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摩在传授心印法门、顿悟禅法同时,并推荐《楞伽经》作为禅修者的印心典籍。但是这本经书名相丰富,说理繁多,译文有多个版本而且生涩,对于修学顿悟的禅者来说,学习起来无疑是一大难题。因而到四祖之后,《金刚经》就逐渐取代了《楞伽经》的地位,四祖道信就曾劝人念“摩诃般若波罗蜜”。五祖弘忍创东山法门,建议僧俗读诵《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到了六祖慧能,与《金刚经》的因缘就更为密切了。
《金刚经》是600卷《般若经》的精华,也称《金刚般若经》。该经全一卷,通行的版本是后秦鸠摩罗什译,收于大正藏第八册。《金刚经》在中国影响巨大,唐初时期就已有八百家注之说,禅宗特别推崇它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般若智慧,所以用它来印心。禅宗汲取金刚般若精髓,形成了超悟峻峭的机锋公案和睿智灵动的诗歌偈颂。
金刚般若用般若利剑可以扫除一切,以获得“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人生境界,在本心论、开悟论、境界论这三大层面上,《金刚经》都起了巨大作用。金刚般若激发了禅僧顿悟直指的灵感,为禅宗增添了无数公案机锋,为禅宗史发展起到了基础理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