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佛教艺术在榆林窟有何表现?

作者:出处:
分享到:

 
    西夏是党项族建立的一个封建国家,北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西夏占领瓜、沙二州,前后统治近两个世纪。西夏崇奉佛教,在其统治区内的敦煌莫高窟和安西榆林窟,继续兴建洞窟,绘制壁画。

    莫高、榆林二窟现存西夏洞窟七八十个。莫高窟西夏窟大部分是利用原有洞窟重修,榆林窟西夏窟则大多属于新建。特别是榆林窟西夏后期洞窟,保存的壁画十分精美,是西夏佛教艺术的代表作。

    榆林窟西夏早期洞窟,较流行的壁画题材是文殊普贤变和供养人行列,次为西方净土变和说法图。壁画风格接近宋晚期,具有严谨、写实的作风。西夏中期的洞窟数量和壁画题材减少,但壁画艺术上出现了与新疆吐鲁番回鹘族高昌壁画艺术风格相近的作品,如第39窟的儒童本生故事壁画,从人物造型到装饰纹样,都十分类似柏孜克里克石窟壁画。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由于丝路再通,河西与高昌地区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不可分割的关系。

    榆林窟西夏晚期壁画,无论在内容还是技法上,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时,西藏密教传入西夏,榆林窟出现了一些密宗洞窟。如第3窟壁画以大日如来和观音为坛主,第19窟有画“秘密堂”题记,第29窟为中央设坛的密宗洞窟布局,绘有曼荼罗五方佛,是国内现存较早的藏密艺术。第3窟千手千眼观音变中,穿插有打铁、酿酒、耕种、舂米等劳动生产场面,反映了西夏酿造、耕作、冶铁等生产技术水平。文殊普贤变具有新的风格,其山水、界画和人物的造型笔法,显然是受到宋金画风的影响。其中,普贤变中还穿插着“唐僧取经”故事:玄奘合掌礼拜,猴状孙悟空牵驮经白马,同样故事还见于第2、29窟。这是作为绘画形式的这类故事的最早作品。它把传说与经变结合起来,是佛教壁画的新发展。第2窟比较突出的壁画是水月观音,画面较大,描绘观音在岩石上凝神遐思,色调富丽而沉稳,堪称西夏佳作。第29窟壁画则以供养人行列取胜。人物造型具有党项民族特征,衣裙、冠带、发式、甲仗的描述反映了民族风习,更运用多种线描塑造人物形象,在艺术技法上有了新的突破。

    榆林窟西夏佛教壁画,融合了宋画的笔墨构图,辽金的造型纹饰,西藏的密教题材和回鹘的服饰,而又突出了西夏特有的风格。这表明西夏民族是一个善于接受其他民族的优点,善于形成自己文化特性的民族。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