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苦救难

作者:出处:
分享到:

 

    大乘佛教所创造的菩萨形象很多。

    在大乘佛教所创造的众多菩萨之中,最受汉地佛教信徒尊崇的是观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统称为“四大菩萨”。

    “观音”,是“观世音”之略(唐代,人们为避太宗皇帝李世民的名讳而略去了“世”字)。大乘佛教说:观音菩萨是阿弥陀佛的左胁侍。由于他以慈悲心广化众生,又被称为“大悲菩萨”。

    “文殊”,是梵文音译“文殊师利”之略,又译作“曼殊师利”,意译为“妙吉祥”、“妙德”、“妙首”等。大乘佛教说:文殊菩萨是释迦牟尼佛的左胁侍。由于他以智慧知名,又被称为“大智菩萨”。

    “普贤”,又译作“遍吉”。大乘佛教说:普贤菩萨是释迦牟尼佛的右胁侍。由于他以行愿著称,又被称为“大行菩萨”。

    “地藏”的意思是“像大地一样,含藏着无量的善根种子”。大乘佛教说:释迦牟尼灭度之后,弥勒佛出世之前,地藏菩萨现身于“六道”,救度一切众生。由于他以愿力闻名,又被称为“大愿菩萨”。

    佛教宣称:菩萨修行成佛的全过程,可以划分为“十信”、“十住”、“十行”、“十地”以及“等觉”、“妙觉”等42个层次。《楞严经》里面规定,“十信”由低到高的顺序是:第一“信心”,第二“念心”,第三“精进心”,第四“慧心”,第五“定心”,第六“不退心”,第七“护法心”,第八“回向心”,第九“戒心”,第十“愿心”;“十住”由低到高的顺序是:第一“发心住”,第二“治地住”,第三“修行住”,第四“生贵住”,第五“方便具足住”,第六“正心住”,第七“不退住”,第八“童真住”,第九“法王子住”,第十“灌顶住”;“十行”由低到高的顺序是:第一“欢喜行”,第二“饶益行”,第三“无嗔恨行”,第四“无尽行”,第五“离痴乱行”,第六“善现行”,第七“无著行”,第八“尊重行”,第九“善法行”,第十“真实行”。《华严经》和《仁王般若经》里面规定,“十地”由低到高的顺序是:第一“欢喜地”,第二“离垢地”,第三“发光地”,第四“焰慧地”,第五“极难胜地”,第六“现前地”,第七“远行地”,第八“不动地”,第九“善慧地”,第十“法云地”。在“十信”、“十住”、“十行”、“十地”之上是“等觉”,意思是“等同于佛”;“等觉”之上是“妙觉”,意思是“已经成佛”。“四大菩萨”都是距离成佛只有一步之遥的“等觉菩萨”。

    在“四大菩萨”中,观音菩萨深受汉地民间佛教徒的信仰,成为一个单独的崇拜对象。

    佛教经论的篇章叫做“品”。《法华经》的《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详尽地介绍了观音菩萨的各种功德,汉地佛教信徒把这一章直呼为《观音经》。《楞严经》中也有很多关于观音菩萨的介绍。

    《观音经》里面说:观音菩萨为广化众生,能示现种种形象,共有“三十三身”,包括“杨柳观音”、“龙头观音”、“持经观音”、“圆光观音”、“游戏观音”、“白衣观音”、“卧莲观音”、“泷见观音”、“施药观音”、“鱼篮观音”、“德王观音”、“水月观音”、“一叶观音”、“青颈观音”、“威德观音”、“延命观音”、“众宝观音”、“岩户观音”、“能静观音”、“阿耨观音”、“阿么提观音”、“叶衣观音”、“琉璃观音”、“多罗尊观音”、“蛤蜊观音”、“六时观音”、“普慈观音”、“马郎妇观音”、“合掌观音”、“一如观音”、“不二观音”、“持莲观音”、“洒水观音”等,叫做“普门示现”。

    《楞严经》里面说:观音菩萨有“三十二身”(即“三十二应”),“能现众多妙容”,包括“佛身”、“独觉身”、“缘觉身”、“声闻身”、“梵王身”、“帝释身”、“自在天身”、“大自在天身”、“天大将军身”、“四天王身”、“四天王太子身”、“人王身”、“长者身”、“居士身”、“宰官身”、“婆罗门身”、“比丘身”、“比丘尼身”、“优婆塞身”、“优婆夷身”、“女主国夫人命妇大家身”、“童男身”、“童女身”、“天身”、“龙身”、“药叉身”、“乾闼婆身”、“阿修罗身”、“紧那罗身”、“摩睺罗迦身”、“人身”、“非人身”等。

    汉地的观音像,多为左手托净瓶、右手持柳枝的女子形象,表示以“甘露净法”化度众生。

    《观音经》中宣称:观音菩萨有千耳、千眼、千手,能用千耳听到世人的呼救声,能用千眼看见世人受苦受难的情况,能用千手去解救世人。《楞严经》中则进一步宣称:观音菩萨有八万四千首、八万四千臂、八万四千目。《华严经》和《观无量寿经》等大乘经典中也有这方面的记载。因此,汉地人把观音菩萨叫做“救苦救难的观音菩萨”。

    作为一条成语,“救苦救难”用来表示拯救苦难中的人。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