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云:自归于佛,①当愿众生,绍隆佛种,发无上意。②自归于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于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①一切之佛陀,佛宝也。佛陀所说之教法,法宝也。随其教法而修业者,僧宝也。佛,觉知之义;法,法轨之义;僧,和合之义也。
②《善见律》一:无上者,诸法无能胜也。《华严大疏钞》十三:无有能过者,故号为无上。《净土论注》:无上者,此道穷理尽性更无过者。
又曰:假使干草,积同须弥,①投芥子火,必皆烧尽。何以故?火能烧故。种少善根,②亦复如是。必能烧尽一切烦恼,③究竟涅槃。④何以故?此少善根性究竟故。
①《维摩经注》曰:须弥山,天帝释所住金刚山也。处大海之中。
②身、口、意三业之善固而不可拔,谓之根。又生善能之妙果而生余善,亦曰根。《维摩经·菩萨行品》:不惜躯命,种诸善根。注:什曰,谓坚固善心,深不可拔,乃名根也。《大集经》十七:善根者,所谓欲善法。
③贪欲、瞋恚、愚痴等诸惑,烦心恼身,谓之烦恼。《智度论》曰:烦恼者,能令心烦,能作恼故。《维摩经·菩萨行品》曰:以智慧剑,破烦恼贼。《金光明经》曰:以智慧刀,裂烦恼网。
④事理之至极,曰究竟。《三藏法数》六:究竟,犹至极之义。
又曰:一切众生,若有得见如来色身,眼得清净。若有得闻如来名号,耳得清净。若有得嗅如来戒香,①鼻得清净。若有得尝如来法味,②舌得清净,具广长舌,③解语言法。若有得触如来光者,④身得清净,究竟获得无上法身。⑤若于如来生忆念者,则得念佛三昧清净。若有供养如来所经土地及塔庙者,亦具善根,灭除一切诸烦恼患,得贤圣乐。设有众生,见闻于佛,业障缠覆,不生信乐,亦种善根,无空过者,乃至究竟入于涅槃。复次,应知于如来所,见闻亲近所种善根,皆悉不虚。出生无尽觉慧故,⑥离于一切障难故,决定至于究竟故。譬如丈夫,⑦食少金刚,⑧终竟不销,要穿身出。何以故?金刚不与肉身杂秽,而同止故。种少善根,⑨亦复如是。穿烦恼身,过究竟处。何以故?善根不与烦恼共故。
①戒香者,譬熏戒德四方之香也。《观无量寿经》:戒香熏修。《戒香经》:世间所有诸华香,乃至沉檀龙麝香,如是等香非遍闻,唯闻戒香遍一切。
②法味者,妙法之滋味也。咀嚼妙法而生快乐之心,故谓之法味。《华严经》二十五:法味增益,常得满足。《药师经》:先以净妙饮食饱足其身,后以法味毕竟安乐。
③广长舌为三十二相之一。《智度论》八:问曰,如佛世尊,大德尊重,何以故?出广长舌,似如轻相。答曰:舌相如是,语必真实。如昔佛出广长舌,覆面上至发际,语婆罗门言:汝见经书,颇有如此舌人而作妄语不?婆罗门言:若人舌能覆鼻,无虚妄。何况至发际?我心信佛,必不妄语。
④《法华经·序品》:尔时佛放眉间白毫相光,照东方万八千世界,靡不周遍。
⑤法身者,佛之真身也。《唯识论》曰:即此自性,亦名法身。大功德法所依止故。《述记》曰:离所知障,具无边德,名为法身。《维摩经》慧远疏曰:佛以一切功德法成,故名法身。《大乘义章》曰:言法身者,解有两义。一、显本法性以成其身,名为法身。二、以一切诸功德法而成身,故名为法身。
⑥《大乘义章》二十末:有两义,一、觉察名觉,如人觉贼。二、觉悟名觉,如入睡寤。觉察觉对烦恼障,烦恼侵害,事等如贼,唯圣觉知不为其害,故名为觉。觉悟觉对其智障无明昏寝,事等如睡,圣慧一起,翻然大悟,如睡得寤,故名为觉。《大乘义章》二十:就实以论,真心体明,自性无暗,目之为慧。
⑦勇健之人,勇进正道不退而修行者,是名丈夫。
⑧《梵网经·古迹》上:金中精牢,名曰金刚。《三藏法数》四十一:梵语跋折罗,华言金刚。此宝出于金中,色如紫英,百炼不销,至坚至利,可以切玉,世所希有,故名为宝。南本《涅槃经》二十二:如金刚宝置之日中,色则不定。金刚三昧,亦复如是。
⑨少,《说文》:不多也。
《泥洹经》云:佛告阿难,若有众生于诸佛所,一发信心。如是善根,终不败亡,何况复作诸余善根?譬如有人,毛端沾一滴水,持至我所,而作是言:我以此水寄付瞿昙,①莫令风日飘暴干竭,不令鸟兽饮之令尽,勿使异水而有和杂。如来即受彼寄,置恒河中,②随流而去,使不入洄,复无遮碍。诸鸟兽等,不能饮尽。如是水滴,共大水聚,渐入大海。毗岚风起,③坏世界时,而来我所。言所寄水,今有无耶?如来知我水滴住处,不杂余水,不增不减,平等如故,持还彼人。如是如来,应正遍知,④大智多能,于受寄人中最尊最胜。经于久远,而不亏损。此义应知。毛端者,喻心意识。⑤恒河者,喻生死流。一滴水者,喻一发微少善根。大海者,喻佛如来。所寄人者,喻彼长者居士等。⑥久远不亏者,喻善根不失。
①《西域记》云:乔答摩,旧云瞿昙,讹略也。古翻甘蔗泥土等。南山曰非也。瞿昙星名,从星立称。至于后代,改姓释迦。
②《智度论》七:恒河是佛生处、游行处,弟子现见,故以为喻。复次,诸人经书皆以恒河为福德吉河。若入中洗者,渚罪垢恶,皆悉除尽。以人敬事此河,皆共识知,故以恒河沙为喻。复次,余河名字展转,此恒河世世不转,以是故以恒河沙为喻,不取余河。
③毗岚,暴风之名。《慧琳音义》十三:吠岚僧伽,劫灾时大猛风名也。此风猛暴,能坏世界。
④《智度沦》二:云何名三藐三佛陀?三藐,名正;三,名遍;佛,名知,是言正遍知一切法。《涅槃经》十八:云何正遍知?正,名不颠倒;遍知者,于四颠倒无不通达。
⑤《俱舍论》四:集起故名心,思量故名意,了别故名识。意识三名,所诠义虽有异,而体是一如。
⑥《法华玄赞》十:心平性直,语实行敦,齿迈财盈,名为长者。慧远《维摩经疏》一:居士有二,一、广积资财,居财之士,名为居士;二、在家修道,居家道士,名为居士。
《六祖法宝坛经》曰:善知识,今发四弘愿了。①更与善知识,授无相三归依戒。②皆知识,归依觉,③两足尊。④归依正,⑤离欲尊。⑥归依净,⑦众中尊。⑧从今日去,称觉为师,终不归依邪魔外道。⑨以自性三宝,常自证明,劝善知识,归依自性三宝。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自心归依觉,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离财色,名两足尊。自心归依正,念念无邪见,⑩以无邪见故,即无人我贡高,(11)贪爱执著,名离欲尊。自心归依净,一切尘劳爱欲境界,(12)自性皆不染著,名众中尊。若修此行,是自归依。凡夫不会,(13)从日至夜,受三归戒。若言归依佛,佛在何处?若不见佛,凭何所归?言却成妄。善知识,各自观察,莫错用心。经文分明,言自归依佛,不言归依他佛。自佛不归,无所依处。今既自悟,各须归依自心三宝。内调心性,外敬他人,是自归依也。
①愿度无边众生,愿断无边烦恼,愿学无尽法门,愿成无上佛道,是名四弘愿。
②《涅槃经》三十:涅槃名为无相。以何因缘,名为无相?善男子,无十相故。何等为十?所谓色相、声相、香相、味相、触相、生、住、坏相、男相、女相,是名十相。无如是相,故名无相。《维摩经》净影疏:诸法悉空,名为无相。
③觉,见前“觉慧”注。
④《法华玄赞》三:佛于二足、多足、无足一切中尊。今云两足尊,于三类中两足为贵,能入道故。谓人天类,佛亦两足,故言两足尊。《法华》嘉祥疏四:两足尊者,或以戒定为二足,或以权实为二足,或以福慧为二足,或以解行为二足,此皆内德之二足也。外形以天人为二足,佛是天人二足尊也。
⑤正,真正之道法也。《无量寿经》上:弘宣正法。
⑥离贪欲、淫欲,谓之离欲。《法华经·普门品》: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四十二章经》:离欲寂静,是最为胜。
⑦净,清净也。《俱舍论》十六:诸身语意三种妙行,名身语意三种清净。暂永远离一切恶行烦恼垢,故名为清净。《探玄记》四:三业无过,云清净。
⑧《佛说十号经》:天人凡圣,世出世间,咸皆尊重,故曰世尊。
⑨邪恶之魔鬼与佛法外之行者,谓之邪魔外道。《药师经》下:信世间邪魔外道,妖孽之师,妄说祸福。
⑩邪见为五见之一。
(11)贡高,《广雅》:贡上也。
(12)尘劳为烦恼之异名。贪瞋等之烦恼,坌秽真性,劳乱身心也。《维摩》慧远疏:烦恼坌污名之为尘。彼能劳乱,说以为劳。长水《楞严疏》一上:染污故名尘,扰乱故名劳。
(13)《法华经》:凡夫浅识,深著五欲。《大威德陀罗尼经》:于生死迷惑流转,住不正道,故名凡夫。《佛性论》:凡夫以身见为性。
《六祖法宝坛经》曰:善知识,既归依自三宝竟,各各志心。吾与说一体三身自性佛,①令汝等见三身,了然自悟自性,②总随我道。于自色身归依清净法身佛,于自色身归依圆满报身佛,于自色身归依千百亿化身佛。③善知识,色身是舍宅,不可言归向者。三身佛,在自性中。世人总有为自心迷,不见内性,④外觅三身如来,不见自身中有三身佛。汝等听说,令汝等于自身中见自性有三身佛。此三身佛,从自性生,不从外得。何名清净法身佛?世人性本清净,万法从自性生。思量一切恶事,即生恶行;思量一切善事,即生善行。如是诸法在自性中。如天常清,日月常明。为浮云盖覆,上明下暗。忽遇风吹云散,上下俱明,万象皆现。世人性常浮游,如彼天云。
①天台《光明玄》:法报应是为三。三种法聚,故名身。所谓理法聚名法身,智法聚名报身,功德法聚名应身。《止观》六:就境为法身,就智为报身,起用为应身。佛,觉悟也,一切众生,皆有觉悟之性,是为佛性。佛性者,即自性佛也。
②《起信论义记》中本:自性清净心,名如来藏。
③化身,即应身。
④内性,指身内之佛性而言。
善知识,智如日,慧如月,智慧常明。于外著境,①被妄念浮云盖覆,自性不得明朗。若遇善知识,闻真正法,②自除迷妄,内外明彻,于自性中,万法皆现。见性之人,③亦复如是。此名清净法身佛。
①心情事物缠绵而不离者曰著。有爱著、执著、贪著等。《大乘义章》二:缠爱不舍名著。《释门归敬仪》中:著是病根。《法华经·方便品》:吾从成佛以来,种种因缘,种种譬喻,广演言教,无数方便,引导众生,令离诸著。
②正法者,真正之道法也。《无量寿经》上:弘宣正法。
③见自心之佛性,曰见性。达摩之悟性论,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教外别传,不立文字。
善知识,自心归依自性,是归依真佛。自归依者,除却自性中不善心、嫉妒心、谄曲心、吾我心、诳妄心、轻人心、慢他心、邪见心、贡高心,①及一切时中不善之行。常自见己过,不说他人好恶,是自归依。常须下心普行恭敬,即自见性通达,更无滞碍,是自归依。何名圆满报身?譬如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莫思向前,己过不可得,常思于后,念念圆明,自见本性。②善恶虽殊,本性无二。无二之性,名为实性。③于自性中不染善恶,此名圆满报身佛。自性起一念恶,灭万劫善因。自性起一念善,得恒河沙恶尽。直至无上菩提,念念自见,不失本念,名为报身。何名千百亿化身?若不思万法,性本如空。一念思量,名为变化。思量恶事,化为地狱;④思量善事,化为天堂。⑤毒害化为龙蛇,慈悲化为菩萨,智慧化为上界,⑥愚痴化为下方。⑦自性变化甚多。迷人不能省觉,念念起恶,常行恶道。⑧回一念善,智慧即生,此名自性化身佛。善知识,法身本具。念念自性自见,即是报身佛,从报身思量即是化身佛。自性自修自性功德,⑨是真归依。皮肉是色身,色身是舍宅,不言归依也。但悟自性三身,即识自性佛。
①贡高,《广雅》:贡上也。
②本性者,本来固有之性德也。《圆觉经》:若此觉心,本性清净,因何染污?
③实性为真如之异名。《仁王经》中:诸法实性,清净平等,非有非无。又《仁王经良贲疏》:诸法实性者,诸法性也。
④《大乘义章》八末:言地狱者,就处名也。地下牢狱,是其生处,故云地狱。
⑤天堂者,天上之宫殿也。《法华玄义》一:释论云,三界无别法,唯是一心作。心能地狱,心能天堂,心能凡夫,心能贤圣。
⑥色界天、无色界天,名上界。
⑦下方即下界也。指人界而言。
⑧乘恶行而往之道途,曰恶道。如地狱、畜生等。《大乘义章》八末:地狱等报,为道所语,故名为道。故《地持》言:乘恶行往,名为恶道。
⑨《六祖坛经》:韦公曰:弟子闻达摩初化梁武帝。帝问云:朕一生造寺度僧,布施设斋,有何功德?达摩言:实无功德。弟子未达此理,愿和尚为说。祖曰:实无功德,勿疑先圣之言。帝心执著,不知正法。造寺度僧,布施设斋,名为求福。不可将福便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祖又曰:见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无滞,常见本性真实妙用,名为功德。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自性建立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若觅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轻,当行普敬。心常轻人,吾我不断,即自无功。自性虚妄不实,即自无德。为吾我自大,常轻一切故。善知识,念念无间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善知识,功德须自性内见,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也。是以福德与功德别。
《大方便经》云:三归是三业性,身、口、意业也。又云:三宝为所归,所归以救护为义。譬人有罪于王,投向异国,以求救护。异国王言:汝来无畏,莫出我境,莫违我教,必相救护。众生亦尔,系属于魔,①有生死罪。归向三宝,以求救护。若诚心三宝,更无异向,不违佛教。魔王邪恶,无如之何!
①系,系缚也。《义林章》六本:梵云魔罗,此云扰乱障碍破坏。扰乱身心,障碍善法,破坏胜事,故名魔罗。此略云魔。《玄应音义》二十一:梵云魔罗,此翻名障。能为修道,作障碍故。亦言杀者,常行放逸断慧命故。或云恶者,多爱欲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