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珠的缘起如何?

作者:出处:
分享到:

 
    佛珠,亦称为「念珠」、「珠数」、「数珠」、「诵珠」、「咒珠」等,焚文音译为「钵塞莫」,是用线将一定数目的子珠贯穿在一起的珠粒。

    佛珠不但已经成为佛教徒的重要标志,而且是出家僧众和佛教广大信众念诵“佛和菩萨圣号”,以及诵经、持咒时用来计数和束心的随身法器。出家僧侣佛号不离口,念珠不离手。

    现在佛珠虽然在中国、蒙古、日本、韩国等国广为流传,但是溯其本源,佛珠并非佛教所创用,原为古印度的遗风。据专家学者考证,佛珠是由古印度人用璎珞曼条缠身的习俗逐渐演变而来的。印度考古发掘发现:公元2世纪印度“龙王皈佛”造像上,有一尊婆罗门像的颈上悬挂着佛珠,由此可知佛珠的使用并非源于佛教。古印度毗湿努派很早就有持带念珠的习惯了。

    中国有关佛珠的记载始于东晋,在《大正藏·佛说木槵子经》中记载:“佛告王言,若欲灭烦恼障报障者。当贯木槵子一百八。以常自随。若行若坐若卧。恒当至心无分散意。称佛陀达摩僧伽名。乃过一木槵子。如是渐次度木槵子。若十若二十。若百若千。乃至百千万。……大善我当奉行。  即敕吏民。营办木槵子。以为千具。六亲国戚。皆与一具。王常诵念。虽亲军旅。亦不废置。”由以上记载不难看出,中国民众最初知道“佛珠”这一称谓始于东晋,佛教最初使用佛珠,应该自印度波流离王听到释迦牟尼的开示之后。

    按《大正藏·佛说木槵子经》的说法:若是有人想断除烦恼,或种种恶果报者,应当穿木念珠108粒,随身常带。不论是行走、坐躺,要恒常收摄自己的心,不要有丝毫的散乱。称佛陀达摩僧伽名,就能成佛。因此,佛珠不仅是佛教僧侣手中的法器,而且是佛弟子修持成佛的一种重要的渠道。

    十六国(304~439)时期,中国僧众使用佛珠是有据可考的。如在甘肃敦煌莫高窟中,有一尊十六国时期的泥塑弥勒菩萨像,颈部就挂着一串佛珠。可见,在十六国时期中国佛教界就已经使用佛珠了。不过佛珠的广泛使用要晚一些,学术界认为大概在唐朝时期。唐朝时期中国佛教盛行,外国僧侣来华者亦日益增多。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佛珠也随之在朝野上下,以及僧侣和民众中普遍流传开来。对此《旧唐书·李辅国》里记载说:“辅国不茹荤血,常为僧行,视事之隙,手持念珠,人皆信以为善。”另外在《续高僧传》里也有记载:“人各掐珠,口同佛好,每时散席,响弥林谷。”自唐朝以来,佛珠的使用,在中国民众中已经是很普遍的了。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