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未三月初一日,天气晴和,风平浪静。出凤山门,过钱塘江,由西兴镇,三十里萧山县,五十里钱清,宿。
初二日,二十里河桥,三十里绍兴府。山阴、会稽二县山清水秀,风景绝佳。出东门,礼禹王陵,看蝌蚪碑。乘夜航船,同舟有孙慧清先生,道学颇高,谈及万言万当,不如一默;百战百胜,不如一忍。八十里天明,至蒿坝。陆行百里,仙岩公馆,住。
初四日,四十里嵊县,三十里新昌县,五里大佛寺,住。大佛就山雕成,外罩数层大楼,相传发愿三世造成。由此通天台后山。
初五日,先去雁山,六十里关岭,四十里天台县,宿。
初六日,九十里台州府,宿。
初七日,搭船九十里黄岩县,住。
初八日,五十里盘山岭,三十里大荆镇,雁山诸峰在望矣。七里老僧岩,如老僧兀立岩上。里许抵石梁,宿。梁悬洞口,曲折而入,左右清泉不竭。洞有石窗,洞下石梁寺故址。
初九日,五里谢公岭。过涧三里,寓灵峰寺,左有北斗洞,右有观音、碧霄诸洞。雁荡山,简称雁山,有南北中之分,以北雁为最高,在温州乐清县,高四十里,顶有一湖,浅草丛生如荡,雁多宿之,故称雁荡。周百余里,其中群峰争奇,万壑竞秀,飞瀑挂壁,峻岭回云,千奇百怪,莫可言喻。开山于晋永和时,十八罗汉内第五尊者诺讵那为开山祖师。诺讵那于龙湫观瀑坐化。唐·一行禅师赞曰:“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晏坐雨蒙蒙。”盖纪实也。其弟子东来,以五百住天台,三百住雁荡。
太平兴国元年,僧全了游方,至荆门州,遇一梵僧。谓之曰:“汝缘在浙东,有一花名村,鸟名山者,系诺讵那尊者道场,适当兴焉。”师从之,行至芙蓉村,询知前面高山,名雁荡,了感悟,至山结庵于芙蓉峰下,后兴十八寺。杨友龙曰:“雁荡千形万状,莫可定名。奇不足言,几于怪;怪不足言,几于诞。”信哉!诸景之名,相传为谢惠连手定。亦有前人所未及见,而至今始发现者。不动之体,亦时有变更。年来山间人事日衰,寺院楼阁名存实亡者多,可慨也。
初十日,五里许双峰寺,寺北双峰井峙,高插云表。十余里穹明洞,又名仙姑洞,是为雁山北境,北山之景荟萃于此。洞南向,深四五丈,阔倍之,旁有一门,高数十丈,梯而升。转南山,十里寒潭,潭水澄碧,风景幽绝,其上瀑布悬垂入潭。经龙虎门,缘山径行,回灵峰寺,沿路奇峰怪石,莫能殚述。
十一日,往观音洞,洞门狭而高数丈。入门上三四层,至石洞大殿礼佛。经响岩,循溪往净名寺,风景最幽。经翠微连云障,时有北京僧妙明朝山,由灵岩来,言:“我等参访,为生死大事,无常迅速,万万不可以游山玩景为道。此是认妄为真,迷头认影。如是行者,与道远矣。”邀余同返天台,亲近善知识。所言有理,同回灵峰。
十二日,同妙明师行。
十三日,宿黄岩。
十四日,宿台州。
十五日,至天台县城。天台山高万八千丈,周回八百里,山有八重,九峰环抱,若莲花形,其中神峰秀岭、幽溪绝壑、宝刹精蓝、琳宫道院、嘉树修竹、灵药瑶草、石梁飞瀑、赤城栖霞、琼台夜月、华峰观日、寒崖夕照、桃源春晓等境,为东南一大名胜也。
自隋·智者大师亲证法华三昧,纂《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摩诃止观》,确立法华一宗。因居天台山,故亦名天台宗,传之章安、左溪、荆溪、螺溪,至四明而中兴。幽溪复大振之,名曰教观。大师更于台宗之外,提倡净土,作《十疑论》以释群疑,临终西向称佛号,光明满山,天乐叠奏,谓众曰:“四十八愿,庄严净土,华池宝树,易往无人。火宅相现,一念改悔者,尚得往生,况戒定熏修者乎?吾诸师友,皆从观音势至来迎我。”言讫,如人三昧,金光照数百里。故四明知礼、慈云遵式、有严、幽溪诸大师,皆有著述,劝修净土。
禅宗自德韶国师,以秘密心印,授永明寿禅师,举一心为宗,照万法如镜,是为宗门。而寿禅师大悟之后,更专修净土,作四料简,谓:“有禅无净土,十人九差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故后人尊为净宗六祖。
又五百应真,行化此山。土人时闻钟声梵音,隐隐从地中出。相传高僧昙猷至其处,山神嫌其肠秽不留,出而洗肠于涧。至今昙华亭在石梁旁,为应真旧迹。而弥陀现丰干,文殊、普贤为寒山、拾得,应化无方,圣贤先后托迹其间者甚众,故称三宝地。又清凉澄观国师云:“《华严经》天冠菩萨亦住此山。”
在昔丛林林立,今寺院凋零,峰顶仍有茅篷数十处,诚心修道者尚有其人。又侈谈神仙者,如司马子微、葛玄、张紫阳等,皆于此山悟道。惟《楞严经》云:有十种仙,休止深山海岛,绝于人境,别得生理,寿千万岁。惟不依正觉,修三摩地。斯亦轮回妄想流转,报尽还来,堕入诸趣。可知仙道决不足贵。
十六日,出北门,二里许,万松径。里许茶亭,内住女僧三四人。三里树木参天,国清寺在其中,旧名天台,天下四绝之地,此其一也。前有大塔十三级,隋炀帝遣司马王弘为智者大师建,今呼为无顶罗汉塔。七佛石塔七座,立于护山门外,双涧汇流于寺前,寺有大雄殿、藏经楼、五百罗汉堂、西方殿、念佛堂。智者大师曾于此建金光明道场,大著灵感,又常讲《净名经》,有三道宝阶,从空而降,数十梵僧入堂礼拜,其灵异不可胜述。王右军书鹅字尚存。若欲寻丰干骑虎、寒山烧灶、闾丘问道之踪,则悉归梦幻泡影矣。往游各处,寮房休息。
十七日早,右去五里,有齐·田横五百人墓在焉。
按:山东即墨县,东北海中有田横岛,江苏海州云台亦有田横岛,何得此地有田横五百人墓?必俗传之讹也。
五里赤城山,土人呼曰红崖。此山孤崖独立,秀出千峰,抟石作梯,上有精舍。崖名曰紫云洞,洞楼三层,阔七间,深三间。赤城有洞十八,此最大也。上二里许,旁有小洞,女尼住。再往华阳洞、玉京洞,僧邀余作伴,余允朝毕即来。顶有昙猷洗肠井,井边至今犹生青韭。
按:《高僧传》:山顶有精舍,惟得道者居之。虽有石桥跨涧,而横石阻人,猷每恨不得度石桥。后洁斋累日,往见横石洞开,猷度桥,睹精舍神僧,因共烧香中食。神僧谓猷曰:“后十年当来此,今未得住。”猷辞归,横石还合如初,并无洗肠之说。赤城山石皆霞色,故以为名。
《高僧传》云:“僧昙猷止赤城山石室中晏坐,有猛虎数十蹲在猷前,猷诵经如故。一虎独睡,猷以如意扣虎头曰:‘何不听经?’俄而群虎皆去。有顷,壮蛇竞出,大十余丈,循环往复,举头向猷,经半日复去。后山神来谢曰:‘师威德既重,弟子愿推室相奉。’”
有金钱池,相传昙猷诵经,神献金钱,弃池中,故名仙人井。飞流喷沫,冬夏不竭。上有塔七级,高数丈,梁岳王妃建。
《华严经·菩萨住处品》云:“东南方有处名支提山,从昔已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名曰天冠,与其眷属诸菩萨众于中止住,常在其中而演说法。”《清凉疏》云:“支提,梵语,即塔之异称。或山形似塔,或彼有支提。既指清凉为东北,则东南影响吴越。然吴越灵山虽众,取其形似,则天台之南赤城山也。”古称清凉为华严菩萨,则指赤城为支提,当可信矣。
仍返国清,知客引余与朝山者十数人礼拜方丈。示云:“入道场而随喜,则修行之念勃兴;登丘墓而徘徊,则名利之心顿尽。”随去禅堂坐香一枝,堂内禅师二十余人。
十八日,有香客十数人同行。十里金地岭,右约里许梁定光禅师结茆处,今成荒地。在智者未来之先,梦大海畔,有高岩,一僧伸臂至山下,挽之上。醒述所见,人谓此会稽天台山也。因到天台,见定光,光曰:“忆吾在山上垂手相接乎?”盖圣僧也。岭头东南下五里,乔木参天,即高明寺。当家师留住,同往各处拈香。传智者大师手书《陀罗尼经》四卷,失去三卷,四明元通法师,习大士书法补完。复恐散失,别书四卷。隆庆间,智者书为释海慧持去,今所存者是元师所书。又《华严经》晋译六十卷,为唐·虞世南书,传为秦桧取去。礼幽溪大士像,看龙衣、宝铁钵、贝叶经、《陀罗尼经》,后有“福泉”二字,幽栖大师书。方丈述敏曦老法师言:“性原湛寂,则铁面铜头化为诸佛;心垢未除,则玉毫金相亦是群魔。”下午,东访圆通洞。
十九日,由高明后上三里许,幽溪大师墓在焉。师名传灯,卜居高明寺,立天台祖庭,尝著《生无生论》,阐扬净土法门。经太平寺梁建,又有晏坐崖、石鼓、石床、看经台,皆智者大师经行处也。里许“佛隴”二大字,前岗上有“天台山”三大字,皆指堂书。前有说法台,半里许大慈寺,古名修禅,陈大建七年,为智者大士建。盖师思修十二地,此惟厥初。佛陇有高丽铜铃杆,永乐时尚存,今则片瓦无存矣。半里许真觉寺,此智者大师说法大教重光之地,隋开皇十七年建,智者大师葬于此。龛前置双石塔,号定慧真身塔院。原有绘像与御赐方袍等,今俱亡矣。现敏曦老法师大力维持,松竹成行。余与香客五六人宿此。
二十日,七里汉阳岭,二里(左去十里桐柏宫)今直上,三里寒风阙,三里龙王堂(左去十五方广)。今右行,三里察岭,汉隐士高察隐此,故名。三里接佛亭,五里华下亭。五里华顶寺,今名善兴寺,圆觉道场。山门有“莲花净域”四字,华最上人接进,参礼各殿,谈初为晋天福元年僧德韶建,历朝至今,屡毁于火,非昔制也。
二十一日,五里许上华顶拜经台,隋·智者大师拜经处。时华峰顶上,出五色云,日轮渐升,一望无际。东沧海,西括苍,南雁荡,北钱塘,了然在目。九峰崒嵂,犹如莲花,此为花心之顶。有降魔塔,下瞰众山,如龙虎盘踞、旗鼓布列之状。有葛玄丹井、王右军墨池等迹。三里许地藏庵,太白读书堂。至龙泉庵,访融镜法师,示曰:“常想病时,则尘心渐灭;常防死日,则道念自生。”
二十二日,往各茅篷参礼。
二十三日,复至华顶拜经台,下来仍诣融老处求示。师云:“今生根钝,是前世未修;速种莲根,终成胜果。”仍返原寓。
二十四日,五里分路,向西北行。十里松竹幽深,上方广寺云崖道场,有大雄殿、藏经楼、五百罗汉堂、法堂、大悲楼、念佛堂、禅堂,有僧二三十众,上年文果老人重兴。出门西行,树木蔽天,即石桥山。随流一曲,为中方广寺古昙华亭也,三面临空,背倚崖头,旧传五百应真隐于其中。两山相连,有石梁架两崖间,龙形龟背,广不盈尺,长约二丈许,甚滑,不易度。桥西有小铜殿一座,高三尺,阔二尺,内有铜佛像,明太监供奉。是日有朝山者十余人,惟余与王君等三人度过,拈香而回,众为色战,自不觉惧。
宿方广寺。数日,其上双涧合流,泄为瀑布。下临绝涧,飞泉回射,过者目眩心悸。
按:《赤城旧志》云:此处巨壑乔松,干云翳日。瀑布高泻,神状姝洁,响若奔雷,皎如素雪。此水出新昌也。
二十七日,请照禅上人开示,云:“对境安心,清净之体小露;止观成熟,真如之理森然。”
二十八日,过东桥,经莲花桥,达栖真金界,忆王十朋诗云:“路隔仙凡信已通,天公容我踏长虹。情知方广神游久,不在登临杖履中。”书“第一奇观”,其下题曰“神龙掉尾”,又曰“寿布”。至下方广寺,亦有五百罗汉。寺前云崖天乐,不鼓自鸣。石室金容,无形留影。
二十九日,十五里万年寺。看九曲河、罗汉田。十五里地藏寺。十五里滕公岭,松竹幽秀,天然图画。至清凉寺,宿。
四月初一日,仍回方广寺。
初二日,十五里龙王堂,十里桐柏宫,即金庭洞天,云唐司马承祯建。前有梭溪,古有会仙亭,相传周灵王太子乔于此跨鹤登仙。上帝命治桐柏宫,即天台山主神,佛院奉为伽蓝神。又吴越王铜天尊像,瀑布崖宫伯夷、叔齐像,洞天宫禹钟,皆古之遗迹也。
初四日,下坡,十八里桃源庵,荒草一片。数百武护国寺,即桃源洞口。东北行,约深四五里。东汉刘晨、阮肇,入天台采药迷路,粮尽食桃,遇仙女,留住半年。思归返里,无人相识。询问,孙已第七世矣。复去,访桃源洞不见。后二人亦莫知所之。
余于谷口遇少年三人,口称此回若不见仙,决不回家。余随之行四五里,至绝壁高岩,无路可登。内一人说:“有树可攀,上去就可遇仙。”三人攀上二三丈,两人陆续跌下,皮破血流。近前询问:“君欲遇仙何为?”云:“遇仙有好酒美女之乐。”余叹曰:“修仙已非究竟,况为贪酒色耶!”详思游桃源洞者,多半痴心妄想。《山志》载:昔有僧亦如刘阮之遇,以佛法断之,乃是魔境。古有道人诗云:“赚他刘阮是何人,毕竟迷楼莫当真。我是天台狂道士,桃花多处急抽身。”此为具正知见,足以唤醒痴迷。谷口名曰秦游岭,里许宋会稽郡钱吴越王墓。里许护国寺,住。
初五日,行经双塔,残败不堪。五里方洞,羽士居。二十五里平头镇,十五里广严寺,怀容罗汉真身在焉,内有贫婆钟,被人窃去半边。
初七日,原路十里出张家陇。分路,五里寒岩寺,宿。有龙发洞、潜真洞、米芾书,昔寒山、拾得修道于此。洞口高数丈,阔数十丈,深亦然,湛然和尚开山。寒山诗曰“重岩我卜居,鸟道绝人迹”是也。
初十日,五里明岩寺,旧名暗岩,后唐时高僧全宰居二十余年。恶鸟革音,山精让窟,鬼神执役,为扫路汲泉采果等。岩前峭壁,屹立摩空。转北数武,怪石森然。上有双峰倒侧,号曰合掌岩。常有光如月,号石月寺。岩洞中透光,有栖真洞。泉由岩下,东有响岩、日光洞、月光洞、天柱峰、洞中天诸胜,皆寒拾二大士隐处。此处岩石,足称奇绝。
十二日,原路十五虽回平镇,经岩头庙,二十五里洪家山。五里清溪桥,十里仍至赤城山玉京洞。师喜不爽约,相留暂作法侣,常云:念头起处,须急照察。才向欲路去,便挽回理路来。一起即觉,一觉便转,此是转祸为福、起死回生之关头。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