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道场忏法》云:①某等从无始生死已来,②至于今日。未能得道,③受此报身。④于四事中,⑤曾无舍离贪、瞋、嫉妒。⑥三毒炽然,⑦起众恶业。⑧见人布施持戒,⑨自不能行,不能随喜。⑩见人忍辱精进,(11)自不能行,不能随喜。见人坐禅,修智慧业,(12)自不能行,不能随喜。如是等罪,无量无边。今日忏悔,愿乞除灭。
①《慈悲道场忏法》,为《启运慈悲道场》之略名。与乐为慈,拔苦为悲,成佛圣道处为道场,真言行者之所住也。忏,忏悔;法,法则也。南朝齐武帝永平年间,竟陵文宣王子良萧氏撰《净位子》二十卷,分净行为三十门,未及流通。梁天监中,具德高僧,删繁撮要,采摭诸经妙语,改集十卷之悔文。因弥勒如来之感梦,题曰“慈悲道场”。由萧梁武帝创修之故,俗称为《梁皇宝忏》者也。
②今生有前世之因缘,前世又有前世之因缘,如是展转推究,众生无始不可得,故名为始。
③道者,能通之义。未能得道,言未能得佛道也。
④此报身指业报之身,与法身、报身、应身之报身不同。
⑤衣服、饮食、卧具、汤药,或房舍、衣服、饮食、汤药也。《无量寿经》下:常以四事供养恭敬一切诸佛。
⑥贪,欲物也。瞋,恚恨也。屈原《离骚》注:害色曰妒,害贤曰嫉。嫉,就男人言。妒,就女人言。
⑦三毒,一曰贪毒,二曰瞋毒,三曰痴毒。
⑧恶业,身口意所作乖理之事也。四十《华严经》四十: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六波罗蜜经》五:无始所造恶业,如大千界所有微尘。
⑨布施者,慈心于物也。持戒者,持佛戒。慎身口意之恶也。
⑩随喜者,见人行善事,随同欢喜心也。《修忏要旨》:随他修善,喜他得成。
(11)不起瞋心名忍。忍辱者,忍耐逆境也。《瑜伽论》曰:云何名忍?自无愤勃,不报他怨,故名曰忍。《三藏法数》:有三种忍行,一、身忍行。谓菩萨修行时,舍身命财,无有吝惜,虽被割截身体而能忍受,是名身忍行。二、口忍行。谓菩萨修行时,虽被人轻嫌打骂,闻已能忍,不起斗诤,是名口忍行。三、意忍行。谓菩萨修行时,虽被人毁訾、骂辱、瞋恚、呵责,闻已能忍,不起忿恨之心,是名意忍行。《慈恩上生经疏》曰:精谓精纯,无恶杂故。进谓升进,不懈怠故。《华严大疏》曰:精进练心于法,名之为精。精心务达,目之为进。
(12)坐禅者,息虑疑心以究明心性之术也。《增一阿含经》:坐禅思惟,莫有懈怠。《大乘义章》九:照见名智,解了称慧。此二各别。知世谛者,名之谓智。照第一义者,说以为慧。通则义齐。《三藏法数》曰:如来立教,其法有三:一曰戒律,二曰禅定,三曰智慧。然非戒无以生定,非定无以生慧。三法相资,不可缺一。
又曰:某等自从无始已来,至于今日,无明所覆,①爱使所缠,②瞋恚所缚,③堕在愚网,④经历三界,⑤备涉六道,⑥沉沦苦海⑦不能自拔。不识往业过去因缘⑧——或自破净命,破他净命;⑨自破梵行,破他梵行;⑩自破净戒,破他净戒。(11)如是罪恶,无量无边。今日惭愧忏悔,愿乞除灭。某等重复至诚,五体投地,(12)求哀悔过。
①《本业经》上:无明者,痴暗之心。体无慧明,故曰无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四十七:鱼朝恩于代宗前,问慧忠国师曰:何者是无明,无明从何而起?忠曰:佛法衰相今现。帝曰:何也?忠曰:奴也解问佛法,岂非衰相今现?朝恩色大怒。忠曰:即此是无明,无明从此起。案:此在黑风吹船飘落鬼国之前(黑风吹船飘落鬼国,详《观世音经笺注》)。
②《大乘义章》五末:贪染名爱。《楞严经》四:异见成憎,同想成爱。《圆觉经》:轮回爱为根本。使者,烦恼之异名。烦恼,随逐行人,系缚三界,不得出离,故名为使。又,驱役之义也。烦恼能驱役人,故名为使。使有十使、十六使、九十八使、百十二使、百二十八使之别。十使者,一、贪欲;二、瞋恚;三、无明,又云愚痴;四、慢;五、疑;六、身见,又云我见;七、边见;八、邪见;九、见取见;十、戒取见。十六使者,大乘唯识见惑之数也。九十八使者,小乘俱舍见思二惑之总数也。百十二使者,大乘唯识见惑之总数也。百二十八使者,大乘俱舍见思二惑之总数也。《大乘义章》五本:能缠行人,目之为缠。又能缠心,亦名为缠。
③缚,烦恼之异名。烦恼能系缚人不得自在,故云为缠。缚,有二缚、三缚、五缚之别。
④堕入愚痴中,如在网罗,故曰愚网。
⑤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⑥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名六道。《癸巳类稿》:《隋书·李士谦传》云,佛经言转轮六道,无复穷已。此则贾谊所言,千变万化,未始有极。忽然为人之论也。至若鲧为黄熊、杜宇为鶗鴂、褒君为龙、牛哀为虎、君子为鹄、小人为猿、彭生为豕、如意为犬、黄母为鼋、宣武为鳖、邓艾为牛、徐伯为鱼、铃下为鸟、书生为蛇、羊祜前身李氏之子,皆非因佛说始传,可为前证。
⑦苦之际限譬海,故名苦海。《楞严经》四:引诸沉冥,出于苦海。
⑧业:指身、口、意之三业。因缘者:一物之生,其亲而有强力者为因,疏而弱添入者为缘。例如五谷,种子为因,雨露、农夫等为缘。因缘和合则五谷生。《辅行》一之三:亲生为因,疏助为缘。
⑨清净之心为生命,故云净命。《维摩经·菩萨品》:正行善法,起于净命。《不思疏》上:净命者,少欲知足之行。
⑩梵,清净之义。断淫欲法为梵行,即梵天之行法也。《法华经嘉祥疏》三:梵名涅槃,即根本法轮大涅槃也。行即万行,到大涅槃也。
(11)净戒,清净之戒行也。《法华经·序品》:精进持净戒,犹如护明月。
(12)五体,又作五轮。头与二手、二足也。五体投地,最上之敬礼。
又复无始已来,至于今日,依身口意,行十恶业。①身——杀、盗、淫。口——妄言、绮语、两舌、恶骂。意——贪、瞋、痴。自行十恶,教他行十恶;赞叹十恶法,赞叹行十恶法者。②如是一念之间起四十种恶。③如是等罪,无量无边。今日忏悔,愿乞除灭。某等重复至诚,五体投地。
①十恶,为招苦果之业因,故云十恶业。十恶即下文身三、口四、意三之恶也。
②“者”字,指他人行十恶之人也。
③自行、教他、赞叹恶法、赞叹恶人,起于一念,故云一念起四十种恶。
又复无始已来,至于今日,依于六根,①行于六识,②取于六尘。③眼著色,④耳著声,鼻著香,舌著味,身著细滑,意著法尘。⑤起种种业,乃至开八万四千尘劳门。⑥如是罪恶,无量无边。今日忏悔,愿乞除灭。某等重复至诚,五体投地。
①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也。
②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也。
③六尘,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也。
④著,沾恋执滞也。
⑤法尘者,一切之法为意识之所缘也。十二处之中谓之法处,十八界之中谓之法界,根境相对之语谓之法境。《楞严经》一: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闭,犹为分别影事。
⑥八万四千者,西天之法,以显多物之语也。八万四千尘劳,即八万四千烦恼之异名。
又复无始已来,至于今日,依身口意,行不平等。①但知有我身,不知有他身。但知有我苦,不知有他苦。②但知我求安乐,不知他亦求安乐。但知我求解脱,③不知他亦求解脱。但知有我家,有我眷属,不知他亦有家,亦有眷属。但知自身一痒一痛不可抑忍,楚挞他身,唯恐苦毒不深。但自知畏现身小苦而不知畏起诸恶业舍身应堕地狱,④于地狱中备受众苦,乃至不畏饿鬼道、⑤畜生道、⑥阿修罗道、⑦人道、⑧天道,⑨有种种苦。以不平等故,起彼我心,生怨亲心,所以怨对遍于六道。⑩如是等罪,无量无边。今日忏悔,愿乞除灭。某等重复至诚,五体投地。
①不平等,平等之反。平等者,无高下、浅深之异也。《往生论注》上:平等是诸法体相。
②《佛地经》五:逼恼身心名苦。
③解脱者,离缚而得自在之义。解惑业之系缚,脱三界之苦果。
④《智度论》十六:如是等种种八大地狱,复有十六小地狱为眷属,八寒冰,八炎火,其中罪毒不可见闻。八炎火地狱者,一名炭坑;二名沸屎;三名烧林:四名剑林;五名刀道;六名铁刺林;七名咸河;八名铜橛,是为八。
⑤鬼之常受饥渴之苦者,谓之饿鬼。造饿鬼之业因者,所当行之道,谓之饿鬼道。道,道路之义也。
⑥《释氏要览》中《辩意经》云:有五事作畜生,一、犯戒私窃;二、负债不还:三、杀生;四、不喜听受经法;五、常以因缘艰难斋会。有畜生之业因者,死后所趋之道途,是为畜生道。
⑦《名义集》二:阿修罗,旧翻无端正,男丑女端正;新翻非天。有瞋、慢、疑之三因者,多生阿修罗道。
⑧《业报差别经》:由先造增上下品身语意妙行,故生人道。人道亦为六道之一。
⑨天道亦为六道之一,又作天趣。人道、天道,尚未脱轮回生死,故亦是苦。
⑩怨对者,怨家对敌也。
又复无始已来,至于今日,心颠倒,想颠倒,见颠倒。离善知识,①近恶知识;②背八正道,③行八邪道;④非法说法,法说非法;不善说善,善说不善;建*(左忄右乔)慢幢,张愚痴帆;随无明流,入生死海。如是罪恶,无量无边。今日忏悔,愿乞除灭。
①善知识者,善友也。
②恶知识,恶友也。
③八正道,又名八直道,又名八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也。
④八邪道者,八正道之反。
《六祖法宝坛经》曰:①今与汝等授无相忏悔,②灭三世罪,③令得三业清净。④善知识,各随我语。一时道,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愚迷染。从前所有恶业愚迷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左忄右乔)诳染。从前所有恶业*(左忄右乔)诳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嫉妒染。从前所有恶业嫉妒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善知识,已上是为无相忏悔。云何名忏,云何名悔?忏者忏其前愆。从前所有恶业愚迷*(左忄右乔)诳嫉妒等罪,悉皆尽忏,永不复起,是名为忏。悔者悔其后过。从今已后所有恶业愚迷*(左忄右乔)诳嫉妒等罪,今已觉悟,悉皆永断,更不复作,是名为悔。故称忏悔。凡夫愚迷,只知忏其前愆,不知悔其后过。以不悔故,前愆不灭,后过又生。前愆既不灭,后过复又生,何名忏悔?
①六祖,名慧能,唐人。从初祖达摩起,至慧能,凡六代,故曰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六祖所著,门人法海等集。
②《维摩经净影疏》:诸法悉空,名为无相。《大乘义章》二:言无相者,释有两义:一、就理彰名,理绝众相,故名无相;二、就涅槃法相释,涅槃之法离十相,故曰无相。
③《宝积经》九十四:三世,所谓过去、未来、现在。云何过去世?若法生已灭,是名过去世。云何未来世?若法未生未起,是名未来世。云何现在世?若法生已未灭,是名现在世。
④三业者,一、身业,身之所作也;二、口业,口之所说也;三、意业,意之所思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