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曰: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①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②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③
①香光庄严者,谓心念佛,则佛随逐吾身,犹染香气,则香气在人之身也。
②佛道修行之位,曰因地。《智度论》五十:无生忍法者,于无生灭诸法实相中,信受通达无碍不退,是名无生忍。《仁王经良贲疏》:言无生者,谓即真理。智证真理,名无生忍。
③净土,圣者所住之国土也。不染五浊之垢染,故曰净土。《大乘义章》十九:经中或时名佛地,或称佛界,或云佛国,或云佛土,或复说为净刹、净首、净国、净土。
《阿弥陀经》曰:①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②其土有佛号阿弥陀,③今现在说法。④又曰: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若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至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⑤
①《阿弥陀经》,为《佛说阿弥陀经》之略名,凡一卷,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②极乐,佛土之名,一作安乐。《鼓音声经》:西方安乐世界,今现有佛号阿弥陀,其国号曰清泰,圣王所住。《观音授记经》:西方过此亿百千刹,有世界名安乐,其国有佛号阿弥陀。《秘藏记》上:华藏世界者,最上妙乐在其中,故曰极乐。当知极乐与华藏,虽名异而非异所。
③《阿弥陀经》: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阿弥陀部心集》:阿即空之义也,弥者即假之义也,陀者即中之义也。唐释慧海《语录》:法明问曰:阿弥陀佛有父母及姓否?师曰:阿弥陀姓*(左忄右乔)尸迦,父名月上,母名殊胜妙颜。曰:出何教文?师曰:出《陀罗尼集》。法明礼谢,赞叹而退。
④《法华经》:众圣之王,说法教化。《法华玄义》六:诸法不可示,言辞相寂灭,有因缘故亦可说。
⑤《往生集》一:晋慧远见阿弥陀佛身满虚空,圆光之中,无量化佛,观音、势至左右侍立。又见水流光明分十四支,洄注上下,演说妙法。佛言我以本愿力故,来安慰汝,汝七日后当生我国。又见佛陀耶舍、慧持、慧永、刘遗民,在佛之侧,揖曰:师志在先,何来之晚耶?既知时至。谓门人曰:吾始居此,三睹圣相。今复再见,当生净土必矣。至期,端坐入寂。时义熙十二年八月六日也。
《观无量寿经》曰: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①二者,深心;②三者,回向发愿心。③具三心者,必生彼国。④
①至诚心者,即实行众生。至之言专,诚之言实。善导释曰:身礼拜彼佛,口称扬彼佛,意观察彼佛。三业真实,故名至诚心。
②深者,佛果深高,以心往求,故云深心。亦从深理生,亦从厚乐善根生。故《十地经》云:入深广心。《涅槃经》云:根深难拔,故曰深心。
③凡所作为一切善根,悉皆回愿往生,故名回向发愿心。
④具此三心,必得生也。若少一心,即不得生。
《华严经》曰:长者言,善男子,我若欲见安乐世界,①无量寿如来,②随意即见。如是十方一切世界,所有如来,我若欲见,随意即见。我能了知一切如来国土庄严神通等事。无所从来,亦无所至;无有行处,亦无住处。亦如己身,无来无去,无行住处。然彼如来,不来至此,我不往彼,知一切佛,及与我心,皆如梦故。如梦所见,从分别生。见一切佛,从自心起。又知自心,如器中水。悟解诸法,如水中影。又知自心,犹如幻术。知一切佛,如幻所作。又知自心,诸佛菩萨,悉皆如响。譬如空谷,随声发响。悟解自心,随念见佛。我如是知,如是忆念。所见诸佛,皆由是心。
①安乐世界即极乐世界之别名。《法华经·药王品》:若如来灭后,后五百岁中,若有女人,闻是经典,如说修行,于此命终,即往安乐世界。阿弥陀佛大菩萨众围绕住处,生莲华中宝座之上。
②即阿弥陀佛。《阿弥陀经》: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故名阿弥陀。
又曰:《行愿品》,普贤菩萨于逝多林末会,①发十大愿王。②其一一愿皆云虚空界尽,众生界尽,我此大愿无有穷尽。是人临命终时,最后刹那,③一切诸根悉皆散坏,④一切威势悉皆退失。⑤辅相大臣宫殿内外,象马车乘,珍宝伏藏,⑥无复相随,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到已,即见阿弥陀佛。其人自见生莲华中,蒙佛授记。⑦得授记已,经无数劫,普于十方不可说不可说世界,⑧以智慧力,随众生心而为利益,乃至能于烦恼大苦海中,拔济众生令其出离,皆得往生极乐世界。又下偈云: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⑨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一切圆满尽无余,利乐一切众生界。
①嘉祥《法华义疏》十二:普贤者,外同名三曼多跋陀罗。三曼多者,此云昔也。跋陀罗,此云贤也。此土亦名遍吉。遍犹是普,吉亦是贤也。注经解云:化无不周不普,邻极亚圣称贤。晋《华严·入法界品》: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大庄严重阁堂,与五百菩萨摩诃萨俱,普贤菩萨、文殊师利菩萨而为上首。逝多林旧称祇陀林、祇洹林。为逝多太子所有之林,故名逝多林。《西域记》六:逝多林,唐言胜林。旧曰祇陀,讹也。
②四十《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应修十种广大行愿。何等为十?一者,敬礼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最大之愿,故曰愿王。犹最大之树,名曰树王。
③梵语之刹那,译曰念。刹那者,时之极少也。凡物之能变化于极少时者,奠如心念,故以刹那译为念字。《探玄记》曰:刹那者,此云念顷。
④《俱舍论》一:五根者,所谓眼、耳、鼻、舌、身根。人命终时,眼根坏则不能生眼识,耳根坏则不能生耳识,鼻根坏则不能生鼻识,舌根坏则不生舌识,身根坏则不能生身识,故曰悉皆散坏。《随愿往生经》曰:苦空非身,四大假合。形如芭蕉,中无有实。又如电光,不得久停。故云色久不鲜,当归败坏。
⑤言,生前之威权与势力至死后悉皆退失也。
⑥伏藏,即藏金于土地也。
⑦授记,为佛发心对众生授与后来必当作佛之记莂也。
⑧真理可证知而不可言说者,曰不可说。《涅槃经》有四种不可说。
⑨刹,国土也。
《文殊发愿经》曰:①愿我命终时,灭除诸障碍。面见阿弥陀,往生安乐刹。生彼佛国已,成满诸大愿。阿弥陀如来,现前授我记。严净普贤行,②满足文殊愿。尽未来际劫,③究竟菩萨行。④
①《文殊发愿经》为《文殊师利发愿经》之略名,凡一卷,东晋之佛陀跋陀罗译。
②国土之庄严清净,曰严净。《法华经·序品》:示诸佛土,众宝严净。
③未来世之边际,曰未来际。
④究竟者,事理之至极也。《三藏法数》六:究竟,犹至极之义。
《法华经》曰:佛言若有女人闻是经典,如说修行,于此命终,即往安乐世界。阿弥陀佛,大菩萨众,围绕住处,生莲华中宝座之上。不复为贪欲所恼,亦复不为瞋恚愚痴所恼,亦复不为懦慢嫉妒诸垢所恼。得菩萨神通无生法忍。①
①无生法忍,略称为无生忍。《智度论》七十三:无生忍者,乃至微细法不可得(即《金刚经》无所得之意),何况大?是名无生。得此无生法,不作不起诸业行,是名得无生法忍。得无生法忍菩萨,是名阿鞞跋致。
《大宝积经》曰:弥勒白佛言,①如佛所说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功德利益。若有众生,发十种心,随一一心,专向于佛,是人命终,当得往生。世尊,何等名为十种心?佛告弥勒,如是十心,非诸凡愚,不善丈夫具烦恼者之所能发。何等为十?一者,于诸众生起于大慈无损害心;②二者,于诸众生起于大悲无逼恼心;③三者,于佛正法不惜身命乐守护心;④四者,于一切法⑤发生胜忍无执著心;⑥五者,不贪利养,恭敬尊重,净意乐心;⑦六者,求佛种智⑧于一切时无忘失心;七者,于诸众生尊重恭敬无下劣心;八者,不著世论,⑨于菩提分⑩生决定心;九者,种诸善根,无有杂染清净之心;(11)十者,于诸如来舍离诸相(12)起随念心。是名菩萨发十种心。由是心故,当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
①《注维摩经》一什曰:弥勒,菩萨姓也。阿逸多,字也。南天竺波罗门子。《法华嘉祥疏》二:弥勒,此云慈氏也。过去值弥勒佛发愿名弥勒也。出《一切智光仙人经》。弥勒昔作一切智光仙人,值慈氏佛说《慈心三昧经》,故曰慈也。《华严经》云:初得慈心三昧,故名慈也。
②自旁生以至贤圣,对之不可有损害之意。
③自旁生以至贤圣,我不可有使他受苦恼之心。
④愿舍身以保护佛法。
⑤一切法又名一切万法,又名一切诸法。总该万有之称。《智度论》二:一切法略说有三种:一者,有为法;二者,无为法;三者,不可说法。此三已摄一切法。
⑥固著于事物而不离,谓之执著。《菩提心论》:凡夫执著名闻利养资生之具,务以安身。
⑦得意满足而悦乐,谓之意乐。《药师经》:精进能调意乐。
⑧《法华经·譬喻品》:勤修精进,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无师智。又《化城喻品》:为佛一切智,当发大精进。《智度论》二十七《后品》中:佛说一切智,是声闻辟支佛事,道智是菩萨事,一切种智是佛事。声闻辟支佛但有总一切智,无有一切种智。
⑨世论又名恶论,顺世外道之言论也。
⑩《大乘义章》十六:言道品者,经中亦名为菩提分,亦名觉支。《仁王经》上:修习无边菩提分法。又《良贲疏》上一:菩提分法者,菩提云觉,正是所求。分者因也,亦支分义。
⑩《唯识论述记》二末:诸有漏法,皆名杂染。《中阿含经》四十一:清净心,尽脱淫怒痴,成就于三明。按:杂染固不可有,而自以为清净之心亦不可有。
(11)差别诸形相事物为诸相。《维摩经·弟子品》:法常寂然,灭诸相故。
《十往生经》曰:佛言,若有众生念阿弥陀佛愿往生者,彼佛即遣二十五菩萨,拥护行者,若行若坐,若住若卧,若昼若夜,一切时,一切处,不令恶鬼恶神①得其便也。
①恶鬼恶神者,夜叉、罗刹之类,恼害人者。《药师本愿经》:不为诸恶鬼神夺其精气。
《守护国界主经》曰:①佛言,若人命终之时,预知时至,正念分明,②洗浴着衣,吉祥而逝。光明照身,见佛相好,③众善俱现。定知此人决定往生净土。
①《守护国界主经》,为《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之略名,凡十卷,唐之般若牟尼室利同译。
②正念为八圣道之一,离邪分别念法之实性也。《起信论》:心若驰散,即当摄来住于正念。慧远《观经疏》:舍相入实,名为正念。
③《智度论》二十九:若须八十随形好,何不皆名为相而别为好?答曰:相大严身,若说大则已摄小。复次相粗而好细,众生见佛则具相,好则难见故。又相者余人共得,好者或共或不共,以是故相好品说。《大乘义章》二十末,福状外彰,名之为相。又表内德,亦名为相。姿媚可爱,惬悦人情,说之为好。
《毗婆沙论》曰:论第四曰,佛法有无量门。①如世间道,有难有易。陆道步行则苦,水道乘船则乐。菩萨道亦如是,难行则久可得。或有勤行精进,②以信方便,③易行疾至,应当念佛,称其名号,阿弥陀佛,本愿如是。若人念我,称名自归,④即必定得阿耨菩提。⑤是故常应忆念。偈曰:
若人愿作佛,心念阿弥陀。应时为现身,是故我归命。⑥
若人欲疾至,不退转地者,⑦应以恭敬心,执持称名号。
彼佛本愿力,十方诸菩萨,来供养听法,是故我稽首。⑧
彼土诸菩萨,具足诸相好,以自庄严身,我今归命礼。
彼诸大菩萨,日日于三时,⑨供养十方佛,是故稽首礼。
若人种善根,疑则花不开。信心清净者,花开则见佛。
十方现在佛,以种种因缘,叹彼佛功德,我今归命礼。
其土具庄严,殊彼诸天宫,⑩功德甚深厚,是故礼佛足。
若人生彼国,终不随三趣,(11)及与阿修罗,我今归命礼。
①《摄大乘论释》八:不可以譬类得知为无量。《胜鬘经宝窟》中本:无量义者,犹是广大异名。
②精进为六度中之第四。《法苑珠林》八十三:是故今者,劝诸行人,闻身余力,预备前粮,常须检校三业,勿令违于六时。每于昼夜,从旦至中,从中至暮,从暮至夜,从夜至晓,乃至一时一刻一念一刹那检校三业,几心行善,几心行恶,几心行孝,几心行逆,几心行厌离财色心,几心行贪著财色心,几心行人天善根业,几心行三途不善业,几心厌离名闻著我心,几心贪求名闻著我心,几心欣修三乘出世心,几心轻慢三乘深乐世间心。
③《法华文句》三:方者法也,便者用也。法有方圆,用有差会。三权是矩是方,一实是规是圆(三权者,藏教、通教、别教也。一实者,圆教也。《四教义集注》:经、律、论三,各含文理,条然不同,名三藏教。三乘共行,钝同三藏,利根菩萨通后别圆,故名通教。独菩萨法,别前藏通,次第修证,别后圆教,故名别教。教理智断,行位因果,满足顿妙一切圆教,故名圆教)。若智诣于矩,则善用偏法,逗会(彼所化之适合于机宜谓逗会)众生。若智诣于规,则善用圆法,逗会众生。
④称名者,称佛名也。通诸佛诸菩萨之名,通途口唱阿弥陀佛之名也。自归三宝,谓之自归。
⑤阿耨菩提,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略名。《涅槃经》三十五:阿耨菩提,信心为因。《智度论》三十四:众生闻我名者,必得阿耨菩提。《教行信证》二:阿耨菩提者,即是涅槃界。
⑥《续高僧传》卷十四、《法苑珠林》卷十五:唐西京净影寺释善胄,瀛洲人也。善通经论,涅槃偏长。席谈机悟,国中第一。行年七十有一,初患笃谓门人曰:吾一生正信在心,于佛理教无心轻略,不虑净土不生。即令拂拭房宇,烧香严待。病来多日,委卧不起。忽尔自坐,合掌,语侍人曰:安置世尊令坐。口云:世尊来也,胄今忏悔惭愧。如是良久。曰:世尊去矣。低身似送。因卧曰:向者阿弥陀佛来,汝等还见否?不久,吾当去耳。语顷,便卒。
⑦于所修之功德善根,渐渐增进,更不退失不转变谓之不退转,略名不退。《无量寿经》上:闻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转者,不取正觉。
⑧稽首,至敬之礼,谓头至地也。《周礼》:太祝辨九掺,一曰*(左旨右首)首。注掺音拜,*(左旨右首)又作稽,稽首拜头至地也。
⑨三时者,晨朝、日中、黄昏也。
⑩天宫者,天人之宫殿也。《圆觉经》:地狱天宫,皆为净土。有性无性,齐成佛道。
(11)众生所住之国土,名为趣。《俱舍论》八:趣谓所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