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华寺位于上海市西南上海县龙华镇北,东临黄浦江,与市区毗连,为上海近郊著名风景区。
对于龙华寺始建年代说法历来不一。一说创建于三国东吴赤乌(238~250)年间,一说创建于唐垂拱三年(687);又据宋、元地方志书记述,称其为五代时吴越王钱做所建。据佛教界和有关学者考证,龙华寺应始建于三国东吴赤乌年间,唐垂拱三年重建。北宋治平元年(1064)龙华寺曾更名为空相寺,现在寺内尚保存有空相寺西南角界石石刻。历史上龙华寺曾多次毁于兵燹。明永乐年间再度重建,复称龙华寺。清嘉靖三十二年(1553)赐名万寿慈华禅寺,万历年间赐毗卢佛像、金印等,位列天台宗十刹之一。相传清顺治年间,临济宗第三十二世韬明禅师任住持时曾扩建殿堂,今寺内花苑仍保存有其墓塔。清咸丰、同治年间又遭兵燹,后经僧观竺等募化修复,从光绪元年至二十五年(1875~1899)又行重建。现存建筑为清光绪年间重修的规模。
龙华寺坐北朝南,主体建筑有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圣殿和方丈楼,东西两路附属建筑有钟鼓楼、罗汉堂和客堂等,是一组完整的五进院落建筑群。新中国成立后,1957年和1979年两度全面整修,古刹重光,海内外朝拜观光者甚众。
龙华寺内钟楼所悬铜钟重约1吨,为龙华寺一处重要景观,每当春节的前夕,人们多到此击钟贺岁。罗汉堂内有五百罗汉塑像,塑工精致。
龙华寺前的龙华宝塔,相传建于三国东吴赤乌十年(247),是孙权孝敬父母亲而建,故又名报恩塔;但另据史料考证,认为可能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现存塔基和塔身部分均系北宋遗物。即便是建于宋代,距今也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龙华寺虽数度被毁,但古塔幸未殃及。明清两代,曾先后大修。20世纪初亦曾一度改建,由于设计有失水准,与古塔原貌大相径庭,减色不少。1954年经古建筑专家勘查设计,又重新修建,使之恢复了宋代建筑的风格。今塔为砖身木檐的楼阁式塔,平面呈八角形,共七层,通高40.4米;内室为方形,底层高大,往上层层收缩,有木制楼梯可上达塔顶;塔外每层均有平座、勾栏、飞檐翘角;塔檐和平座之下,有斗拱层层挑托,塔顶有铁制的覆钵、露盘、宝瓶和相轮。整座古塔造型优美,玲珑秀丽,为黄浦江畔平添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此外,龙华寺还以桃花驰名,素有“柳绕江村,桃红十里”之美誉。今日龙华寺及其周边地区有被辟为龙华风景区,被称为“龙华三绝”的古塔、宝刹和桃花成为著名的旅游观赏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