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门安世高所提倡小乘教义,重点在于说明解除自身的缺点;他所提倡的佛教修习,就放在克服“三毒”、超脱生死上。他的全部禅法,也就是为了完成这一目标。安世高的称呼沙门就是通指学道的人,当时的汉语意译是“勤息”,意思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可见他的思想本源里就有对“痴”、“爱”的抵制。
具体来说,安世高对治“痴”、“爱”的方式就是“十二因缘”,由“十二有支”组成,其中第一支是“无明”,“以慧探本,知从痴爱”的“痴”、“爱”。本者就是“痴”;欲者就是“爱”;生者就是“生死”。
在他看来,“痴”、“爱”是人“生”之本,把握了这三者,就懂得了十二因缘的全部道理,也就解悟了佛教的“四谛”真理。这样,他就把本无思考佛理任务的“四空定”,说成了观察十二因缘的规定。
因此,“痴”、“爱”的解脱,必然是禁欲。在现实世界里一个人的活动,不得不首先考虑给整个家庭可能带来的利害影响,受家庭的制约。因此,早期的佛教视家庭为重负,为樊笼。要出离家庭,最根本的是断绝对家庭的爱,是禁欲。要维持僧尼在寺庙修行的独身生活,也必须把禁欲作为经常性的修持课目。这是正统宗教的共同特征,安世高的思想只是在方式上更加严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