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休的罗汉画在绘画史上评价如何?

作者:出处:
分享到:

 
    在贯休的艺术活动中,绘画艺术成就最高,是中国绘画史上有影响的禅宗画家。

    贯休(832~913)俗姓姜,字德隐,生于浙江婺州(今金华)兰溪县,是唐末五代时期的画僧、诗僧。

    贯休七岁出家为僧,由于天资颖悟,能日诵《法华经》一千字,且过目不忘,二十岁时就能登坛讲经,蜀主王建赐号“禅月大师”。贯休的诗、书、画都很有造诣,其诗集《禅月集》,五代时已刻印行世。贯休平素喜爱画罗汉,其罗汉图在禅画中占有重要地位。欧阳炯的一首《禅月大师应梦罗汉歌》中写道:

    西岳高僧名贯休,高情峭拔陵清秋。

    天教水墨画罗汉,魁岸古容生笔头。

    时帧大绢泥高壁,闭目焚香坐禅室。

    忽然梦里见真仪,脱下袈裟点神笔。

    可见贯休的罗汉画常常是在参禅入定时一种深层心理的潜意识精神活动的反映。

    一般画家画罗汉,通常表现罗汉超越常人的神通本领,而贯休画罗汉,则打破了传统思维模式,反传统表现人的心性,注重的是表现罗汉的内在精神世界。为了突现罗汉的精神面貌,贯休常常有意将罗汉的外貌画得丑陋,使外貌与精神境界形成强烈的反差,用外貌的丑来衬托内在的美。

    《十六罗汉图》是贯休的代表作。画中罗汉是印度佛教中记载的十六位罗汉,每个罗汉都有各自的个性特点,互不重复。人们普遍认为,第十四罗汉纳阿噶塞纳尊者是最为精彩的一幅罗汉像。这位端坐在岩石上读经的罗汉,大头细颈,长相奇特,表明他的生活是很贫苦的。但他却神情专注地虔诚诵经,感人至深。丑的外在形态,更有效地突出了人物内在的精神美。

    在贯休的《十六罗汉图》中,有一位罗汉引起人们的注意。这位罗汉体态略胖,相貌不像其他罗汉那样怪异,只是表情显得愤怒。他嘴唇紧闭,双目圆睁,右手伸出,中指指向前方,似乎在怒斥什么。不少人认为这是贯休的自画像。据《宋高僧传》记载,贯休长相“肥而矬”,与这尊罗汉巧合。宋代龚明之在《中吴纪闻》中也说:贯休“性好图画古佛,尝自梦得十五罗汉梵相,既而尚缺其一,未能就,梦中复有告知曰:‘师之相乃是。’遂如所告,因照水以足之。”至于这位罗汉是不是贯休的自画像倒无关宏旨,重要的是看它在整幅作品中是否和谐。从《十六罗汉图》整体看,这位相貌平常的“肥而矬”的罗汉形象,起到与众多清瘦怪异的罗汉形象对比映衬的作用。用对比手法表现人物和构图。《张相公格寄禅月大师》中盛赞贯休“画成罗汉惊三界,书似张颠值万金”。但也有人对贯休的罗汉图持批评态度,认为贯休把罗汉画得“奇形怪状,人不像人”。其实,这正是贯休作为禅宗画家在艺术上的一种追求。贯休罗汉图的艺术价值,正在于他对传统绘画艺术的超越上。

    贯休罗汉图的传世真迹绝少,现存多为宋代摹本。如重庆市博物馆一幅阿氏多尊者的罗汉图,即为南宋时临摹贯休之作;据说有人在美国、加拿大和日本等国的博物馆看到过贯休罗汉图的所谓“真迹”,估计也为宋代摹本。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