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六波罗蜜也,旧称波罗蜜为度,新称波罗蜜多为到彼岸。度为度生死海之义,到彼岸为到涅槃岸之义,其意一也。波罗蜜之行法凡六种: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分列如下。
一、布施
《智度论》云:①檀有三种。②一者,财施;二者,法施;三者,无畏施。持戒自检,不侵一切众生财物,是行财施。能种种说法,令其开悟,名为法施。众生畏死,持戒不害,名无畏施。
①《智度论》,为《大智度论》之略名,凡百卷,龙树菩萨造,姚秦鸠摩罗什译。
②注见下文。
《智度论》云:出世间檀清净,①不杂诸垢,智慧和合,是圣人多称誉。世间檀不清净,②杂诸结使,③颠倒心著,是圣人所不称誉。问曰:云何名檀?答曰:布施心相应善思,是名为檀。又云:有信,有福田,有财物,三事和合时,心生舍法,能破悭贪,是名为檀。檀有种种利益,檀为宝藏,常随逐人。檀为破苦,能与人乐。檀为善御,开示天道。④檀为善府,摄诸善人。檀为安隐,⑤临终不怖。檀为集乐,能破苦贼。檀为大将,能伏悭敌。檀为妙果,人天所爱。檀为净道,圣贤所由。富贵安乐之林薮,得道涅槃之津梁。
①参观下文“世间檀”注,其理自明。
②所施之人与施物与自身,起执念以为布施,是名世间檀。《智度论》十一:若三碍系心,是为世间檀。何以故?因缘诸法,实无吾我,而言实我与彼取,是故名世间檀。
③《大乘义章》五本:随逐系缚,称之为使。结集生死,目之为结。结缚众生,亦名为结。
④天道者,欲界六重之天及色界、无色界之诸天是也。《无量寿经》下:天道自然不得蹉跌。又曰:天道施张,自然化举。
⑤隐,通稳。《说文》新附曰:稳,安也。古通用安隐。安隐,身安心稳也。《晋书·舆服志》曰:其负重致远,安而稳也。又《顾恺之传》曰:行人安稳,布帆无恙。《法华经·譬喻品》曰:身意泰然,快得安稳。
《未曾有经》云:①帝释问野干曰:②施食施法,有何功德?答曰:布施饮食,济一日之命。施珍宝、财物,济一世之乏,增益系缚。③说法教化,名为法施,能令众生出世间道。④
①《未曾有经》,为十二部经之一,梵名《阿浮陀达摩》,记佛菩萨种种神力不可思议之事,失译者名。《法华玄义》:佛现种种神力,众怪未曾有。
②帝释,天名,天主之别名,忉利天之主也。居须弥山顶之喜见城,统领他之三十二天。梵名释迦提桓因陀罗,略云释提桓因。《大日经》一:初方释天王安住妙高山。野干,兽名。体瘦无目,为诸童子所摘掷,受诸苦痛。此说见《法华经》。或曰:野干即野狐也。
③虽能济一世之乏,然反增加系缚之苦恼。
④出世间对世间之称。世间,一切生死之法也。出世间,涅槃之法也。《法华经·譬喻品》:开示演说出世间道。
《大丈夫论》云:①财施者,人道中有。法施者,大悲中有。财施者,②除众生身苦。法施者,除众生心苦。财施者,为其作无尽钱财。③法施者,为能无尽智。财施者,为得身乐。法施者,为得心乐。财施者,为众生所爱。法施者,以为世间所敬。财施者,为愚人所爱。法施者,为智者所爱。财施者,能与现乐。法施者,能与涅槃之乐。
①《大丈夫论》,提婆罗菩萨造,凡二卷,北凉道谛译。
②救他人之苦,谓之悲心。佛菩萨悲心广大,故称为大悲。
③人乏财,以财施之,使有接续,故云为其作无尽钱财。
《法苑》云:①有二种人,一则大富,一则贫穷。有乞者来,如是二人,俱怀苦恼。有财物者,惧其乞索。无财物者,我当云何得少财物与之。如是二人,忧苦虽同,果报各异。贫悲念者,生人天中受无量乐。富悭贪者,生饿鬼中受无量苦。
①《法苑》,为《法苑珠林》之略名,凡百卷,唐道世译。
《法苑》论曰:财施有五种。一、至心施;二、信心施;三、随时施;四、自手施;五、如法施。
《法苑》论云:所不应施复有五事。一、非理求财,不以施人,物不净故。二、酒及毒药,不以施人,乱众生故。三、置罗机网,不以施人,恼众生故。四、刀杖弓箭,不以施人,害众生故。五、音乐女色,不以施人,坏净心故。
《优婆塞戒经》云:①无财之人,自说无财,是义不然。何以故?一切水草,人无不有。虽是国主,不必能施。虽是贫穷,非不能施。何以故?贫穷之人,亦有食分,食已洗器,弃汤涤汁,施应食者,亦得福德。若以尘麨施于蚁子,②亦得无量福德果报。天下极贫,谁无尘许麨耶?谁有三日食三揣麨,③命不全者。是故,诸人应以食半,施于乞者。善男子,极贫之人,谁有赤裸无衣服者?若有衣服,岂无一线施人。天下之人,谁贫无身?如其有身,见他作福,身应往助。亦名施主,亦得福德。
①《优婆塞戒经》,七卷,北凉昙无谶译。
②麨,音弨。《本草》注:麨即糗,以麦蒸磨成屑。
③《汉书注》:揣与抟通。抟以手圜之也。《曲礼》云:毋抟饭。《注维摩经》二:生曰凡欲界食,谓之揣食。揣食者,揣握食也。
《优婆塞戒经》云:若人得财,贪惜不施。当知即是未来世中贫穷种子。
《正法念处经》云:①不施资财,不以法施,不施无畏,常怀悭嫉。②以是因缘,生饿鬼中。
①《正法念处经》,凡七十卷,元魏瞿昙般若流支译。
②悭,《广韵》:吝也。
《佛说福田经》云:①广施名曰福田。行者得福,即生梵天。②何等为七?一者,兴立佛图,③僧房堂阁。二者,园果浴池树木清凉。三者,常施医药疗救众病。四者,作坚牢船济渡人民。五者,安设桥梁过度羸弱。六者,近道作井,渴乏得饮。七者,造作圊厕,施便利处。是为七事,得梵天福。
①《佛说福田经》,为《诸德福田经》之略名,一卷,西晋法立译。
②梵天,色界之初禅天也。此天离欲界之淫欲,寂静清净,故云。梵天有三天:一曰梵泉天;二曰梵辅天;三曰大梵天。
③佛图,塔也。
《菩萨本行经》①上云:贤者须达,②至信道德往佛听法。佛问:在家之士,当行布施,不布施也?须达白佛:当行布施。多施耶,少施耶?以好意施耶,不好意施耶?佛言:所施虽多而获报少,所施虽少而获报多。何谓施多而获报少?虽多布施,而无至心,无恭敬心,不大欢喜,贡高自大,③所施之人,信邪倒见,非是正见,不得快士。所施虽多而获报少,犹如耕田薄地之中,下种虽多,收实甚少。何谓施少而获大福?所施虽少,欢喜心与,清净心与,恭敬心与,不望报与,所施之人,复得快士,佛及辟支,沙门四道,④应正见者。所施虽少,获报弘大。犹如良田,所种虽少,收实甚多。
①《菩萨本行经》,为《佛说菩萨本行经》之略名,失译人名。
②须达,舍卫国长者之名,祇园精舍之施主。又称苏达多,即给孤独长者。
③贡,献也。贡高,献其高也。
④沙门四道者,四种沙门也。一、胜道沙门;二、示道沙门;三、命道沙门;四、污道沙门。
《宝藏经》云:在家菩萨,①乞者来求,随所施财,应至心念我所施财及不施财,俱当散灭。不满所愿,必当归死。我不舍财,财当舍我。我今当舍,令作坚财,②然后乃死。舍此财已,死时无恨。
①菩萨有在家、出家二种。《智度论》七:此二种菩萨,居家、出家。
②坚固不动之财也。
二、持戒
《佛报恩经》云:①戒有上中下,五戒是下品,②十戒是中品,③具戒是上品。④五戒中又分三,如若微品心受戒,得微品戒。若中品心受戒,得中品戒。若上品心受戒,得上品戒。十戒、具戒,亦各三品,如五戒说。上品心得五戒,是上品戒。中品心得十戒,是中品戒。下品心得具戒,是下品戒。以是义故,随心有上中下,得戒不同,无定限也。
①《佛报恩经》,为《大方便佛报恩经》之略名。佛在灵鹫山,阿难闻外道讥佛不孝,以白于佛。佛放光集十方菩萨,为说尝为须阇提太子以己身之肉,济父母之难,又升忉利天为母说法等。凡九品。系结集家之手草也。失译人名。
②五戒者,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
③十戒者,于五戒外,加不着华鬘好香涂身、不歌舞倡伎亦不往观听、不得坐高广大床上、不得非时食、不得捉践金银宝物。
④具戒,具足戒也。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五百戒(实三百四十八戒)。《八宗纲要》:受具戒时,并得如是无量无边等戒。量等虚空,境遍法界,莫不圆足,故名具足戒。
《智度论》云:破戒者堕三恶道。①若下持戒,生人间。中持戒,生六欲天。②持戒又行四禅、③四空定,④生色、无色界。⑤上持戒有三种:⑥下清净持戒,得阿罗汉;⑦中清净持戒,得辟支佛;⑧上清净持戒,得佛道。⑨
①违反所受之戒法,谓之破戒。三恶道,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也。
②六欲天,欲界六重之天也。一、四天王天。持国、广目、增长、多闻之四天王所居。二、忉利天,又名三十三天。四方各八天,中央帝释天。三、夜摩天,又名时分。彼之天中时时唱快哉,故名。四、兜率天,又名喜足。于五欲之乐生喜足之心,故名。五、乐变化天。于五欲之境,而自变化,故名。六、他化自在天。能使他自在变化五欲之境,故名。此中四天王天在须弥山之半腹,忉利天在须弥山之顶上,故名地居天。兜率天以上,住在空中,则名空居天。
③欲界之上曰色界。即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四禅天也。其总名曰四禅。
④色界之上曰无色界。内分四层:一曰空无边处定;二曰识无边处定;三曰无所有处定;四曰非想非非想处定。故名四空定。《释迦谱》:世尊即入初禅,从初禅起入第二禅,从第二禅起入第三禅,从第三禅起入第四禅,从第四禅起入空处定,从空处定起入识处定,从识处定起入不用定,从不用定起入有想无想定,从有想无想定起入灭想定。
⑤行四禅定生色界,行四空定生无色界(欲界、色界、无色界,名三界)。
⑥上持戒,指下文三种清净之上者而言也。
⑦下清净持戒之上持戒者,得第四阿罗汉果(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谓之四果)。
⑧又名辟支迦罗,即缘觉。此指中清净持戒之上持戒者。
⑨上中之上得佛道也。
《梵网经》云:①佛告诸佛子言,有十重波罗提木叉。②若受菩萨戒不诵此戒者,非菩萨非佛种子。③我亦如是诵。一切菩萨已学,④一切菩萨当学,⑤一切菩萨今学,⑥已略说菩萨波罗提木叉相貌。⑦应当学,敬心奉持。
①《梵网经》,为《梵网经·心地品》之略名,姚秦鸠摩罗什译。明释智旭云:本源自性清净,故称为梵。慧命遍传尘刹,故称为网。万法之所集起,故称为心。凡圣之所依持,故称为地。《梵网》云者,因譬喻而得名。大梵天王之因陀罗网,重重交彻,无隔阂之相。诸佛教门亦重重无尽,庄严法身,无所障阂。一部所诠之法门,重重无尽,譬如梵王之网,故名《梵网经》。
②波罗提木叉,戒律三名之一。又译为别解脱,或处处解脱。七众所受之戒律,解脱身口七支之恶(七支之恶,即身三、口四之七支恶业。身三者,杀生、偷盗、邪淫。口四者,妄言、绮语、恶口、两舌也),故曰别解脱戒。又作随顺解脱。《大乘义章》曰:木叉者,此名解脱。
③菩萨之所行名佛种。《旧华严经》三十二:下佛种子于众生田,生正觉芽。《探玄记》十一:菩萨所行,名为佛种。
④已学,指过去而言。
⑤当学,指未来而言。言将来必定要学也。
⑥今学,指现在而言。
⑦相貌者,持戒之姿势。
佛告佛子:若自杀,①教人杀,②方便杀,③赞叹杀,④见作随喜,⑤乃至咒杀。⑥杀因,⑦杀缘,⑧杀法,⑨杀业,⑩乃至一切有命者,(11)不得故杀。(12)菩萨应起慈悲心救护,而恣意杀者,是波罗夷罪。(13)
①或不食,或自投于河,或服毒,或缢等。
②或面教,或遣使,或作书教人杀也。
③即杀前方便也,或束缚捉系等,或指示道路令他人捕获。
④他人本无杀心,赞誉令起杀心也。
⑤随喜杀者,他人先有杀心,奖励令其成就也。
⑥咒杀者,诵咒语杀人。
⑦心欲他人命断也。亲生为因。
⑧方便助成其杀。助生为缘。
⑨用刀、剑、坑、弩、毒药、咒术等。法,方法也。
⑩杀害众生之恶业。造作名业。
(11)此乃至,下及之言也。一切有命,指微细有情,如蜎飞蠕动等。
(12)故杀,故意而杀。
(13)波罗夷,断头之义。无可忏悔之罪也。
若佛子自盗,①教人盗,②方便盗,③咒盗。④盗因,⑤盗缘,⑥盗法,⑦盗业,⑧乃至鬼神有主物,⑨劫贼物,⑩一针一草,不得故盗。而菩萨慈悲心常助一切人生福生乐,而反盗人物,波罗夷罪。
①或灼然劫取、或潜行暗取、或诈术骗取、或势力强取、或词讼取、或牴漫取、或受寄托而不还、或应输税而不纳,有此八种。
②教人为我劫取,乃至为我偷窃也。
③彼物自来,方便藏举,如攘羊之类。
④诵咒语而盗人之财物。
⑤兴心故取他人之物,或以谄心、或以曲心、或瞋恚他人之心、或恐怖他人之心。
⑥穿窬而窥阚等。
⑦负匮揭箧,担囊发钥之类。
⑧私取他人之财物。
⑨庙中、墓中等物。
⑩劫贼所劫得之物。
若佛子自淫,教人淫。淫因、淫缘、淫法、淫业,乃至畜生女,诸天鬼神女,及非道行淫。①而菩萨应净法与人,而反起一切人淫,波罗夷罪。
①非道行淫,如《善生经》云:非时非处非女处女等。
若佛子自妄语,教人妄语,方便妄语。①妄语因,②妄语缘,③妄语法,④妄语业。⑤菩萨常生正语,⑥而反起一切众生邪语,波罗夷罪。
①《梵网经合注》云:方便妄语者,作种种显异方便。或借鬼神仙乩,或用咒术,令人得梦境等。
②《梵网经合注》云:起心欲诳他以取名利。
③《梵网经合注》云:行来动止,语默威仪,种种方便。
④《梵网经合注》云:即十地四果等法。
⑤凭空杜撰,竦人听闻。
⑥正语为八正道之一,远离虚妄之语也。
若佛子自酤酒,①教人酤酒。酤酒因,酤酒缘,酤酒法,酤酒业,是酒起罪因缘。②菩萨应生一切众生明达之慧,③而反更生一切众生颠倒心,④波罗夷罪。
①《玉篇》:酤,卖酒也。《淮南子》:出于屠酤之肆。
②《梵网经合注》:起罪因缘者,《四分律》明饮酒十失。一、颜色恶;二、少力;三、眼视不明;四、现瞋恚相;五、坏田业资生法;六、增致疾病;七、益斗讼;八、无名称,恶名流布;九、智慧减少;十、身坏命终,堕三恶道。
③明,三明。达,三达。在菩萨谓之三明,在佛谓之三达。三明,宿命明、天眼明、漏尽明也。《大乘义章》二十本:知之究尽说三达。明共二乘,达唯如来。《大部补注》八:三明居极,故云三达。慧,有三慧。一、闻慧,见闻经教,依之而生智慧;二、思慧,依理思惟而生智慧;三、修慧,依修禅定而生智慧。
④颠倒心,即妄想识阴也。
若佛子自说在家、出家菩萨罪过,①教人说罪过。罪过因,罪过缘,罪过法,罪过业。菩萨闻外道恶人,②及二乘恶人,③说佛法中非法非律。菩萨常生慈悲心,教化是恶人辈,令生大乘善信,④而反自说佛法中罪过,波罗夷罪。
①在家菩萨,如维摩诘居士,全存梵仪,而修佛道。但受五戒、八戒或十善戒。《优婆塞戒经》三:菩萨有二种:一者在家;二者出家。
②《资持记》上一之一:言外道者,不受佛化,别行邪法。《天台净名疏》一之本:法外妄解,斯称外道。如二天、三仙等(二天:一、韦纽天外道;二、摩醯首罗天外道。三仙,迦毗罗仙外道,即数论师;优楼迦仙外道,即胜论师;勒沙婆仙外道,即尼犍子)。
③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声闻依言教而得度,缘觉观十二因缘而得度。声闻自心发火,灰身灭智者。缘觉以风缘观飞花落叶而开悟者。
④信不善法故谤佛道,大乘当信,故云善信。大,简小之称。乘,运载之称。
若佛子自赞毁他,①亦教人自赞毁他。②毁他因,毁他缘,毁他法,毁他业。而菩萨代一切众生受加毁辱,恶事向自己,好事与他人。若自扬己德,隐他人好事,令他人受毁者,波罗夷罪。
①自赞者,称己功德。毁他者,讥人过恶。自赞毁他者,彼此互形显己德而彰人短,使名利归于自身也。
②教人赞我毁他,或教人自己称赞而毁谤他人。
若佛子自悭,①教人悭。②悭因,悭缘,悭法,悭业。而菩萨见一切贫穷人来乞者,一切给与。而菩萨恶心瞋心,③乃至不施一钱一针一草,有求法者,④不为说一句一偈,⑤反更骂辱,波罗夷罪。
①悭者,吝惜所有也。或吝财,或吝法也。
②教人为己拒他来求。或教人自己吝财、吝法而不施。
③怒忿为瞋。三毒之一也(三毒者,贪、瞋、痴)。
④求法者,来求佛法。
⑤偈者,颂也。有一定之字数而结成四句,有三言、四言乃至多言之别。即赞美之歌也。
若佛子自瞋,①教人瞋。瞋因,瞋缘,瞋法,瞋业。而菩萨应生一切众生善根无诤之事,②常生悲心。③而反骂辱,加以手足刀杖,意犹不息。前人求忏谢,④犹瞋不解,⑤波罗夷罪。
①教人为己忿怒他人,或教自己瞋怒于他人。
②《十住婆沙论》一:善根者,不贪、不瞋、不痴。一切善法从此三者而生。
③悲心者,悲悯之心也。
④《玄应音义》十四:忏谓容恕我之罪也。
⑤不解其瞋恨前人之心。
若佛子自谤三宝,①教人谤三宝。谤因,谤缘,谤法,谤业。菩萨见外道一言谤佛,如三百矛刺心。况口自谤,反助恶人、邪见人谤者,波罗夷罪。
①三宝者,佛、法、僧。
三、忍辱
《菩萨藏经》云:①夫忿恚者,速能损害百千大劫所集善根。②若诸善根为瞋害已,复当经于百千大劫,方始勤苦修行圣道。若如是者,阿耨菩提极难可得。③是故我当被忍辱铠,④以坚固力,摧忿恚军。
①《菩萨藏经》,一卷,萧梁之僧伽婆罗译。
②成、住、坏、空四期为一周,谓之大劫。身、口、意三业之善坚固而难拔,故云善根。《维摩经·菩萨行品》:不惜躯命,种诸善根。
③阿耨菩提,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略名。《教行信证》二:阿耨菩提者,即是涅槃界。
④《法华经·劝持品》:恶鬼入其身,骂詈毁辱我。我等敬信佛,当著忍辱铠。
《六度集经》云:①复有四种忍辱,具足智慧。何等为四?一、于求法时忍他恶骂;二、于求法时不避饥渴寒热风雨;三、于求法时随顺和尚阿阇梨行;②四、于求法时能忍,空、无相、无愿。
①《六度集经》,又名《六度无极经》,又名《六度经》,共八卷,吴康僧会译。
②和尚,弟子呼师之称。亦非梵语,亦非汉语,于阗国语也。阿阇梨,教授也。又高僧之敬称。《玄应音义》十五:于善法中教授令知,名阿阇梨也。
《成实论》云:①恶口骂辱,小人不堪,如石雨象。②恶口骂詈,大人堪受,如华雨象。③行者常观前人本末因缘,或于过去为我父母,养育我身,不避罪福,未曾报恩,何须起瞋?或为兄弟妻子眷属,或是圣人,昔为善友,凡情不识,何须加毁?
①《成实论》,十六卷,诃梨跋摩造,姚秦鸠摩罗什译。
②如石雨象者,如石雨下之象也。
⑧如华雨象,如华之雨下也。
《大宝积经》云:①第三忍辱,有十事。一、不观于我及我所相:②二、不念种姓;③三、破除*(左忄右乔)慢;四、恶来不报;五、观无常想;④六、修于慈悲;七、心不放逸;八、舍于饥渴苦乐等事;九、断除瞋恚;十、修习智慧。若人能成如是十事,当知是人能修于忍。
①宝积者,法宝之积集,而大乘深妙之法目之为宝,故云宝。无量之法门摄在此中,故云积。《大宝积经》,百二十卷,唐菩提流志译。
②我,自身也。我所,为我所有之略。自身外之万物谓之我所。《注维摩经》五:肇曰,我为万物主,万物为我所。生曰,有我之情,自外之法,皆以为我之所有,是对我之法。
③不念种姓者,不以大种大姓为念而不能忍辱也。
④世间一切之法,生灭迁流,刹那不住,谓之无常,《涅槃经》曰:是身无常。念念不住,犹如电光暴水幻炎。《智度论》曰:一切有为法无常者,新新生灭故,属因缘故。《六祖坛经》曰:生死事大,无常迅速。《无常经》曰:未曾有一事不被无常吞。无常想为十想之一。观想无常之理也。
《月灯三昧经》云:①佛言若有菩萨住于慈忍,②有十种利益。何等为十?一、火不能烧;二、刀不能割;三、毒不能中;四、水不能漂;五、为非人所护;③六、得身相庄严;七、闭诸恶道;八、随其所乐,④生于梵天;九、昼夜常安;十、其身不离喜乐。⑤
①《月灯三昧经》,十卷,高齐之那连提耶舍译。
②慈忍者,慈悲忍辱也。《证道歌》:观恶言,是功德,此则成吾善知识。不因讪谤起怨亲,何表无生慈忍力。
③非人者,对人而总天龙八部及夜叉、恶鬼之冥众言也。
④乐,音效。
⑤乐,音洛。
《私呵昧经》云:①佛言忍有六事,得一切智。②何等为六?一、得身力;二、得口力;三、得意力;四、得神足力;③五、得道力;六、得慧力。
①《私呵昧经》,又名《私呵三昧经》,一卷,吴支谦译。
②《仁王经》下:满足无漏界,常净解脱身。寂灭不思议,名为一切智。《中论疏》九末:知一切法,名一切智。
③神足力者,游涉往来自在之通力也。
《报恩经》云;假使热铁轮,在我顶上旋。终不为此苦,而发于恶言。
《摄论》云:①由观五义,以除瞋恚。一、观一切众生,无始已来,于我有恩。二、观一切众生,恒念念灭,何人能损,何人被损。三、观唯法,无众生,有何能损及所损。四、观一切众生皆自受苦,云何复欲加之以苦。五、观一切众生皆是我子,云何于中欲生损害。由此五观,故能灭瞋。
①《摄论》,为《摄大乘论》之略名,无著菩萨造,陈真谛译。《法华玄义私记》一末:《玄赞要集》云,西方《摄大乘经》有七百卷。此方不来。有一品名《摄大乘品》,造《摄大乘论》解之。
四、精进
《菩萨本行经》云:佛在给孤独园,①见诸比丘身心懈怠,告阿难言,夫懈怠者,众行之累。居家懈怠,则衣食不供,产业不举。出家懈怠,则不能离生死之苦。一切众事,皆由精进而兴。②在家精进,衣食丰饶,居业益广。出家精进,道行皆成,直至成佛,皆由精进而得成办。
①给孤独长者从祇陀太子买得此园,以之施与众僧,故名其园曰给孤独园。
②精进,勤也。《唯识》六:勤谓精进。
《修行道地经》:①佛云,自见宿命,②从无量劫往反生死,没积身骨,过须弥山。③其髓涂地,可遍天下三千世界。其血流堕,多于古今天下普雨,但欲免斯生死之患,昼夜精进,求于无为。
①天竺沙门众护撰,凡七卷,两晋竺法护译。
②宿命通为六通之一(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神足通、宿命通、漏尽通,谓之六通)。
③须弥山在小千世界之中心,天帝释所住之金刚山也。
《大宝积经》云:第四精进有十念。一、念佛无量功德;二、念法不思议解脱;三、念僧清净无染:四、念行大慈安立众生;五、念行大悲拔济众苦;六、念正定聚,①劝乐修善;七、念邪定聚,②拔令反本;八、念诸饿鬼,饥渴热恼;九、念诸畜生,长受众苦;十、念诸地狱,备受烧煮。菩萨如是,思惟十念,三宝功德,③专念不乱,是名正念精进。
①正定聚为三聚之一(三聚者,正定聚、邪定聚、不定聚也)。《智度论》八十四:能破颠倒者名正定。《俱舍论》十:预流向以上之圣者为正定聚。
②《智度论》八十四:必不能破颠倒者是邪定。《俱舍论》十:造五无间业者为邪定聚。
③一切之佛陀,佛宝也。佛陀所说之教法,法宝也。随其教法而修业之者,僧宝也。《观无量寿经》:恭敬三宝,奉事师长。
《六度经》云:①复有四种精进,具足智慧。何等为四?一、勤于多闻;二、勤于总持;②三、勤于乐说;③四、勤于正行。
①《六度经》,为《大乘理趣六波罗蜜》之略名,又为《六度集经》之略名,又为《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略名,唐般若译。
②总持,梵语陀罗尼。《注维摩经》一,肇曰:持善不失,持恶不生。
③乐,音效。
五、禅定
《坐禅仪》云:①学般若菩萨,②当起大悲心,发弘誓愿,精修三昧,③广度众生,④不为一身独求解脱。⑤
①《坐禅仪》,为《普劝坐禅仪》之略名,一卷,曹洞宗开祖道元著。
②《智度论》四十三:般若者,秦言智慧。一切智慧中最为第一,无上无比。
③《大乘义章》九:心体寂静,离于邪乱,故曰三昧。
④众生,又名有情。有三说:一、众人共生之义。《法华文句》四《中阿含》十二云:劫初光音天,下生世间。无男女尊卑,众共生世,故言众生。此据最初也。二、为众多之假法和合而生,故名众生。《法鼓经》:万法和合施设而生,故名众生。《法华文句》四:若揽众阴而有,假名众生。此据一期受报也。三、经众多之生死,故名众生。《般若灯论》:有情者数数生,故名众生。《法华文句》四:若言处处受生,故名众生者,此据业力五道流转也。
⑤解脱者,解惑业之系缚,脱三界之苦果。《注维摩经》一肇曰:纵任无碍,尘累不能拘,解脱也。《唯识述记》一本:解谓离缚,脱谓自在。
尔乃放舍诸缘,①休息万事,身心一如,②动静无间。量其饮食,不多不少。调其睡眠,不节不恣。结加趺坐,先以左足安右肶上,③右足安左肶上。或半加趺,④或以左足压右足,皆可。次以左掌安右掌上,以两大拇指面相拄。徐徐举身。良久,复左右摇振,乃正身端坐,不得左倾右侧,前躬后仰。令腰脊头项,骨节相拄,状如浮图。⑤令耳与肩对,鼻与脐对,舌拄上颚,唇齿相著,目须微开,免致昏睡。身相既定,气息既调,宽放脐腹。一切善恶,都莫思量。念起即觉,觉之即无。久久忘缘,自成一片。若得此意,自然四大轻爽。⑥所谓安乐法门也。
①色香等百般之世相,总而为我心识所攀缘者,故云诸缘。
②一如,一而不二之义。如不异之义。一如即真如之理也。《赞弥陀偈》:同乘一如号正觉。
③肶,《五音集韵》:傍礼切,音陛。髀股也。
④束皙《补亡诗》注:趺与跗同。《韵会》:跗,足趾也。《玉篇》:跗,足上也。《仪礼·士丧礼》:乃屦,綦结于跗,连绚。
⑤《秘藏记本》:浮图,佛也。或云塔。
⑥四大,地、水、火、风也。《圆觉经》:妄认四大为自身相。
若已发明者,如龙得水。未发明者,但办肯心,必不相赚。①出定之时,徐徐动身,安详而起。一切时中,护持定力,如护婴儿。既定力易成矣。所以探珠宜浪静,动水取应难。定水澄清,心珠自现。②故《圆觉经》云:无碍清净慧,③皆因禅定生。④是知超凡越圣,必假静缘。坐脱立亡,⑤须凭定力。⑥最为急务也。
①赚,音湛。市物失实也,又卖也。如为人所卖曰被赚。
②众生之心性,本来具清净之佛性,譬如明珠。《心珠歌》:此心珠,如水月。
③无碍,又作无阂。如灯光之互入,是无碍之相也。《维摩经·佛国品》:心安常住,无碍解脱。清净者,离恶行之过失,离烦恼之垢染也。《探玄记》四:三业无过云清净。
④禅定,又名静虑。禅为色界法,定为无色界法。
⑤此指预知死期而言。
⑥定力,禅定之力也。《太平记》十八:上人定力坚固,无隙得伺。
《月灯三昧经》云:佛言,若有菩萨住于宴坐,①有十种利益。何等为十?一、其心不浊;二、住不放逸;②三、三世诸佛爱念;③四、信正觉行;④五、于佛智不疑;⑤六、知恩报恩;七、不谤正法;⑥八、善能防禁;⑦九、到调伏地;⑧十、证四无碍智。⑨
①宴坐,坐禅也。《维摩经·弟子品》:宴坐树下。净影之《义记》二本:宴,犹默也。默坐树下,名谓宴坐。
②住,安住也。住于四禅八定也。放逸者,不守规矩也。《大乘义章》二:离善方便,名放逸。《佛遗教经》曰:勿令放逸入于五欲。
③《智度论》三:净饭王爱念子故,常遣使问讯。
④正觉,梵语三菩提。如来之实智名正觉,故成佛谓之成正觉。《法华玄赞》二:三,云正;菩提,云觉。
⑤佛智,佛陀之智慧也。《智度论》四十六:佛智慧有二种。一者,无上正智,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二者,一切种智,名萨般若。
⑥正法者,真正之道法也。《无量寿经》上:弘宣正法。
⑦防禁身业、口业、意业也。
⑧唐《华严经》五:调伏众生,令究竟出离。《探玄记》四:调者调和,伏者制伏。谓调和控御身、口、意业,制伏除灭诸恶行故。《维摩经》净影疏:调令离恶,离过顺法,故名调伏。《无量寿经》下:如法调伏诸众生力。
⑨无碍智,佛智之通达自在之谓。《涅槃经》八:如来不尔,悉知自地及以他地,是故如来名无碍智。《大集经》一:无碍智慧无有边,善解众生三世事。《无量寿经》下:佛眼具足觉了法性,以无碍智为人演说。《胜鬘宝窟》上末:无碍智者,于世谛法知之自在也。《智度论》二十五:四无碍智者,义无碍智、法无碍智、辞无碍智、乐说无碍智。《涅槃经》十七:菩萨摩诃萨,能如是知得四无碍,法无碍、义无碍、辞无碍、乐说无碍。
又佛言:若有菩萨爱乐空闲,①有十种利益。何等为十?一、省世事务;二、远离众闹;三、无有违诤;四、住无恼处;五、不增有漏;②六、不起诤讼;七、安住静默;八、随顺相续解脱;③九、速证解脱;十、少施功而得三昧。④
①离村落三百步乃至六百步者闲静处,适于比丘等之修行,是谓空闲。
②漏为烦恼之异名。《法华玄赞》一:诸论皆云,烦恼现行,令心连注,流散不绝,名之为漏。如漏器漏舍,深可厌恶,损污处广,毁责过失,立以漏名。《法华文句》二:失道名漏。
③《注维摩经》一,肇曰:纵任无碍,尘界不能拘,解脱也。《唯识述记》一本:言解脱者,体即圆寂,由烦恼障,缚诸有情,恒处生死,证圆寂已,能离彼缚,立解脱名。
④言布施之功德虽少,而已得三昧。《智度论》五:善心一处住不动,是名三昧。又曰:一切禅定,亦名定,亦名三昧。《大乘义章》十三:定者当体为名,心往一缘,离于散动,故名为定。言三昧者,是外国语,此名正定。王日休曰:世人不理,乃谓三昧为妙趣之意。故以善于点茶者,谓得点茶三昧。善于简牍者,谓得牍简三昧。此皆不知出处,妄为此说也。
六、般若
《文殊般若经》曰:①佛告文殊师利,②如是修般若波罗蜜时,③当云何住般若波罗蜜。文殊师利言:以不住法为住般若波罗蜜。④
①《文殊般若经》有二种译本。一为梁之曼陀罗仙译,题名《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一为梁之僧伽波罗译,题名《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经》。此为梁曼陀罗仙译本,凡二卷。
②《华严经·菩萨住处品》:东方有处,名清凉山。从昔以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文殊师利,与其眷属诸菩萨众一万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放钵经》:今我得佛,皆是文殊师利弟子。当来者亦是其威神力所致。譬如世间小儿有父母,文殊师利者,佛道中父母也。
③《智度论》:般若者,秦言智慧。一切诸智慧中,最为第一。无上无比无等,更无胜者。又曰:波罗蜜,名到彼岸。
④法,梵名达摩,通一切之语也。有小者,大者。有有形者,无形者。有真实者,虚妄者。有事物其物者,有道理其物者。悉皆名之为法。《楞伽经》:智慧观达,不堕二边,得自觉圣趣,是般若波罗蜜。《三昧经》:心无心相,不取虚空,不依诸地,不住智慧,是般若波罗蜜。
又问:云何不住法名住般若波罗蜜?答曰:以无住相即住般若波罗蜜。①又问:如是住般若波罗蜜时,是诸善根,云何增减?答曰:若能如是住般若波罗蜜,于诸善根,②无增无减。于一切法,亦无增无减。③是般若波罗蜜性相,亦无增无减。④
①无住相者,即无住于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也。
②《十住毗婆沙论》一:善根者,不贪不恚不痴,一切善法从此三生。《维摩经·菩萨行品》:不惜躯命,种诸善根。注什曰:谓坚固善心,深不可拔,乃名根也。
③一切法又名一切万法,又名一切诸法。为总该万有之称也。《智度论》二:一切法略说有三种,一者,有为法;二者,无为法;三者,不可说法。此三已摄一切法。
④性为法之自体,在内不能改易。相,相貌也。现于外而可分别。有为与无为相对待,则无为法为性,有为法为相。而有为无为,总名性相。自体曰性,可识曰相。《智度论》三十一:性言其体,相言可识。
世尊如是修般若波罗蜜,则不舍凡夫法,①亦不取贤圣法。何以故?般若波罗蜜,不见有法可取可舍,亦不见涅槃可乐,生死可厌。何以故?不见生死,况复厌离。②不见涅槃,何况乐著。③如是修般若波罗蜜,不见垢恼可舍,亦不见功德可取。
①《大威德陀罗尼经》:于生死迷惑流转,住不正道,故名凡夫。《法华经》:凡夫浅识,深著五欲。《佛性论》:凡夫以身见为性。
②厌物而离,谓之厌离。《维摩经·佛国品》:佛以一音演说法,或有恐畏,或欢喜,或生厌离,或断疑。
③乐著者,娱乐执著也。《法华经·譬喻品》:犹故乐著,嬉戏不已。《大悲经》三:若有众生,乐著生死三有爱果。
世尊不见诸法有增有减,是修般若波罗蜜。何以故?法无好丑,离诸相故。①法无高下,等法性故。②法无取舍,住实际故。③如来自觉一切法空,④是可证知。
①离相为《法华经》三相之一。《法华经·药草喻品》:如来说法,一相一味,所谓解脱相、离相、灭相。《文句》七上:解脱相者无生死相,离相者无涅槃相,灭相者无相亦无相。
②法性者,真如也。性之为言体也,不改也。真如为万法之体,常住不改,故名之曰法性。《六波罗蜜经》曰:众生无定性,犹如水上波;愿得智慧风,吹入法性海。
③《智度论》三十二:实际者,以法性为实证故为际,善入法性是为实际。《最胜王经》一:实际之性,无有戏论。《维识述记》九末:无倒究竟,无倒所缘,名为实际。
④《法华经·安乐行品》:观一切法、空、如实相。不颠倒,不动,不退,不转,如虚空无所有性。
佛告文殊师利,如是如是。如来正觉,①自证空法。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是空法中,当有胜如而可得耶?佛言,善哉善哉,文殊师利,如汝所说,是真法乎?②又曰:文殊师利言,修般若波罗蜜时,不见凡夫相,不见佛法相,不见诸法有决定相。③是为修般若波罗蜜。复次修般若波罗蜜时,不见欲界,④不见色界,⑤不见无色界,⑥不见寂灭界。⑦何以故?不见有法,是灭尽相。⑧是修般若波罗蜜。
①正觉,梵语三菩提,如来之实智名正觉,证悟一切诸法之真正之觉智也,故成佛谓之成正觉。《法华玄赞》二:三云正,菩提云觉。
②真法者,真如实相之法也。《华严经》十六:正觉远离数,此是佛真法。《教行信证·行卷》:至理真法,一如化物利人。《临济录》:真佛无形,真法无相。
③事定而不动者为决定。《无量寿经》上:决定必成无上正觉。《胜鬘经宝窟》上末:决定谓信也。
④欲界为三界之一。淫欲与食欲之强有情之住处也。上始于六欲天,中至人界之四大洲,下至八大地狱是也。《俱舍论》八:地狱等四及六欲界,并器世间,是名欲界。又曰欲所属界,说名欲界。
⑤色界为三界之一,如身体、宫殿、国土等。物质之物,皆殊妙精好,谓之色界。有四禅十八天。
⑥无色界为三界之一。此界无物质,无色,无身体,亦无国土、宫殿,唯以心识住于深妙之禅定,是曰无色界。
⑦寂灭界即涅槃界也。界藏之义,涅槃能藏无为之万德谓之界。又因义也,涅槃能生一切世间出世间之利乐之事谓之界。又界为界畔也。涅槃无界畔,望生死界,谓之涅槃界。《唯识论》十:界是藏义,此中含容无边希有大功德故。或是因义,能生五乘世出世间利乐事故。《增一阿含经》十二:亦获智慧海,渐至涅槃界。
⑧灭相为有为之四相之一。
佛告文殊师利,善哉善哉,汝能如是善说甚深般若波罗蜜相。是诸菩萨摩诃萨所学法印。①乃至声闻、缘觉,学无学人,②亦当不离是印而修道果。③
①菩萨即菩提萨埵。《净名疏》曰:菩提,名佛道;萨埵,名成众生。用诸佛道成就众生故,名菩提萨埵。摩诃萨,即摩诃萨埵。《智度论》五:摩诃名大。萨埵名众生,或名勇心。此人心能为大事,不退不还,大勇心故。为摩诃萨埵。《智度论》二十二:得佛法印故,通达无碍。如得王印,则无所留难。问:何等是佛法印?答曰:佛法印有三种:一者,一切有为法,念念生灭,皆无常;二者,一切法无我;三者,寂灭涅槃。《法华经·譬喻品》:汝舍利佛,我此法印,为欲利益世间,故说。
②声闻乘分四果,其前三果名有学,其第四果为阿罗汉果,名无学。谓学道圆满,无用修学也。《智度论》十八:辟支佛有二种,一名独觉;二名因缘觉。《大乘义章》十四:辟支,胡语。此方翻译名因缘觉。藉现事缘而得觉悟,不假他教,名因缘觉。又于十二因缘法中,而得觉悟,亦名缘觉。或曰:出于无佛世而能悟道,故名独觉。值佛世,观十二因缘而得道,故名缘觉。
③是印,指法印而言。道,菩提也。果,涅槃也。涅槃由菩提之道而得者曰果。《法华经·药草喻品》:渐次修行皆得道果。
佛告文殊师利,若人得闻是法,不惊不畏者,不从千佛所种诸善根,乃至百千万亿佛所久植德本,乃能于是甚深般若波罗蜜不惊不怖。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修般若波罗蜜时,不见缚,不见解,而于凡夫乃至三乘①不见差别相。②
①三乘者,一、声闻乘,又名小乘。二、缘觉乘,又名中乘,又名辟支佛乘。三、大乘,又名菩萨乘。《五教章》上二:大乘、中乘、小乘为三乘。如《小论》中自有声闻、闻缘觉法及佛法。
②言自凡夫以至佛皆一切平等,无高下浅深等之差别也。八十《华严》三十七:三界唯一心,心外别无法。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
《华严经》云:弥勒菩萨指善财童子①告大众言,此长者子,曩于福城受文殊教,②展转经由诸善知识已。③然后来至我所,发心救护一切众生。为四流漂汨者造大法船,④为被见泥没溺者立大法桥,⑤为被痴暗昏迷者然大智灯,⑥为行生死旷野者开示圣道,⑦为婴烦恼重病者调和法药,⑧为遭生老死苦者饮以甘露,⑨为人贪恚痴火者沃以定水,⑩近恶友者示其善友,乐凡法者诲以圣法,(11)著生死者令趣智城。(12)此长者子恒以此行救护众生,发菩提心未尝休息。(13)
①弥勒,菩萨之姓也,译曰慈氏。名阿逸多,译曰无能胜。或以姓为名,名为姓。善财童子,福城长者之子,五百童子之一也。生时有种种珍宝涌出,故名。
②文殊,为文殊师利之略称。此菩萨常与普贤菩萨侍佛(释迦佛)左右而居左也。
③自文殊菩萨处南行,遍参五十三位菩萨知识(谓益友也)。
④四流:一曰见流,三界之见惑也;二曰欲流,欲界之一切诸惑也;三曰有流,上二界(色界、无色界)之一切诸惑也;四曰无明流,三界之无明也。有情为此四流所漂泊,故云四流也。大法者,大乘深妙之法。
⑤见,有偏见、邪见、断见、常见等。言泥,以其易为没溺也。
⑥痴暗为三毒之一(贪、瞋、痴为三毒)。大智,广大之智慧也。
⑦道,路也。
⑧婴,触也。三毒等烦心恼身,故云烦恼。《唯识述记》一本:烦是扰义,恼是乱义。扰乱有情,故名烦恼。法药者,言妙法如药,能医众苦也。法药有三种:一、世间法药,五常、五行、三归、五戒等。二、出世间法药,三学、四念处、七觉、八正道等。三、出世间上上法药,止观也。
⑨甘露,又名天酒。味甘如蜜,天人之所食,有青、黄、赤、白四种。《光明文句》五:甘露是诸天不死之药,食之者命长身安,力大体光。
⑩定心湛然,譬如止水,故名定水。
(11)圣法,佛所说之法也。
(12)智城者,智慧之城郭。以譬佛果。
(13)菩提心,旧译为道,新译为觉。发菩提心者,发道心、觉心也。
善男子,①余诸菩萨经无量劫,②乃能满足菩萨愿行,乃能亲近诸佛菩提。此长者子,于一生内,具足成就。
①弥勒菩萨称大众也。
②《祖庭事苑》:日月岁数谓之时,成住坏空谓之劫。《法华论》:示现五种劫。一者夜;二者昼;三者月;四者时;五者年。《释迦氏谱》:劫波(梵语),此土译之为长时也。
善男子,菩提心者,犹如种子能生一切诸佛法故。
菩提心者,犹如良田,能长众生白净法故。①
菩提心者,犹如大地,能持一切诸世间故。
菩提心者,犹如净水,能洗一切烦恼垢故。
菩提心者,犹如大风,普于世间无所碍故。
菩提心者,犹如盛火,能烧一切诸见薪故。②
菩提心者,犹如帝王,一切愿中得自在故。
菩提心者,犹如虚空,诸妙功德广无边故。
菩提心者,犹如莲花,不染一切世间法故。③
菩提心者,如如意珠,④周给诸贫乏故。
菩提心者,如功德瓶,满足一切众生心故。
菩提心者,如那罗延,⑤能摧一切我见敌故。
菩提心者,如勇将幢,⑥能伏一切诸魔军故。⑦
菩提心者,犹如涌泉,生智慧水无穷尽故。
菩提心者,则为所归,不拒一切来者故。
菩提心者,则为义利,能除一切衰恼事故。
菩提心者,则为妙宝,能令一切心欢喜故。
菩提心者,如大施会,⑧充满一切众生心故。
菩提心者,如佛支提,⑨一切世间应供养故。
善男子,菩提心者,成就如是无量功德。举要言之,三世如来,⑩从菩提心而出生故。
①白净法者,一切善法之总称,即白法也。《大集经》五十一:后五百年,斗诤坚固,白法隐没。
②见有二见(断见,常见)、四见(计一,计异,计亦一亦异,计非一非异)、五见(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七见(邪见,我见,常见,断见,戒盗见,果盗见,疑见)、十见(身见,边执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贪见,恚见,慢见,无明见,疑见)等,故曰诸见。
③言不染者,以世间法喻污泥也。
④如意珠者,宝珠之名。可因之而求种种之物,故名如意珠。此珠出自龙王或摩羯鱼之脑中,或云佛舍利所变成。《观佛三昧经》一:金翅鸟之肉心为如意珠。
⑤那罗延,天上力士之名,罗什云:天力士名那罗延,端正猛健。《涅槃经疏》七:那罗延,此翻金刚。
⑥《大日经疏》九:幢,此翻为旗,而其相稍异。
⑦魔军,恶魔之军兵也。《法华经·化城喻品》:其佛坐道场,破魔军已。
⑧大施会,即无遮大会也。《维摩经·菩萨品》:大施会,供养一切沙门婆罗门及诸外道贫穷下贱孤独乞人,期满七日。
⑨支提者,积聚之义。或言舍利,或言塔婆。义翻灵庙。世尊为无量之福德积众,故云佛支提。
⑩三世,过去、未来、现在也。如,真如也。乘真如之道,来三界而垂化,故名如来。
善男子,如人学射,先安其足,后习其法。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①先当安住菩提之心,然后修行一切佛法。善男子,如人护身,先护命根。②菩萨摩诃萨护持佛法,亦当先护菩提之心。善男子,譬如有人命根若断,不能利益父母宗亲。菩萨摩诃萨舍菩提心,不能利益一切众生,不能成就诸佛功德。善男子,譬如王子,虽于臣佐之中,未得自在,已具王相,不与一切诸臣佐等,以生处尊胜故。菩萨摩诃萨,虽于一切业烦恼中,未得自在,然已具足菩提之相,不与一切二乘齐等,③以种性第一故。④善男子,譬如金刚,⑤虽破不全,一切众宝犹不能及。菩提心金刚,虽复志劣,少有亏损,犹胜一切二乘功德。善男子,譬如金刚,非凡人之所得。菩提心金刚,非劣意众生之所能得。善男子,譬如金刚,不识宝人,不知具能,不得其用。菩提心金刚,不知法人,不了其能,不得其用。善男子,譬如金刚,余不能持,唯金刚之所能持。⑥菩提之心,声闻、缘觉皆不能持,唯趣萨婆若者能持之。⑦善男子,若有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则获如是胜功德法。
①摩诃,此云大。摩诃萨,大菩萨也。
②《唯识述记》二本:命谓色心不断,是命之根也。
③一切,指外道而言。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声闻乘者,闻佛之声教,观四谛而生空智(四谛者,苦、寂、灭、道也)。缘觉乘者,又名独觉乘。机根锐利,不闻佛之声教,独自观十二因缘,生真空智,断烦恼者也。
④种,种子;发生之义也。性,性分;不改之义也。合言之曰种性。
⑤此金刚,指金刚石言也。
⑥《大日经》一:一切持金刚者,皆悉集会。又云:持金刚杵,故名为金刚力士。
⑦萨婆若,唐言一切智。即般若波罗蜜之异名也。
《优婆塞戒经》云:①在家之人发菩提心,②胜于一切辟支佛果。出家之人发菩提心,此不为难,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恶因缘所缠绕故,发菩提心,诸天皆大惊喜。作如是言,我今已得人天之师。③
①《优婆塞戒经》,七卷,北凉昙无谶译。
②菩提,觉也,道也。求正觉之心为菩提心。
③人天,人趣、天趣也。
《金刚经偈》云:①宝满三千界,②赍持作福田。唯成有漏业,终③不离人天。持经取四句,④与圣作良缘。欲入无为海,⑤须乘般若船。⑥
①偈一作颂,此《金刚经偈》为傅大士所作。
②三千大千世界之略称。《俱舍论》十一:千四大洲乃至梵世,如是总说,为一小千。千倍小千为一中千界。千中千界总名一大千。如是大千同成同坏,而一大千世界中含容小千、中千、大千之三种之千为一大三千世界,又云三千大千世界。
③漏,烦恼之异名也。又漏者,流注漏泄之义。三界之有情,自眼耳等之六疮门烦恼日夜自流注漏泄而不止,故名有漏。《俱舍论》二十:从有顶天至无间狱,由彼相续于六疮门泄过无究,故名为漏。《大乘义章》五本:流注不绝,其犹疮漏,故名为漏。《法华玄赞》一:诸论皆云烦恼现行,令心连注流散不绝,名之为漏。如漏器漏舍,深可厌恶。
④四句,指偈而言。
⑤无为,真理之异名也。《无量寿经》上:无为泥洹之道。《清信士度人经》:弃恩入无为,真实报恩者。
⑥般若者,度生死海之船筏也。
《月灯三昧经》云:佛言若有菩萨能行般若,有十种利益。何等为十?一、一切悉舍,不取施想;二、持戒不缺而不依戒;三、住于忍力①而不住众生想;②四、行于精进而离身心;五、修禅定而无所著;六、魔王波旬不能扰乱;③七、于他言论,其心不动;八、能达生死海底;④九、于诸众生起增上悲;⑤十、不乐声闻、⑥辟支佛道。⑦
①忍力者,忍辱之力也。《法华经·序品》:又见佛子住忍辱力,增上慢人恶骂捶打,皆悉能忍,以求佛道。
②想,一作相。众生相者,谓众生于五蕴法中,妄计色受想行识。众共而生此身,是名众生相。见《三藏法数》十五。
③《玄应音义》曰:第六天主名波旬,即释迦佛出世时魔王。
④生死无边际如大海,故曰生死海。《止观》一:动法性山,入生死海。
⑤总称势力之强者,曰增上。悲,大悲也。起大悲救护众生之心也。
⑥佛之小乘法中之弟子,闻佛之声教,悟四谛之理,断见思之惑而入涅槃者,是佛道中之最下根也,是为声闻。《胜鬘宝窟》上末:声闻者,下根从教立名。声者,教也。
⑦《大乘义章》十四:辟支,胡语,此方翻译名因缘觉,藉现事缘而得觉悟,不假他教,名因缘觉。又于十二因缘法中而得觉悟,亦名缘觉。《法华玄赞》二:辟支迦佛陀者,此云独觉,略云辟支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