师语录》:“未审心之与性,为别不别?师曰:迷即别,悟即不别。经云:佛性是常,心是无常。今云不别,何也?师曰:汝但依语而不依义,譬如寒月水结为冰,及至暖时,冰释为水。众生迷时,结性成心;众生悟时,释心成性。”
    ②黄檗云:“百种多知,不如无求最为第一。诸学道人,若欲得成佛,一切佛法,总不用学。但学无求无著,无求即心不生,无著即心不灭,不生不灭便是佛也。”又曰:“真心无相,不去不来。生时性亦不来,死时性亦不去,湛然圆寂,心境一如。”
    于一切时中,①念念②自见,③万法④无滞。⑤
    ①自无始以来相续者,名一切时。
    ②念念,即刹那刹那也。凡物变化于极短之时间,若心念然者。《维摩·方便品》:“是身如电,念念不住。”《宝积经》(九十六):“是身无量过患,微尘积集,生住异灭,念念迁流。”
    ③《顿悟入道要门》上:“问:身心以何为见?是眼见、耳见、鼻见及身心等见?答:见无如许种见。云:既无如许种见,复何见?答:是自性见。何以故?为自性本来清净,湛然空寂,即于空寂体中能生此见。问:只如清净体尚不可得,此见从何而有?答:喻如明鉴中虽无像,能见一切像。何以故?为明鉴无心故。学人若心无所染,妄心不生,我所心灭,自然清净。以清净故,能生此见。”
    ④总该万有事理之语也。法,自体之义,规则之义。万有之事理,一一有自体、具规则,故皆名法。
    ⑤《六祖金刚经注》云:“一切万法,皆从心生;心无所生,法无所住。不住法者,谓照见身心法相空也。”又云:“心无所住,随处解脱;内外根尘,悉皆销殒。若一切无心,即无所住也。”
    一真一切真,①万境②自如如。③如如之心,即是真实。④若如是见,即是无上菩提之自性也。⑤
    ①《三藏法数》(四):“无二日一,不妄日真。”一真,指绝待真理而言。离虚妄谓之真,所谓真如也,真如即自性。念念自见性者,则一切皆离虚妄,故云一真一切真。《起信论》:“此真如体无有可遣,以一切法,悉皆真故。”
    ②一切境界总名万境。
    ③《六祖金刚经注》:“如者,万物一如,不起分别,犹如一月当空,千波现影。影有现灭,月实自如。”(影喻万境,月喻自性。)《顿悟入道要门论》(上):“如如是不动义。”《黄檗传心法要》(下):“菩萨于诸见而不动。”又曰:“恒河沙者,佛说是沙,诸佛菩萨释梵诸天步履而过,沙亦不喜;牛羊虫蚁践踏而行,沙亦不怒;珍宝馨香,沙亦不贪;粪尿臭秽,沙亦不恶。此心即无心之心,离一切相。众生诸佛更无差别,但能无心,便是究竟。此即如如之一义也。”
    ④离绝法之迷情虚妄,曰真实。《大乘义章》(二):“法绝情妄为真实。”
    ⑤《六祖金刚经注》:“学者悟明心地,能行无相无著之行,开发心中智慧光明,离诸尘劳妄念,共成无上菩提。当知此人负荷自性如来阿耨多罗三藐菩提在于身内也。”
    汝且去,一两日思惟,更作一偈,将来吾看。①汝偈若入得门,付汝衣法。神秀作礼而出。又经数日,作偈不成,心中恍惚,②神思不安,犹如梦中,行坐不乐。复两日,有一童子③于碓坊过,④唱诵其偈。惠能一闻,便知此偈未见本性;虽未蒙教授,早识大意。遂问童子曰:诵者何偈?童子曰:尔这獦獠不知,大师言:世人生死事大,欲得传付衣法,令门人作偈来看。若悟大意,即付衣法,为第六祖。神秀上座于南廊壁上书无相偈,大师令人皆诵。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
    ①将,持也。《诗》:“无将大车。”
    ②恍惚,见不真切也。俗谓记忆不真切而无定见曰恍惚。
    ③《玄应音义》(五):“童子,是彼土八岁未冠者,童子,总名。”《智度论》(二):“梵语鸠摩罗伽,秦言童子。”《寄归传》(三):“白衣诣苾刍所,专诵佛典,求落发,号童子。”《论语·宪问篇》:“阙党童子疏,未冠者之称。”
    ④碓坊,舂米之小房也。
    惠能曰:我亦要诵此,结来生缘。①上人,②我此踏碓八个余月,未曾行到堂前,望上人引至偈前礼拜!童子引至偈前礼拜。惠能曰:惠能不识字,③请上人为读。④
    ①来生缘,来世之因缘也。《梁·高僧传》:“永结来缘。”
    ②《释氏要览》上、《增一经》云:“夫人处世,有过能自改者,名上人。”《律》:“瓶沙王呼佛弟子为上人。”此上人指童子也。
    ③《传法正宗记》(六):“初大鉴示为负薪之役,混一凡辈,自谓不识文字。及其以道稍显,虽三藏教文俗间书传,引于言论,一一若素练习。发演圣道,解释经义,其无碍大辩,灏若江海,人不能得其涯涘。昔唐相始兴公张九龄方为童,其家人携拜大鉴。大鉴抚其顶曰:‘此奇童也,必为国器。’其先知远见,皆若此类。孰谓其不识世俗文字乎?识者曰:‘此非不识文字也,示不识耳。正以其道非世俗文字语言之所及,盖有所表也。”
    ④为,去声。
    时有江州①别驾,②姓张,名日用,便高声读。惠能闻已,③遂言:亦有一偈,望别驾为书。别驾言:汝亦作偈?其事希有。④惠能向别驾言:欲学无上菩提,不可轻于初学。⑤下下人有上上智,⑥上上人有没意智。⑦若轻人,即有无量无边罪。⑧
    ①江州,今湖北旧武昌府及江西省地。《一统志》卷五十二:“九江府禹贡荆扬二州之境。隋初废郡,后改州曰九江郡,唐复为九江。”
    ②官名,为州刺史之佐吏。因从刺史行部别乘传车,故谓之别驾。后世通称通判为别驾,照汉制也。
    ③已,毕也。
    ④希有,事之甚少者。《嘉祥法华疏》(三):“旷世所无,故言希有。”
    ⑤初学,谓甫经求学,未克深造之人也。《圆觉经·普眼章》:“当知菩萨,不重久习,不轻初学。何以故?一切觉故。”《史记·贾生传》:“雒阳之人,年少初学。”
    ⑥此言最下之人,往往发生有最上之智识。
    ⑦言意智汩没也。《普灯录》二十八:“四个没意智汉,做处总无畔岸。”《吴越春秋》曰:“兴之原利以没其意。”注:没,溺也。此言最上之人,往往埋没其智慧。
    ⑧无量,多;大至不可以计量也。《摄大乘论·释八》:“不可以譬类得知为无量。”无边,广大无边际也。《法华·常不轻品》曰:“轻贱我故,二百亿劫常不值佛,不闻法,不见僧。千千劫于阿鼻地狱受大苦恼。”
    别驾言:汝但诵偈,吾为汝书;汝若得法,先须度吾,①勿忘此言。惠能偈曰:菩提本无树,②明镜亦非台。③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④书此偈已,徒众总惊,无不嗟讶,⑤各相谓言:奇哉!不得以貌取人,⑥何得多时,使他肉身菩萨。⑦
    ①度,渡也。渡过生死海而登涅槃岸也。
    ②《传灯录》(三):“无树”作“非树”。《大藏一览》又作“非树”。菩提注详上文“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下。
    ③《传灯录》(三)、《正宗记》(六)、《大藏一览》、《明镜》皆作“心镜”。此言心镜亦无可磨形,实无方圆明暗之影,安有镜台之相?
    ④卓立无依,灵灵不昧,如鸟飞空,而不住空;似鱼游水,而不滞水。从本以来曾无所碍。《传灯录》(三)、《大藏一览》皆作“何假拂尘埃”。《正宗记》(六)作“何处有尘埃”。《光明藏》作“争得染尘埃”。《会元》(一)、《正脉》(一)、《类聚》(八)悉如今偈。
    ⑤赞美而疑怪曰嗟讶。
    ⑥《史记》:“孔子曰:‘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⑦肉身菩萨,谓生身之菩萨也。以父母所生之身,而至菩萨深位之人也。《楞严经》(八)“是清净人,修三摩地;父母肉身,不须天眼,自然观见十方世界。”《缘起外记》:“求那跋陀罗三藏曰:‘后当有肉身菩萨于此授戒。’”又“智药三藏自西竺国来,预志曰:‘后一百七十年,有肉身菩萨开演上乘,渡无量众’”。
    祖见众人惊怪,恐人损害,遂将鞋擦了偈,①曰:亦未见性。②众以为然。次日,祖潜至碓坊,③见能腰石舂米。④语曰:求道之人,为法忘躯,⑤当如是乎?乃问曰:米熟也未?惠能曰:米熟久矣,犹欠筛在。⑥
    ①擦,音“察”,摩也;摩灭文字,而泯众疑也。
    ②《涅槃经》:“见佛性者,不名众生。不见佛性是名众生。”
    ③不使人见而至,曰潜至。
    ④师坠腰石镌“龙朔元年卢居士志”八字。此石今存黄梅东禅。
    ⑤忘躯,不顾身命也。《大藏一览》(二):“偈曰:‘求闻半偈舍全躯。’”《指月录》(四):“初祖谓二祖曰:‘诸佛最初求道,为法忘形。汝今断臂吾前,求亦可在。’”
    ⑥筛,师挨切,音“衰”。用具也。编竹为之,有孔,所以分别物质之粗细者。又,用筛过物曰筛。五祖以目前事试其行解熟否,六祖答以自所履践。
    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惠能即会祖意,①三鼓入室。②祖以袈裟遮围,③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④惠能言下大悟,⑤一切万法⑥不离自性。
    ①会悟五祖之意也。
    ②三鼓,夜十二时也。《法华经》:“着如来衣,入如来室。”
    ③袈裟,僧衣也。避青黄赤白黑之五正色,而用其他之杂色染之。其衣为长方形,而以诸小片割截而成者也。《行事钞》下(一)、《增一》云:如来所着衣,名曰袈裟。《慧苑音义》上:“袈裟,具云迦逻沙曳。”此云染色衣。西域俗人,皆着白色衣也。
    ④《六祖金刚经注》:“众生之心,本无所住;因境来触,遂生其心。不知触境是空,将谓世法是实,便于境上住心,正犹猿猴捉月,病眼见花。一切万法,皆从心生;若悟真性,即无所住。无所住心,即是智慧,无诸烦恼,譬如太空,无有挂碍;有所住心,即是妄念,六尘竞起,譬如浮云往来不定。《维摩经》云:‘欲得净土,但净其心;随其心净,即佛土净。’离却有无诸法,心如日轮,常在虚空,自然不照而照,岂不是省力的事?到此之时,无栖泊处,即是行诸佛路。便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你清净法身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传心法要》卷上曰:“你但离却有无诸法,心如日轮常在虚空,光明自然不照而照,不是省力底事?到此之时,无栖泊处,即是行诸佛行,便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⑤破无始之迷妄,开真实之知见,曰大悟。《观无量寿经》:“廓然大悟,得无生忍。”
    ⑥《宗镜录》(三):“一切万法,至理虚玄。”
    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①何期自性,本不生灭;②何期自性,本自具足;③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④
    ①明州布袋和尚有偈云:“吾有一躯佛,世人皆不识。不塑亦不装,不离亦不刻。无一滴灰泥,无一点彩色。人画画不成,贼偷偷不得。体相本自然,清净非拂拭。虽然是一躯,分身千百亿。”
    ②《六祖金刚经注》:“眼对色谓之见,耳对声谓之闻;见闻是根,色声是尘。色声未对之时,我性常见常闻,未曾暂灭;色声相对之时,我性未尝暂生。此是菩萨了悟真性活泼泼地,洞然同于太虚,所以不会生灭。凡夫即被妄心所覆,随六尘转,即有生灭。故尘起即心起,尘灭即心灭。不知所起灭心,皆是妄念也。若见六尘起灭不生,即是菩提。”按:菩提,即自性也。
    ③无欠少曰具足。《法华经》:“此大良药,色香美味,皆悉具足。”《六祖金刚经注》:“性含万法,本自具足,应用遍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去来自由,无所挂碍。此法上至诸佛,下至含识,本无欠少。是名具足相也。”
    ④《传心法要》上:“此灵觉性,无始以来,与虚空同寿,未曾生、未曾灭、未曾有、未曾无、未曾秽、未曾净、未曾喧、未曾寂、未曾少、未曾老,无方所、无内外、无数量、无形相、无色象、无音声、不可觅、不可求,不可以智慧识、不可以言语取、不可以境物会、不可以功用到。诸佛菩萨,与一切蠢动含灵,同此大涅槃性。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法。”
    祖知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本心,①学法无益。②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③天人师、④佛。⑤
    ①《顿悟入道要门》上:“问:‘其心似何物?’答:‘其心不青不黄、不赤不白、不长不短、不去不来、非垢非净、不生不灭,湛然常寂。此是本心形相也,亦是本身。本身者,即佛身也。’”
    ②《普照禅师修心诀》:“不识自心是真佛,不识自性是真法。欲求法而远推诸圣,欲求佛而不观己心,若言心外有佛,性外有法。坚执此情,欲求佛道者,纵经尘劫,烧身炼臂,敲骨出髓,刺血写经,长坐不卧,一食卯斋,乃至转读一大藏教,修种种苦行,如蒸沙作饭,只益自劳尔。但识自心,恒沙法门,无量妙义,不求而得。故世尊云:‘普观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又云:‘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是知离此心外,无佛可成。”
    ③丈夫,勇健之人。勇修正道,而不退转修行者之称。又,丈夫即指调御丈夫言,为佛十号之一也。《大智度论》(二):“问曰:‘女人佛亦化令得道,何以独言丈夫?’答曰:‘男尊女卑故,女从男故,男为事业主故。复次,女人有五碍,不得作转轮王,释天王,魔天王,梵天王,佛。佛以是故不说。复次,若言佛为女人调御师,为不尊重;若说丈夫,一切都摄。譬如王来,不应独来,必有侍从。如是说丈夫,二根无根及女尽摄,以是故说丈夫。’”
    ④如来十号之一,天与人之教师,故名天人师。《智度论》(二):“佛示导,是应作是不应作,是善是不善,是人依教行不舍道法,得烦恼解脱报,是名天人师。问曰:‘佛能度龙神等坠余道中生者,何独言天人师?’答曰:‘度余道生者少,度天人中生者多。如白色人,虽有黑黡子,不名黑人,黑少故。复次,人中结使薄,厌心易得;天中智慧利。以是故,二处易得道。余道中不尔。复次,言天则摄一切天,言人则摄一切地上生者,何以故?天上则天大,地上则人大。是故说天则天上尽摄,说人则地上尽摄。复次,人中得受戒律仪,见谛道思惟道及诸道果。或有人言余道中不得,或有人言多少得,天人中易得多得。以是故,佛为天人师。复次,人中行乐因多,天中乐报多。善法是乐因,乐是善法报,余道中因报少。以是故,佛为天人师。’”
    ⑤《六祖金刚经注》:“诸学者各见自性无相之理,得见本源自心是佛,当知此人功德,无有边际,不可称量也。”《心佛颂》云:“佛即心兮心即佛,心佛从来皆妄物。若知无佛复无心,始是真如法身佛。佛佛佛,没模样,一颗圆光入万象。无体之体即真体,无相之相即实相。非色非空非不空,不动不静不来往;无异无同无有无,难取难舍难指望,内外圆明到处通。一佛国在一沙中,一粒沙含大千界,一个身心万个同。知之须会无心法,不染不净为净业;善恶千端无有无,便是南无大迦业。”《黄檗传心法要》上:“惟直下顿了自心本来是佛,无一法可得,无一行可修,此是无上道,此是真如佛。学道人只怕一念有,即与道隔矣。念念无相,念念无为,即是佛。学道人若欲得成佛,一切佛法总不用学,惟学无求无著。无求即心不生,无著即心不灭,不生不灭即是佛。八万四千法门,对八万四千烦恼。只是教化接引门,本无一切法;离即是法,知离者是佛。”
    三更受法,①人尽不知,便传顿教②及衣钵。③云:汝为第六代祖,善自护念,④广度有情,⑤流布⑥将来,⑦无令断绝。听吾偈曰:有情来下种,⑧因地⑨果⑩还生。无情亦无种,无性亦无生。(11)
    ①三更,丙夜也。法,见前注。
    ②顿悟之教,使速疾成佛果也。《笔削记》(一):“一直而谈,更无委曲,不历阶渐,惟指本源,故称为顿。”《修心诀》:“顿悟者,凡夫迷时,四大为身,妄想为心。不知自性是真法身,不知自己灵知是真佛;心外觅佛,波波浪走。忽被善知识,指尔入路。一念回光,见自本性,而此性地,原无烦恼。无漏智性,本是具足,即与诸佛,分毫不殊。故云顿悟也。”
    ③衣与钵二物,为僧资物之最重大者。禅家以道授受,亦曰授受衣钵。《辅行一》之一:“预厕禅门,衣钵传授者盈耳。”《禅宗颂古联珠通集》第七:“死心新曾有偈云:‘六祖当年不丈夫,倩人书壁自涂糊。明明有偈言无物,却受他家一钵盂。’”
    ④护念,保护与忆念也。《嘉祥法华义疏》九:“令外恶不侵为护,内善得生为念。”
    ⑤有情,为有情识者,有爱情者,总名动物也。《唯识述记一本》:“梵言萨埵,此言有情,有情识故。”又,情者,爱也,能有爱生故。
    ⑥谓流传也。《南史》:“时有文章,随即毁弃,不令流布。”此分言事理双显。
    ⑦《文选》四十二:“魏文帝与钟大理书曰:‘流声将来。’”
    ⑧六十《华严经》:“下佛种子于众生田,生此觉芽,是故能令佛宝不断。凡有情一预法会,不能无下种得果之益。”
    ⑨因地者,因下种之地也。
    ⑩《十住毗婆娑论》十二:“果者从因有,事成名为果。”
    (11)前二句,譬如众生下种于田,是当渐生觉芽,而生佛果。后二句,言无情如木石之类,则无佛性。既不下种子于田,则无生佛果之望。
    祖复曰:昔达摩大师,①初来此土,人未之信,②故传此衣,以为信体,③代代相承。法则以心传心,④皆令自悟自解。⑤
    ①《岭南丛述》曰:“菩提达摩大师者,南天竺国香至王第三子也。姓刹帝利,本名菩提多罗。后遇二十七祖般若多罗,至本国受王供养,知师密迹。谓曰:‘汝于诸法,已得通量。夫达摩者,通大之义也,宜名达摩。’因改号菩提达摩(《五灯会元》)。师心念震旦缘熟,行化时,至泛重溟,凡三周寒暑,达于南海,实梁普通八年丁未岁九月二十一日也。广州刺史萧昂,具主礼迎接,表闻武帝已。览奏,遣使赍诏迎请,十月一日至金陵(《传灯录》)。后隐于嵩山少林寺,遇毒而卒。其年魏使宋云,于葱岭回,见之。门徒发其墓,但有衣履而已(《旧唐书》)。”
    ②《诗·小雅》:“庶民弗信。”
    ③《禅源诸诠》上:“六代师资,传授禅法,皆云内授密语,外传信衣。衣法相资,以为符印。曹溪以后,不闻此事。”
    ④《血脉论》:“三界兴起,同归一心;前佛后佛,以心传心,不立文字。黄檗曰:‘不得一法,名为传心。若了此心,即是无心无法。’云:‘若无心无法,云何名传?’师云:‘汝闻道传心,将谓有可得也。所以祖师云,认得心性时,可说不思议。了了无所得,得时不说知。’”
    ⑤自悟者,依本觉之内熏,不依他教,自然开悟。解,晓悟也。《礼》:“相说以解。”
    自古佛佛惟传本体,①师师密付本心。②衣为争端,③止汝勿传。若传此衣,命如悬丝。④汝须速去,恐人害汝。惠能岂曰:向甚处去?⑤祖云:逢怀则止,⑥遇会则藏。⑦
    ①佛佛者,前佛后佛也。本体,诸法之根本自性也。《大日经》七:“一身与二身乃至无量身,同入本体。”
    ②《传心法要》下:“从上祖师,惟传一心,更无二法。指心是佛,顿超等妙二觉之表,决定不流至第二念,始似入我宗门。”密付本心者,以心传心,见性成佛。宗门之传授,在言语之外也。
    ③《左传·昭公传》曰:“郑铸刑书,叔向曰:‘民知争端矣。’”
    ④命者,支持暖与识,而为生物之元者。《俱舍论》五:“命根体即寿,能持暖及识。”《后汉书》八十一:“孙福言茂曰:‘臣为贼所围,命如丝发。’”
    ⑤甚,何也。姜夔词:“甚日归来,梅花零乱春夜。”
    ⑥怀即怀集,县名。明清皆属广西梧州府,今属广西苍梧道。
    ⑦会,即四会,县名。明清皆属广东肇庆府,今属广东粤海道。《会元》一《六祖章》曰:“后传衣法,令隐于怀集四会之间。”《正宗记》及《传灯录》同。
    惠能三更,领①得衣钵。云:能本是南中人,②素不知此山路,如何出得江口?五祖言:汝不须忧,吾自送汝。祖相送直至九江驿。③祖令上船,五祖把舻④自摇。惠能言:请和尚坐,弟子合摇舻。祖云:合是吾渡汝。⑤惠能曰:迷时师度,⑥悟了自度;⑦度名虽一,用处不同。惠能生在边方,语音不正。蒙师传法,今已得悟,只合自性自度。⑧
    ①领,受也。
    ②肇庆府新兴县,禹贡扬州之南境,秦为南海郡地。六祖新兴人,故云南中人,犹言岭南人也。
    ③驿,音“亦”。《清·会典》:“腹地为驿,军报所设为站。皆为交通递送之用。”《大明一统志》五十二:“九江驿即九江府浔阳驿也。”
    ④舻,行舟之具,所以拨水而使之前进者也。通作“橹”。
    ⑤合,应也。
    ⑥度,与“渡”通。
    ⑦自度者,先度自身,即渡生死海至涅槃岸也。
    ⑧唐·释慧海云:“众生自度,佛不能度。若佛能度众生时,过去诸佛,如微尘数,一切众生,总应度尽。何故我等至今,流浪生死,不得成佛?当知众生自度,佛不能度。”见《顿悟入道要门论》卷上。
    祖云:如是,如是!①以后佛法,②由汝大行。汝去三年,吾方逝世。③汝今好去,努力向南,④不宜速说,佛法难起。惠能辞违祖已,发足南行。两月中间,至大庾岭。⑤
    ①《胜鬘宝窟·上本》:“印述之辞——如是如是,诚如圣教;如是如是,如汝所说。”
    ②此佛法指达摩所传之禅宗而言。唐·圭峰禅师曰:“诸宗始祖,即是释迦。经是佛语,禅是佛意。诸佛心口,必不相违。诸祖相承,根本是佛亲付。达摩受法天竺,躬至中华,见此方学人,多未得法,惟以名数为解,事相为行。欲令知月不在指,法是我心。故但以心传心,不立文字。”
    ③《传灯录》三:“忍大师既付衣法,复经四载,至上元二年逝,寿七十有四。”《正宗记》、《会元》等亦同。
    ④努力,勉力也。《文选·二十七》:“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南史·王僧虔传》:“况吾不能为汝荫,正宜各自努力耳。”
    ⑤大庾岭,在江西大庾县南,与广东南雄县分界。一名台岭,亦名庾岭,为五岭之一。当赣粤之要冲,极险峻。原注:“五祖归,数日不上堂。众疑,诣问曰:‘和尚少病少恼否?’曰:‘病即无,衣法已南矣。’问谁人传授。曰:‘能者得之。’众乃知焉。”
    逐后①数百人来,欲夺衣钵。一僧俗姓陈,名惠明,②先是四品将军,③性行粗糙。④极意参寻,⑤为众人先,趁及惠能。⑥
    ①即追逐于后者。
    ②《传灯录》四“袁州蒙山道明禅师者,鄱阳人,陈宣帝之裔孙也。国亡,落于民间。以其王孙,当有署,因有将军之号。少于永昌寺出家,慕道颇切,往依五祖法会,极意研寻,初无解悟。及闻五祖密付衣法与卢行者,即率同意数十人,蹑踪追逐,至大庾岭。师最先见,余辈未及”云云。又见《宋·高僧传》八、《五灯会元》二。
    ③品,官之阶级也,旧官制一品至九品,所以别爵秩之高卑也。将军古无专官,惟为将兵者之通称。
    ④“麤”与“粗”通;不精也。糙,音“操”;米谷杂也。《沩山警策》曰:“未闻佛教,一向情存粗糙。”
    ⑤极意,尽意也。《史记·乐书》:“李斯曰:‘放弃诗书,极意声色。’”参,参究也。寻,追寻也。韩愈诗:“由来钝騃寡参寻。”
    ⑥趁,耻印切,音“称”;遂也,自后追及之也。《陆机赋》:“舞者趁节以披袂。”
    惠能掷①下衣钵于石上。曰:此衣表信,②可力争耶?③能隐草莽中。④惠明至,提掇不动,⑤乃唤云:⑥行着,行者!⑦我为法来,不为衣来。惠能遂出,盘坐石上。⑧
    ①掷,直只切,音“踯”。
    ②表,明也。《礼》:“君子表微。”《一统志》八十:“南雄府有放钵石在云封寺,石高数尺,相传唐时卢能放钵其上。”宋章得象诗:“石上曾经转钵盂,山边南北路崎岖。行人见石空嗟叹,还识西来意也无?”
    ③力争,以力相争也。《左传》:“臣不心竞而力争。”
    ④草莽,犹言草茅也。
    ⑤掇,音“咄”;拾取也。《传灯录》作“举之如山不动”。《正宗记》作“举其衣钵,不能动”。
    ⑥唤呼也。
    ⑦有发而依止僧寺曰行者。
    ⑧盘坐,盘膝而坐,即趺坐也。
    惠明作礼云:望行者为我说法。惠能云:汝既为法而来,可屏息诸缘,①勿生一念,②吾为汝说。明良久,③惠能云:不思善,不思恶,④正与么时,⑤哪个⑥是明上座⑦本来面目?⑧惠明言下大悟。
    ①屏,逐也。息,止也。诸缘者,色香等百种之世相,皆为我心识之所攀缘者之谓也。《传灯录》(三)《达摩章》云:“师初居少林寺九年,为二祖说法。曰:‘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唐·释慧海云:“万缘具绝者,即一切法性空是也。法性空者,即一切处无心是。”
    ②慧海云:“无念者,一切处无心是,无一切境界,无余思求是。对诸境色,永无起动,是即无念。”黄檗云:“一念不起,即十八界空,即身便是菩提花果,即心便是灵智。”
    ③良久,谓历时极久也。《列子》:“良久告退。”
    ④绝善恶之思想也。《传心法要》下:“问:‘如何是出三界?’师云:‘善恶都莫思量,当处便出三界。’”
    ⑤犹言即此时也。《祖庭事苑》一:“与么,指辞也,审辞也,问辞也。”
    ⑥那个,俗语,指不思善不思恶而言。
    ⑦上座,僧人之尊称。在最高之位者。
    ⑧本来面目,犹言自己之本分也。《传习录》:“不思善不思恶时,认本来面目。”《修心诀》:“诸法如梦,亦如幻化。故妄念本寂,尘境本空。诸法皆空之处,灵知不昧,即此空寂灵知之心,是汝本来面目,亦是三世诸佛、历代祖师、天下善知识,密密相传底法印也。若悟此心,真所谓不践阶梯,径登佛地,步步超三界,归家顿绝疑。”
    复问云:上来①密语密意外,②还更有密意否?惠能云:与汝说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③密在汝边。④明曰:惠明虽在黄梅,实未省自己面目。⑤今蒙指示,如人饮水,冷暖自知。⑥今行者即惠明师也!惠能曰:汝若如是,吾与汝同师黄梅,善自护持。⑦明又问:惠明今后向甚处去?惠能曰:逢袁则止,遇蒙则居。⑧明礼辞。⑨
    ①上来,从上代祖师以来也。
    ②于此见自古佛佛相传之口诀心印大法,不载在经文间也。密语,以密意而说之语也。《涅槃经》九:“如来密语,甚深难解。”《秘藏记》:“密语者,凡夫二乘不能知。”密意,于佛意有所隐藏而不显了真实说之也。《观经玄义分》:“佛密意弘深。”
    ③返照者,犹言鉴于前事,而穷明自性之本源也。《止观》二:“以无住著智,返照观察也。”
    ④《林子三教正宗统论》:“亦惟在于自性自悟尔。”
    ⑤自己面目,即本来面目。
    ⑥《达摩血脉论》:“道元圆成,不用修证。道非声色微妙难见,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可向人说也,惟有如来能知。”
    ⑦护持,保护之意。
    ⑧《传灯录》:“明遂独往卢山布水台。经三载后,始往袁州蒙山,大唱玄化。”《指月录》四:“后明居袁州蒙山。”《一统志》五十七:“江西袁州府,禹贡扬州之域。隋于宜春县置袁州,因袁山名也。”
    ⑨原注:“明回至岭下,谓趁众曰:‘向陟崔嵬,竟无踪迹,当别道寻之。’趁众咸以为然。惠明后改道明,避师上字。”《传灯录》四:“初名惠明,以避师上字,故名道明也。”
    惠能后至曹溪,①又被恶人寻逐。乃于四会,②避难猎人队中,凡经一十五载,时与猎人随宜说法。③猎人常令守网,④每见生命,尽放之。每至饭时,以菜寄煮肉锅。或问,则对曰:但吃肉边菜。一日思惟:时当弘法,⑤不可终遁。⑥遂出至广州法性寺,⑦值印宗法师⑧讲《涅槃经》。⑨
    ①《大清一统志》三百四十一:“曹溪在曲江县东南五十里,源出县界狗耳岭,西流三十里,合溱水。以土人曹叔良舍宅为寺,故名。”
    ②四会,详上“遇会则藏”注。
    ③《维摩经》:“维摩诘因以身疾广为说法。”《法华经》:“众圣之王,说法教化。”《法华·方便品》二:“诸佛随宜说法。”注曰:“佛道随三种机,以方便说,故云随宜。”
    ④网,佃渔之具,所以罗鸟取鱼者。
    ⑤弘法,弘正法也。《无量寿经》上:“弘宣正法。”
    ⑥遁,音“钝”;隐没而不出也。言不可永为潜居。
    ⑦广州,三国吴置,今广东广西二省。除旧廉州琼州两府外,皆其地,治番禺。隋时州废,唐复置。元为广州路,明改府,清因之为省治,民国废府。今番禺县即旧治也。《一统志》七十九:“在府城内西北,旧为乾明、法性二寺,宋合为一,亦改法性寺也。”
    ⑧《传灯录》五:“广州法性寺印宗和尚音,吴郡人,姓印氏。从师出家,精涅槃大部。唐·咸亨元年,抵京师,敕居大敬爱寺。固辞,往蕲州谒忍大师,后于广州法性寺,讲《涅槃经》。遇六祖能大师,始悟法理,以能为传法师。”
    ⑨《僧史略》:“僧讲,自朱士行魏代讲道行经始也。”《涅槃经》有南北二译本,南本三十六卷,北本四十卷。详后。
    时由风吹幡动。①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②一众骇③然。印宗延至上席,④征⑤诘⑥奥义,⑦见惠能言简理当,不由文字。⑧
    ①幢之有长帛下垂者曰幡。为祈福而立之法物也。
    ②心不动则不见一切万法,有何风幡所言?《法华经·序品》:“四众龙神,瞻察仁者。”《中庸》:“仁者,人也。”生一念曰心动。言仁者心动,打破彼偏见,令入得此宗也。《五灯会元》一:“十八祖伽耶舍多尊者,闻风吹铃声。十七祖问曰:‘铃鸣耶,风鸣耶?’舍多曰:‘非风铃鸣,我心鸣耳。’”《指月录》(四):“琅玡觉云:‘不及风兮不是幡,多口阇黎莫可诠。若将巧语求玄会,特地千山隔万山。’”大沩智云:“风幡不动人心动,直指分明休懵懂。若将知见巧商量,大似梦中加说梦。”《禅宗颂古联珠通集》第七:“佛心才云:‘指出风幡俱不是,直言心动亦还非。夜来一片寒溪月,照破侬家旧翠微。’”
    ③骇,音“蟹”;惊起也。
    ④上席,坐中之第一位也。
    ⑤徵,音“征”;求也。
    ⑥诘,音“吉”;问也。
    ⑦《宋史·蔡元定传》:“讲论诸经奥义。”
    ⑧文字,表诠义理之具也。《维摩经·观众生品》:“言语文字,皆解脱相。”《顿悟入道要门》下:“得意者,越于浮言;悟理者,超于文字。法过语言文字,何向数句中求?是以发菩提者,得意而忘言,悟理而遣教,亦犹得鱼忘筌,得兔忘蹄也。”
    宗云:行者定非常人,久闻黄梅衣法南来,莫是行者否?惠能曰:不敢。①宗于是作礼,告请传来衣钵,出示大众。宗复问曰:黄梅付嘱,如何指授?惠能曰:指授即无,②惟论见性,③不论禅定④解脱。⑤
    ①《传灯录》五《南阳慧忠章》:“师问大耳三藏曰:‘汝得他心通耶?’对曰:‘不敢。’”
    ②《林子三教正宗统论》:“惟论见性,斯其为指授也大矣。”
    ③《血脉论》:“若欲见佛,须是见性,性即是佛;若不见性,念佛诵经,持斋持戒,亦无益处。”黄檗《传心法要》云:“即心是佛,上至诸佛,下至蠢动含灵,皆有佛性,同一心体。所以达摩从西天来,惟传一心法,直指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不假修行。但如今识取自心,见自本性,更莫别求。”
    ④唐·释宗密《禅源诠》云:“禅是天竺之语,具云禅那。中华翻为思惟修,亦名静虑,皆定慧之通称也。源者,是一切众生本觉真性,亦名佛性,亦名心地。悟之名慧,修之名定。”又曰:“若顿悟自心,本来清净,元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毕竟无异。依此而修者,是最上乘禅,亦名如来清净禅,亦名一行三昧,亦名真如三昧。此是一切三昧根本。若能念念修习,自然渐得百千三昧。达摩门下展转相传者,是此禅也。”按:据此则知顿悟自心,即是见性,即是禅定。非见性之外,别有禅定。
    ⑤解脱者,离缚而得自在之义,即解惑业之系缚,脱三界之苦果也。《注维摩经》(一)肇曰:“纵任无碍,尘累不能拘,解脱也。”《唯识述记》一本:“解谓离缚,脱谓自在。”唐·释慧海《入道要门论》下:“曰:‘云何得作佛去?’师曰:‘不用舍众生心,但莫污染自性。经云: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曰:‘若如是解者,得解脱否?’师曰:‘本自无缚,不用求解。’”按:据此则知自心即佛,自心即自性。莫污染自性,即是解脱,非见性之外,别有解脱也。
    宗曰:何不论禅定解脱?惠曰:为是二法,①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②
    ①一为见性,一为禅定解脱,故曰二法。
    ②只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即是不二之法。盖见性即是禅定解脱,禅定解脱即是见性。故繁言之则为三,简言之则为一。试以唐·释慧海之言证之。慧海曰:“欲修何法,即得解脱?”答:“惟有顿悟一门,即得解脱。”“云何为顿悟?”答:“顿者,顿除妄念;悟者,悟无所得。”问:“从何而修?”答:“从根本修。”“云何从根本修?”答:“心为根本。”“云何知心为根本?”答:“《楞伽经》云:心生即种种法生,心灭即种种法灭。《维摩经》云: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即佛土净。《遗教经》云:但制心一处,无事不办。经云:圣人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智人调心不调身,愚人调身不调心。《佛名经》云:罪从心生,还从心灭。故知善恶一切,皆由自心。所以心,根本也。若求解脱者,先须识根本。若不达此理,虚费功劳,于外相求,无有是处。《禅门经》云:于外相求,虽经劫数,终不能成。于内觉观,如一念顷,即证菩提。”问:“夫修根本,以何法修?”答:“惟坐禅,禅定即得。《禅门经》云:求佛圣智,要即禅定。若无禅定,念想喧动,坏其善根。”问:“云何为禅?云何为定?”答:“妄念不生为禅,坐见本性为定。本性者,是汝无生心。定者,对境无心,八风不能动。八风者:利、衰、毁、誉、称、讥、苦、乐,是名八风。若得如是定者,虽是凡夫,即入佛位。何以故?《菩萨戒经》云: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得如是者,即名解脱。”有一居士问二祖曰:“今见和尚,已知是僧。未审何名佛法?”祖曰:“是心是佛,是心是法,法佛无二,僧宝亦然。”士曰:“今日始知罪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如其心然,佛法无二也。”
    宗又问:如何是佛法不二之法?惠能曰:法师讲《涅槃经》,明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如高贵德王菩萨白佛言:①犯四重禁,②作五逆罪,③及一阐④提等,⑤当断善根佛性否?⑥
    ①高贵德王菩萨,为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之略名。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所译《大般涅槃经》之第二十一至二十六卷,即《高贵德王菩萨品》。
    ②四重禁又名四重罪,亦即四波罗夷罪也。一淫戒,二盗戒,三杀人戒,四大妄语戒。广如《梵网经·心地品》中说。
    ③五逆罪,五逆之罪恶也。《阿阇世王问五逆经》有五逆罪:“若族姓子,族姓女,为此五不救罪者,必入地狱不疑。云何为五?谓杀父、杀母、害阿罗汉、斗乱众僧、起恶意于如来所。”
    ④阐,音“穿”。
    ⑤无成佛性者,名一阐提。译作不信,为不信佛法之义。《涅槃经》五:“无信之人,名一阐提。一阐提者,名不可治。”又十九:“一阐提者,不信因果,无有惭愧,不信业报,不见现在及未来世,不亲善友,不随诸佛所说教戒。如是之人,名一阐提。诸佛世尊所不能治。”
    ⑥身、口、意三业之善坚固而不可拔者,名根。又,善能生妙果,故亦名根。《维摩经·菩萨行品》:“不惜躯命,种诸善根。”注:什曰:“谓坚固善心,深不可拔,乃名根也。”黄檗曰:“言阐提者,信不具也,一切六道众生乃至二乘,不信有佛果,皆谓之断善根阐提。”《大涅槃经》二十二:“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若犯重禁,谤方等经、作五逆罪一阐提等有佛性者,是等云何复堕地狱?世尊,若使是等有佛性者,云何复言无常乐我净?世尊,若断善根名一阐提者,断善根时所有佛性,云何不断?佛性若断,云何复言常乐我净?如其不断,何故名为一阐提耶。’”
    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无常。佛性非常非无常,是故不断,①名为不二。一者善,②二者不善;③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蕴之与界,④凡夫见二;⑤智者了达,⑥其性无二。⑦
    ①《大涅槃经》二十二:“善男子,善根有二种:一者内,二者外。佛性非内非外,以是义故,佛性不断。复有二种:一者有漏,二者无漏。佛性非有漏非无漏,是故不断。复有二种:一者常,二者无常。佛性非常非无常。是故不断。”
    ②《菩萨璎珞经》:“顺于理为善。”有五善十善之别。俱见《法界次第》上之下、《俱舍论》十六。
    ③不善者,违于理而损害现世及未来世,如五逆十恶是也。《胜鬘宝窟》上末:“十恶破戒违理,名为不善。”按善不善说,六祖因佛言善根有二,故推广说之。
    ④蕴,旧译名“阴”;荫覆之义。色心之法,荫覆真理之谓。新译名蕴,积集之义。色心之法,大小前后等积集而成自体之谓。蕴,五蕴也,亦名五阴,即色受想行识。《顿悟入道要门》上:“问:‘何名五阴等?’答:‘对色染色,随色受生,名为色阴。为领纳入八风,好集邪信,即随领受中生,名为受阴。迷心取想,随想受生,名为想阴。结集诸行,随行受生,名为行阴。于平等体,妄起分别,系著虚识受生,名为识阴。故云五阴。’”界,即十八界。眼、耳、鼻、舌、身、意为六根内界,色、声、香、味、触、法为六尘外界,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为六识中界。见“教乘法数”。
    ⑤《止观》一:“凡者,常也。”《法华经》:“凡夫识浅,深著五欲。”《佛性论》:“凡夫以身见为性。”《大威德陀罗尼经》:“于生死迷惑流转,住不正道,故名凡夫。”《楞伽经》一:“雷庵集注:愚夫妄相,故说为二。圣人体达,故离有无。”
    ⑥智者,有智慧之人也。《法华经·药草喻品》:“我是一切智者。”了悟事理而通达之者,名了达。《法华经·提婆品》:“深入禅定,了达诸法。”
    ⑦《传心法要》下:“你但知一念不受,即是无受身;一念不想,即是无想身;决定不迁流造作,即是无行身;莫思量卜度分别,即是无识身。”又云:“一念不起,即十八界空,即身便是菩提华果,即心便是灵智,亦云灵台。”按据此即知,无念则五蕴空十八界空。故蕴之与界,无二无别。
    无二之性,即是佛性。印宗闻说,欢喜合掌,①言:某甲②讲经,③犹如瓦砾;④仁者论义,⑤犹如真金。⑥
    ①合掌者,合左右掌,合十指以表吾心专一之敬礼法。《观音义疏》上:“合掌者,此方以拱手为恭,外国以合掌为敬。手本二边,今合为一,表不敢散诞,专至一心。一心相当故,以此表敬也。”《法苑》二十八:“若指合其掌不合者,良由心慢而情散故也。必须指掌相著,不令虚也。”
    ②《史记》:“某子甲何为不来乎?”《魏略》:“许攸呼太祖小字曰:‘某甲,卿不得我,不得冀州也。’”
    ③讲经,讲说经典也。
    ④瓦砾,瓦片与小石,喻其毫不贵重也。《北史·李安世传》:“圣朝不贵金玉,所以同于瓦砾。”
    ⑤《世说》:“隐几安坐,读书论义自若。”
    ⑥莲池大师云:“六祖既受黄梅心印,隐于屠猎佣贱一十六年。后至印宗法师讲席,出风幡语,印宗闻而延入,即为剃染,礼请升座说法。人知六祖之为龙天推出矣,未知印宗之不可及也。其自言某甲讲经,犹如瓦砾;仁者论义,犹如真金。夫印宗久谈经论,已居然先辈大法师矣,而使我慢之情未忘,胜负之心尚在,安能尊贤重道,舍己从人,一至于是乎?六祖固古佛之流亚,而印宗亦六祖之俦类也。圣贤聚会,岂偶然而已哉?”
    于是为惠能薙发,①愿事为师。惠能遂于菩提树下,②开东山法门。③
    ①“薙”同“剃”;剃须发,着染衣,佛弟子出家之相也。去骄慢,且为分别外道出家之所为。《因果经》二:“尔时太子,便以利剑自剃须发,即发愿言:今落须发,愿与一切断除烦恼及习障。’”《毗尼母论》三:“剃发法,但除头上毛及须,余处毛一切不听却也。所以剃发者,为除骄慢自恃心故。”《传灯录》五:“仪凤元年丙子正月十五日。会诸名德为之剃发。”六祖发塔,在广州光孝寺佛殿后。六祖初剃发时,其徒为藏发于此,盖发冢也。
    ②《岭南丛述》卷三十八:“广州光孝寺菩提树,不花不实,经冬不凋,叶之筋脉,细致如纱绢。广人每用此为灯为花为蝉虫之翼(《天台志》)。诃林有菩提树,萧梁时,智药三藏自西竺持来。今历千余年矣,大可百围,作三四大柯。其根不生于根而生于枝,根自上倒垂,以千百计。大者合围,小者拱把。岁久,根包其干,惟见根而不见干,干已空中无干,根即其干;枝亦空中无枝,根即其枝。其叶似柔桑而大,本圆末锐。二月而凋落,五月而生。僧采之,浸以寒泉,至于四旬之久,出而浣濯。滓渣既尽,惟余细筋如丝,霏微荡漾,以作灯帷笠帽,轻柔可爱。持赠远人,比于绡縠,其萎者以之入爨矣(广语)。菩提树子可作念珠,面有大圈,文如月周罗,细点如星,谓之星月菩提(《粤东笔记》)。嘉庆二年六月二十五夜,飓风吹倒。陈中丞大文命工培护,越年柘萎,寺僧乔庵离相同诣南华接一小枝归,植旧地,今扶疏犹昔(《光孝寺志》)。菩提果色白者,味甜,五月熟(《雷州府志》)。
    ③《宋·高僧传》八《神秀传》昔魏末有天竺沙门达摩者,得禅宗妙法,自释迦佛相传,授以衣钵为记,隐于嵩山少林寺。寻卒,以法付慧可,可付粲,粲付道信,信付忍,忍与信俱住东山,故谓其法为东山法门。”
    惠能于东山得法,辛苦受尽,①命似悬丝。今日得与使君、官僚、②僧尼道俗,同此一会,莫非累劫之缘,③亦是过去生中供养诸佛,④同种善根,方始得闻如上顿教得法之因。教是先圣所传,不是惠能自智。愿闻先圣教者,⑤各令净心;⑥闻了,各自除疑,如先代圣人无别。⑦一众闻法,⑧欢喜⑨作礼而退。⑩
    ①《书洪范》《正义》:“辛苦之味入口,犹困厄之事在身。故谓殃厄劳役事为辛苦。”
    ②古时称刺史曰使君。又,凡奉使之官,亦以使君称之。
    ③累劫,累叠数多之劫量也。世界成坏之时期曰劫。《无量寿经》下:“世世累劫,无有出期。”
    ④供养者,资养三宝,为奉灯明、香花、饮食、资财等事。《法华文句》二下:“施其依报,名供养。”《法华经·授记品》:“我此弟子摩诃迦叶,于未来世,当得奉觐三百万亿诸佛世尊,供养恭敬,尊重赞叹,广宣诸佛无量大法。”
    ⑤《四教集注》:“教者,效也;效之则革凡成圣也。”
    ⑥各令净心者,各净其心,使无污染,以还复吾人本具之自性清净心也。《宗镜录》二十六:“破妄我而显真我之门,斥情心而归净心之道。”
    ⑦《涅槃经》十一:“以何等故,名佛菩萨为圣人耶?如是等人有圣法故,常观诸法性空寂故,以是义故,名圣人。有圣戒故,复名圣人;有圣定慧故,故名圣人。有七圣财,所谓信、戒、惭、愧、多闻、智慧、舍、离,故名圣人;有七圣觉故,故名圣人。”
    ⑧一众犹云大众也。
    ⑨《法华经·安乐行品》:“合掌赞佛,闻法欢喜。”
    ⑩《楞严经》十:“皆大欢喜,作礼而退。”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