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塔的建筑构造,广泛使用了木、砖、石、铁、铜、金、银、琉璃、玉、陶、瓷等多种建筑材料,许多古塔,就材质而言,往往不止一种。
由于材料不同,各类古塔的结构方法便有所不同。例如,用木材修建的木塔,其结构方法即与木结构的宫殿、寺观、楼阁建筑等相同,是用传统的梁柱或穿斗式构架和椽子、望板、檐、顶等构件组成;用砖石材料建造的塔,则用垒砌、法券、叠涩等方法修建;至于各种金属塔,也和其他金属铸造物一样,采用雕模制范的方法铸造而成。然而,无论建筑材料和修造方法有多少不同,作为同一种建筑类型,各种塔的基本结构却是大体相同的。如果把一些小型的塔排除在外的话,一般古塔的主体结构可以分为四大部分。
隐秘的地宫
佛塔的地宫,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极为特殊的一部分,既不为印度佛塔所有,也不见于中国古代的宫殿、坛庙和楼阁等建筑,可以说是佛塔的专有结构。为什么要在地面上的塔体之下再设置地宫呢?分析起来,这应该是中国古代建筑师们将印度的舍利塔与中土原有的丧葬传统巧妙结合的产物。前已述及,塔在印度虽为埋藏舍利之用,但舍利并不入地,而只是藏于塔内。这种做法,对热衷于土葬,讲究入土为安、深埋深藏的中土人士来说,不免有几分不习惯。所以,当塔传入中国后,原来供奉于塔内的佛舍利便被移入地下,产生了符合中国传统丧葬观念的地宫。它的象征意义,与中国古代帝王陵寝中放置棺椁的地宫非常相似,但就其规模而言,塔的地宫当然远远不如帝王陵寝,地宫内的物品也少得多。一般说来,地宫内除了盛放舍利的石函、金银、木制棺椁之外,还有一些经书和其他物品。地宫的形式往往与塔身的形式相一致,呈方形、六角形、八角形或圆形。地宫一般都用砖石砌成,大都埋入地面之下,也有个别的是半入地下或置于塔内。
坚实的塔基
塔基是整个塔的下部基础,覆盖在地宫之上。早期的塔基,一般都只有数十厘米,比较低矮。例如现存的两座唐代之前建成的塔——北魏嵩岳寺塔和隋代历城四门塔的塔基,都非常低矮,而且都是用素平砖石砌成,比较简单。有的塔基仅有一二十厘米,很不明显,甚至由于年久而残缺。例如西安兴教寺的玄奘塔就根本看不到塔基,以至于被误认为是塔从地出。在唐代,为了使塔更显高耸,有的塔便在塔的下部又建起了高大的基台,例如西安的大雁塔和小雁塔。不光楼阁式塔如是处理,一些亭阁式塔的塔基,在唐代也发展成有高大的基座,例如山西安邑泛舟禅师塔、济南历城神通寺龙虎塔等。
多姿的塔身
塔身是塔结构的主体。由于塔的建筑类型不同,塔身的形式便也多姿多彩。
木楼层塔身,这是木造楼阁式塔的结构形式。木造楼阁式塔盛行于汉末、魏、晋、南北朝,多是四方形塔,它们的塔身构造情况,因实物不存,只能从文献记载和日本现存的木塔中了解四方形木塔的情况。现存的唯一实物是应县木塔,塔身的结构情况,外观五层檐,每层出平座,而内部则有五个平座暗层,实有九层的楼层结构。
砖壁木楼层塔身,此种塔身的砖体内部好似一个空筒,因此也有称之为空筒式塔身的。早期的楼阁式或密檐式砖塔,大多是这种结构。楼阁式砖石塔的楼层大都与门窗位置和外部塔檐的位置相一致,而且能登临眺览,如西安大雁塔、浙江临安功臣塔、江苏罗汉院双塔等。密檐式塔的楼层一般与门窗或外檐的位置并不相一致,因为密檐式塔自一层以上塔檐密接,相距已不够一个楼层的高度,不可能达到一致。如嵩岳寺塔、小雁塔、大理崇圣寺千寻塔等。
木中心柱塔身,早期的木塔,多用中心柱作为塔身的骨干,结构方法是以巨大木柱自塔顶贯通全塔直入地内,在历史文献上累有记载。日本现存木塔中的法隆寺五重塔即是这种中心柱的结构。中心塔柱的结构方法对于塔的稳定更为有利。在中国现存实物中,仅河北正定天宁寺塔尚存这种结构方式。因为此塔为一半木构,塔柱只达于上半段,未能直下塔底,但也可看出中心塔柱的结构情况,是极为珍贵的实例。
砖木混砌塔身是从木结构塔转化为纯砖石塔的过程中的一种结构方式,即塔身用砖砌,塔檐、平座、栏杆等部分均为木结构,塔的砌墙内也砌入木梁、木枋,并挑出角梁和挑檐。此种结构在宋塔中极为普通,如上海松江方塔、杭州六和塔、苏州瑞光塔、北寺塔等。
砖石塔心柱塔身,这种塔身的结构是中国古代砖石结构发展到高峰的实物,在塔的主体结构上完全摆脱了以木材作为辅助构件的结构方法。塔身全部用砖砌造,楼梯、楼板、回廊、塔檐等全部用砖石砌成一个整体,结构十分复杂。塔的中心是一个自顶至底的大砖石柱子,每一楼层的楼板均为内柱与外壁横向联系的构件,使中心柱与外壁结为一体。楼层的砌法有拱券和叠涩两种。塔心柱外有回廊。这种结构的楼梯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沿塔心柱的外壁转折上登,这种形式每层均有塔心室。另一种是穿过塔心柱反复转折上登。前者如河南开封佑国寺塔、四川乐山凌云寺塔、陕西扶风法门寺塔等。后者如四川大足宝顶山塔、河北定县开元寺料敌塔、景县舍利塔等。这些塔大多是宋、明时期的,在砖石结构技术上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高台塔身,金刚宝座塔的宝座实际上即是塔身,砌作高大的台子,从台子的内部砌砖石梯子盘旋登上。北京真觉寺金刚宝座的内部有塔心柱,在塔心柱周围有回廊,回廊上用拱券顶,其上砌作平台分建小塔。北京碧云寺塔、内蒙古慈灯寺金刚宝座塔,都是这种做法。还有从座子外面登上顶的,如北京西黄寺清净化域塔、五台圆照寺金刚宝座塔等,它们的座子比较低矮。
其他形式的塔身也有,如喇嘛塔的塔身是一个圆形覆钵,为砖石平砌,明、清时期,在圆肚的正面开始设置焰光门,形如小龛。有的圆形覆钵内还加砌木构架以增强稳固性。此外,还有以覆钵与楼阁结合的塔身,在覆钵之上置以高层楼阁;又有圆筒塔身等,塔身形式丰富多样。
精巧的塔刹
塔刹是塔的顶子。任何一个塔,在塔身之上都要安设一个顶子。顶子有尖的,有圆的,有用砖石砌成的,有用金属制作的,形式多样。塔刹作为塔的最为崇高的部分,冠盖全塔,至为重要,因此用了“刹”这个字。刹的意思是土田,代表国土,也称之为佛国。因此,佛寺也称作刹。从建筑艺术上讲,塔刹也是全塔艺术处理的顶峰,是冠盖全塔的形象,所以建造者对塔刹这部分往往给以非常突出和精密的艺术处理,使之高插云天,玲珑挺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