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僧侣的饮食习惯与汉地有何区别?

作者:出处:
分享到:

 
    藏传佛教僧侣的饮食习惯确实与汉传佛教僧尼的饮食习惯截然不同。

    藏传佛教各派僧侣吃肉的饮食习惯多为世人注目,并且使世人疑惑不解。

    佛教对佛教子弟的饮食制度,在佛教经典中亦有具体的规定。如在佛教经典《不可思疏》中就记载了佛门的食制,并且详细地记述了修道人应该坚持的六种饮食。第一为“乞食”,即修道人惟行乞食。第二为“次第乞食”,指修道者在乞食的时候应该次第乞食,不要趋富弃贫。第三为“不作余食法”,指的是修道者在没有病的情况下,是不能随便吃东西的。第四为“一坐食”,指的是修行者吃饭是为了修道,而不是为了养身,也不是为了大饱口福。因此,每天中午坐下来吃一顿饭就足够了。第五为“一揣食”,又叫“节量食”。指的是修道者吃饭应该有节制,不要吃得饱饱的,应该一受即止。第六为“不午后饮浆”。这一条指的是修道者应该在中午之前把饭吃完,而且在吃过饭后就不要随便再吃东西了。这六条饮食的规定,从理论上讲都能够成立,但是从现在来看,中国僧侣根本不用再以乞食为生了,更何况这些规定在雪域高原是很难行得通的。

    不过,从以上六条佛教饮食规定来看,其实并没有涉及佛教僧侣不允许吃肉的问题。从佛教典籍及其戒律中来看,确实有关于佛教僧侣可以吃肉的记载。如《四分律》中记载说:释迦牟尼佛有谈到“时食中就有可以吃鱼和肉”,并且还提到佛说,“听食种种鱼”和“听食种种肉”。《十诵律》中亦有佛教僧侣可以吃“三种净肉”的记载。所谓“三种净肉”指的是:不见宰杀现场;不闻宰畜声音;不食为我而宰杀之肉。从历史来看,释迦牟尼佛住世时佛教僧侣过的主要是乞食生活。僧侣在乞食时只能是施主给什么吃什么,不能够有任何选择,唯一的选择是把化缘得来的肉不吃,而这又不符合佛教节俭的规定。当然,佛教以慈悲为怀,不吃肉亦是大慈大悲的表现。

    藏传佛教僧侣吃肉的饮食习惯实际上是所处环境决定的。青藏高原气候寒冷,高寒天气使人体所需要的热量大大地超过了热带和温带地区。如果人体没有高蛋白食品的摄入,恐怕就无法度过那严寒的、漫长的冬天,就很难维持人生命的延续与存在。人的生命都不存在了,也就谈不上弘扬佛教的问题。正如西北民族学院察仓·尕藏才旦教授所说:“佛教登上青藏高原,有了自己的僧侣集团后,仍沿袭着高原藏人吃肉的习俗,而老百姓供养物品之中,大量的也是牛羊肉。可以说,地理环境决定了藏传佛教僧尼吃肉的饮食结构。供养藏传佛教僧尼的教民左右了佛僧的饮食习俗。生理需要也决定了藏传佛教僧侣不得不吃肉食。”

    实际上,目前藏传佛教的僧侣基本上是按照佛教经典里有关规定去办的,只吃“三净肉”,而且他们是吃肉不吃荤。所谓“荤”指的是汉传佛教所说的小五荤,即指气味剧烈、具有刺激味的植物类食品,如葱、蒜、韭、薤、兴渠等,这五种食品无论是藏传佛教僧侣,还是汉传佛教的僧尼都不吃,特别是蒜,更是佛教僧侣都不吃的。其实佛教是很讲科学的,对任何事物或任何规定都不是绝对的,即使不提倡吃“蒜”,但是为了治病非吃“蒜”不可时,也是允许吃蒜的,即可开禁。不过开禁后,应该严守禁律。如在佛教经典《僧祇律》里就有相关的记载,要求吃蒜后应该做到“(蒜)服已,七日不得卧僧床褥,上僧厕,入僧浴室、温室、讲室、食屋、受僧次请,乃至说法布萨,一切不得住;不应绕塔,若塔在露地者,得下风遥礼。至八日,澡浴,浣衣,熏已得入众”。以上规定虽然严格,但是说明佛教可以因事而变通,是很通情达理的。

    藏传佛教僧侣的饮食除了牛羊肉外,还有牧民生产的乳制品奶酪等,粮食主要是青稞糌粑、少量的面粉和大米等。即使是吃大米粥,粥里也有去骨牛肉,以及葡萄、酥油、红糖等。他们的饮料就是奶茶。藏传佛教僧侣大多独自居住,所以大多自己起伙做饭,又因气候寒冷,基本上不强行遵守佛教戒律中“过午不食”的规定。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