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舞蹈有何作用?中国的佛教舞蹈有哪些?

作者:出处:
分享到:

 
    佛教借舞蹈来作为弘法利生的方便。

    相传,佛陀在证悟菩提最初的三七日中,曾一再勉励诸位菩萨:“为利益众生故,世间技艺靡不该习,文笔赞咏,歌舞伎乐,戏笑谈说,悉善其事。”“菩萨摩诃萨到善巧方便究竟彼岸,心恒顾复一切众生,唯勤化度,往来生死,如游园观,未曾暂起疲厌之心,或住一魔宫,或为释天,乃至游戏歌舞之法,悉皆示现,无不精巧。”正是因为佛陀的开明通达,不但促进了佛教真理的弘扬、传播,而且还提高了舞蹈的层次。

    佛教借舞蹈来表达供养三宝的诚心。如果是发自内心的尊重礼赞,往往就不会用简单的三言两语来表达。所以,在佛经里,我们也经常会看到佛教弟子们以最直接的肢体语言——舞蹈,来供养三宝。比如,《楞伽经》中,罗婆龙那夜叉王为了恭迎佛陀前往楞伽大城说法,亲自率领眷属手持众宝乐器表演歌舞;中国唐朝的玄奘大师当年西行求法,行至东印度,鸠摩罗王也是亲自率群臣迎接玄奘入宫,每日作伎乐、奉佳肴,凡此都是在表达自己对三宝的前程恭敬。又比如,《华严经》中,普救众生的夜神应善财童子的央求,诉说修行法门。在述及过去也曾以歌舞供佛,佛陀眉间放白光遍触其身,因而得到法界方便。古德也曾说过:“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只要心存恭敬,舞蹈也可以作为人间的一种修行法门,藏传佛教中,大日如来应四方如来所证三摩地的佛德,自心中流出四菩萨以供养之,其中的“舞菩萨”供养北方不空成就佛,是为定门十六尊之一。佛教提倡的“动静如一”、“定慧双修”的真理,也于此显露无遗。

    佛教借舞蹈来表达鼓舞勉励的心意。大乘佛教富含人间性格,甚至以歌舞来作为鼓舞勉励的方式。比如,《法华经》中,大通智胜王久坐道场,断除烦恼,但佛法却不现眼前;诸天龙神即以香花、伎乐不断鼓励,竟达十小劫之久,一直到大通智胜王佛成就菩提为止。类似这种给人信心、勉励助成的精神,在其他的舞蹈文化中很少有体现。

    佛教借舞蹈来表达闻法欢喜的感受。闻法欢喜时,踊跃赞叹、手舞足蹈,这种表现也能令周围的人同感欣悦,共入佛道,这也可以说是直心修持最具体的表现方式了。比如,《悲华经》中,佛陀解说完修持一切行门的始终方法之后,欲界诸天心开意解,就用种种歌舞来表达心中的欢喜感觉。当时的情境,即使是在两千六百年后的今人读来,也仿佛仍能感受到他们当时无比的喜悦之情,进而激发求佛慕道之心。

    在古时一些规模宏大的寺院中,有着十分精妙的伎乐。这在北魏时期,可以说是处处可见。及至唐朝,佛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舞祭,其中《菩萨蛮舞》就是典型的代表作,《霓裳羽衣舞》也带有浓厚的佛教色彩。隋唐时期著名的宫廷燕乐《九部乐》、《十部乐》中的《天竺舞》,也是具有十分浓厚的佛教特色。宋代的《风迎仙乐队》、《菩萨献香花队》也具有浓郁的佛教色彩。元朝的宫廷雅舞,也有浓厚的佛教色彩,最有名的当属《十六天魔舞》。清明两代的佛教舞蹈中,有明人袁宏道所作的《迎春歌》和清代舞人徐惊鸿的《观音舞》而闻名于世。

    大理的佛教舞蹈一般都是在寺院大殿或信徒家中做法事时的表演,现存的佛教舞蹈主要有五种:绕坛舞、瓶花舞、八宝花舞、莲花灯舞以及剑舞。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