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就是“觉者”,“一个觉悟的人”。更直接来说,佛是一个对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有透彻觉悟的人,是一个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人。
佛教认为一切众生都具有佛性,每一个人都有希望修行成佛。佛不是佛祖特定的称呼,而是宇宙间所有觉者的共称。佛不以自己成佛为满足,他要人人成佛,教导大家如何成佛,完成在理智、情感、能力等方面最圆满境地的人格。自利利他二行圆满、勇猛求菩提的菩萨以及佛陀得道地自修证最高果位的罗汉,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成佛,到达彼岸。
佛
佛,全称佛陀、佛驮、浮陀、浮屠、浮图等,意译觉者、知者。觉悟真理者之意。成就具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如实知见一切法之性相等正觉的大圣者。是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
佛是能教化大众的人,所以称之为能人;如阿弥陀佛可以称为安乐能人(安乐世界的能人)。另外有以能人为能仁,能仁即释迦的意译;佛特有的殊胜德性,使得他的身体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此外还具有十力、四无畏以及十八不共法等殊胜的能力。佛有七项殊胜功德超越常人,称为七胜事,或称七种最胜、七种无上。佛的定、智、悲均为最胜者,故称大定、大智、大悲,结合断德、智德、恩德等三德,合称为“大定智悲”。
过去世所出现的佛(过去七佛、燃灯佛等),称为过去佛或古佛。未来将出现于娑婆世界的佛(弥勒佛),则称后世佛或未来佛。早期,佛是指历史上出现佛,即释迦牟尼。后来才有过去七佛的出现,继而有未来佛与弥勒佛的产生。小乘认为现在世不可能二佛相互存在,大乘佛教则认为于现世中有多佛并存。故有以小乘为一佛说,而大乘为多佛说的称谓。
小乘中的大众部认为,其他三千大千世界中,同时有其他诸佛的存在,主张“一界一佛,多界多佛”之说。有些部派则主张多界一佛说;这里的“界”,是指三千大千世界而言。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意译为无量光,或称无量寿佛、弥陀,净土宗的主要信仰对象。以观世音、大势至两大菩萨为胁侍,在极乐净土实践教化、接引众生的伟大悲愿。
阿弥陀佛为西方极乐净土世界的教主,以无尽愿力誓度一切众生,不舍悲愿,以无量光明照独行者,业障重罪皆可消减,凡持其名号者,生前获佛护佑,消除一切灾祸业苦;死后更可化生其极乐净土,得享一切安乐。故又称“接引佛”。
阿弥陀佛原是世自在王佛时的法藏比丘,受到世自在王佛的教化,自愿成就一个尽善尽美的佛国(极乐净土),并要以最善巧的方法来度化众生,发了四十八愿,成就了他成佛的愿望。据说遇到他大慈光的人,能够避免一切痛苦。任何人只要具足信愿行、如法念佛,则一定会得到他的接引,而往生至真至善至美的净土佛国。
阿弥陀佛的悲愿至广,慈心极深,其念佛法门又简单易懂,在中、日等国,信仰弥陀法门的众生为数不少。“家有阿弥陀、户户观世音”的谚语,形象地说明了弥陀信仰。
五方佛
五方佛代表着五种智慧,各住一方,依愿修行,最终修成菩提正果,并称为五智如来。
佛教认为,修行者仅依靠念诵咒语和观想曼荼罗,不能达到即身成佛的境界,还需五佛禅定代表的五种智慧,方能成佛。
1.中央大日如来(毗卢遮那佛):如来部族,手印为觉胜,坐骑为狮子,白色的皮肤,代表清净人的痴心之毒,将色蕴转为法界体性智慧,三昧耶形为法轮佛塔。为释迦牟尼佛的法身。
2.东方阿*(外门,内众)如来(不动佛):部族为金刚,手印为触地,坐骑为象,青色的皮肤,代表清净人的瞋恨心之毒,将识蕴转为大圆镜智慧。三昧耶形为金刚杵。
3.南方宝生佛:部族为宝,手印为与愿,坐骑为马,金黄色的皮肤,代表清净人的傲慢心之毒,将受蕴转为平等性智慧,三昧耶形为宝。
4.西方阿弥陀佛(无量寿佛):部族为莲华,手印为禅定,坐骑为孔雀,赤色的皮肤,代表清净人的贪婪心之毒,将想蕴转为妙观察智慧,三昧耶形为莲花。
5.北方不空成就佛:部族为羯魔,手印为施无畏,坐骑为金翅鸟,绿色的皮肤,代表清净人的嫉妒心之毒,将行蕴转为成所作智慧,三昧耶形为羯魔。
三十五佛
三十五佛是指常住十方一切世界的三十五佛。《决定毗尼经》记载,犯了五无间业的人,应在三十五佛面前至心忏悔,方能去除罪孽。
据《大宝积经》卷九十“优婆离会”,《决定毗尼经》记载,三十五佛分别是:释迦牟尼佛、金刚不坏佛、宝光佛、龙尊王佛、精进军佛、精进喜佛、宝火佛、宝月光佛、现无愚佛、宝月佛、无垢佛、离垢佛、勇施佛、清净佛、清净施佛、娑留那佛、水天佛、坚德佛、旃檀功德佛、无量掬光佛、光德佛、无忧德佛、那罗延佛、功德华佛、莲华光游戏神通佛、财功德佛、德念佛、善名称功德佛、红炎幢王佛、善游步功德佛、斗战胜佛、善游步佛、周匝庄严功德佛、宝华游步佛、宝莲华善住娑罗树王佛。
三十五佛在成佛之前行的是菩萨行,普发大愿。成佛后,对众生的利益也不相同;一个人如果有了恶业,要有追悔心,针对恶业而至心忏悔,清净前世无边的恶业。
菩萨
菩萨是菩提萨埵的简称,意译作道众生、觉有情、大觉有情、道心众生,即求道求大觉的人、求道的大心人。菩提是觉、智、道之意;萨埵为众生、有情之意。与声闻、缘觉合称“三乘”,十界之一。指以智上求无上菩提,以悲下化众生,修诸波罗蜜行,于未来成就佛果的修行者,即自利利他二行圆满、勇猛求菩提者。
菩萨有多种分类,除依悟解的浅深而有不同的菩萨阶位外,《菩萨地持经》卷八(菩萨功德品)举出的菩萨有十种,即种性、入、未净、净、未熟、熟、未定、定、一生、最后身。其中,未得净心,称为种性;发心修学,称为人;已入而未达净心地,称为未净;入净心地,称为净;净者未入毕竟地,称为未熟;入毕竟地,称为熟;熟者未入定地,称为未定;已入定地,则称为定;又熟有二种:①一生,乃次第得无上菩提。②最后身,乃此生得无上菩提。此外复分在家与出家、稗跋致(退转)与阿鞞跋致(不退)、生身(未断烦恼者)与法身(断烦恼、得六神通者)、生死肉身与法性生身、大力与新发心、顿悟与渐悟、智增与悲增等。
智菩萨所修的行,称作菩萨行。有关菩萨的一切法则仪式,称为菩萨法式。以达到佛果为目的教义,称为菩萨乘;经典称菩萨藏。经典常记载的菩萨名,有弥勒、文殊、观世音、大势至等。大乘僧侣或居士,也有被尊为菩萨的,如印度大乘佛教学者龙树、世亲等被尊为菩萨;在我国,竺法护被尊为敦煌菩萨,道安为印手菩萨;在日本,也有高僧由朝廷赐封菩萨号者。
弥勒菩萨
弥勒菩萨,梵名音译弥帝礼菩萨,意译慈氏菩萨。经典中常称他为“阿逸多”(如《弥勒上生经》、《法华经·随喜功德品》)。
弥勒原为释迦牟尼佛座下大弟子之一。他将继迦牟尼佛之后,在阎浮提世界成佛,所以习俗相沿称为弥勒佛。弥勒菩萨现居兜率天,尽其一生之后,将到人间继释迦之后成佛,所以又称为“一生补处菩萨”。
据佛典记载,弥勒菩萨现在兜率天的内院弘法,教化天众。兜率天上有五百亿天子,各以天福力,造作宫殿,发愿布施弥勒菩萨,使兜率天成为殊胜的国土。依释迦牟尼佛的开示,众生如果愿意随从弥勒菩萨受教求法,则可发愿往生兜率天。
中国一些寺庙里供奉的笑口常开胖弥勒佛像,则为五代时名为契此的和尚(布袋和尚),因传说是弥勒的化身,故后人塑像作为弥勒供奉。弥勒信仰在古代中国民间有广泛的影响;分上生信仰和下生信仰两支,以“作乐”和学识广博著称。
观世音菩萨
在大乘佛教信仰圈中,最为人所知的菩萨,是以慈悲救济众生为本愿的观世音菩萨。别称救世菩萨、莲华手菩萨、圆通大士。四大菩萨之一,与大势至菩萨同为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胁侍,世称“西方三圣”。凡遇难众生诵念其名号,菩萨即时听到声音前往拯救,故称观世音菩萨。又因为其于理事无碍之境,观达自在,也称观自在菩萨。
观世音除了本体——圣观音(或正观音)之外,另外还有千手千眼、十一面、准胝、如意轮、不空罥索、青颈、香王等观音。其他,有救世观音、救苦观音、九面观音、百济观音、梦违观音、船中涌现观音等。在这些观音之中,有不少是存在于后世我国及日本等所兴起的民间信仰,其形像及名称也随作者的意愿而没有经典上的依据,但这些菩萨形像一概以莲花为持物。
因为观音信仰的兴盛,为观音造像的风气大为盛行,尤其是北魏以后,更为盛行,今天的大同、龙门、驼山等遗留的作品很多。隋唐以后,随着密教的传入,大多塑造十一面、千手、如意轮的形像。另外,由于信仰的发展,继而有蛤蜊、马郎妇、水月、鱼篮等观音像开始流行。
在大乘菩萨中,慈悲为怀的观世音与智慧之文殊、愿行之普贤,同是最著名的菩萨,广受欢迎。其中,观音的信仰最为普及,广泛传播于印度、日本、东南亚等地区,因此有关观音的信仰故事也非常多。
在西藏,观世音信仰也十分盛行。每一代的达赖喇嘛都被视为是观世音的化身,观世音的根本真言六字大明咒至今仍广泛流行于该地区。
关于观音菩萨的形像,究竟是男是女,一般人难免有这样的疑问。唐代以前的观音,大多是男性的形象。然而观音菩萨的特殊表德,是大慈大悲。从这个意义上说,他的应化,一方面是内在的悲心激发;一方面是那一类的有情苦痛多,菩萨的现身应化就多。观世音在人类中的应化,现女身的较多,这是有两层意义的:①女性的苦难,从古代以来,一直多过于男人。②女性内心的特性,是慈忍柔和。表现在日常行为中,即是爱。由于女性内在具有母亲的特性,故以慈悲为特征的观世音菩萨,逐渐多以女性形象出现。
唐宋以来,观音的塑像为女性形象,是有其意义与根据的。沿海地区的人们在航海生活当中经常遇到危险,最需要慈悲菩萨的保佑,所以,观音在沿海地区,如我国的江、浙、闽、粤、台湾以及东南亚国家,信仰最为广泛。观音菩萨的道场,即我国的普陀山,也在东海当中。
三十三观音
三十三观音流行于我国、日本民间,是菩萨本身不同形貌,而不是密宗的变化形相,只以姿态、场景与所持法器区别。杨柳观音:右手持莲,左手放掌于胸前或拿净瓶;龙头观音:乘龙头在云端,教化天龙的化身;持经观音:坐岩石上,右手持经,左手置膝;圆光观音:在圆光火焰中,合掌坐于岩石上;游戏观音:乘坐五彩云,左手置偏脐处,作游戏相;白衣观音:着白衣,手结定印,跏趺坐于软草石头上;莲卧观音:合掌,坐于莲池中莲花座上;泷见观音:又名飞瀑观音,倚于崖上观瀑布;施乐观音:右手掌颊,倚于膝上,左手插腰;鱼篮观音:手提装鱼的篮子,亦有乘坐大鱼背;德王观音:趺坐岩石上,右手持绿叶一枝,左手置膝上;水月观音:在月光下乘莲花舟于海上;一叶观音:乘一片莲花,漂荡水面;青颈观音:坐在断崖边,右膝立起,右手放右膝上,左手扶崖壁;威德观音:右手着地,左手持莲花,在岩上观水;延命观音:倚于水岸岩边,能除诸毒害寿命之物;众宝观音:右手着地,右足伸展,左手置于立着的膝上;岩户观音:端坐于岩石洞窟内;能静观音:伫立海边岩石上,作寂静相;阿耨观音:左膝倚在岩石上,两手相交,远眺海面;阿摩提观音:即无畏观音,左膝倚于岩上,二手置于膝上;叶衣观音:坐于有草的岩上;琉璃观音:别于高王观音,乘一叶莲花瓣,轻飘于水面;多罗尊观音:又称为救度母,直立乘于云上;蛤蜊观音:相传唐太宗食蛤蜊,刨而不开,焚香祈求,忽然蛤蜊变为菩萨;六时观音:右手持经箧的立像;普慈观音:双手隐于法衣垂于前方,立于山岳之上;马郎妇观音:观音化身美丽女子劝大家学佛,以手提鱼篮为主;合掌观音:立于莲台,虚心合掌势;一如观音:坐于云上之莲花座,有降伏雷电之姿;不二观音:乘坐浮于水面的莲叶;持莲观音:乘莲叶,两手持莲蓊,显现童男童女之体;洒水观音:右手持瓶做水之相者。
在三十三观音当中,只有白衣、青颈、多罗尊、叶衣、阿摩提五观音在经典有记载外,其余为我国唐代以后民间流传信奉的观音形象。
文殊菩萨
文殊菩萨,旧称文殊师利,古译妙德、妙吉祥、妙首,是我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文殊菩萨是佛陀释迦牟尼的左胁侍,释迦牟尼的大弟子。与释迦牟尼、普贤菩萨合称为“华严三圣”。文殊菩萨智能、辩才第一,是象征佛陀智能的菩萨,称“大智”。文殊菩萨的坐骑乌狮子是表示智慧犹如狮吼能降伏一切烦恼。
关于文殊菩萨的净土,据经典记载:“文殊菩萨自往昔那由他阿僧祇劫以来,发十八种大愿,严净佛国,当来成佛,称为普现如来,其佛土在南方,号离尘垢心世界、无垢世界、清净无垢宝置世界。”华严宗称东方清凉山为文殊菩萨的住所,而以我国山西五台山(清凉寺)为其道场。
而在密教胎藏曼荼罗中台八叶的院中,文殊菩萨的相貌呈金色童子形,头有五髻,左手捧青莲花,上立五股杵,右手持梵箧。密号吉祥金刚、般若金刚,三昧耶形为青莲花上金刚杵。根据其真言字数的不同,有一字文殊、五字文殊、六字文殊、八字文殊等区别。
在印度、西域等地,关于文殊菩萨的信仰的记载很少。我国自东晋以来,崇信文殊的风气日渐兴盛。现今敦煌千佛洞中存有文殊维摩变、文殊普贤像、千臂千钵文殊师利等的壁画以及绢本画。
大势至菩萨
大势至菩萨是净土信仰中的重要菩萨,译作摩诃那钵、大精进。阿弥陀三尊之一,与观世音菩萨同为阿弥陀佛的胁侍。相对于观音的慈悲,大势至菩萨则象征着智慧。
大势至菩萨与观音菩萨一同摄护众生,被视为得往生极乐世界的菩萨而广受信仰。在弥陀成佛以前,大势至菩萨曾与观世音菩萨共同为弥陀的侍者。在未来世,在观世音菩萨之后而成佛,称善住功德宝王佛。
据《楞严经》记载,大势至菩萨在因地所修的是念佛三昧,因此,他以念佛法门教导众生。以为“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因此,他开示的法门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这种法门,是我国净土行者的重要准则。
《十往生阿弥陀佛国经》记载:“若有众生念阿弥陀佛,发愿往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即遣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等二十五菩萨随时随地拥护行者。而密教的《七佛八菩萨神咒经》与《药师本愿经》,则将其列为八大菩萨之一。
关于大势至菩萨的形像,据《观无量寿经》记载:“此菩萨身量大小亦如观世音……天冠有五百宝莲华……顶上肉髻如钵头摩华,于肉髻上有一宝瓶,盛诸光明,普现佛事。余诸身相如观世音等无有异。”
贤护菩萨
贤护菩萨,八大菩萨之一、十六大菩萨之一,为在家菩萨,音译作跋捺罗波罗菩萨、跋陀波罗菩萨,又称贤护长者、贤护胜上童真、贤守菩萨等。在《摩诃般若波罗密经》与《无量寿经》的听闻众当中,都列贤护菩萨在首位。据《大宝积经》卷一〇九载,贤护菩萨是一个富商的儿子,他所受的诸乐、果报,是忉利帝释天王所达不到的。据《八吉祥神咒经》载,若有急疾,呼贤护等八人名字,即得解脱。命终时,此八人飞往迎之。又据《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五所载,跋陀婆罗入浴室而悟水因,证得无所有,基于此说,禅宗遂于浴室安置贤护尊者。
在密教中,贤护菩萨是贤劫十六尊之一,位于金刚界曼荼罗羯磨会等轮坛外西方第二位。密号巧护金刚、离垢金刚。三摩耶形为贤瓶。他形象为全身呈红色的女人形象,左手握拳安放在膝上,右手捧持贤瓶坐在莲花上。女人形态代表定德,红色代表慈悲,贤瓶代表护持众生清净的智水。以此来显示贤护菩萨大定、悲、智的三德。贤护菩萨因善护众生的佛知见,也称巧护金刚。
地藏菩萨
地藏菩萨,音译作乞叉底檗婆。地,是住处的含义;藏,具有秘密、包容、含育等含义。意即受到释尊的嘱咐,在释尊圆寂后至弥勒菩萨成道间的无佛时代,誓言度尽六道众生始愿成佛的菩萨。关于地藏菩萨的名义,《地藏十轮经》卷一载:“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秘藏”,故称地藏。地藏菩萨为四大菩萨之一。
地藏菩萨以悲愿力救度一切众生,尤其对地狱中的罪苦众生特别悲恸,而有现阎罗王身、地狱身等广为罪苦众生说法,以教化救度终生。我国民间信仰中,地狱思想受《地藏菩萨本愿经》的影响很深,把地藏菩萨作为地狱的最高主宰,称他为幽冥教主,管辖十殿阎王。
我国佛教相传其应化说法的道场在安徽省九华山。据《宋高僧传》卷二十等载,地藏菩萨为新罗国王族,姓金,名乔觉,出家后在唐玄宗时期来到我国,在九华山修道,居住了数十年,金乔觉去世后,葬于神光岭的月身宝殿,俗称“肉身塔”。九华山的肉身殿,相传为地藏菩萨成道处。
在中国佛教寺院中,地藏菩萨形象很有特点,一般菩萨现头戴宝冠、身披天衣、璎珞装饰的天人相;而地藏菩萨则多现光头或是头戴毗卢冠、身披袈裟的出家僧人的相貌。他一手持锡杖,一手持莲花,或是手持幡幢、宝珠等。
普贤菩萨
普贤菩萨,汉译有普贤、遍吉等名,为诸佛大愿的实践者,菩萨愿行的代表。在娑婆世界,他与文殊菩萨一起作为释迦牟尼的两大胁侍。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
普贤菩萨是大乘佛教中行愿的象征,曾经在过去无量劫中,行菩萨行、求一切智,修集了菩萨救护众生的无边行愿。因此,他也是大乘佛教徒在实践菩萨道时的行为典范。
普贤菩萨劝人广修十大行愿,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随喜功德、请转法轮、请佛住世、常随佛学、恒顺众生、普皆回向。普贤菩萨以此十愿为众生成就如来功德的主要法门。
依据大乘佛教的排列法,文殊菩萨驾狮子侍在释尊的左侧,普贤菩萨则乘白象侍在右侧。文殊象征智、慧、证三德,普贤则显示理、定、行三德。在修行上,文殊重在一切般若,而普贤则重在一切三昧。两位菩萨德行的配合,象征着大乘精神最究竟的完成。
我国四川省的峨眉山,相传为普贤菩萨应化的道场,是我国普贤信仰的中心所在。
罗汉
罗汉,阿罗汉的简称,为声闻四果之一、如来十号之一,意译上有三层解释:一说可以帮人除去生活中一切烦恼;二说可以接受天地间人天供养;三说可以帮人不再受轮回之苦。即杀贼、应供、无生,是佛陀得道弟子修证最高的果位。该果位通用于大、小二乘,然而一般用作狭义的解释,专指小乘佛教中所得的最高果位。若从广义而言,则泛指大、小乘佛教中的最高果位。
杀贼、不生、应供三义,称阿罗汉三义,为自古以来最常见的说法。即:①杀贼,贼,指见、思之惑。阿罗汉能断除三界见、思之惑,故称杀贼。②不生,即无生。阿罗汉证人涅槃,而不复受生于三界中,故称不生。③应供,阿罗汉得漏尽,断除一切烦恼,应受人天之供养,故称应供。
另外,就罗汉的种类而言,声闻四果中的阿罗汉,依据其根性利钝之差别,可分为六种:①退法阿罗汉,又作退相阿罗汉,指遭遇小恶缘即容易退失所得之果位者。②思法阿罗汉,又作死相阿罗汉,指由于忧惧退失果位而思自害者。③护法阿罗汉,又作守相阿罗汉,指能守护而不致退失果位者。④安住法阿罗汉,又作住相阿罗汉,指不退亦不进,而安住于果位者。⑤堪达法阿罗汉,又作可进相阿罗汉,指能迅速精进,而达于不动法者。⑥不动法阿罗汉,又作不坏相阿罗汉,指永不退失所得之法者。
上述阿罗汉当中,前五种为钝根者,所以得时解脱或时爱心解脱,而后者属利根者,所以得不时解脱或不动心解脱。概括起来说,如果能遇善因缘而得到入定的解脱,称为时解脱;随时可入定,而无须等待某种特定因缘的解脱,称为不时解脱。另外,善护自己所得的阿罗汉果,并解脱烦恼者,称为时爱心解脱;不再由于烦恼而退失果位的解脱者,称为不动心解脱。
十八罗汉
十八罗汉(罗汉即阿罗汉,又称十八尊者)是指佛教传说中十八位永住世间,护持正法的阿罗汉。十八罗汉原来只有十六罗汉,都是释迦牟尼的弟子,均是历史人物。十六罗汉主要流行于唐代,唐代末期,开始出现十八罗汉,到宋代时,已经盛行十八罗汉了。十八罗汉的出现,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十八的传统偏好有关。
据经典记载,有十六位佛的弟子受了佛的嘱咐,不入涅槃。2世纪时师子国(今斯里兰卡)庆友尊者作的《法住记》中,记载有十六阿罗汉的名字和他们所住的地区。这部书在玄奘法师译出之后,十六罗汉开始受到我国佛教徒的尊敬。
一般寺院供奉的十八尊罗汉有:降龙、伏虎、笑狮、骑象、坐鹿、布袋、芭蕉、长眉、欢喜、沉思、过江、探手、托塔、挖耳、看门、开心、举钵、静坐。
十大弟子
释迦十位主要弟子,也称释迦十大弟子,又名释迦十圣,或十弟子。
1.舍利弗(舍利子):有智慧第一之称。
2.目犍连(目连):有神通第一之称。
3.摩诃迦叶:修十二头陀行,能堪苦行,有头陀第一之称。又称付法藏第一祖。
4.须菩提:恒好空定,能分别空义,有解空第一之称。常出现在讲说空理的大乘经典中。
5.富楼那:善于弘法,分别义理,有说法第一之称。
6.迦旃延:能分别深义,敷演教法,有论议第一之称。
7.阿那律:因得天眼,能见十方世界,有天眼第一之称。
8.优婆离:奉持戒律无所触犯,有持戒第一之称。佛入灭后,第一结集时,负责编纂戒律。
9.罗睺罗:释尊之子。不毁禁戒,诵读不懈,有密行第一之称。于释尊返乡时出家,为僧团沙弥之鼻祖。
10.阿难陀:知时明物,多闻不忘,有多闻第一之称。
天龙八部
天龙八部,又称八部众,指天神、睺龙、蛇等护持佛法的八种守护神,即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
1.天是指“神”,包括著名的护法二十诸天中的大梵天、帝释天、四大天王、韦驮等。在佛教中,天神的地位并非至高无上,只不过比人能享受到更大、更长久的福报而已。帝释是众天神的领袖。
2.龙,与我国传说中的“龙”很相似,不过没有脚。佛经中有五龙王、七龙王、八龙王等名称,古印度人对龙很是尊敬,认为水中主物以龙的力气最大,因此对德行崇高的人尊称为“龙象”,如“西来龙”,是指从西方来的高僧。
3.夜叉,是佛经中的一种鬼神,本义是能吃鬼的神,又有敏捷、勇健、轻灵、秘密等意思。
4.乾闼婆又称为“香神”,是一种不吃酒肉、只寻香气作为滋养的神,是服侍帝释天的、专管演唱俗乐的乐神之一,身上发出浓烈的香气。
5.阿修罗,这种神道非常特别,男的极丑陋,而女的极美丽。阿修罗王常常率部和帝释天战斗,因为阿修罗有美女而无美好食物,帝释天有美食而无美女,互相妒忌抢夺,每有恶战,总是打得天翻地覆。世常称惨遭轰炸、尸横遍地的大战场为“修罗场”,就是由此而来。
6.迦楼罗,是指“金翅鸟神”。这是一种大鸟,翅有种种庄严宝色,头上有一个大瘤,是如意珠,此鸟鸣声悲苦,以龙为食。
7.紧那罗,是歌神,是专门演奏法乐的音乐家。他的形状和人一样,但头上生一只角,所以称为“人非人”,善于歌舞,是帝释的乐神。
8.摩睺罗伽,是大蟒神,人身而蛇头。
伽蓝神
伽蓝神为守护伽蓝之神,又称守伽蓝神、护伽蓝神、护僧伽蓝神或寺神,是佛教寺院中的护法神。佛典记载有美音、梵音、雷音、师子等十八神护伽蓝。
据《七佛八菩萨大陀罗尼神咒经》卷四记载,护僧伽蓝神有十八人:美音、梵音、天鼓、巧妙、叹妙、广妙、雷音、师子音、妙美、梵响、人音、佛奴、叹德、广目、妙眼、彻听、彻视、遍观。《敕修百丈清规》卷七(《节腊章》)记载:“上来念诵功德,回向当山土地列位护伽蓝神合堂真宰。”宋道诚《释氏要览》卷下载:“中国僧寺立鬼庙,次立伽蓝神庙。”可见唐、宋代的禅宗已经有奉祀伽蓝神的风俗了。
此外,中国佛教界也有以关帝(关羽)称为伽蓝神的。相传隋代天台宗创始者智者大师曾在荆州玉泉山入定,定中遇见关帝显灵,率领鬼神眷属现出种种可怖景象,以此来扰乱智者。经过智者大师的度化之后,关帝向智者求授五戒,成为正式的佛弟子,并且誓愿作为佛教的护法。从这以后,这位千余年来受人敬重的英雄人物,成为佛教寺院的护法神。
阎罗王
阎罗王,简称阎罗、阎逻、焰罗、剡王、阎王。
阎王原来是古印度神话中管理阴间的天王,印度现存最古老的诗集《梨俱吠陀》中已经有关于阎王的传说。而阎王观念的形成可能要更早,来源也不止一个,实际上阎王在古印度有很多版本不同的传说。佛教沿用这一说法,把阎王作为管理地狱的魔王。《问地狱经》记载:阎王从前是毗沙国的国王,在与维陀始生王的战争中因兵力不敌而立誓,愿做地狱之主。他与手下的十八大臣率领所属百万众共同立誓,共治地狱罪人。
中国古代原本没有关于阎王的观念,佛教从古印度传入后,阎王作为地狱主神的信仰才开始在中国流行开来。汉语“阎王”是从梵语中音译过来的词汇,本意是“捆绑”,具体意思是捆绑有罪的人。
阎王的信仰传入中国后,与中国本土道教的信仰系统相互影响,演变出具有汉地风格的阎王观念——十殿阎罗。
不动明王
不动尊菩萨,佛教界称为不动明王,又称不动使者。不动指慈悲心坚固,无可撼动;明是指智慧的光明;王指驾驭一切现象者。
依照密教三轮身的分类而总判,不动明王为一切诸佛教令轮身,又称诸明王之王,五大明王主尊。金刚胎藏两部分别其德,五方佛,各有三轮身。中央毗如遮那佛为自性轮身,金刚般若蜜多菩萨为正身,不动明王为教令轮身,所以不动明王是奉大日如来教令,示现忿怒形降伏一切恶魔之大威势明王。
不动明王的誓愿为“见我身者发菩提心,闻我名者断恶修善,闻我法者得大智能,知我心者即身成佛”。
不动明王为佛教密宗八大明王首座,在遇到任何困难的时候,均能扫除障难,并不为动摇。不动明王面相为忿怒像,使侵扰众生的邪魔畏惧而远离,使众生在修行路上不动摇善念菩提心。
不动尊菩萨是理性的象征,能够默默保护众生,使众生在人生的道路上知错知过,把握人生的每一次机遇,很好地利用自身智慧,应付各种困境,事业有成,家庭幸福,吉祥如意。
白度母
白度母,为藏传佛教密宗的本尊之一,长寿三尊之一。三长寿佛即无量寿佛、白度母、尊胜佛母。
白度母形象优美生动,慈眉善目,面容安详。相传白度母是观世音菩萨左眼眼泪所化成,因为白度母面、手、脚共有七目,又称七眼佛母。她身穿五色天衣绸裙,耳珰、手钏、指环、臂圈、脚镯具全,全身花鬘庄严,双足金刚跏趺坐安住在莲花月轮上。一般在头部和身后有圆形光环。
白度母性格温柔善良,非常聪明,没有秘密能瞒得过她。修持白度母佛法,能消除病因灾劫,能增长寿命、福慧,斩断轮回之根,免除魔障瘟疫,有所求而没有不如愿的。
大梵天
大梵天,又称大梵天王、梵王,是色界初禅天之主,与侍从梵辅天、部属梵众天,合称为“色界初禅三天”。
大梵天在印度婆罗门教中,是世界的造物主,也是婆罗门教最推崇的主神。在佛教,被称作是佛教的护法神。据《大集经》所载,过去世诸佛曾经将守护四天下的使命,交付给大梵天与帝释天。此外,《大悲经》也记载,在释尊即将入涅槃时,曾经摧破大梵天的邪见,而使他成为佛弟子。释尊也将三千大千世界守护佛法的重任交付给大梵天。因此,在佛教典籍里,大梵天与帝释天,是护持佛法与镇国利民的两位重要天神。
从佛教的“三界”世界观来看,帝释天生活在欲界,而大梵天则在色界。色界诸天的生活,与欲界有显著的不同,他们没有淫欲与食欲,但具有净妙形质,都处在禅定境界当中。
关于大梵天的形象,各地佛教界绘制的不尽相同。比较常见的是四面四臂形,各面又有三目。右边二手臂,各持有莲花与数珠,左边二手臂,一手执军持、一手作“唵”字印。
阿修罗
阿修罗,又名阿须伦、阿苏罗、阿素罗、阿素洛,意译作不端正、非善戏、非天等,为六道之一、十界之一。最初为善神,后又转为恶神之名。
阿修罗原来是印度最古老的恶神之一,与帝释天率领的天族对抗。在佛教里,则与乾闼婆、紧那罗等同为天龙八部众,守护释尊。与地狱、饿鬼、畜生、人、天形成六道世界,常与天族战斗。
经典中有关阿修罗的故事很多,依《增一阿含经经》卷三(《阿须伦品》)记载:“阿须伦之形广长八万四千由旬,口纵广千由旬,或化作十六万八千由旬之身,往日月之前。当时之日月王见之而心怀恐怖,遂失去光明。因此,印度人相信,有日月蚀即是阿修罗犯日月的结果。”
有关阿修罗的业因,《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则列举十种能令众生得阿修罗报之业因:①身行微恶;②口行微恶;③意行微恶;④起*(左忄右乔)慢;⑤起我慢;⑥起增上慢;⑦起大慢;⑧起邪慢;⑨起慢慢;⑩回诸善根向修罗趣。
至于阿修罗所受的业报,《正法念处经》卷十八说有二种:①鬼道所摄,即魔身饿鬼,有神通力;②畜生所摄,这种阿修罗住在大海底须弥山侧。
关于阿修罗的形象:敦煌莫高窟之第二四九窟(6世纪,西魏),绘有双足叉开,立于大海之中的四臂像,后面有两只手向上伸直,掌上托着日月;另外的两只手,左手放在胸前,右手放在腹前,上半身赤裸,全身为红色。
佛陀舍利
佛陀舍利是指佛陀火化后的遗物,骨舍利、发舍利、肉舍利。据《金光明经》卷四(《舍身品》)记载:“舍利者,是戒、定、慧之所熏修,甚难可得,最上福田。”“是舍利者,即是无量六波罗蜜功德所重。”因为象证着“遗教不灭”,并具有灵验性,佛陀舍利就成为佛门传世的圣物。
据唐道世所著《法苑珠林》的记载,阿育王塔在我国有十九所,它们分别是:西晋会稽鄮县塔、东晋金陵长干塔、后赵青州东城塔、姚秦河东蒲坂塔、周岐州岐山南塔(即法门寺塔)、周瓜州城东古塔、周沙州城内大乘寺塔、周洛州故都西塔、周凉州姑藏故塔、周甘州删丹县故塔、周晋州霍山南塔、齐代州城东古塔、隋益州福感恩寺塔、隋怀州妙乐寺塔、隋并州净明寺塔、隋并州榆社县塔、隋魏州临黄县塔。
燃灯佛
燃灯佛又称定光如来、锭光如来。因为其出生时身边一切光明如灯,称为锭光佛。传说释迦牟尼过去世曾以五茎莲花供养燃灯佛而受记,将在九十一劫后的贤劫成佛。
许多经论中以燃灯佛为中心讲述前后出现的其他佛。如《无量寿经》记载:过去久远劫,锭光如来出世,教化众生,其后历经十劫,依次出现五十三佛。最后之世自在如来时,有法藏比丘修因行而成道者即为阿弥陀如来;《大悲经》卷三(《殖善根品》)记载:此如来以后,有莲华上佛乃至过去七佛等,总有十四佛出世:《大毗婆沙论》卷一七八记述:释尊于第三阿僧祇劫曾遇七万七千佛,其中的首位佛为燃灯佛。
大慈大悲
大慈大悲指佛、菩萨济度一切众生的大慈悲心而言,菩萨有广大无边之慈悲。慈悲二字,本就含有“摄受众生,拔苦与乐”之义,佛、菩萨住于利他之心,拔除众生无边之苦,而予以众生喜乐。佛更以无缘之大悲心而度化众生,所以“大慈大悲”一般多用于佛之慈悲。《大智度论》卷二十七以“大慈”为“与一切众生乐”,以“大悲”为“拔一切众生苦”。
《观无量寿经》记载:“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
四天王
四大天王是在欲界护持佛法的四位天王。分别指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又称四大天王、护世四天王、护世天。是六欲天“四大王众天”的天主。居住在须弥山腰四方。率领部属守护佛土、护持佛法。四天王一般多是忿怒相貌,身穿甲胄防护,手执宝剑、*(左钅右牟)等武器,脚踏邪鬼,为武神造形。他们分别是持国天王、增长天王、广目天王、多闻天王,以四天王为本尊的息灾法门,即所谓四天王法。
六字大明咒
六字大明咒是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咒,象征着一切菩萨的慈悲与加持。念诵本真言即特别启请大悲观世音菩萨的加持。六字大明咒是“唵啊吽”三字的扩展,其内涵异常丰富、奥妙无穷、至高无上,蕴藏了宇宙中的大能力、大智慧、大慈悲。此真言是观世音菩萨的微妙本心。
经常持诵六字大明咒,可以消除病苦、刑罚、非时死之恐惧,寿命增加,财富充盈。所以在藏区经常可以看到人们手摇转经筒,口诵“六字真言”的情景。
六观音
六观音是指化导六道众生的六种观音:
1.大悲观音:主破地狱道三障。此道苦重,故用大悲。
2.大慈观音:主破饿鬼道三障。此道饥渴,故用大慈。
3.师子无畏观音:主破畜生道三障。此道兽王威猛,故用无畏。
4.大光普照观音:主破阿修罗道三障。此道多猜忌嫉疑,故用普照。
5.天人丈夫观音:主破人道三障。谓人道有事理,事伏*(左忄右乔)慢,故称天人,理则见佛性,称丈夫。
6.大梵深远观音:主破天道三障。谓梵是天主标,主得臣也。
密教的六观音是千手观音、圣观音、马头观音、十一面观音、准提观音、如意轮观音。
五百罗汉
五百罗汉,五百位阿罗汉的简称。经论中常见的五百阿罗汉、五百比丘、五百上首。指已证得无学果的五百声闻。有关五百罗汉的本生、因缘、授记等事,在《佛五百弟子自说本起经》、《法华经》(《五百弟子授记品》)等经典中都有记载。
佛灭度后,大迦叶曾与五百罗汉在王舍城结集法藏。相传在阿育王时,有五百罗汉僧与五百凡夫僧齐集合诵佛法。迦腻色迦王时的第四结集,也有五百罗汉结集以造《大毗婆沙论》。
佛经中都没有记载五百罗汉的名号,“五百”只是说明数量多而已。在佛教中,罗汉所证的果位仅次于佛和菩萨,地位也比他们低,他们住的地方只能叫“堂”而不能叫做“殿”。另外,由于罗汉的修行非常好,所以是“金身”。
普贤十愿
1.礼敬诸佛:指生恭敬心,遍于身口,进行礼拜。
2.称赞如来:称赞如来相,以身业礼,以口业赞,以意业敬,供养如来。
3.广修供养:普贤菩萨对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悉皆供养。
4.忏侮业障:人由身、口、意而造十恶,招致六道轮回之苦。
5.随喜功德:一者世间有漏功德;二者出世间无漏功德。对这两种功德,有力的则助力,无力的则赞叹,随喜而修,切不可妒嫉诽谤。
6.请转法轮:释迦已灭,弥勒未生,请大法师代佛说法,即转法轮。
7.请佛住世:众生心净,见佛常住,众生心垢,见佛涅槃,若人念念在佛,即时时请佛住世。
8.常随佛学:时时以佛为学习的榜样,对佛的教法要依教奉行。
9.恒顺众生:以大悲心,平等饶益一切众生。
10.普皆回向:菩萨作一切功德,都是为了一切众生。
韦驮
韦驮是佛教的守护神,又称为驮天、违陀天。在中国寺院中通常将之安置在天王大殿弥勒菩萨之后,面对着释迦牟尼佛像。传说佛涅槃时,有一捷疾鬼盗取佛牙一双时,韦驮急追取还,故为护法神将,世称“韦驮菩萨”。
韦驮形像一般是童子面,身披甲胄,手持金刚杵;是“二十诸天”中第十二天;为南方增长天王手下八将之一,也是四天王三十二将中的首将;是僧团、寺院及斋供之最著名的护法神。他对东、西、南三洲的佛法护持最力。
佛学界以为,韦驮原为印度婆罗门教的神,为湿婆或阿耆尼之子,后为佛教所吸收,与摩醯首罗等共为佛教守护神。与唐宋以来我国所传的韦琨将军,并非同为一神。在后世,我国佛教徒渐将印度的韦驮天与道宣梦感的韦将军混而为一,形成了国人所传的韦驮菩萨。
大自在天
大自在天是梵文的意译,又称自在天、自在天王。他住在色界之顶,是三千大千世界之主,在三千界当中得到大自在,故称“大自在天”。在佛典中被称为“自在天外道”或“涂灰外道”等。是佛教的守护神,在色界之顶。
大自在天在印度教神话中的原型为湿婆。湿婆是毁灭之神,又是苦行与舞蹈之神。他有极大的力量,头上的第三只眼能喷出神火烧毁一切,还能主宰人间的一切悲喜荣辱。因为自在天成佛的因缘还没有成熟,所以经常与佛作对。大自在天的形象有五个头,三只眼,四只手,分别持有三股叉、神螺、水罐、鼓等器物,浑身涂灰,脖子上缠绕着蛇,坐骑为大白牛。
善财童子
善财童子是《华严经》(《入法界品》)里的人物。善财童子是印度觉城的年轻佛教徒,由于前生善因缘的果报,当他在母胎的时候,家里就自然而有七大宝藏。出生之时,又有五百宝器出现,因此父母给他取名为“善财”。
善财后来受到文殊菩萨的教导与启发,沿着南方而下,历访各处的善知识。参访的对象有菩萨、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等,共有五十五位善知识。除去其中重复的文殊菩萨,以及同在一处的德生童子与有德童女,共有五十三处。因此,在我国称之为“五十三参”。
善财童子的参访事例,启示我们在学佛的历程里,不仅要谦冲自牧、到处求法,所学的对象也不必固定为一师一处。这种心态,是一种开放、宽广的求学胸怀。
十殿阎罗
中国古代特有的民间信仰。十殿阎罗是指十个掌管地狱的大王,分别是:
第一殿秦广王,掌管人间夭寿生死,统管幽冥吉凶、善人寿终,接引超升。
第二殿楚江王,掌管活大地狱,又称剥衣亭寒冰地狱。
第三殿宋帝王,掌管黑绳大地狱。
第四殿五官王,掌管合大地狱,又称剥剹血池地狱。
第五殿阎罗天子,掌管叫唤大地狱。
第六殿六城王,掌管大叫唤大地狱及枉死城。
第七殿泰山王,掌管热恼地狱,又称碓磨肉酱地狱。
第八殿都市王,掌管大热大恼大地狱,又称恼闷锅地狱。
第九殿平等王,掌管丰都城铁网阿鼻地狱。
第十殿转轮王,专司各殿解到鬼魂,分别善恶,核定等级,发四大部洲投生。
金刚萨埵
金刚萨埵,又称执金刚,持金刚,金刚手,金刚手秘密主,金刚手菩萨摩诃萨等。
金刚萨埵象征“坚固不坏之菩提心”、“烦恼即菩提之妙理”。萨埵者有情之义,勇猛之义,称勇猛之大士。真言宗八祖中的第二祖,大日如来为第一,金刚萨埵菩萨为第二,是佛教密宗极为推崇的圣尊。释迦牟尼佛曾说有三部佛、五部佛、千部佛乃至无数诸佛,而其中的主尊就是金刚萨埵,如一个王国中国王、大臣、平民等各种人物中最尊贵的是国王一样,金刚萨埵是“如海诸部坛城主”。
金刚萨埵是消业灭罪的唯一主尊,行者为忏罪解冤,修本尊法,功效最快最大,是成就无上菩提必经阶段。常持本尊真言,能破除烦恼,止诸恶念,生诸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