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经》:原始经典

作者:出处:
分享到:

 
    小乘佛教各派均以阿含为宗,《阿含经》中所述佛教的基本教义有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缘起、无常、无我、五蕴、四禅、善恶报应、轮回等。

    北传佛教的四部《阿含经》为《长阿含经》、《中阿含经》、《杂阿含经》、《增一阿含经经》。

    南传佛教的五部《阿含经》为《长部》、《中部》、《相应部》、《增支部》、《小部》。

    《长阿含经》:长篇经论之汇总

    《长阿含经》是原始佛教的基本经典,也是北传佛教四部阿含之一。因为本部阿含所集的各经篇幅较长,因此取名为《长阿含经》。它由后秦的佛陀耶舍、竺佛念译,全经分四分四诵,22卷,共收30部经。

    《长阿含经》的梵本属于法藏部,原本失传,近代曾在中亚发现梵文版本残片。

    历代别出异译的单品约为24种,58卷左右。

    北传佛教的汉译《长阿含经》与南传佛教的汉译《长部》大体相应。《长部》共收集了34种经,其中有四部经的汉译本全都缺失,而《三十二相经》、《念处经》的汉译本则收在《中阿含经》中;南传的《长部》中没有《增一经》、《三聚经》和《世纪经》三经。

    一般认为,北传佛教倾向于把内容相近的经文排在一起,而南传佛教内容的排列则更多地保留了经文先后形成次序的原来面貌。

    《长阿含经》主要内容可分为四部分:

    1.总结和解释佛教的基本教理。

    概括教义的经有《十上经》、《增一经》和《三聚经》等。这些经将教义分门别类,并且按照数字的顺序进行排列。以简单列举为特点,所述教义主要有四谛、八正道、四禅、五蕴、缘起、十二因缘、无常、无我、因果报应、生死轮回等。

    另外,《大缘方便经》着重解释教义的经文,广泛解释十二因缘之深义;《世纪经》则详细解释“此世、他世”,“六道”、“三界”的三种轮回系列,与此类似的还有《清净经》、《自欢喜经》等。

    2.叙述佛陀及其直传弟子们的修道和传教活动。

    《游行经》主要记述佛陀悟道、传教和涅槃的经过;《善生经》则记述佛陀在传教过程中为长者子善生宣讲持家处世、敬事父母等六事。可以看出,佛陀作为宗教导师并不脱离现实,但是在这里已经具有超人的形象。

    3.叙说佛陀本生与历劫等故事,旨在弘扬佛教,劝诫人们皈依三宝。

    这些故事的叙说主要见于《大本缘经》、《转轮圣王修行经》和《典尊经》等。

    4.驳斥外道,即驳斥异教。

    首先,驳斥婆罗门教的种姓制度、祭祀仪式和“梵天至上论”,如在《小缘经》、《阿摩昼经》和《究罗檀头经》等中的内容。

    其次,对印度古代的唯物主义派别——顺世论的批驳,例如《弊宿经》专门斥其无他世、无业报轮回等观点。

    再次,是对耆那教等“苦行灭业论”的批驳,以此显示苦行并不是正道,主要见于《清净经》和《散陀那经》等。

    同时,综述了当时各种宗教哲学派别的六十二种观点。

    最后还列举了当时有代表性的并有较大影响的派别,如“六师外道”,这些内容主要见于《梵动经》、《沙门果经》和《布吒婆楼经》等。

    《中阿含经》:中篇经论之汇总

    《中阿含经》是原始佛教的基本经典,也是北传佛教四部阿含之一。因为在此部阿含中所收集的各个经的篇幅非常适中,故取名为《中阿含经》。

    《中阿含经》是由东晋的僧伽提婆与僧伽罗叉翻译的,共60卷。

    根据传说,昙摩难提在前秦建元二十年(384年)曾经翻译出59卷,早已失传。

    此经为说一切有部所传,原来的经本已不存在,近代曾经在我国新疆地区发现零星梵文残片。

    《中阿含经》共收经222部,分为五诵十八品。

    关于经文的分品,并没有统一的划分标准,大致有如下几种形式:

    1.根据经文所述的主要教义进行分品。如《业相应品》有10部经,主要阐述业报轮回等教义,兼而驳斥耆那教苦行灭业和其他宗教派别的业报学说。

    2.根据经文中出现的主要人物列成专品。如《舍利子相应品》有11部经,其叙事内容都与舍利子有关。

    3.依据说法的形式分品。如《七法品》有10部经,各经都列举了七种比喻来阐发教理。

    4.根据所收集经中的某一部经名作为品名,比如《长寿王品》、《脯利多品》等。

    《中阿含经》里包括三个主要内容:

    1.详细叙述各种修行规定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在达到涅槃解脱过程中的作用,这是此经的重点。

    2.联系当时的社会现实来阐述善恶的因果报应,鼓励在家信徒和俗人都能够止恶行善。

    3.论述四谛、八正道、缘起、十二因缘、四禅、六界、六处、十八意行等小乘佛教教义,阐发了无常、无我和一切皆苦的思想。

    《增一阿含经》:劝化者专习之经

    《增一阿含经》是原始的佛教基本经典,也是北传佛教的四部阿含之一。

    《增一阿含经》是由东晋僧伽提婆所译成的,因为它是按经文法数的顺序来相次编纂的,故取名为增一。

    相传,《增一阿含经》原是由前秦的昙摩难提来诵读出梵本,竺佛念进行释译,由昙嵩笔受,后来经过道安、法和的考正,僧契、僧茂进行助校漏失,尽录偈颂。但是因为译文并不能尽善尽美,所以由僧伽提婆加以修订。

    据《精刻大藏经》目录记载,别译零本现存30种。

    《增一阿含经》与南传佛教的《增支部经典》大体相应,但是后者收经的数量比前者更多。《增一阿含经》原为四分八诵,但现行本除“牧羊品”下标有“第四分别诵”外,各分均不标诵。全经共有52品,472部经。其中的《序品》,是以颂文概叙本经意旨,以及嘱咐流布等事情。

    《增一阿含经》主要记述了佛陀和他的弟子们的事迹,并且阐述了出家僧尼的戒律和对俗人修行的规定,以及论述小乘佛教的主要教义等。

    因为在此经中有“六度”、“三乘”等词句,承认菩萨大乘,这近乎大众部的主张,所以一般认为它是大众部的传本。

    此经的重点在于说施戒涅槃等事及各种因缘故事,所以又被劝化者所专习。

    本经同其他三部《阿含经》一样,都是记载原始佛教教义的重要典籍,在印度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为研究佛教的产生以及当时北印度政治、宗教、哲学等提供了宝贵资料。

    《杂阿含经》:拾遗补阙的经典

    《杂阿含经》是原始佛教基本经典,也是北传佛教四部阿含之一。它是由南朝宋求那跋陀罗翻译。此经原为50卷,缺两卷,后来用《阿育王传》进行补入,所以总共收经1362部。

    因为该经所收集的诸经篇幅都非常短小,而且事多且杂碎,所以取名为杂。玄奘将它译名为《相应阿笈摩》。一般认为该经属于化地部传本,梵文原本现已不存在。

    根据《精刻大藏经目录》记载,现存历代异译本为39种,大部分都是从大部中撮取重要部分进行另外翻译。这些异译本中大多是依据中亚或北印度流行的传本译出,但是各出自何派,尚无定论。

    《杂阿含经》与南传的《相应部经典》大体相应,但后者无论是在内容还是经文编排方面都比前者更具有系统性,所以有人认为此经有些受大乘思想影响的痕迹。

    《长阿含经序》中记载《杂阿含经》有四分十诵,但现存的刻本品目非常不全,而且经文中多有重复,好像是在译出后并没有作出系统整理。

    《大智度论》的卷八十五有“弟子所说佛所说”、“五取蕴六处因缘相应”、“道品”、“结集”等四分之说,与现行刻本大体相同,但顺序略有不同。

    现代佛学家吕澂依据《瑜伽师地论·摄事分》作《杂阿含刊定记》,调整后的四分十诵次第是:

    1.五取蕴六处因缘相应分有六诵,即五取蕴诵、六处诵、缘起诵、食诵、谛诵、界诵。

    2.佛弟子所说佛所说分有二诵,即佛弟子所说诵和佛所说诵。

    3.道品分为念住等诵。

    4.结集分有八众诵。

    《杂阿含经》的主要内容可分为三部分:

    1.联系比丘修习禅定来讲述佛教教义。主张“善摄诸根”,“内寂其心,如实观察”,阐明正确的禅思,并斥责外道的禅观,并且记述修禅的步骤、方法,注意事项及其所要达到的结果等。

    2.论述小乘佛教的基本教义。首先详细解释五蕴、六处、缘起、十二因缘等学说,以阐明无常、苦、空、无我之思想。此外阐述了四谛、四食、八正道、四念处、七觉分、四禅、十八界、因果报应等学说。

    3.向优婆塞、优婆夷弘扬佛法。鼓励他们信奉佛教,皈依三宝,勤修善业。

    皈依三宝

    皈依有皈向、依靠、救度的含义,也就是身心归向之也。

    其中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叫做皈依三宝,也叫做三皈依。

    三宝是佛教的教法和证法的核心。

    佛宝,是指已经成就圆满佛道的一切诸佛。

    法宝,是指诸佛的教法。

    僧宝,是指依照诸佛教法如实去修行的出家沙门。

    三宝是佛法的总纲,所以凡是修学佛法,应该先皈依三宝。

    从佛教的立场来看,皈依三宝非常重要,如果一个人自称是佛教徒,或者已经开始修学佛法,却不愿意皈依三宝,就像是有了人身,却不愿意承认此身是由父母所出,这是十足的大邪见,终究将会堕入到三途恶道中,因此进入佛门与皈依三宝是紧密相连的。

    皈依三宝,必须心诚意正,坚信自身也可以成佛,然后发大誓宏愿,精进修行,这样才能与三宝的精神相和应。

    诵律

    诵律有《八十诵律》与《十诵律》两种。在一些律本中,仅此二律的名字中含有“诵律”二字,它的含义大概是指“法应诵持”和“经由口诵而结集成者”。

    《八十诵律》乃是佛陀入灭后弟子结集三藏时,优婆离在一夏九旬间八十度诵出的律藏,然后该律本传承给五部分派律,各律皆从此律本中衍出,但是该律如今却不再流传。

    在上面所记载的五部律中,其中迦叶遗部律早已失传,所以现在仅存四律,其中的《十诵律》乃是部派佛教说一切有部所传的广律,与《八十诵律》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两者皆出自优婆离。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