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寿经》曰:①世间人民,父子兄弟,夫妇家室,中外亲属,当相敬爱,无相憎嫉。②有无相通,③无得贪惜。言色相和,无相违戾。
①《无量寿经》,二卷,曹魏三藏康僧铠译。为净土三部之一。说无量寿佛之因行及果德者。
②“憎”音“增”。《说文》:憎恶也。《离骚》注:害贤曰嫉。
③有无,指财物而言。相通,借贷也。《晋书·庾褒传》:均劳逸,通有无。《刘伶传》:初不以家产有无介意。
《忍辱经》曰:①佛言,善之极,莫大于孝。恶之极,莫大于不孝。
①《忍辱经》,为《罗云忍辱经》之略名,一卷,西晋之法炬译。
《末罗王经》曰:①从地积珍宝上至二十八天,②悉以施人,不如供养父母。
①《末罗王经》一卷,为宋之沮渠京声译。
②二十八天者,欲界之六天与色界之十八天与无色界之四天,共为二十八天。此为假设之辞,极言积珍宝之多也。
《大集经》曰:①世若无佛,善事父母,即是事佛。
①《大集经》,为《合部大方等大集经》之略名,凡六十卷,隋僧就集。
《杂宝藏经》云:①昔过去久远,雪山之中②有一鹦鹉,③父母都盲,④常取好果,⑤先奉父母。当于尔时,有一田主初种谷时而作愿言:所种之谷要与众生而共噉食。⑥时鹦鹉子,以彼田主先有施心,常取其谷,以供父母。田主行谷,见有虫鸟椾谷穗处,⑦瞋恚懊恼。便设罗网,捕得鹦鹉。鹦鹉尔时语田主言:⑧田主先有好心布施,故敢来取,如何今者而见网捕?田主问言:取谷为谁?鹦鹉答言:有盲父母,愿与奉之。田主语言:自今以后常于此取,勿生疑难。畜生尚尔孝养父母,岂况于人?⑨佛告比丘:⑩昔鹦鹉者,今我身是。时田主者,舍利弗是。(11)盲父母者,今我父母净饭王、摩耶夫人是。(12)由昔孝养,今得成佛。
①《杂宝藏经》,十卷,元魏吉迦野译。
②雪山为印度北境之大山。顶上千古积雪,故名雪山。《涅槃经》二十七:雪山有草,名为忍辱。牛若食者,则出醍醐。元亭释《书学修志》:穷饿麻麦,六载雪山。
③《翻译名义集》二:鹦鹉能作人言。鹦鹉在佛经中常引及之,如鹦鹉闻法(见《金藏经》)、鹦鹉说法(见《正法念经》)、阿弥陀佛化为鹦鹉(见《三宝感应录》)、鹦鹉救山火(见《僧伽罗刹经》)、鹦鹉谏王(见《鹦鹉谏王经》)之类。
④盲,《说文》:目无牟子。《淮南子·泰俗训》:盲者目形存而无能见也。
⑤果,《说文》:木实也。
⑥噉,同“啖”,音“淡”。《说文》:食也。《后汉·安帝纪》:更相噉食。
⑦揃,音“剪”,犹剪也。《史记》:周公自揃其爪沉之河。穗,音“遂”,植物之花实,在茎未结聚者多称穗。
⑧《礼》:鹦鹉能言,不离飞鸟。
⑨《大学》:可以人而不如鸟乎?
⑩比丘,凡出家为佛弟子,受具足戒(二百五十种戒)者之总名也。《维摩经注》曰:比丘,秦言,或名净乞食,或名破烦恼,或名净持戒,或名能怖魔。天竺一名,该此四义。
(11)嘉祥《法华义疏》一:舍利弗从母立名。母以眼似舍利鸟眼,故名母为舍利。其母于众女人中,聪明第一。以世人贵重其母,故呼为舍利子。古经名鹙鹭子,鹙鹭子犹取鸟名也。或言舍利鸟似鹙鹭也。父名提舍,逐父为名,故名优婆提舍。优婆者,逐也;提舍者,星名也。
(12)净饭王,为迦毗罗卫国之国王,释迦牟尼佛之父王也。摩耶夫人,为天臂城之释种善觉长者之长女,净饭王之夫人也。生悉多太子七日后而没,生忉利天。
《本事经》曰:①假令有人,一肩荷父,一肩担母,尽其寿量而不暂舍,供给衣食、医药种种所需,犹未足报父母深恩。
①《本事经》,七卷,唐玄奘译。
《心地观经·报恩品》曰:①母有十德。一名大地。②于母胎中,为所依故。二名能生。经历众苦,而能生故。三名能正。恒以母手,理五根故。③四名养育。随四时宜,能长养故。五名智者。能以方便,生智慧故。六名庄严。以妙璎珞,④而严饰故。⑤七名安隐。⑥以母怀抱,为止息故。八名教授。以善巧方便教导子故。九名教诫。以善言辞,离众恶故。十名与业。能以家业,付嘱子故。善男子,是故汝等勤加修习,报父母恩。
①《心地观经》,为《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之略名,凡八卷,唐之般若等译。
②见道已上之菩萨,分为十地。最高之位。曰大地。
③眼、耳、鼻、舌、身为五根。
④璎珞,连宝玉为身之饰也。
⑤严饰,即庄严也。《法华经·序品》:严饰国界。
⑥同安稳。
《六方礼经》曰:①父母视子,有五事:一、使去恶就善;二、教以书疏;三、使持经戒;四、为娶妇;五、给与家中所有。又曰:子事父母,当有五事:一、当念治生;二、早起令奴婢时作饭食;三、勿增父母忧;四、当念父母恩;五、父母有病,恐惧求医治之。
①《六方礼经》,即《佛说尸迦罗越六方礼经》之略名,后汉安息国三藏安世高译。
《长阿含经》曰:①人子当以五事敬父母。云何为五?一者,供奉无乏;二者,凡所为,先白父母;三者,父母所为,恭顺无逆;四者,父母正令,②不敢违背;五者,不断父母所作正业。③
①《长阿含经》,为四阿含经之一。共二十二卷,姚秦之佛陀耶舍、竺佛念同译。
②正令,正当之命令也。
③正当之事业,谓正业。
《普曜经》曰:①尔时世尊,②告优陀夷:③佛本出家,为父王誓。若佛得道,还度父母。今已得佛道,德已成立,必当还国,不违本誓。
①《普曜经》,八卷,西晋之竺法护译。
②世尊,为佛十号之一。
③《法华经义疏》九:优陀夷,亦作邬陀夷。此云出也。《唯识述记》七本:邬陀夷,此名出现。日出时生,故以名也。
《净饭王般涅槃经》曰:①尔时净饭王命尽气绝,诸释敛王于棺,置师子座。②佛与难陀,③肃立丧前。阿难陀与罗云,④居于丧足。阿难长跪白佛言:⑤唯愿听我担伯父之棺。罗云复言:唯愿听我担祖王之棺。世尊慰言:当来世人,⑥皆为凶暴,不报父母养育之恩。为不孝众生,设其化法,⑦如来躬担父王之棺。于是世尊,躬自手执香炉前立,行诣墓所。
①《净饭王般涅槃经》,一卷,刘宋之涅槃京声译。
②《智度论》七:是号名师子,非实师子也。佛为人中师子。佛所座处,或床或地,皆名师子座。如今者国王座处,亦名师子座。此师子座指国王座处言。
③难陀为唯识十大论师之一。《唯识述记》一本:梵云难陀,唐言欢喜。胜军祖习。
④罗云,即罗睺;又译罗睺罗。佛之嫡子,净饭王之孙也。在胎六年,生于佛成道之夜。年十五岁出家。与舍利弗同为沙弥,遂成阿罗汉果。为十大弟子中密行第一。
⑤阿难为斛饭王之子,提婆达多之弟,佛之从弟也。生于佛成道之夜。佛寿五十五岁时,阿难年二十五岁。出家侍佛二十五年,受持一切之佛法。
⑥来世,为未来世也。
⑦化导之法门,谓之化法。
《六方礼经》曰:妇事夫有五事。一者,夫从外来,当起迎之;二者,夫出不在,当炊蒸扫除待之;三者,不得有淫心于外夫。①虽被骂詈,亦不作色还骂;四者,当用夫教诫,所有什物,不得藏匿;五者,待夫休息,盖藏乃卧。又曰:夫视妇亦有五事。一者,出入当敬妇;二者,饭食之,以时节与之衣被;三者,当给与金银珠玑;②四者,家中所有多少悉用付之;五者,于外不得畜邪傅御。③
①不贞之女于本夫之外,别有所私者,曰外夫。
②蚌壳内所生之物。其始因有砂粒等物窜入,蚌体受其刺激,常以膜缘摩擦,消除其圭角。其所分泌之真珠质,即附加于物体之面,久之圭角消平,物体渐大,光润滑泽,遂成真珠。真珠之不圆者曰玑。
③傅御,即妾御也。《礼记》:妻不在,妾御莫敢当夕。
《善生子经》曰:①夫当以五事,安养其妇。五事者,正心敬之、无有恨意、无有他情、时与衣食、时给宝饰。又曰:善作、善成、取与必审、晨起、夜息、事事必习、待其君子、问讯君子、辞气和、语言顺、正几席、洁饮食、勤念布施、供养丈夫,此妇之十四事也。夫妇睦宜,善法不衰。
①《善生子经》,为西晋之支法度译。
《玉耶经》曰:①佛告玉耶女,②女人之法。无倚端正,而生于*(左忄右乔)慢。形貌端正,非真端正,唯心端正,人皆爱敬,是实端正。为女人者:一、应晚眠早起,修治家事。有美膳,先进姑嫜夫主。③二、看护家物。三、慎口忍耐而少瞋恚。四、常戒慎如恐不及。五、应一心恭敬姑嫜夫主,以尽孝道。又有五种妇法:一、如母之妇,爱夫如子故。二、如臣之妇,事夫如君故。三、如妹之妇,事夫如兄故。四、如婢之妇,事夫如主故。五、如夫之妇,亲昵同心,唯形异故,情无*(左忄右乔)慢,善事内外,家室丰盈,善待宾客,善名称扬。次有三恶法:一、未暝已眠,④日出不起。瞋对夫主,反目嫌骂。二、好自饮啖,乃以恶食与姑嫜夫主;好色欺诈。三、不念生活,好事嬉游;道及他人长短好丑,斗乱口舌;憎嫉亲族,为人所贱。玉耶女既受佛教,心自惭愧,曰:吾向愚痴,不知正法,⑤所为皆邪,乞许受教。即奉佛受三归五戒。⑥
①《玉耶经》,一卷,东晋之昙无兰译。与《玉耶女经》同本异译。
②玉耶女,为给孤独长者之儿妇之名。
③嫜,音“章”,夫之父母也。舅姑曰姑嫜。杜甫诗:何以拜姑嫜。
④暝,音“冥”,夜也。
⑤真正之道法,曰正法。《无量寿经》上:弘宣正法。
⑥三归者,归依于三宝也。佛、法、僧谓之三宝。五戒者,一为不杀生戒;二为不偷盗戒;三为不邪淫戒;四为不妄语戒;五为不饮酒戒。
《阿那邠邸化七子经》曰:①阿那邠邸长者为儿娶妇,②颜貌端正,色若桃华。妇为波斯匿王大臣之女,③以恃父故,不恭敬姑嫜夫婿,亦不事三宝。长者乃诣佛所,请佛垂教。④翌旦,佛到长者之家,告新妇言:为人妇者有四事:一、似母之妇;二、似亲之妇;三、似敌之妇;四、似婢之妇。似母之妇者,承事夫主,供养无乏。似亲之妇者,⑤见夫主无增减心,苦乐与共。似敌之妇者,见夫则怀瞋恚,憎嫉夫主而不承事。似婢之妇者,贤良之妇,见夫主,忍言语,终不还报,恒有慈心。事夫善者,死生天上;⑥恶者,死入地狱。⑦善生女闻之大惭,曰:世尊,妾今愿为似婢之妇。遂归依三宝为优婆夷。⑧
①《阿那邠邸化七子经》,统名《阿那邠坻经》,一卷,后汉安世高译。
②阿那邠邸,又作阿那邠坻。为舍卫国给孤独长者之名。长者有七子,不信佛法。阿那邠坻悲之,各与金千两,诣佛处,蒙佛教归正法。
③《仁王经》上:舍卫国主波斯匿王,名曰月光。《西域记》六:如来在世之时,钵罗犀那恃多王,唐言胜军,旧日波斯匿,讹略也。
④垂,上对下之词也。
⑤按此“亲”字,非二亲之义。盖亲族相亲爱之意。
⑥欲界之六欲天及色界、无色界之诸天,曰天上。
⑦地狱,详前注。
⑧女子之受五戒者,曰优婆夷。详前注。
《妙法莲华经·安乐行品》曰:①佛告文殊师利,②若于后恶世,③说是《法华经》,不近比丘尼,④优婆夷亦不问讯。若于房中、若经行处、若在讲堂中,不共住止。⑤或时来者,随宜说法,⑥无所悕求。又不应于女人身取能生欲想相⑦而为说法,亦不乐见。若入他家,不与小女、处女、寡女等共语,⑧亦复不近五种不男之人⑨以为亲厚。不独入他家,若有因缘⑩须独入时,但一心念佛。(11)若为女人说法,不露齿笑,不现胸臆。乃至为法犹不亲厚,况复余事。
①《妙法莲华经》,七卷,姚秦鸠摩罗什译。
②文殊师利,一作文殊。《放钵经》:今我得佛,皆是文殊师利之恩也。过去无央数诸佛,皆是文殊师利弟子,当来者亦是其威神力所致。譬如世间小儿有父母,文殊者,佛道中之父母也。
③恶事盛之世,曰恶世。《阿弥陀经》,娑婆国土,五浊恶世。《盛衰记》:恶世无佛之境。
④比丘尼者,女子之出家受具足戒之通称也。
⑤避男女之嫌疑。
⑥《法华经》:众圣之王,说法教化。《法华玄义》六:诸法不可示,言辞相寂灭。有因缘故,亦可说。
⑦欲想,为三恶相之一,思财想色之思想也。《无量寿经》上:不起欲想、瞋想、害想。
⑧严男女之防闲也。
⑨五种不男之人者,即未成完全男性之五种人也。一曰生不男,即生来男根不发育者。二曰犍下男,以刀割去男根,如阉坚者(《玄应音义》十四:犍又作*(左扌右虔)、*(左虔右刂)二形,同居言切。《字书》:犍,害也。《通俗文》以刀去阴曰犍)。三曰炉不男,因见他人之淫,始有妒心而根勃发也。四曰变不男,根能变现,如遇男则起女根,遇女则起男根也。五曰半不男,半月为男根之用,半月则否也。《法华玄赞》九:五种不男者,谓生便、除去、嫉妒、半月、灌洒。
⑩《维摩经·佛国品》注:什曰,力强为因,力弱为缘。肇曰,前后相生,因也;现相助成,缘也。诸法要因缘相假,然后成立。《止观》五下:招果为因,缘名缘由。例如种子,因也;雨露、农夫等,缘也。因缘和合而生米。
(11)《探玄记》三:一心者,心无异念故。《止观》四下:一心者,修此法时,一心专志,更不余缘。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曰:①阿难白佛言,世间之人及佛弟子,轻易其师,常以恶意向于其师及诸贤德之人,其罪云何?佛告阿难:夫人当爱人之德,欣人之善,不可憎嫉。②若以恶意向于其师及诸贤德,是与恶意向佛无异。若有人以万石弩自射其身,③可为痛不?阿难言:世尊,甚痛甚痛。佛言:人若以恶意向于其师及诸贤德,④则如以痛剧之弩射其自身。为人弟子,不可轻易其师及以恶意向诸贤德。视诸道德之人当如视佛,不可嫉谤。人有戒德者,诸天龙鬼神无不感动,⑤受其尊敬。宁投身火中,手持利刃,自割其肉,慎勿于此善人而生嫉谤。其罪不小,慎之慎之。
①《阿难问事佛吉凶经》,又作《阿难问事经》,一卷,后汉安世高译。
②《说苑·说丛》:好称人恶,人亦道其恶;好憎人善,亦为人所憎。
③弩,弓之有臂者,亦谓之窝弓。设为机巧,钩弦发矢,力强可以及远。相传为黄帝所作。其式至多。大者或以脚踏,或以腰开,有数矢并发者。无火器以前,恃为利器。宋时有神臂弓、克敌弓等,皆弩也。
④《荀子·非相》:人有三不祥,幼而不肯事长,贱而不肯事贵,不肖而不肯事贤,是人之三不祥也。
⑤天龙,见前注。《长阿含经》二十:一切树木极小如车轴者,皆有鬼神依止,无有空者。一切男子女人,初始生时,皆有鬼神,随逐拥护。若其死时,彼守护鬼,摄其精气,其人则死。
《长阿含经》曰:师长以五事视弟子。一、顺法调御;①二、诲其未闻;三、随其所闻,使解善义;四、示其善友;五、尽己所知,诲授不吝。又曰:弟子敬奉师长有五事。云何为五?一、供给所需;二、礼敬供养;三、尊重戴仰;四、凡师教敕,恭顺无违;五、从师闻法,善持不忘。
①一切众生,譬狂象恶马。佛譬象为师,故名调御。《智度论》二:佛法为车,弟子马,实法主佛调御。若马出道失正辙,如是当治令调伏。
《六方礼经》曰:弟子事师当有五事。一、当敬惮之;二、当念其恩;三、随其所教;四、思念不厌;五、当从后称誉。
《佛本行经》曰:①若人亲近恶知识,现世不得好名闻。必与恶友亲近,当来亦随阿鼻地狱。②若人亲近善知识,随顺彼等所业行为。③目前虽无现世利益,未来苦因④当可断尽。
①《佛本行经》,一名《佛本行赞传》,凡七卷,西土贤圣撰集,刘宋宝云译。赞偈佛一代之行状偈文也。
②《法华经·序品》:下至阿鼻地狱。《涅槃经》十九:阿者言无,鼻者名间。间无暂乐,故名无间。阿鼻为受苦无间断义,为八大地狱之一。最苦处,极恶之人堕入也。
③信他之教,从他之意,曰随顺。《法华文句》二:供养诸佛者,只是随顺佛语。
④苦因者,苦之业因也。《法华经·譬喻品》:深者苦因,不能暂舍。《成实论》六:衣食等物,皆是苦因。
《有部根本毗奈耶》曰:①弟子有五事,方可教诃。②一、不信;二、懈怠;三、恶口;四、情无羞耻;五、近恶知识。但五法之中有一,皆应教诃。比丘问言:如何教诃?佛言有五法:一、不与共语;二、不与教授;三、不同受用;四、不与以善事;五、不同室。以此五法,随宜教诃。
①《有部根本毗奈耶》,五十卷,唐义净译。
②教诃者,以大言怒责而为教也。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曰:阿难问佛,师诃弟子,得无以小罪成大罪耶?佛言:不可不可。师弟之道,以道相感,自然常相信厚,视彼如己;己所不行,勿责于人;①弘崇礼律,②训之以道;和顺忠节,不相怨讼。弟子与师,两具真诚。师当如师,弟子当如弟子。
①《论语》:己所不欲,弗施于人。
②礼,礼节也。律,戒律也。
《佛本行经》曰:世尊与长老难陀,共入迦毗罗婆苏都。①至一卖鱼店,告难陀言:汝入此鱼店,取彼腐鱼上所铺茅草一把来。难陀如教取来。佛言:汝以手把持稍顷,乃放于地。难陀即持彼草,经一时间而放地上。尔时佛告难陀:嗅汝之手,当有何气?难陀答言:唯有不净腥臭耳。佛言:实然。若人亲近诸恶知识,与为朋友,相交少时,即习染恶业,②恶名远闻。又曰:世尊又与长老难陀,共至香店,告言:汝取此店香囊。③难陀如教,从店上取香囊。佛言:汝经一漏刻间,④手持其香而后放下。难陀如命,经一刻间,乃放地上。尔时佛告难陀:汝今自嗅其手,当有何香?难陀白佛言:世尊,其手香气,微妙难量。佛言:实然。若人亲近诸善知识,常自随顺习染其德,必成大名。⑤
①迦毗罗婆苏都,又名迦毗罗。《本行集经》二十四:迦毗罗婆苏都,隋言黄头居处。慧苑《音义》下:迦毗罗城,具云迦比罗皤窣都。言迦比罗者,此云黄色也。皤窣都者,所依处也。谓上古有黄头仙人,依此处修道,故因名也。
②四十《华严经》四十: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六波罗蜜经》五:无始所造恶业,如大千界所有微尘。
③《礼·内则》注:容臭,香物也。助其形容之饰以缨系之。案:此即后世香囊所祖。繁钦诗:香囊系肘后。
④漏,计时之器;名为漏壶。其制不一。其器有播水壶三,形方,上曰日天壶,次夜天壶,又次平水壶。下有分水壶一,形方,受水壶一,形圆。播水三壶以次漏于受水壶。受水壶上为铜人,抱漏箭,下安箭舟。水长舟浮则箭上出,水盈箭尽则泄之于池。
⑤《礼·曾子疾病》:与君子游,苾乎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则与之化矣。与小人游,貣乎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则与之化矣。
《六方礼经》曰:佛言,恶知识有四辈:一、内有怨心,外强为智识;二、面前为好语,背后为恶言;三、苟有缓急,面前愁苦,背后欢喜;四、外若亲厚,内兴怨谋。善智识亦有四辈:一、外如怨家,内有厚意;二、于人前直谏,于外道人善;三、病瘐县官,①为其征讼忧解之;四、见人贫贱不弃捐,②念求方便,欲富之。恶知识复有四辈:一者,难晓谏教之作善,故与恶者相随;二者,教之莫与喜酒人为伴,故与嗜酒人相随:三者,教之自守,益更多事;四者,教之与贤者为友,故与博弈子为厚。③善知识复有四辈:一者,见人贫穷悴乏,令治生;④二者,不与人诤计校;⑤三者,日往消息之;⑥四者,坐起常相念。善知识复有四辈:一者,为吏所捕,将归藏匿之,于后解决之;二者,有病瘐将归养视之;三者,知识死亡,棺敛视之;四者,知识已死,复念其家。恶知识复有四辈:一者,小侵之便大怒;二、有急倩使之,不肯行;⑦三者,见人有急时,避人走;四者,见人死亡,弃不视。佛言:择其善者从之,恶者远离之。我与善知识相随,自致成佛。
①《前汉·宣帝纪》:瘐死狱中。注:苏林曰病也。囚徒病律名为瘐。
②捐,弃也。《汉书》:侯自我得之,自我捐之。
③博弈,谓六博与围棋也。《论语》:不有博弈者乎?疏:博,《说文》作“簙”。局戏也。
④治生,谓自营生计也。许鲁斋言:为学以治生为本。
⑤此即无诤也。安住于空理,而与物无诤。《涅槃经》云:须菩提住虚空地。若有众生嫌我立者,我当终日端坐不起;嫌我坐者,我当终日立不移处。一念不生,诸法无诤。
⑥犹言奉候兴居也。
⑦倩,雇代也。《魏书》:汝倩人耶。
《四分律》曰:①友要具七法,方成亲友。一、能作所难作;二、与所难与;三、忍所难忍;四、密事相告;五、互相覆藏;②六、遭苦不舍;七、贫贱不轻。③
①《四分律》,为四律之一。凡六十卷,姚秦之佛陀耶舍、竺佛念同译。
②《国策·燕王书》曰:掩人之邪者,厚人之行也。救人之过者,仁者之道也。
③《说苑·说丛》: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
《因果经》曰:①朋友有三要法。一、见失辄相晓谏;二、见好事深生随喜;三、在苦厄不相弃舍。
①《因果经》,一卷,为《过去现在因果经》之略称,罗什译。
《六方礼经》曰:人见亲属朋友,当有五事:一、见作罪恶,私往屏处谏晓呵止之;二、少有急,①当奔趣救护之;三、有私语,不当为他人说;四、当相敬礼;五、所有好物,当多分与之。
①言稍有急难也。
《孛经》曰:①友有四品,不可不知。有如花之友、有如称之友、②有如山之友、有如地之友。何谓如花?好时插头,萎则捐弃;富贵则附,贫贱则弃,是为花友。何谓如称?物重则低,物轻则慢,是为称友。何谓如山?譬鸟兽集金山上,羽毛蒙光。己贵则能荣人,富贵同欢,是为山友。何谓如地?百谷财宝,一切与共。施给养护,恩厚不薄,是为地友。
①《孛经》,即《孛经钞》,吴之支谦译。
②称知轻重也,故计轻重曰称。
《长阿含经》曰:①善生,主于僮使,当以五事愍念。云何为五?一者,随能使役;②二者,饮食随时;③三者,赐劳随时;四者,病与医药;五者,纵其休暇。又曰:僮使复以五事奉事其主。云何为五?一者,早起;二者,为事周密;三者,不与不取;④四者,作务以次;五者,称扬主名。
①善生,为王舍城长者之子,又名尸加罗越,佛谓之说六方礼法者。
②择其所善长者而使役之。
③饮食宜依时刻,不可使之忍饥作事。
④非主所与之物,决不盗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