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典》 华严经 十行品第一

作者:出处:
分享到:

 
    尔时,功德林菩萨承佛神力,入菩萨善思惟[1]三昧[2]。入是三昧已,十方[3]各过万佛刹[4],微尘[5]数世界外,有万佛刹,微尘数诸佛,皆号功德林,而现其前,告功德林菩萨言:善哉,佛子[6],乃能入此善思惟三昧。善男子[7],此是十方各万佛刹,微尘数同名诸佛共加于汝,亦是毗卢遮那如来往昔愿力[8]、威神之力,及诸菩萨众善根力[9],令汝入是三昧而演说法。为增长佛智故,深入法界[10]故,了知众生界[11]故,所入无碍[12]故,所行无障故,得无量方便[13]故,摄取一切智性故[14],觉悟一切诸法故,知一切诸根故,能持说一切法故,所谓发起诸菩萨十种行。善男子,汝当承佛威神之力而演此法。是时,诸佛即与功德林菩萨无碍智[15]、无著智[16]、无断智[17]、无师智[18]、无痴智[19]、无异智[20]、无失智[21]、无量智[22]、无胜智[23]、无懈智[24]、无夺智[25]。何以故?此三昧力,法如是故。尔时,诸佛各申右手摩功德林菩萨顶。时功德林菩萨即从定起。告诸菩萨言:佛子,菩萨行不可思议与法界虚空界等。何以故?菩萨摩诃萨学三世诸佛而修行故。佛子,何等是菩萨摩诃萨行?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行,三世诸佛之所宣说。何等为十?一者欢喜行,二者饶益行,三者无违逆行,四者无屈挠行,五者无痴乱行,六者善现行,七者无著行,八者难得行,九者善法行,十者真实行,是为十。

    佛子,何等为菩萨摩诃萨欢喜行?佛子,此菩萨为大施主,凡所有物悉能惠施,其心平等,无有悔吝,不望果报,不求名称,不贪利养[26],但为救护一切众生,摄受[27]一切众生,饶益一切众生。为学习诸佛本所修行,忆念诸佛本所修行,爱乐诸佛本所修行,清净诸佛本所修行,增长诸佛本所修行,住持[28]诸佛本所修行,显现诸佛本所修行,演说诸佛本所修行,令诸众生离苦得乐。佛子,菩萨摩诃萨修此行时,令一切众生欢喜爱乐,随诸方土,有贫乏处,以愿力故,往生于彼。豪贵大富,财宝无尽。假使于念念[29]中有无量无数众生,诣菩萨所白言:仁者,我等贫乏,靡所资赡,饥羸[30]困苦,命将不全,惟愿慈哀,施我身肉,令我得食,以活其命。尔时,菩萨即便施之令其欢喜,心得满足。如是,无量百千众生而来乞求,菩萨于彼曾无退怯,但更增长慈悲之心,以是众生咸来乞求,菩萨见之倍复欢喜。作如是念:我得善利[31],此等众生,是我福田[32],是我善友[33]。不求不请而来教我入佛法中,我今应当如是修学,不违一切众生之心。又作是念:愿我已作、现作、当作[34]所有善根,令我未来于一切世界一切众生中受广大身,以是身肉充足一切饥苦众生,乃至若有一小众生未得饱足,愿不舍命,所割身肉,亦无有尽。以此善根,愿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35],证大涅槃。愿诸众生食我肉者,亦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获平等智[36],具诸佛法,广作佛事,乃至入于无余涅槃[37]。若一众生心不满足,我终不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菩萨如是利益众生,而无我想、众生想、有想、命想、种种想、补伽罗想、人想、摩纳婆想、作者想、受者想[38],但观法界、众生界、无边际法、空法、无所有法、无相法、无体法、无处法、无依法、无作法,作是观时,不见自身,不见施物,不见受者,不见福田,不见业,不见报,不见果,不见大果,不见小果。尔时,菩萨观去、来、今一切众生所受之身寻即坏灭,便作是念:奇哉,众生愚痴无智,于生死内受无数身,危脆[39]不停,速归坏灭,若已坏灭,若今坏灭,若当坏灭,而不能以不坚固身求坚固身。我当尽学诸佛所学,证一切智,知一切法,为诸众生说三世平等,随顺寂静,不坏法性,令其永得安稳快乐。佛子,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一欢喜行。

    佛子,何等为菩萨摩诃萨饶益行?此菩萨护持净戒,于色、声、香、味、触,心无所著,亦为众生如是宣说,不求威势,不求种族,不求富饶,不求色相,不求王位。如是一切皆无所著,但坚持净戒。作如是念:我持净戒,必当舍离一切缠缚、贪求、热恼诸难逼迫、毁谤、乱浊,得佛所赞,平等正法[40]。佛子,菩萨如是持净戒时,于一日中,假使无数百千亿那由他[41]诸大恶魔,诣菩萨所,一一各将无量无数百千亿那由他天女,皆于五欲善行方便,端正姝丽,倾惑人心,执持种种珍玩之具,欲来惑乱菩萨道意。尔时,菩萨作如是念:此五欲者,是障道法,乃至障碍无上菩提,是故不生一念欲想,心净如佛。唯除方便教化众生,而不舍于一切智心。佛子,菩萨不以欲因缘故,恼一众生,宁舍身命而终不作恼众生事。菩萨自得见佛已来,未曾心生一念欲想,何况从事?若或从事,无有是处。尔时,菩萨但作是念:一切众生于长夜中想念五欲[42],趣向五欲,贪著五欲,其心决定耽染沉溺,随其流转,不得自在[43],我今应当令此诸魔,及诸天女、一切众生住无上戒。住净戒己,于一切智心无退转,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入于无余涅槃。何以故?此是我等所应作业,应随诸佛如是修学。作是学已,离诸恶行,计我无知,以智入于一切佛法,为众生说,令除颠倒。然知不离众生有颠倒,不离颠倒有众生,不于颠倒内有众生,不于众生内有颠倒,亦非颠倒是众生,亦非众生是颠倒,颠倒非内法,颠倒非外法,众生非内法,众生非外法。一切诸法虚妄不实,速起速灭,无有坚固,如梦如影,如幻如化,诳惑愚夫。如是解者,即能觉了一切诸行,通达生死,及与涅槃证佛菩提。自得度[44],令他得度;自解脱,令他解脱;自调伏[45],令他调伏;自寂静[46],令他寂静;自安稳[47],令他安稳;自离垢[48],令他离垢;自清净,令他清净;自涅槃,令他涅槃;自快乐,令他快乐。佛子,此菩萨复作是念:我当随顺一切如来,离一切世间行,具一切诸佛法,住无上平等处,等观众生明达境界[49],离诸过失,断诸分别,舍诸执着,善巧出离[50]。心恒安住无上无说、无依无动、无量无边、无尽无色[51],甚深智慧。佛子,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二饶益行。

    佛子,何等为菩萨摩诃萨无违逆行?此菩萨常修忍法,谦下恭敬,不自害、不他害、不两害;不自取、不他取、不两取;不自著、不他著、不两著,亦不贪求名闻利养[52]。但作是念:我当常为众生说法,令离一切恶,断贪瞋痴[53],骄慢覆藏[54],悭嫉谄诳,令恒安住忍辱柔和。佛子,菩萨成就如是忍法,假使有百千亿那由他阿僧祗[55]众生来至其所,一一众生化作百千亿那由他阿僧祗口,一一口出百千亿那由他阿僧祗语,所谓不可喜语、非善法语、不悦意语、不可爱语、非仁贤语、非圣智语、非圣相应语、非圣亲近语、深可厌恶语、不堪听闻语,以是言词,毁辱菩萨。又此众生一一各有百千亿那由他阿僧祗手,一一手各执百千亿那由他阿僧祗器仗,逼害菩萨,如是经于阿僧祗劫,曾无休息。菩萨遭此极大楚毒,身毛皆竖,命将欲断。作是念言:我因是苦,心若动乱,则自不调伏,自不守护,自不明了,自不修习,自不正定,自不寂静,自不爱惜,自生执著,何能令他心得清净?菩萨尔时复作是念:我从无始劫住于生死,受诸苦恼。如是思惟,重自劝励,令心清净,而得欢喜。善自调摄,自能安住于佛法中,亦令众生同得此法。复更思惟:此身空寂,无我我所,无有真实,性空无二,若苦若乐,皆无所有,诸法空故。我当解了,广为人说,令诸众生,灭除此见。是故,我今虽遭苦毒,应当忍受。为慈念众生故,饶益众生故,安乐众生故,怜悯众生故,摄受众生故,不舍众生故,自得觉悟故,令他觉悟故,心不退转故,趣向佛道故。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三无违逆行。

    佛子,何等为菩萨摩诃萨无屈挠行?此菩萨修诸精进,所谓第一精进[56]、大精进、胜精进、殊胜精进、最胜精进、最妙精进、上精进、无上精进、无等精进、普遍精进。性无三毒,性无骄慢,性不覆灭,性不悭嫉,性无谄诳,性无惭愧,终不为恼一众生故,而行精进;但为断一切烦恼故,而行精进;但为拔一切惑本故,而行精进;但为除一切习气故,而行精进;但为知一切众生界故,而行精进;但为知一切众生死此生彼故,而行精进;但为知一切众生烦恼故,而行精进;但为知一切众生心乐故,而行精进;但为知一切众生境界故,而行精进;但为知一切众生诸根胜劣故,而行精进;但为知一切众生心行故,而行精进;但为知一切众生法界故,而行精进;但为知一切佛法根本性故,而行精进;但为知一切佛法平等性故,而行精进;但为知三世平等性故,而行精进;但为得一切佛法智光明故,而行精进;但为证一切佛法智故,而行精进;但为知一切佛一实相故,而行精进;但为知一切佛法无边际故,而行精进;但为得一切佛法广大决定善巧智故,而行精进;但为得分别演说一切佛法句义智故,而行精进。佛子,菩萨摩诃萨成就如是精进行已,设有人言:汝颇能为无数世界所有众生,以一一众生故,于阿鼻地狱[57],经无数劫,备受众苦,令彼众生一一得值无数诸佛出兴于世,以见佛故,具受众乐,乃至入于无余涅槃,汝乃当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能尔不耶?答言:我能。设复有人作如是言:有无量阿僧祗大海,汝当以一毛端滴之令尽,有无量阿僧祗世界尽末为尘,彼滴及尘一一数之悉知其数,为众生故,经尔许劫,于念念中,受苦不断。菩萨不以闻此语故,而生一念悔恨之心,但更增上欢喜踊跃,深自庆幸,得大善利,以我力故,令彼众生永脱诸苦。菩萨以此所行方便,于一切世界中,令一切众生乃至究竟无余涅槃。是名菩萨摩诃萨第四无屈挠行。

    佛子,何等为菩萨摩诃萨离痴乱行?此菩萨成就正念[58],心无散乱,坚固不动,最上清净,广大无量,无有迷惑。以是正念故,善解世间一切语言,能持出世诸法言说。所谓能持色法非色法言说[59],能持建立色自性言说,乃至能持建立色、受、想、行、识[60]自性言说,心无痴乱。于世间中,死此生彼,心无痴乱;入胎出胎,心无痴乱;发菩提意,心无痴乱;事善知识,心无痴乱;勤修佛法,心无痴乱;觉知魔事,心无痴乱;离诸魔业,心无痴乱;于不可说劫修菩萨行,心无痴乱。此菩萨成就如是无量正念,于无量阿僧祗劫中,从诸佛菩萨善知识所,听闻正法。所谓甚深法、广大法、庄严法、种种庄严法、演说种种名句文身法、菩萨庄严法、佛神力光明无上法、正希望决定解清净法、不著一切世间法、分别一切世间法、甚广大法、离痴翳照了一切众生法、一切世间共法不共法、菩萨智无上法、一切智自在法[61]。菩萨听闻如是法已,经阿僧祗劫,不忘不失,心常忆念,无有间断。何以故?菩萨摩诃萨于无量劫修诸行时,终不恼乱一众生令失正念,不坏正法,不断善根,心常增长广大智故。复次,此菩萨摩诃萨种种音声不能惑乱。所谓高大声、粗浊声、极令人恐怖声、悦意声、不悦意声、喧乱耳识声、沮坏六根声,此菩萨闻如是等无量无数好恶音声,假使充满阿僧祗世界,未曾一念心有散乱。所谓正念不乱,境界不乱,三昧不乱,入甚深法不乱,行菩提行不乱,发菩提心不乱,忆念诸佛不乱,观真实法不乱,化众生智不乱,净众生智不乱,决了甚深义不乱。不作恶业故,无恶业障;不起烦恼故,无烦恼障;不轻慢法故,无有法障;不诽谤正法故,无有报障。佛子,如上所说,如是等声,一一充满阿僧祗世界,于无量无数劫未曾断绝,悉能坏乱众生身心一切诸根,而不能坏此菩萨心。菩萨入三昧中,住于圣法,思惟观察一切音声,善知音声生住灭相,善知音声生住灭性。如是闻已,不生于贪,不起于瞋,不失于念,善取其相而不染著。知一切声皆无所有,实不可得,无有作者,亦无本际,与法界等无有差别。菩萨如是成就寂静身、语、意行,至一切智永不退转。善入一切诸禅定门,知诸三昧同一体性,了一切法无有边际,得一切法真实智慧,得离音声甚深三昧,得阿僧祗诸三昧门,增长无量广大悲心。是时,菩萨于一念中得无数百千三昧,闻如是声心不惑乱,令其三昧渐更增广。作如是念:我当令一切众生安住无上清净念中,于一切智得不退转,究竟成就无余涅槃。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五离痴乱行。

    佛子,何等为菩萨摩诃萨善现行?此菩萨身业清净,语业清净,意业清净,住无所得示无所得身、语、意业。能知三业[62]皆无所有,无虚妄故,无有系缚,凡所示现无性无依。住如实心知无量心自性,知一切法自性,无得无相甚深难入。住于正位真如法性,方便出生而无业报,不生不灭,住涅槃界,住寂静性,住于真实无性之性。言语道断[63],超诸世间,无有所依。入离分别,无缚著法;入最胜智真实之法,入非诸世间所能了知出世间法,此是菩萨善巧方便示现生相。佛子,此菩萨作如是念:一切众生无性为性[64],一切诸法无为为性[65],一切国土无相为相[66],一切三世唯有言说[67],一切言说于诸法中无有依处,一切诸法于言说中亦无依处。菩萨如是解一切法,皆悉甚深,一切世间,皆悉寂静,一切佛法,无所增益。佛法不异世间法[68],世间法不异佛法,佛法世间法无有杂乱,亦无差别,了知法界体性平等[69],普入三世。永不舍离大菩提心[70],恒不退转化众生心[71],转更增长大慈悲心[72],与一切众生作所依处。菩萨尔时复作是念:我不成熟众生,谁当成熟?我不调伏众生,谁当调伏?我不教化众生[73],谁当教化?我不觉悟众生[74],谁当觉悟?我不清净众生,谁当清净?此我所宜,我所应作。复作是念:若我自解此甚深法,唯我一人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独得解脱,而诸众生盲冥无目[75],入大险道,为诸烦恼之所缠缚,如重病人恒受苦痛,处贪爱狱不能自出,不离地狱、饿鬼、畜生、阎罗王界[76],不能灭苦,不舍恶业,常处痴暗,不见真实,轮回生死,无得出离[77],住于八难众垢所著[78],种种烦恼覆障其心,邪见所迷,不行正道。菩萨如是观诸众生,作是念言:若此众生,未成熟,未调伏,舍而取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所不应。我当先化众生,于不可说不可说劫,行菩萨行,未成熟者先令成熟,未调伏者先令调伏。是菩萨住此行时,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一切世间乾闼婆、阿修罗等[79],若有得见,暂同住止,恭敬尊重,承事供养,及暂耳闻一经心者[80]。如是所作悉不唐捐[81],必定当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菩萨摩诃萨第六善现行。

    [1]思惟:思惟一词有多种含义,一是指十法行中的第九行,意指对于如来所说的法的意义琢磨思量,忆念不忘;一是指对所对的对象进行思考,加以分别,类似分析研究;一是指达到无思无想的定心之前一阶段、环节的心的作用、状态;一是人名,即韦提希译为思惟。本经中的思惟有行兼境界义。善思惟即巧顺事理,拣择自由,无有意识执着就认识了事物,以此作为此菩萨禅定三昧的别名。    [2]三昧:梵文的音译。意译为“定”、“等持”。作境界和心灵状态解时,指的是心体寂静,离于邪乱的专注、不散乱的境界;作修行讲的三昧就是禅定。    [3]十方:即四方四维上下: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合称十方,意指无限空间。    [4]佛刹:刹是梵文的音译,意指土田。佛刹:佛所住的国土。    [5]微尘:极小极细的灰尘。微尘的七倍称金尘,金尘的七倍称水尘,水尘的七倍称兔毛尘。微尘以其极细极小不可数喻无限多。    [6]佛子:一指所有的菩萨;二指信仰佛教的人;三指所有的人。无论菩萨、信徒、非信徒皆可称佛子。《华严经疏》将佛子分为三类:一、外子,即所谓未入道的凡夫;二、庶子,习小乘教,达到小乘境界的人;三、真子,即大乘菩萨。    [7]善男子:佛教称在家出家的信仰佛的男人为善男子,女人为善女人。善是对其喜闻佛法,信仰佛法的美称。    [8]毗卢遮那:佛真身名。意为光明遍照。愿力:誓愿之力。毗卢遮那往昔愿力:谓毗卢遮那发大誓愿,度诸众生,修行而成佛果后,说法度生,让所有众生深悟如来智慧。    [9]善根:身口意三业的善,牢不可破,所以称之为善根。又,善能生好的结果,能使善不断扩充,善之愈善,故称之为善根。    [10]法界:有两含义,一是指不同事物的区分、界限,诸法各有自体,分界不同,称法界;二是指整个现象界的本体、本质、真如、实相。    [11]众生界:众生,又译“有情”,意指所有有生命的存在,众生界即十法界中佛界以外的其他九界的总称,包括:菩萨法界、缘觉法界、声闻法界、天法界、人法界、阿修罗法界、鬼法界、畜生法界、地狱法界。    [12]无碍:自在通达而无障碍,自在涉入而无障碍,自在融通而为一体。    [13]方便:方指方法,便指便用;方者方正的道理,便者巧妙的言辞;方者众生之方域,便者教化之便法;能够达到真如的智慧称为般若,那么能够随机应变的智慧则称为方便。总之,方便即因材、因境、因缘采取适当的方法、手段、形式、言辞等进行修行以达到修行的目的的方法。    [14]一切智:佛智之一。即能知晓一切现象的智慧能力和达到最高层次的认识的智慧能力。    [15]无碍智:智慧明了,通达无滞。    [16]无著智:无著即不执着,与无碍相通。    [17]无断智:不间断,说一切法,历无量劫,相续不间断,圆融无滞碍。    [18]无师智:不需师长教诲,自己便能了悟事理的智慧。在此为无师独悟的佛智。    [19]无痴智:对所有的事理都能清晰的了解,没有什么迷惑的地方。    [20]无异智:对一切众生平等普度,没有亲疏远近之别。    [21]无失智:功德完满,断灭一切烦恼;随机应变,宣讲佛法,无不合适。    [22]无量智:无限多,无限大的智慧。    [23]无胜智:没有谁能超过它、胜过它的智慧。    [24]无懈智:永不懈怠,勇猛精进的智慧。    [25]无夺智:没有住何足以招致贬斥的纰漏、谬误之见的智慧。    [26]利养:以利养身称为利养。佛教认为,贪求利养对于功德的损害就象冰雹摧残庄稼一样,贪求利养是坏功德的根苗,是断功德的根本,所以,人不可贪著利养。    [27]摄受:又称摄取,是说佛用慈悲心摄取众生。    [28]住持:住持有两义:一是指守住于世俗世界而持守佛法;二是指主持一寺事务的主持僧,亦称长老。本处是第一义。    [29]念念:极短的时间,起灭连续不断。念念即刹那刹那之义。    [30]羸:音(1éi),瘦、弱。    [31]善利:善妙的利益,指菩提利益。    [32]福田:比喻积累善行可以得到福报,犹如农夫在田地上播种必能收到秋收之利。    [33]善友:随顺着我而行善的人。    [34]已作、现作、当作:指过去、现在、未来三世。    [35]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梵文的音译。阿:无;耨(nòu)多罗: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即无上正等正觉,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旧译为无上正遍知、无上正遍道、真正遍知等。    [36]平等智:视一切法及一切众生皆无高下等的差别,都是平等的,以大慈大悲之心怀,随诸众生的本性及其表现展示佛法,进行教化,使众生了悟佛的境界。    [37]无余涅槃:二种涅槃之一。二种涅槃即有余涅槃和无余涅槃。所谓有余涅槃,是指已断灭了构成诸般烦恼的原因,如分别意识、贪爱欲望等,但身心仍然存在;所谓无余涅槃,就是指烦恼因、烦恼果俱断,于意识起分别的见惑、于尘境中起诸贪爱的思惑断灭了,同时色身等也断灭了,没有任何遗余,所以叫无余涅槃。    [38]想:心性作用之一,即思想。想的特性是受对象的制约而停留于对对象的区别,即所谓的“于境取差别相”,“于境取像为性”。无我想:十想之一。十想是:无常想、苦想、无我想、食不净想、世间不可乐想、死想、不净想、断想、离想、尽想。所谓无我想,当观察到一切存在本质上是空寂的时候,便产生一种智慧,认识到那种以为有实我存在的想法是虚妄的。众生想:固执于实有众生存在的妄想。有想:本经中的有想,当指固执于因果界认定有实存的存在的妄想。命想:一种固执于五阴(色、受、想、行、识)等法中,妄计有我,命根成就、连续不断的妄想。补伽罗:亦作补特伽罗、富特伽罗、福伽罗、富伽罗、弗伽罗、富特伽耶等。意指数数往来于众生五趣,即舍天阴入人阴,舍人阴入畜生阴,屡屡取苦果,每况愈下。人想:一种于五阴等法中,立我为主宰,认为唯有我是能修行的,我是与其他存在本质上不同的妄想。摩纳婆:亦作摩纳、摩婆婆迦、摩纳婆缚迦、那罗摩那。旧译不一,最初译为儒童、年少、人、年少净行等。后译为胜我,指毗纽天外道部类,意指我在身心中最为胜妙,常于心中观我可一寸许,或称有计神在心中,微细如芥子。本处当为胜我,意指身心中最胜妙的心灵实体。作者想:于五阴等法中,固执地认为我有身、力、手、足,能有作为的妄想。受者想:在五阴等法中固执我的后身当受福罪果报的妄想。    [39]危脆:脆弱,随时有断绝的危险。    [40]正法:真正的道法。    [41]那由他:亦作那庾多、那由多、那术、那述。数目名。相当于万亿,也有的说相当于十万或千万,不同的人定那由他的数目并不相同。    [42]五欲:色、香、声、味、触等五境,因其能引起人的贪爱等欲望,所以称之为五欲,又称之为五尘。    [43]自在:即自由。进退无碍谓之自在。又,心摆脱了烦恼的束缚所得到的境界。    [44]得度:度同渡。得度即超越生死轮回,脱离生死烦恼。生死好比是海,涅槃好比是彼岸,所以将超越生死称之为渡。    [45]调伏:以法、势调理身、口、意三业,制服诸种恶行。又,以法力、势力调理诸恶魔,使其降伏。    [46]寂静:脱离烦恼称之为寂,断绝苦患称之为静。寂静就是指摆脱烦恼苦患的束缚,达到无思无欲、自由自在的境界,即涅槃境界。    [47]安稳:身安心稳。不为诸种苦患所威胁,不受其危害,不为强力所动,心意泰然,安稳快乐。与寂静相表里。    [48]离垢:脱离烦恼的垢染。    [49]等观:视一切存在都是平等的观念。明达:明了通达。又,在佛称三达,在罗汉称三明。三明:一、宿命明,意指知晓自身他身宿世的生死相;二、天眼明,意指知晓自身及他身未来世之生死相;三、漏尽明,意指知晓现在的苦相而断灭一切烦恼的智慧。    [50]善巧:善良巧妙的种种修行方法、手段。出离:出离生死证入涅槃。    [51]无上:没有超过此的。无说:犹无言,一种不用言语宣说的佛法。无依:犹无著,意指虽然处于万境之中,但却不依凭于任何存在。无尽:或称无为法,或称无相。    [52]名闻:名誉闻于世间。    [53]贪瞋痴:贪欲、瞋恚、愚痴。此三者在佛教看来是最能妨碍人修行正果的障碍,最能使人坠落的原因,所以被称之为三毒、三缚、三病,被目为毒中之最。    [54]骄慢:自高凌物之心称为骄慢。    [55]阿僧祗:数目名,极大的、不可数的数。    [56]精进:佛教最主要的修行之一。意指专心修学,勇猛修善,无杂念,不退缩。    [57]阿鼻地狱:地狱的最底层,其他地狱都重叠于其上。    [58]正念:八正道之一。八正道又称八圣道,包括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能通至涅槃的正确的修行方法。其中的正念是指超越现象进入本体,摆脱偏邪的分别而专注法的实性。    [59]色法:与心法相对,有质碍的是色法,无质碍的且有缘虑作用的是心法。色法就是现象界的有时空特性的存在。    [60]色、受、想、行、识:佛学称此五者为五阴或五蕴,又称五众。阴是集聚的意思,众是众多的意思,蕴义与阴、众义同。五蕴中的色蕴指的是有质碍、方所、触变等特性的色法,其他四者则属于心法的范畴。色蕴指有形的物质;受蕴即领纳的意思,指心领纳对象的作用,相当于心理学的情感;想蕴即想象事物的形象的心的作用,相当于心理学的想象。行蕴即心的造作的作用,相当于心理学的意志;识蕴即区别、分析事物的作用,相当于心理学的知。    [61]深法:最深、最微妙的道法。其中最终极深法是诸法实相,即万物的本原。共法不共法:佛的功德中与其他圣者及其凡夫相同的、共同具有的称共法,反之,佛所有而其他圣者或凡夫不具有的、不同的称不共法。    [62]三业:身、口、意三业。身行、口说、意想等行为。三业的每一业均有善或恶两种性质的区别。    [63]言语道断:获得终极真理,达到最高境界时的不可言说的同真际、等法性状态。终极真理本非语言所能表达的。    [64]无性:四大乃至涅槃等皆无自性,皆为空,所以称之为无性。佛教以此为破除妄计有自性实体的偏执。    [65]无为:真理之异名。意为无因缘造作,无生住异灭四相的造作,顺性而修,无所作为。    [66]无相:没有形相或超离形相。真理是空寂的,不同于现象,是无形相的故称之为无相。又,涅槃是无,超越了男女等十相故称之为无相。    [67]言说:以有声音的语言演讲佛法称之为言说。此处的言说是指如来或演说过去、未来、现在之法,或演说世间、出世间之法,都是为了化导众生,这种演说到了无穷尽的程度,尽管如此,却不导致破坏法性的本性的演说。    [68]世间法:即五戒十善及治理社会的行动、方法等。    [69]体性平等:凡圣染净等种种存在,都是依真如实体而存在的,其本性是平等的,没有高下之分。    [70]大菩提心:求大菩提的心愿、志向。大菩提即佛菩提、无上菩提。    [71]退转:退失其所修证而转变其地位。    [72]大慈悲:大慈大悲,与众生乐为慈,拔众生苦为悲。    [73]教化:劝化,教人化恶为善。    [74]觉悟众生:令众生开真智,得真理。    [75]盲冥:盲昧暗冥,没有得见真理的明智。    [76]地狱、饿鬼、畜生:四圣六凡等所居十法界中最下品的三法界。作恶者所居之处。    [77]出离:出离生死,证入涅槃。    [78]八难:难得见佛闻法的八处:地狱难、畜生难、饿鬼难、长寿天难、北郁单越难、聋盲瘖痖、世智辨聪、生在佛前佛后。    [79]天魔:四魔之一。若有人勤修胜善,欲超越三界生死时,此魔便生出种种滋扰之事,使修行者不得成功。乾闼婆:八部鬼神之一,乐神。阿修罗:八部鬼神之一,好斗的神。    [80]经心:经是心教之略。经即能诠之名。    [81]唐捐:废弃、落空。

    【今译】

    当时,功德林菩萨承借佛的神力,修行菩萨善妙思维的禅定,入禅之后,十方的过万佛土化作无数微尘般不可数的世界,在这不可数的世界外仍有如是不可数的无数的佛都号称功德林,同时出现在功德林菩萨的面前,告诉功德林菩萨说:善哉,佛子,你能证悟菩萨的这种善妙思维的禅定。善男子,这是十方无数的同名佛共同的智慧力量加给你的,也是毗卢遮那如来昔日誓愿之力、威势勇猛不可测度的神力以及所有菩萨众多善根的力量共加于你,使你入此禅定,演示宣说佛法。为了增长佛的智慧,深入体悟真理、解知事物,了解、洞悉众生的缘故,以及为了获得知、行等的自由,掌握随时随处都既符合佛法又合时宜的适宜的修行方法、教化方法、演示佛法的方法,摄取佛的知晓一切的智慧,觉悟所有的种种自体,知晓所有法界众生诸相的本根并能持守演说所有的佛法道理的缘故,发起了众菩萨的十种修行。善男子,你应当承借佛的威猛神妙的神力演示这个道理。同时,诸佛便给予功德林菩萨以无碍智、无著智、无断智、无师智、无痴智、无异智、无失智、无量智、无胜智、无懈智、无夺智等种种智慧。为什么要给予功德林菩萨以这些智慧呢?这是因为这种禅定力用道理,本性就是如此。当时,诸佛各伸出右手摩功德林菩萨的头顶。于是,功德林菩萨便从座位上站了起来,对众菩萨说道:佛子,菩萨行犹如法界、虚空界的无限等一样的不可思议。为什么?这是由于菩萨摩诃萨学习迦叶诸佛、释迦牟尼佛、弥勒诸佛等三世诸佛的佛法而修行的缘故。佛子,菩萨行有多少?佛子,菩萨行有十种,都是三世诸佛所宣说的。十种行都是什么呢?一是欢喜行,二是饶益行,三是无违逆行,四是无屈挠行,五是无痴乱行,六是善现行,七是无著行,八是难得行,九是善法行,十是真实行。就是这十行。

    佛子,什么是菩萨摩诃萨的欢喜行?佛子,所谓菩萨摩诃萨欢喜行,是指菩萨作为最大的施主,能以最平等的心意,对所有的物都能普遍惠施。行此普遍施舍时,没有怨悔吝啬之心,不是希求报答,不是为了获得名誉赞扬,更不是为了求得物质好处养护自己的身体,完全是为了救护所有的生灵,用大慈大悲之光明普照所有众生,使所有众生都普遍得到好处,都能丰足。为了学习践履诸佛的这种欢喜行的修行,牢记诸佛的这种修行,心爱乐行诸佛的这种修行,保持纯粹的诸佛的这种修行,增长、发扬光大诸佛的这种修行,在世俗世界中持守、推行这种修行,显现这种修行和向众生演示宣讲这种修行,使一切众生都能摆脱痛苦获得欢乐。佛子,菩萨摩诃萨在修行此行时,为了让众生都能欢喜热爱乐于接受,便不拘哪里,只要有贫穷。匮乏、困顿的地方,便以往昔救拔众生出苦海的誓愿的力量,出生在那里,成为那里的财宝无尽的豪贵大富。假设一刹那刹那中便有无数众生那样无可计算的众生对菩萨说:仁者,我们是贫乏的,没有什么东西足资赡养,已经饥弱困苦到濒临绝境的程度,惟望菩萨慈悲哀怜,将你身上的肉施舍给我们,使我们有吃的得以活命。这时,菩萨就毫不犹豫地将身肉施舍给他们,令他们欢喜高兴,心满意足。这样,又引来了更多的众生前来乞求施舍,菩萨对此,不仅不曾有所退怯,反而更加增长慈悲之心,更加慷慨地施舍,于是,一切众生都来乞求施舍,菩萨见了倍加欢喜高兴。菩萨这样想到:我得到了善妙的利益,这些众生是我播种善的种子,收获佛果的福田,这些众生是随顺我行善的朋友,不用请、不用求便来教我证入佛法,我现在就应该这样修行学习,以不违背一切众生的心意愿望。于是,菩萨又产生这样的想法:愿我过去已作的、现在在作的和未来应当作的所有的善的想法、善的语言、善的行动,能使我在未来一切世界一切众生当中领纳至广、至大的身躯,以这样的身躯上的身肉满足一切饥苦的众生的要求,乃至于如果有一个小的众生还没有得到饱足,并且它也不愿抛舍生命的话,那么,我绝不停止割我身上的肉。用这样能引发无尽的善的本根之善,愿得到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智,知晓佛的无上真理,进入佛的最高境界,即证大涅槃。也愿食我身肉的所有众生也得到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智和视一切法、一切众生皆无差别的平等智,通达佛的道理,广作礼佛、事佛、布施、精进等佛事,教化众生,乃至于证入断灭一切烦恼因、烦恼果的无余涅槃。如果众生中有一众生还心有不满,那么,我终究不得证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智。菩萨就是如此利益众生,为众生着想,而绝没有固执地认为只有我是实在的、存在的妄想,固执于众生是实有存在的妄想,固执于因果界有实存存在的妄想,妄执有我、命根成就连续不断的妄想,数数往来于五趣、屡屡取苦果的妄想,唯我独尊、唯我独能修行的妄想,认为我是最胜妙的心灵实体的妄想,我有身、力、手、足能有所作为的妄想,我在来世应受罪福报应的妄想,但看到一切法界、众生界都是无边际的、虚空的、无所有的、无形相的、无处所的、无依持的、无作为的。当这样看待一切的时候,什么自己的身体,什么布施之物,什么接受者,什么播种收获的福田,什么所做的事业,什么报应,什么大的、小的种种不同的结果都不见了。这时,在菩萨的眼中,过去、未来、现在一切众生所具有的身相寻即坏灭了。此时,菩萨油然生起这样一个念头:奇哉,众生愚痴无知,在生死轮回的漩涡中变换无数的身相,这些身相都非常脆弱,随时都有断绝的危险,很快就归于坏灭,就像已经坏灭的,就像正在坏灭的,就像必将坏灭的,而不能以此等不坚固身去求得坚固身,不知去超脱生死轮回。我应当尽学诸佛所学的一切佛法,获得遍知一切的佛智,知晓一切法界的一切道理、规律,为众生说明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平等的道理,随顺一切寂静的本质,不破坏诸法本性,令其永远安稳快乐。佛子,这就是菩萨摩诃萨所修行的第一行:欢喜行。

    佛子,什么是菩萨摩诃萨的饶益行?菩萨饶益行是指菩萨护持清净的戒行,心意不执着于色、声、香、味、触等五欲,并且也向众生如此宣讲,不贪求权势威严,不讲求门第种族,不追求财产的富饶,不贪恋华美的色相,不谋求王位。对这样的一切都不执着,唯有坚持清净的戒行。始终保持这样的信念:我持守清净戒行,必须舍弃、断离一切缠缚、贪求、热恼等妨碍修行正果的诸难的逼迫、毁谤、乱浊,得佛所称赞的功德,证一切平等的真正道法。佛子,当菩萨如此修行,如此持守清净戒行时,在一天当中,假设有千百万亿无数的各式各样的大恶魔诣临菩萨的住所,各将无数的天女且个个善于在五欲中变换种种花样享受五欲,个个端正美丽妖冶,魅力无穷,个个都拿着种种奇珍异宝,欲以此惑乱菩萨修道的意志。值此时,菩萨只这样想:像这样的五欲,都是障蔽正道的东西,甚至能够障碍无上的佛的智慧。此念一生,就不再生一念欲想了,就心净如佛了。唯有用各式各样适宜的方法教化众生外,不抛舍一切智心。佛子,菩萨不以五欲的原因,惹恼一个众生,宁可牺牲身命,终不肯做一件惹恼众生的事。自从菩萨见佛以来,从未曾闪过一丝一毫的欲念,更何况去做执着于五欲的事呢?倘若偶而为之,也便一无是处了。这时,菩萨只有这样一个念头:一切众生在漫漫的长夜之中,思虑的是五欲,追求的是五欲,贪恋执着的是五欲,其心志完全为五欲所左右、所垢染,沉溺于五欲之中不能自拔,只能随着五欲流转,得不到一丝的自由,我现在应当令诸大恶魔、所有天女以及一切众生持守最上乘的戒行,住持清净戒行使自己不再追逐五欲,对于修行佛的一切智的心志没有丝毫迁移流转、懈怠,证得无上正等正觉,乃至于证入断灭一切烦恼因、烦恼果的无余涅槃。为什么要这样呢?这是因为,这些都是我们所应当做的事情,所应当起的作用,我们应当随顺诸佛,像这样学修佛法。真的这样学了,也离开了所有的恶行,坚持有我的妄想是无知的,以智慧证悟一切佛的道理,为众生演说这些佛的道理,让众生纠正颠倒真理的邪见。然而,菩萨也深深懂得,不能脱离众生界才有颠倒的错误认识,不能摆脱颠倒了的认识才执着于众生,不在颠倒了的认识中看众生,不在众生中看颠倒主见,也不是颠倒是众生,也不是众生是颠倒的,颠倒之见不是佛法,颠倒之见也不是不能为佛法所教化的邪道,众生既不是佛法,也不是不受佛化的外法。一切有形、无形的存在都虚妄不实。即生即灭,无有坚固不坏的永恒存在,就像梦境和影子一样,亦犹幻相、魔术一般,诳骗、蛊惑那些愚昧无知的人。有了这样的解悟的人,也就能觉悟一切诸行的道理,通达生死的真谛以及通过涅槃证入佛的智慧。自己超越了生死烦恼,也让他人超越生死烦恼;自己能解脱诸惑的束缚,脱离三界的苦果,也让他人能解脱;自己的身、口、意三业得到了调伏,让他人的三业也得到调伏;自己达到了摆脱烦恼苦患的束缚的寂静,也让他人寂静;自己身安心稳了,也让他人身安心稳;自己断灭了烦恼的垢染,也让他人断灭烦恼的垢染;自己达到了清净境地,也让他人达到清净境地;自己彻底断灭了生死诸苦及根源,也让他人彻底断灭生死诸苦及根源;自己快乐,也让他人快乐。佛子,此时菩萨进一步想:我要随顺所有的如来佛法,脱离所有的尘世间的作为、欲想,具备一切诸佛的法宝,住于一切平等的处所,平等地看待众生明了通达的境界,远离一切过失,断灭种种分别,舍弃所有的执着,运用种种善良巧妙的修行方法,出离生死证入涅槃。心志永远安住在对无上的、不可言说的、不依赖任何条件、永恒不变的、无数无边际的、无相无色的最深奥高远的智慧的追求上。佛子,这就是所谓的菩萨摩诃萨所修行的第二行:饶益行。

    佛子,什么是菩萨摩诃萨的无违逆行?无违逆行是菩萨常修的一种忍法。谦下恭敬,不自己伤害自己,也不为他人、他物所伤害,更不既自我伤害又受他害;不偏爱自己,也不偏爱外物,更不既偏爱自我又偏爱他物;不执着于自我,不执着于外物,更不既执着于自我又执着于外物,也不追逐名誉利益。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时时刻刻、持之以恒地为众生演说佛法,让众生远离任何恶行,断灭贪欲、瞋恚、愚痴等使人堕落的渊薮,抛弃自高凌物的骄慢,反复无常、文过饰非的恶习和悭吝、嫉妒、谄媚、欺诳等种种恶行,令众生永远保持忍辱柔和的精神风貌。佛子,菩萨修成这样的忍法,既使有百千亿无数的众生都一齐来到菩萨的住所,每一个众生又化作百千亿不可数的无数张口,每一张口吐出百千亿不可数的无数句言语,而这些言语都是些不可喜的、谬误的、不悦心意的、不可爱的话,尽是些非仁贤之人所说的话,非圣人明智的人所说的话,非圣贤所应说的话,非亲近圣贤的话,令人深深厌恶的话,不堪入耳的话,这无数张口用这样无数的恶言秽语毁谤污辱菩萨。更兼有如此不可数的众生每一个又各有百千亿不可数只手,每一只手又各持百千亿不可数件棍棒器械等一齐向菩萨袭来,如此迫害历经无数劫数不曾间歇。菩萨遭遇如此巨大的苦楚毒害,身上的毛发全都竖起来了,生命濒临于死亡的边缘。当此时,菩萨仍这样想,这样说:如果我因为这点痛苦,便动摇、散乱修行的心志,那便是自己不能调伏自己,自己不能守护自己,就是自己不明了,自己不修习,自己不正定、寂静,自己不爱惜自己,就是自生执着,那么又怎么能令他人心得清净佛果呢?菩萨当时又想:我从无始劫开始就住于生死界中.遭受种种苦恼。这样一思量,菩萨更加自我劝勉、鼓励自己,使心志坚定清净,从而得到了欢喜,更加自觉有效地调伏摄取心志,自然也就安然持住于佛法之中,同时也让众生得到了佛法。进一步,菩萨更认为:我的身体本来就是空寂的,既没有我,也没有外在于我的对象,没有什么真的实体存在,本性就是空,苦也好,乐也罢,本来都是不存在的,是虚假的,因为所有的存在本质上就是空。我应当解悟了知,并广泛地向众生宣传,让所有的众生都除掉这个偏见。由于这个原因,我现在虽然遭受如此痛苦毒害,也应当忍受。之所以要忍受,是由于应慈念众生的缘故,饶益众生的缘故,安乐众生的缘故,怜悯众生的缘故,摄取受纳众生的缘故,不舍弃抛离众生的缘故,以及求自己觉悟,让他人觉悟,坚定心志、趋向佛法的缘故。这就是所谓的菩萨摩诃萨修行的第三行:无违逆行。

    佛子,什么是菩萨摩诃萨的无屈挠行?所谓的无屈挠行,就是菩萨摩诃萨修行种种精进。所谓种种精进就是称之为第一精进、大精进、胜精进、殊胜精进、最胜精进、最妙精进、上精进、无上精进、无等精进、普遍精进等种种不可思议、不可言说的至大、至广的勇猛坚定、专注不杂的修行佛法。佛性本性中就没有贪、瞋、痴这三毒,没有自高凌物的劣根,没有隐覆过失的企图,没有悭吝、嫉妒、谄媚、欺诳、惭愧,菩萨终不会为了搅扰、恼害一众生而行精进。但只为断灭一切烦恼的缘故,而行精进;但只为拔掉一切惑乱的根柢的缘故,而行精进;但只为扫除一切习气的缘故,而行精进;但只为遍知一切众生界的缘故,而行精进;但只为知晓一切众生生于此而死于彼的无尽循环的缘故,而行精进;但只为了解一切众生的烦恼的缘故,而行精进;但只为明白一切众生心所乐行的缘故,而行精进;但只为知晓一切众生境界的缘故,而行精进;但只为认识一切众生诸种能力、行为的根基优劣的缘故,而行精进;但只为知晓一切众生的思想活动的缘故,而行精进;但只为遍知一切存在的缘故,而行精进;但只为掌握一切佛法的根本性体的缘故,而行精进;但只为通达一切佛法平等性质的缘故,而行精进;但只为认识三世平等的性质的缘故,而行精进;但只为得到一切佛法智慧的光明普照的缘故,而行精进;但只为证悟一切佛法智慧的缘故,而行精进;但只为探索一切佛法的本体、本原的缘故,而行精进;但只为明白一切佛法无边的缘故,而行精进;但只为获得一切佛法广大无边坚定不动、善良巧妙的智慧的缘故,而行精进;但只为获得分别演说一切佛法的句义的智慧的缘故,而行精进。佛子,当菩萨摩诃萨成就了这样的精进行后,假设有人问菩萨:你能为无数世界所有众生以一一众生的缘故,在最低层的阿鼻地狱经历无数的劫数的漫长时间,备受种种痛苦的折磨,以此使每一众生都能生活在正值无数的佛都出兴在世,都能见到佛,具有、承受种种佛的快乐,乃至于证入断灭一切烦恼因、烦恼果的无余涅槃的境界,如此你才能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智,你能做得到吗?菩萨答道:我能。假设又有人对菩萨说:有无数个无边大海,你当以一毫毛尖似的水滴将这些海水吸尽,又有无数个无法计量的大世界都粉为灰尘,像这样的水滴和灰尘如果一一数之,那数之大之多是谁都知道的,为了众生,你将在许多劫中,在刹那刹那连续不断之中,受苦不断。菩萨并不因为听到这样的话,而产生一丝一毫的悔恨的念头,反而更加欢欣喜悦地去修行佛法,并感到深深的庆幸,庆幸得到了善妙的菩提利益,庆幸由于我的努力的缘故,使芸芸众生永远摆脱了万般苦难的折磨。菩萨以此采取种种适宜的方法、形式,修行、演说佛法,在一切世界中普度众生,让众生脱离烦恼乃至于使其达到无余涅槃的境界。这就是所谓菩萨行的第四行:无屈挠行。

    佛子,什么是菩萨摩诃萨的离痴乱行?所谓的离痴乱行,就是菩萨所修行的超越现象进入本体,摆脱妄执分别而专注于实体的正念,使心志不散乱,坚固、不动,达到最高水平的清净,广大、无量,没有任何迷惑。以这样的正念,最真切地解释世间的一切语言,并能掌握持守所有说明超越世间的垢染进入佛法世界的道理的语言和演讲技巧。也就是所谓的能坚持、运用说明现象界、精神界的道理的语言宣讲佛法,能持守、运用建立关于色自性,即诸色本体、自体的学说的语言,乃至于关于受、想、行、识的本体、自体的学说的语言,使心灵没有痴愚迷乱的障蔽。在尘世间,生于此也好,死于彼也好,始终心无痴愚迷惑;示现为入胎相也好,出胎相也好,始终心无痴愚迷惑;发动无上智慧的意念时,心无痴愚迷惑;事于有道的人的时候,心无痴愚迷惑;勤修佛法,心无痴愚迷惑;觉知诸魔作祟时,心无痴愚迷惑;断离所有的魔的行为时,心无痴愚迷惑;在不可说的无尽时间长河中修行菩萨行,心无痴愚迷惑。此菩萨成就如上所说的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都无痴愚迷惑的正念,是在无限的无数多的劫数中,从诸佛、各位菩萨、所有得道的人那里,听闻到了真正的道法。包括最深、最微妙的道法,包容一切的广大的道法,端庄严饰的、即能显现法身的道法,种种庄严道法,演说佛法的种种名法、句法、文法身法,菩萨供养化生、利益群生、赞叹诸佛、显示佛法等菩萨庄严道法,佛的神力光明普照道法,真正希望得到信解的清净道法,不执着于一切世界的道法,区分一切世间道法,最广大道法,断离痴愚翳障、洞悉所有众生的道法,所有的世间的共同与不共同具有的道法,菩萨智慧至上无上道法,遍知一切的智慧自由无碍道法。菩萨听闻到如此种种道法之后,历经不可计数的劫数而不忘记、不遗失,在心中时时回忆念诵,没有间断。何以如此呢?这是由于菩萨在无限劫数中修行各种菩萨行时,始终不恼害、惑乱众生丧失正念,不破坏正法,不断灭善根,心中时时增长至广、至大、威力无边的佛智。再者,此菩萨摩诃萨念诵、宣讲、修行佛法的心志也是种种声音所不能惑乱的。像什么高大的声音,粗俗秽浊的声音,极其让人恐怖的声音,让人高兴的声音,使人不愉快的声音,喧嚣混乱足以扰乱视听的声音,败坏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的声音,菩萨听到诸如此类的无数的好恶声音,既使这些声音充满无数的世界,菩萨的心志也未曾有过一闪念的散乱。始终保持正念不乱,境界不乱,禅定不乱,证悟甚深道法不乱,行菩提行不乱,发菩提心不乱,回忆念诵诸佛不乱,观真实法性不乱,化度众生的智慧不乱,清净众生的智慧不乱,坚定、明达、深沉的意志不乱。不做恶事,不说恶语,不生恶念,也就没有恶业的障碍;不起烦恼,也就没有烦恼的障碍;不轻慢道法,也就没有道法的障碍;不诽谤正法,也就没有果报的障碍。如上所说,像那样的声音,每一种都充满无限的世界并且历经无限无数劫而不曾断绝,它们全都足以损坏、惑乱众生的身心等所有的根基、本原,但却无法损坏菩萨的心。菩萨进入到禅定境界之中,安住持守佛所说的道理,思考观察一切声音,善于晓知声音生成、存在、消失的相状、现象,善于认识声音生成、存在、灭亡的本性。闻听了这样的道理之后,言语声音就会不是发自贪爱,不是起于瞋恚,不是耽于成见,善于认识其本性而不为其染垢,不为其束缚。认识到一切声音的本性都是虚无空寂,通过它是得不到对实际的认识的。没有谁作用于它,也没有决定它、规定它的本体,与所有的法界是一样的平等的无差别的。菩萨如此成就寂静的身、语、意三行,直至永远也不退失其修证佛的知晓一切的智慧的修行。善于入所有的种种禅定的门户,认识种种三昧同一的实质,了知一切法界的无边无际,获得能知一切法界真实本性的智慧,证悟离灭声音垢染的甚深三昧,获得无数的入种种三昧的门户,增长无量广大的恻隐之心。到那时,菩萨在一刹那刹那中得到无数的三昧功德,闻听这样的声音心不迷惑散乱,并使三昧功德逐渐增广。菩萨只是这样想:我当让一切众生安住于最上乘的清净意念之中,永不更改证入佛的一切智的修行,最终成就无余涅槃。这就叫菩萨摩诃萨的第五离痴乱行。

    佛子,什么是菩萨摩诃萨修行的善现行?此行是菩萨身体所作清净、口中所言清净、心里所欲清净,安处于并示现为具足寂静不可得的真如实相的身、语、意三业。能知道三业都无所有,无虚妄,就不会有任何羁绊束缚,凡所示现的就无自性分别,就无所依赖。安住于真如实心知道广大不可量度的心的自性,知道所有的存在的自性,其体性本来具足,其理体圆寂绝,超绝形相是极难解知的。安住于正位真如实相即佛的真实不变之本体,随时随处相宜出生而不受生死轮回等的福罪报应,不生不灭。安住于涅槃,安住于寂静的性体,安住于真实的无自性的性体。言语道断,超越所有的世间烦恼,没有任何依持。入无分别境界,没有执着的约束、制约;入最胜妙智慧的真实的境界,入诸尘世间所不能了知的出世间境界,这些都是菩萨在现在的世间善良巧妙适宜地示现佛法的形相。佛子,修行此行的菩萨只有这样一个念头:一切众生以没有自性为性,一切诸法界以无作为为性,一切国土以无形相为性,所有的过去、现在、未来的三世更迭演变,无非是佛宣讲佛法普度众生的演说,一切演说在种种存在中没有依凭之处,而一切存在在演说佛法的言说之中同样也没有什么依凭之处。菩萨如此这般地认识说明一切存在,全都是非常深奥的,一切世界存在,都完全是寂静的,一切佛法,也没有丝毫的增加。佛法并不与五戒十善治理国家的行为、方法相对立,五戒、十善等治理国家的世间法也不与佛法相对立,佛法与世间法既不相互混淆,也没有根本对立。明了知道法界存在的本性是平等的,这种平等的本性普遍存在于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之中,永不放弃求佛菩提的心愿志向,始终不动摇、不更改教化众生的心愿、志向,反而不断增长给予众生快乐,拔除众生痛苦的大慈大悲的心愿、功德,给予一切众生以所依靠的地方。菩萨这时又产生了这样的念头:我不去使众生成熟,谁又当去使众生成熟呢?我不去使众生调伏,谁又当去使众生调伏呢?我不去使众生开真智得真理,谁又当去使众生开真智得真理呢?我不去让众生觉悟,谁又当去使众生觉悟?我不去让众生清净,谁又当去使众生清净?所有这些都是我适宜作的,我应当作的。菩萨复又作这样的思考:如果我自己独自解悟了这种最深刻的道理,只有我自己一个人于无上正等正觉的智慧中得到了解脱,而一切众生却盲昧暗冥,没有得见真理的明智,步入最险恶的歧途,为种种烦恼所缠缚,犹如重病之人常受病痛折磨一样,身处贪爱的牢狱之中而不能自拔,始终不能脱离地狱、饿鬼、畜生、阎罗王等法界,不能摆脱苦难,不能抛舍作恶的念头、言、行等恶业,始终处在痴愚暗昧之中,见不到真理,常沦于轮回生死,得不到出离生死证入涅槃,住于八难之处为众垢所染、所束缚,种种烦恼覆盖障蔽其心,为邪见所迷惑,不行正道。菩萨如此观察众生,便产生这样的念头说:像这样的众生,未成熟、未调伏,如果舍弃了而去取证无上正等正觉,是不应该的。我当先行教化众生于不可说不可说劫当中,修行菩萨行,未成熟的先让其成熟,未调伏的先让其调伏。这位菩萨坚持这一功德的修行时,各个天魔、清净国土上的在家出家修行的人以及一切世间的乾闼婆、阿修罗等等八部鬼神,如果都能见到,便暂时同它们一同居住行止,恭敬尊重,承事供养诸佛.以及诠释佛经。像这样的所作所为都不废弃,就必定能够成就无上正等正觉。这就叫菩萨摩诃萨第六善现行。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