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精华录笺注 达观

作者:出处:
分享到:

     
    《涅槃经》曰:在家迫迮,①犹如牢狱;②一切烦恼,因之而生。出家宽廓,犹如虚空;一切善法,③因之增长。
    ①迮,音啧,蹙也。
    ②《四十二章经》:佛言人系于妻子舍宅,甚于牢狱。牢狱有散释之期,妻子无远离之念。
    ③五戒十善者,世间之善法也。三学六度者,出世间之善法也。浅深虽异,皆顺理益己之法,谓之善法云。
    《十住毗婆沙论》云:①于此家中,父母兄弟,妻子眷属,车马等物,唯增贪求,无有厌足。家是难满,如海吞流。家是无足,如火焚薪。家是无息,觉观相续,②如空中风。家是后有恶,如美食有毒。家是苦性,如怨诈亲。③家是障碍,能妨圣道。④家是斗乱,共相违诤。家是多瞋,诃责好丑。家是无常,⑤虽久失坏。家是众苦,求衣食等方便守护。家是多疑处,犹如怨贼。家是无我,⑥颠倒贪著,假名为有。家是技人,⑦虽以种种文饰庄严,现为贵人,不久则庄严还作贫贱。家是变异,会必离散。家是假借,无有实事。家如梦一切富贵,久则还朱。家如朝露,须臾变灭。家如蜜滞,⑧其味甚少。家如棘丛,受五欲味,恶刺伤人。家是针嘴虫,不善觉观,常唼食人。⑨家污净命,⑩多行欺诳。家是忧愁,心多浊乱。如是等患,不可具载。是故在家菩萨,当如是观,知其家过。妻子眷属,一切财物,不能作救作归。非我善友,宜当舍之。
    ①《十住毗婆沙论》,为龙树菩萨造,鸠摩罗什译,凡十六卷。
    ②粗忍名觉,细思名观。《智度论》二十三:是觉观挠乱三昧,以是故说此二事,员善而是三昧贼,难可舍离。粗心相名觉,细心相名观。
    ③《无量寿经》下:怨家债主,焚漂劫夺。《佛遗教经》:诸烦恼贼,常伺杀人,甚于怨家。
    ④圣道者,圣者之道也,总称三乘所行之道。《成实论》一:圣道能破一切结使。
    ⑤一切世间法,生灭迁流,刹那不住,谓之无常。《涅槃经》曰:是身无常,念念不住,犹如电光暴水幻炎。《智度论》曰:一切有为法无常者,新新生灭故,属因缘故。
    ⑥言家是非我之物。
    ⑦技人,作幻术之人,即幻师也。《楞伽经》一:如工幻师,依草木瓦石作种种幻、起一切众生若干形色。《无量寿经》上:譬如幻师,现众异像,为男为女。
    ⑧渧,音帝,如滴水也。
    ⑨《智度论》:阿鼻地狱中,有铁嘴毒虫,从鼻中入,脚底出,从足下入,口中出。
    ⑩以清净之心为生命者,曰净命。《不思议疏》上:净命者,少欲知足之行。
    又曰:菩萨以真、智、慧,如是知施与已,①是我物。在家者,非我物。物施已,则坚牢。在家者,不坚牢。物施已,后世乐。在家,少时乐。物施已,不忧守护。在家者,有守护苦。物施已,爱心薄。在家者,增长爱。物施已,无我所。②在家者,是我所。物施已,无所属。在家者,有所属。物施已,无所畏。在家者,多所畏。物施已,助菩提道。③在家者,助魔道。④物施已,无有尽。在家,则有尽。物施已,从得乐。在家,从得苦。施已,舍烦恼。在家,增烦恼。施已,得大富乐。在家,不得大富乐。施已,大人业。⑤在家,小人业。施已,诸佛所叹。在家,愚痴所赞。⑥
    ①与,施子也。已,成也,事毕也。下同。
    ②我所,即我所有之略。《无量寿经》下:于其国土,所有万物,无我所心。《俱舍论》二十二:我所事者,谓衣服等。
    ③《唯识述记》一本:梵云菩提,此翻为觉。觉法性故。
    ④《楞严经》六: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
    ⑤《易》: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
    ⑥言财物在家,愚痴所赞成。
    又曰:无始生死中,一切众生曾为我子,我亦曾为彼子。有为法中,①无有决定此是我子,彼是他子。何以故?众生于六道中,转轮互为父子。
    ①《俱舍论光记》五:因缘造作,名为。色心等法,从因缘生,有彼为故,名曰有为。《俱舍论颂疏·界品》:为者,作也。此有为法,众缘造作,故名为。有彼为故,名为有为。
    《慈悲道场忏法》云:一切眷属,皆是我等三世怨根。一切怨对,皆从亲起。若无有亲,亦无有怨。若能离亲,即是离怨。何以故?尔若居异处,远隔他乡,如是二人,终不得起怨恨之心。得起怨恨,皆由亲近,以三毒根相触恼故。①或父母责望于子,或子责望父母,兄弟姊妹,一切皆然。小不适意,便生瞋怒。
    ①三毒者,一贪毒、二瞋毒、三痴毒。《智度论》三十一:有利益我者,生贪欲。违逆我者,而生瞋恚。此结使,不从智生,从狂惑生故,是名为痴。三毒为一切烦恼根本。
    《大庄严经论》云:①佛与阿难行舍卫国②旷野之中,见有伏藏。③佛告阿难,是大毒蛇。阿难白佛,是恶毒蛇。尔时田中有一耕人,闻佛、阿难说有毒蛇,即往视之,见真金聚。取归骤富。王知纠举,系于狱中。先所得金,既已用尽,犹不得免。将加刑责,其人唱言,恶毒蛇阿难,大毒蛇世尊。王闻唤问,何言毒蛇?其人白王:我于往日,在田耕种。闻佛、阿难说言毒蛇,往视得金,今实毒蛇。而说偈言:④诸佛语无二,⑤说为大毒蛇。恶毒蛇势力,我今始证知。于佛世尊所,倍增信敬心。我今临危难,是故称佛语。毒蛇之所螫,止及于一身。财宝毒蛇螫,尽及家眷属。我谓得大利,而反获衰恼。王闻偈已,深知是人信解佛语。即说偈言:汝今能信敬,悲愍之大仙。所说语真实,未曾有二言。先所伏藏财,尽以用还汝。更复以财宝,而以供养汝。
    ①《大庄严经论》,为马鸣菩萨造,鸠摩罗什译。凡十五卷。
    ②舍卫在中印度境,*(左忄右乔)萨罗国之都城名。为别南*(左忄右乔)萨罗国,故以都城为国之称。
    ③土中埋伏宝藏,曰伏藏。
    ④偈,音岐;每以四句为一偈。《天台仁王经疏》中:偈者,竭也。摄意尽,故名为偈。
    ⑤《法华经·方便品》:无二亦无三。言佛语之不可改易也。
    《宝王三昧论》云:一、念身不求无病,身无病则贪欲易生。二、处世不求无难,世无难则骄奢必起。三、究心不求无障,①心无障则所学躐等。四、立行不求无魔,②行无魔则誓愿不坚。③五、谋事不求易成,事易成则志存轻慢。六、交情不求益吾,④交益吾则亏损道义。七、于人不求顺适,人顺适则心必自矜。八、施德不求望报,德望报则意有所图。九、见利不求沾分,利沾分则痴心亦动。十、被抑不求申明,抑申明则怨恨滋生。⑤是故圣人设化,以病苦为良药,以患难为逍遥,以遮障为解脱,以群魔为法侣,⑥以留难为成就,以敝交为资粮,以逆人为园林,以布德为弃屣,以疏利为富贵,以屈抑为行门。如是居碍反通,求通反碍。是以如来,于障碍中得菩提道。至若鸯崛摩罗之辈,⑦提婆达多之徒,⑧皆来作逆。而我佛悉与记莂,⑨化令成佛。岂非彼逆,乃吾之顺也,彼坏乃我之成也。而今时世俗学道之人,若不先居于碍,则障碍至时,不能排遣。使法王大宝,⑩由兹而失。可不惜哉!可不惜哉!
    ①《释摩诃衍论》曰:障身为鬼,障心为神。
    ②《婆沙论》四十二:问曰:何故名魔?答曰:断慧命,故名魔。复次,常行放逸害自身,故名魔。《义林章》六本:梵云魔罗,此云扰乱障碍破坏。扰乱身心,障碍善法,破坏胜事,故名魔罗。此略云魔。
    ③《探玄记》二:随心求义为愿,要契至诚为誓。
    ④《礼》:君子,不尽人之忠,不竭人之欢。按:尽人之忠,竭人之欢,以求益吾,则非君子。
    ⑤我受人之抑而不辩,则人之怨恨已平。若不受其抑,而申辩之,则人之怨恨我者愈深。
    ⑥法侣者,尊法之徒侣,即学徒也。
    ⑦《西域记》六:鸯崛利摩罗,唐言指鬘,宝罗代悉底之凶人也。杀人取指,冠首为鬘。《贤愚因缘经》八:鸯仇摩罗,晋言指鬘,周行斩害,列七日,头方九百九十,惟少一指,时欲害母,后佛度之。
    ⑧《法华义疏》九:提婆达多,是斛饭王子。提婆,此翻为天;达多,言热。以其生时,诸天心热,故名天热。所以然者,诸天知其造三逆罪,破坏佛法,见其初生心生热恼故,因以为名。
    ⑨嘉祥《义疏》八:记者云决也,亦云莂也。所言决者,于九道中,分决此人,必当成佛,故云决也。莂义亦然。《玄应音义》:别,分别也。经文从草作莂,非也。《演密钞》四:记别者,谓世尊记诸弟子未来生事,记因果也。
    ⑩《法华经·药王品》:如来是诸法之王。《释迦方诸》上:凡人极位,名曰轮王。圣人极位,名曰法王。《维摩经》慧远疏:佛于诸法,得胜自在,故名法王。《宋僧传》之《一行传》:登前佛坛,受法王宝。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