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宗”提倡广修功德,为日后往生“西方净土”创造条件。
“功德”本是我国传统词汇之一,指功业与德行。佛教传入汉地以后,“功德”被赋予佛教意义,成了一个佛教名词——“功”,指做善事;“德”,指得到福报。
“念佛”,是“净土宗”提倡的一项大功德——用香木、玛瑙、玉石等制成“念珠”(又作“佛珠”或“数珠”,是念佛的计数器,每串为14颗、18颗、21颗、27颗、36颗、42颗、54颗、108颗、1008颗不等),每念诵一声“阿弥陀佛”的名号,拨动一颗念珠。
“净土宗”主张,往生“西方净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自力往生”,依靠自身力量,历劫修行,叫做“竖出”;一种是“他力往生”,不历修行次第,依靠阿弥陀佛的“愿力”而往生“西方净土”,叫做“横生”。据说,阿弥陀佛做菩萨的时候,曾发过48个大愿,其中一项就是:对于念诵“阿弥陀佛”名号的人,在其临终的时候,将他迎接到“西方净土”。因此,“净土宗”鼓吹:修行者念诵一声“阿弥陀佛”,可以灭八十亿生死罪,得八十亿微妙功德,最晚七天,最快一天,就可以成为“八地”以上的菩萨,往生“西方净土”了。
由于“净土宗”所宣传的“西方净土”与地狱的对比极为明显,他们所出售的佛国入门券又极为廉价,因而受到了社会上、中、下各阶层的欢迎。中唐以后,“净土宗”得到了广泛传播。汉地现存的佛教遗迹,多与“净土宗”有关。后来,“净土宗”与“禅宗”融合,历经五代、宋、元、明各个朝代,直至晚清仍有一定市场。
“净土宗”把愿意往生“净土”的人分为三种——第一种人是“上辈”,他们出家为僧尼,一心专念“阿弥陀佛”,临死的时候,阿弥陀佛将亲自率众前来迎接。第二种人是“中辈”,他们虽然没有出家,但奉持斋戒、诵经念佛,并且广结善缘,诸如修建佛寺、起立佛塔、施食沙门、建造佛像、悬缯燃灯、散花烧香等等,临死的时候,阿弥陀佛将化身前来迎接。第三种人是“下辈”,他们没有出家,也没有条件做各种善行,但能够一心专念“阿弥陀佛”而不生疑惑之心,临死的时候,会在梦中见到阿弥陀佛,也能够往生“西方净土”。这三种人,都达到了“功德圆满”。
作为一条成语,“功德圆满”用来形容:事情圆满结束,十分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