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的苦行像有什么特点?

作者:出处:
分享到:

 
    苦行像又称雪山大士像,主要表现的是释迦牟尼在雪山苦修,参悟四谛,明了生死的过程,其坚韧不拔在这类造像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相传释迦的母亲摩耶夫人在蓝毗尼园生下他后七天便去世了,佛陀是由姨母摩诃波阇波提夫人抚养成长。悉达多太子从小就受到严格的婆罗门传统教育,还经常骑马射箭,练习武艺。这样,他成了一个能文能武的青年。他父亲希望他长大后能继承王位,成为一个具有雄才大略的英明君王,然而事实并未像他父亲想象的那样发展。

    当时印度社会的动荡和由人的生理原因引起的生、老、病、死等种种痛苦和烦恼,引起悉达多太子的感触和深思,并萌发了出家修行、寻求解脱之道的念头。其父净饭王虽然作了种种努力,希望打消他出家修行的念头,但最终他还是离开了家庭,走上了出家的道路。

    悉达多出家后,先后寻访了当时一些有名的宗教学者,希望从他们那儿学得解脱之道,但他还是失望了。于是他离开了他们,开始修苦行。苦行是当时流行的一种修行方法。特别是在外道中。依北本《大般涅槃经》中记载,当时印度各种外道修苦行的方法有各种各样,比如自饿法、投渊赴火、自坠高岩等自残方法,也有的苦行者在日常修行时常做出一些怪异的动作,如常翘一脚、卧于灰土、棘刺或是牛粪等等之上;也有一些如受持牛戒、狗鸡雉戒、以灰涂于身、留长发不剃等各种各样苦行法。修苦行者认为:人生本来就是罪恶的产物,肉体是寻求解脱的最大障碍。他们希望通过对肉体的自虐,来达到使精神得到解脱的目的。悉达多经过六年苦行,尝尽了千辛万苦,形容枯槁,身体羸弱,但并未获得预期的效果。后来他又决定放弃苦行,来到了尼连禅河中,一洗六年的积垢,还接受了牧女供给的乳糜,慢慢恢复了体力。他来到一个叫伽耶的地方,在一棵毕波罗树(即菩提树)下,面对东方,敷草设座,静坐思惟。经过七天七夜的禅思静虑,他战胜了来自各方面的烦恼魔障的干扰,终于彻悟了人生无尽苦恼的根源和解脱轮回的方法,获得了无上大觉,成了一个佛。

    在佛陀造像中,有一种苦行像,就是表示佛陀修苦行时的情形。这样的苦行像,一般是脸型憔悴,双眼凹陷,上身裸露,肋骨一根根排列凸显,给人以一种视觉上的冲击。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