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游访记 卷一 由普陀至天台游访记

作者:出处:
分享到:

     
    光绪二十四年戊戌正月十八日,由杭州出城,渡钱塘江,经绍兴,过曹娥江,走余姚慈溪,陆行七日,即二十四日,到宁波府鄞县,市面繁盛,人烟稠密,出产丰富,时小轮尚未通行。
    二十五日,乘民船至镇海县。两山相对如门,乃出海之口。
    二十六日,阻风,往游招宝山、总持寺等处,风景极佳。
    二十七日,早饭毕开船,舟中搭客十八人。舱中以竹杠为界,对面分座。经浑水洋时,风涛汹涌,颠簸之极。众客呕吐,衣履尽污。然人皆虔敬,齐念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闻之一念清净,顿忘污染。海中群岛林立,舟行恐触礁,所以南海不易到也。午后至定海县,为舟山岛,山水幽秀,鱼盐丰富。上年法雨寺方丈化文长老由定海登舟,谈及“佛教振兴不易,佛言国王大臣宰官居士皆能护持我教,惟我徒子不能行道,裨贩如来。犹如狮子身上虫,自食狮子肉,故我到县请示,整理山规,为助道之缘”云云。
    二十八日至沈家门,又被风阻。
    二十九日,出莲花洋,四十里普陀山。上年三日登山,今行五日矣。道头登岸,经妙庄严路,越小岭,入三摩地。对面诸峰排立,互相掩映。前寺左右庵堂林立,此为入山之胜也。住天华堂。
    三十日,朝普济寺,即前寺,气象宏大,三大丛林之一也。上西天门、圆通庵,往磐陀石。午后至紫竹林,石纹略似丛竹。观潮音洞,以潮水入洞有如雷音,故名。有云水僧云:“目翳除则空华陡灭,心障撒则妄业全消。”仍返原寓。
    二月一日,往法华洞,怪石苍松,峻壁环抱,瀑流交映。峡壁上下数层,内有茅篷数处,皆行道之士。由仙人井入后山大道,两旁松竹林立,庵堂隐现其中。三里入法雨寺,规模宏大,气象肃然,即后寺,三大丛林之一,背倚高峰,面临重洋,林木茂盛,风景清幽。敬礼大雄殿、九龙殿各处。礼毕,闻化文长老西归,往吊。与化鼎方丈谈及“上年与文老同舟抵山,开示颇多,今来即不见,人命在呼吸之间,真可怖也”。遂上经楼,参见印光法师,师云:“你用何工?”答云:“静坐。”师曰:“六祖言‘于一切时自净其心’,可能否?如其不能,不可沉空守寂,即须广学多闻,识自本心,达诸佛理,和光接物,无人无我,直至菩提。”云云。师为山中导师,海上慈航,亲近数次,得益颇多。
    后经千步沙,颇觉难行。礼梵音洞,两山相合,峡下有洞,海水吞吐作音,故曰梵音,小楼跨其上,在此礼拜,可见大士现相。余参拜数小时,未能获睹,心之不诚也。彼见者亦唯心一现而已。老当家留住。
    初二日,叩礼洛伽、文殊、善财、碧峰诸洞,皆倚崖壁结茅。青峰师留住,云:“学道历千魔而不退,遇辱坚百忍以自持。”半夜方息。
    初三日,往后山古佛洞,倚崖筑室,内有小洞。老僧留住,述六祖言:“自修自度,名为真度。”
    初四日,往小山洞。小山如珠,现于海上。有沙路一条,阔数尺,潮来即沉,潮去方可渡过。来三次,始得到。海深路绝处,小山洞有一南京僧,颇奇。其上另有茅篷两处,皆静修之人。回古佛洞住。
    初五日,朝佛顶。自峡中盘折而上,经雷祖洞,上慧济寺,三大丛林之一也,道风极胜。各殿礼毕,见方丈源顺上人示云:“若欲参禅学道,切须仔细用心。个中顿悟正因。上报四恩,下济三苦。”留住。
    初六日告辞,仍往梵音洞敬礼。下午洛伽洞师畅谈:切实用工,头头有尽善之美,着着有出身之路。留住。
    初七日,仍朝梵音洞,复至碧峰洞青峰大师处。师所行华严字母之功,颇有心得。
    初八日仍返原寓。
    初九日至十五日,与王君等仍往前寺、普门庵、南天门等处朝拜。
    十六日,风平浪静,海不扬波。与王孙诸君十余人,朝洛伽山。海道四十里,众心至诚诵念名号。由至诚而生恐怖者,不善用心也。是日顺风,约一小时即到。惟海浪低昂不易登岸,危险之至。上山约里许,远眺三面大海,一望无际。岛周约三五里,海风狂大,草木不生。上有茅篷四处。一师示云:“如水投水,似空合空。”一师云:“汝等发心,先须持戒修福。若心地未明,自力轻微,又不修净土,来生多感富贵之报,亦多为富贵所迷,至造业堕落,轮回受苦,求出无期,悔之晚矣。汝今来此,发心真诚,归去毋忘此念。切记切记。”礼谢,回第一茅篷,与诸人午餐。下船行约三小时,仍回普陀。
    十七日,王君邀再去梦音洞过夜。
    十八日,回寺前街。
    十九日,观音菩萨圣诞。昨夜与王君及诸香客三十余人在普济寺礼拜,志心忏悔累生业障,是夜通宵达旦,朝拜者络绎不绝。东方稍明,复朝法雨各殿。礼毕,又至印光法师处,示云:“业海茫茫,难断无如色欲;尘寰扰扰,易犯惟有邪淫。拔山盖世之雄,坐此亡身丧国;绣口锦心之士,因兹败节损名。今昔同揆,贤愚共辙。近人欲念愈滋,淫念愈旺,苦哉!《楞严经》云:‘淫欲乃生死之根本也。’”礼谢,又至佛顶源老处。示云:“尔等初学,务要真实不虚,切不可以口头三昧为是。”敬礼,仍回原寓。山中丛林三处,庵堂约六七十处,茅篷约四五十处,小有山产,大都靠香火佛事,募化生活也。
    二十日告别出山,仍乘帆船,住定海。
    二十一日住镇海。
    二十二日抵宁波。
    二十三日,由三眼桥搭船,四十里至七宝镇。登陆,里许鄮山,诸峰峻秀,穹壁削岩,深树古藤,松竹茂盛,阿育王寺在焉,亦名广利寺。敬礼释迦如来真身舍利宝塔,参拜七昼夜,日日观看舍利。他人所见五光十色,各有不同。住众约二百余人。方丈普济开示云:“万缘皆假,一性惟真。圣人借假以修真,愚夫丧真而逐假。”上人戒行精严,专门净土。寺前有放生池、妙喜泉、佛足迹、放光松等胜。
    三月初一日,早卅里,经小白岭,遇雨。十里天童寺,沿途莲花石板,树木深幽,水声潺潺,寺在其中,三面倚山,规模宏大。方丈寄禅,湖南人,幼住衡山济公崖,参禅得悟,监院心静,行解相应。
    初二日,参礼各殿,及御书楼二十余处,整洁幽清。至晚,知客引入禅堂坐香。堂师讲云:“经言万法唯心,错会者谓无心,则无因无果,故不患有业,唯患有心。有业无心,阎老子其奈我何?遂安心造业,无复顾忌。不知无心有二:如理思维,用心之极,而自然入于无心三昧者,真无心也;起心造业,又起心制心,强制令无,似得无心,心恰成有。心有则业有,阎老子铁棒未放汝在。”云云。
    初三日,朝密祖塔院,及老天童,游玲珑崖。二师互谈:昏散者凡夫之病根,惺寂者对症之良药。
    初四日,复至塔院求示。师云:“染净在心,何关形迹?”后至玲珑崖,仍有二僧谈:外随生死流,内心无动着。如此功夫,颇不容易做到。亲近高人,涤除许多业障,增长无限道念。
    初五日,四十里回宁波。往七塔寺,门有七塔,故名。访皈依上人,示云:“众生本来是佛,因迷自作众生。”
    初六晨,八十里奉化县,寓岳林寺。山林清旷,门临大溪,弥勒佛道场。知客引见方丈文果,形似罗汉,道行颇高。
    初七晨,朝中塔,渡溪,山势兀突,林木环抱。上封山寺真身塔,相传弥勒佛化身。礼毕,仍回岳林。
    初八早辞行。由此沿麓而上,山谷内行九十里,泗桥镇住。
    初九日,二十里毛竹园,三十里宁海县,四十里梁皇山,宿。
    初十日,二十里分路碑,七十里鸡笼石,荒山深谷,少人行踪。十五里,经罗汉塔、七佛塔,至国清寺,群峰围绕,林木参天,山明水秀,风景绝佳。时已入暮。前有双涧,合流南注大溪。古云:双涧水声流不辍,顿觉胸襟万虑空。溪源出于佛陇山,经丰干桥入寺。
    十一日,参礼各殿堂,看漏沙锅,叩礼三贤堂、丰干、寒山、拾得像。
    十二日早,出谷遥观赤城,孤岩独立,秀出云表,十里赤城山。复游紫云洞、华阳洞、玉京洞,上年在此度夏。前僧不见,住持留住。谈云:“有缘佛出世,无缘佛灭度。随缘化众生,犹如水中月。”经峰顶七级浮图、昙猷洗肠等处,仍返国清。
    十三日,与王君八九人同上十五里,好似天梯寺,落杖底。经金地岭,至真觉寺,礼智者大士真身塔。饭后,五里下高明寺,四面皆山,面临一溪,松竹围绕,寺藏其中。往礼智者幽溪像,看贝叶经、宝钵、朝衣等。更上,拜幽溪塔院、幽溪讲肆,纤尘不喧。经佛陇,仍回真觉寺宿。
    十四日经察岭,二十五里直上华顶寺,即善兴寺。峰如华盖,实未到顶,倚山临涧,松竹参天。将至山门,即见华最上人迎来,参礼毕。是晚谈及永明寿偈云:渴饮半掬水,饥餐一口松;胸中无一事,长日对华峰。
    十五日晨,三里许,经地藏庵、太白堂。师云:会心不在远。里许拜经台,上有镇魔塔、龙爪井。里许过岭,下坡。二里许龙泉庵,融镜法师一见深器,留午餐,云:“境随心变,地假人兴,古今一也。”王君云:“心乱难定,奈何?”师曰:“日间有事,或处分不定,睡去,四五更坐起,是非可否,忽然自了。古云:静见真如性。又云:性水澄清,智珠自现。”礼谢而别,往黄经洞,适逢二师谈云:“闲中不放过,忙中有受用;静中不落空,动中有受用;暗中不欺隐,明中有受用。此数句现成话,说之最易,行之颇难。”云云。仍回原寓。
    次早,六七人同往永庆寺,一山抱围,平田数亩,种竹于外,颇幽敞。入定居,即永明禅师入定处。师谈:妄来如沤生大海,想去如影灭长空。仍回华顶。是晚华师与王君谈:真发心学道,必须扫除习气,磨炼身心。日久月深,功夫纯熟,自然一尘不染。山中茅篷共约五六十处,日日往访亲近善知识,得益良多。
    二十日辞别,同行者九人。十五里上方广寺,背倚罗汉岭,松柏森森,上有铁船。湖水注溪,由寺前西行,汇流入石梁。知客接入,参礼各殿。出寺,溪随山转,人傍溪行。数百武,奇峰插天,长空叠翠,瀑布龙湫,凉风袭袭。随山一弯,中方广寺,即昙华亭,倚山临水,隔断红尘。余等未入方广,直至桥边脱鞋,与王君三人走过石梁,朝礼铜殿。飞瀑如虹,悬岩飘曳,过时心虔,忘却危险,随后思之,仍觉可怖。有云水僧题石梁壁间云:“一条拄杖一腰包,不惮千山万水遥。举目未观方广寺,脱鞋先过石梁桥。亭前瀑布悬空泻,屋后昙花带雨飘。惭愧此生难再到,临行又过二三遭。”亦高人韵事,与余意同。
    二十一日,复入中方广寺敬礼。上年来朝,庙宇齐整,今被火劫,重修未竟功。礼师求示,师曰:经云知恩报恩者有四事:亲近善友,至心听法,思维其义,如说修行。告别,往下方广寺,过桥里许,入寺,有老师引《坛经》开示学者云:“以无念为宗,无住为本。”仍回上方广,是晚入堂坐禅。挂单者约三四十众,常住十余人,文果老和尚重兴。堂中开示云:“佛祖命根,人天眼目。动静闲忙,妙用现前。纵横无碍,出入自由。”是时方广道风为台山之冠。余欲往寒山度夏,因王君有病欲回,故送伊下山。
    二十二日,十五里,古木千章,平田数顷,中有梵宫,幽胜异常,即万年寺。有九曲河、罗汉田。老僧云:“荣名厚利,世所同竞。而昔贤谓求之既不可得,却之亦不可免。”此“却之不可免”一语最极玄妙,达宿缘之自致,了万境之如空,而成败利钝,兴味萧然矣。
    二十三日,由地藏寺下滕公岭,松竹夹路,风景幽绝。清凉寺宿。当家见王君有病,曰:“古云:‘病者众生之良药。’盖幻妄之身本无坚牢,无病之时,嬉怡放逸而不觉。唯病苦逼来,始知人命无常,则悔悟之机,而修进之助也。予出家至今,大病垂死者数次,而每病中发悟,道念增长也。”
    山中丛林寺院约十数处,茅篷四五十处,道粮全靠募缘,是一大缺憾。住数日,由天目往黄山度夏矣。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