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颂略)
尔时,金刚藏菩萨告解脱月菩萨言:佛子,菩萨摩诃萨已具足第五地,欲入第六现前地,当观察十平等法。何等为十?所谓一切法无相故平等;无体故平等;无生故平等;无成故平等;本来清净故平等;无戏论故平等;无取舍故平等;寂静故平等;如幻如梦、如影如响、如水中月、如镜中像、如焰如化故平等;有无不二故平等[1]。菩萨如是观一切法自性清净,随顺无违,得入第六现前地,得明利,随顺忍,未得无生法忍[2]。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如是观已,复以大悲为首,大悲增上,大悲满足,观世间生灭作是念:世间受生皆由著我,若离此著则无生处。复作是念:凡夫无智,执著于我,常求有无,不正思惟,起于妄行,行于邪道,罪行、福行、不动行[3],积集增长,于诸行中植心种子,有漏有取,复起后有生及老死[4]。所谓业为田,识为种,无明暗覆,爱水为润,我慢溉灌,见网增长生名色芽;名色增长,生五根;诸根相对生触;触对生受;受后希求生爱;爱增长生取;取增长生有。有生已,于诸趣中起五蕴身名生;生已衰变为老;终殁为死;于老死时生诸热恼;因热恼故,忧愁悲叹众苦皆集,此因缘故集无有集者,任运而灭亦无灭者,菩萨如是随顺观察缘起之相。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复作是念:于第一义谛不了故名无明;所作业果是行;行依止初心是识;与识共生四取蕴为名色[5];名色增长为六处;根、境、识三事和合是触;触共生有受;于受染著是爱;爱增长是取;取所起有漏业为有;从业起蕴为生;蕴熟为老;蕴坏为死;死时离别,愚迷贪恋心胸烦恼为愁;涕泗咨嗟为叹;在五根为苦;在意地为忧;忧苦转多为恼。如是,但有苦树增长,无我无我所,无作无受者。复作是念:若有作者则有作事,若无作者亦无作事,第一义中俱不可得。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复作是念:三界所有唯是一心,如来于此分别演说十二有支[6],皆依一心,如是而立。何以故?随事贪欲与心共生,心是识,事是行;于行迷惑是无明;与无明及心共生是名色;名色增长是六处;六处三分合为触;触共生受;受无厌足是爱;爱摄不舍是取;彼诸有支生是有;有所起名生;生熟为老;老坏为死。佛子,此中无明有二种业:一令众生迷于所缘,二与行作生起因;行亦有二种业:一能生未来报,二与识作生起因;识亦有二种业:一令诸有相续,二与名色作生起因;名色亦有二种业:一互相助成,二与六处作生起因;六处亦有二种业:一各取自境界,二与触作生起因。触亦有二种业:一能触所缘,二与受作生起因;受亦有二种业:一能领受爱憎等事,二与爱作生起因。爱亦有二种业:一染著可爱事,二与取作生起因;取亦有二种业:一令诸烦恼相续,二与有作生起因;有亦有二种业:一能令于余趣中生,二与生作生起因;生亦有二种业:一能起诸蕴,二与老作生起因;老亦有二种业:一令诸根变异,二与死作生起因;死亦有二种业:一能坏诸行,二不觉知故相续不绝。佛子,此中无明缘行,乃至生缘死老者,由无明乃至生为缘,令行乃至老死不断助成故,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生灭则老死灭者,由无明乃至生不为缘,令诸行乃至老死断灭,不助成故。佛子,此中无明、爱、取不断是烦恼道;行有不断是业道;余分不断是苦道。前后际分别灭三道断[7],如是三道离我我所,但有生灭,犹如束芦。复次,无明缘行者是观过去;识乃至受是观现在;爱乃至有是观未来,于是以后展转相续,无明灭、行灭者,是观待断。复次,十二有支名为三苦[8]:此中无明行乃至六处是行苦;触受是苦苦;余是坏苦。无明灭行灭者是三苦断。复次,无明缘行者,无明因缘能生诸行,无明灭行灭者,以无无明诸行亦无,余亦如是;又无明缘行者是生系缚,无明灭行灭者是灭系缚,余亦如是;又无明缘行者,是随顺无所有观,无明灭行灭者,是随顺尽灭观,余亦如是。佛子,菩萨摩诃萨如是十种逆顺观诸缘起,所谓有支相续故,一心所摄故,自业差别故,不相舍离故,三道不断故,观过去、现在、未来故,三苦聚集故,因缘生灭故,生灭系缚故,无所有尽观故。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如是十种相观诸缘起,知无我、无人、无寿命、自性空、无作者、无受者,即得空解脱门现在前;观诸有支皆自性灭,毕竟解脱,无有少法相生,即时得无相解脱门现在前;如是入空无相已,无有愿求,唯除大悲为首,教化众生,即时得无愿解脱门现在前。菩萨如是修三解脱门[9],离彼我想,离作者、受者想,离有无想。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大悲转增,精勤修习,为未满菩提分法令圆满故,作是念:一切有为有和合则转[10],无和合则不转;缘集则转,缘不集则不转,我如是知有为法多诸过患,当断此和合因缘。然为成就众生故,亦不毕竟灭于诸行。佛子,菩萨如是观察有为多诸过患,无有自性,不生不灭,而恒起大悲不舍众生,即得般若波罗蜜现前,名无障碍智光明。成就如是智光明已,虽修习菩提分因缘,而不住有为中,虽观有为法自性寂灭,亦不住寂灭中,以菩提分法未圆满故。
佛子,菩萨住此现前地,得入空三昧[11]、自性空三昧[12]、第一义空三昧、第一空三昧、大空三昧[13]、合空三昧、起空三昧、如实不分别空三昧、不舍离空三昧、离不离空三昧。此菩萨得如是十空三昧门为首,百千空三昧皆悉现前。如是十无相、十无愿三昧门为首,百千无相、无愿三昧门皆悉现前。佛子,菩萨住此现前地,复更修习满足不可坏心、决定心、纯善心、甚深心、不退转心、不休息心、广大心、无边心、求智心、方便慧相应心,皆悉圆满。佛子,菩萨以此心顺佛菩提,不惧异论;入诸智地,离二乘道;趣于佛智,诸烦恼魔无能沮坏;住于菩萨智慧光明,于空无相无愿法中,皆善修习;方便智慧恒共相应,菩提分法常行不舍。佛子,菩萨住此现前地中,得般若波罗蜜行增上,得第三明利顺忍,以于诸法如实相,随顺无违故。
佛子,菩萨住此现前地已,以愿力故得见多佛,所谓见多百佛,乃至见多百千亿那由他佛。悉以广大心、深心供养恭敬,尊重赞叹。衣服饮食、卧具汤药,一切资生,悉以奉施,亦以供养一切众僧,以此善根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诸佛所恭敬听法,闻已受持,得如实三昧智慧光明,随顺修行忆持不舍。又得诸佛甚深法藏,经于百劫,经于千劫、乃至无量百千亿那由他劫,所有善根转更明净。譬如真金,以毗琉璃宝数数磨莹[14],转更明净。此地菩萨所有善根亦复如是,以方便慧随逐观察,转更明净,转复寂灭,无能映蔽。譬如月光照众生身,令得清凉,四种风轮所不能坏。此地菩萨所有善根亦复如是,能灭无量百千亿那由他众生烦恼炽火,四种魔道所不能坏。此菩萨十波罗蜜中般若波罗蜜偏多,余非不修,但随力随分。佛子,是名略说菩萨摩诃萨第六现前地。菩萨住此地,多作善化天王,所作自在,一切声闻所有问难,无能退屈,能令众生除灭我慢,深入缘起,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如是一切诸所作业,皆不离念佛,乃至不离念具足一切种一切智智。复作是念:我当于一切众生中为首,为胜,乃至为一切智智依止者。此菩萨若勤行精进,于一念顷得百千亿三昧,乃至示现百千亿菩萨以为眷属。若以愿力自在示现,过于此数,乃至百千亿那由他劫不能数知。
尔时,金刚藏菩萨欲重宣其义,而说颂曰:(略)
尔时,金刚藏菩萨告解脱月菩萨言:佛子,菩萨摩诃萨具足第六地行已,欲入第七远行地,当修十种方便慧,起殊胜道。何等为十?所谓虽善修空无相、无愿三昧而慈悲不舍众生;虽得诸佛平等法而乐常供养佛;虽入观空智门而勤集福德;虽远离三界而庄严三界;虽毕竟寂灭诸烦恼焰而能为一切众生起灭贪瞋痴烦恼焰;虽知诸法如幻如梦、如影如响、如焰如化、如水中月、如镜中像,自性无二而随心作业无量差别;虽知一切国土犹如虚空而能以清净妙行庄严佛土;虽知诸佛法身本性无身而以相好庄严其身,虽知诸佛音声性空寂灭不可言说而能随一切众生出种种差别清净音声;虽随诸佛了知三世唯是一念而随众生意解分别以种种相、种种时、种种劫数而修诸行。菩萨以如是十种方便慧起殊胜行,从第六地入第七地,入已,此行常现在前,名为住第七远行地。
佛子,菩萨摩诃萨住此第七地已,入无量众生界;入无量诸佛教化众生业;入无量世界网;入无量诸佛清净国土;入无量种种差别法;入无量诸佛现觉智;入无量劫数;入无量诸佛觉了三世智;入无量众生差别信解;入无量诸佛示现种种名色身;入无量众生欲乐诸根差别;入无量诸佛语言音声令众生欢喜;入无量众生种种心行;入无量诸佛了知广大智;入无量声闻乘信解;入无量诸佛说智道令信解;入无量辟支佛所成就;入无量诸佛说甚深智慧门令趣入;入无量诸菩萨方便行;入无量诸佛所说大乘集成事令菩萨得入。此菩萨作是念:如是无量如来境界,乃至于百千亿那由他劫,不能得知,我悉应以无功用、无分别心成就圆满。佛子,此菩萨以深智慧如是观察,常勤修习方便慧起殊胜道,安住不动,无有一念休息废舍,行住坐卧,乃至睡梦,未曾暂与盖障相应,常不舍于如是想念。此菩萨于念念中常能具足十波罗蜜。何以故?念念皆以大悲为首,修行佛法,向佛智故。所有善根为求佛智施与众生,是名檀那波罗蜜;能灭一切诸烦恼热,是名尸罗波罗蜜;慈悲为首不损众生,是名羼提波罗蜜;求胜善法无有厌足,是名毗梨耶波罗蜜;一切智道常现在前未尝散乱,是名禅那波罗蜜;能忍诸法无生无灭,是名般若波罗蜜;能出生无量智,是名方便波罗蜜;能求上上胜智,是名愿波罗蜜;一切异论及诸魔众无能沮坏,是名力波罗蜜;如实了知一切法,是名智波罗蜜。佛子,此十波罗蜜[15],菩萨于念念中皆得具足,如是四摄、四持[16]、三十七品、三解脱门略说、乃至一切菩提分法,于念念中皆悉圆满。
尔时,解脱月菩萨问金刚藏菩萨言:佛子,菩萨但于此第七地中满足一切菩提分法,为诸地中亦能满足?金刚藏菩萨言:佛子,菩萨于十地中皆能满足菩提分法,然第七地最为殊胜。何以故?此第七地功用行满,得入智慧自在行故。佛子,菩萨于初地中,缘一切佛法愿求故,满足菩提分法;第二地离心垢故,第三地愿转增长得法光明故,第四地入道故,第五地顺世所作故,第六地入甚深法门故,第七地,起一切佛法故,皆亦满足菩提分法。何以故?菩萨从初地乃至第七地成就智功用分,以此力故,从第八地乃至第十地,无功用行,皆悉成就。佛子,譬如有二世界,一处杂染,一处纯净,是二中间难可得过,唯除菩萨有大方便神通愿力。佛子,菩萨诸地亦复如是,有杂染行,有清净行,是二中间难可得过,唯除菩萨有大愿力方便智慧,乃能得过。解脱月菩萨言:佛子,此七地菩萨为是染行,为是净行?金刚藏菩萨言:佛子,从初地至七地所行诸行,皆舍离烦恼业,以回向无上菩提故,分得平等道故,然未名为超烦恼行。佛子,譬如转轮圣王乘天象宝游四天下,知有贫穷困苦之人,而不为彼众患所染,然未名为超过人位。若舍王身,生于梵世,乘天宫殿,见千世界,游千世界,示现梵天光明威德,尔乃名为超过人位。佛子,菩萨亦复如是,始从初地至于七地,乘波罗蜜乘游行世间,知诸世间烦恼过患,以乘正道故,不为烦恼过失所染,然未名为超烦恼行。若舍一切有功用行,从第七地入第八地,乘菩萨清净乘游行世间,知烦恼过失不为所染,尔乃名为超烦恼行,以得一切尽超过故。佛子,此第七地菩萨尽超过多贪等诸烦恼众,住此地不名有烦恼者,不名无烦恼者。何以故?一切烦恼不现行故,不名有者;求如来智心未满故,不名无者。
佛子,菩萨住此第七地,以深净心成就身业,成就语业,成就意业。所有一切不善业道,如来所诃,皆已舍离;一切善业,如来所赞,常善修行。世间所有经书技术,如五地中说,皆自然而行,不假功用。此菩萨于三千大千世界中为大明师,唯除如来及八地已上,其余菩萨深心妙行无与等者。诸禅、三昧、三摩钵底、神通、解脱皆得现前,然是修成,非如八地报得成就。此地菩萨于念念中具足修集方便智力,及一切菩提分法转胜圆满。佛子,菩萨住此地,入菩萨善观择三昧,善择义三昧、最胜慧三昧、分别义藏三昧、如实分别义三昧,善住坚固根三昧、智慧神通门三昧、法界业三昧、如来胜利三昧、种种义藏生死涅槃门三昧,入如是等具足大智神通门百万三昧,净治此地。是菩萨得此三昧,善治净方便慧故,大悲力故,超过二乘地[17],得观察智慧地。佛子,菩萨住此地,善净无量身业无相行,善净无量语业无相行,善净无量意业无相行,故得无生法忍光明。解脱月菩萨言:佛子,菩萨从初地来所有无量身、语、意业岂不超过二乘耶?金刚藏菩萨言:佛子,彼悉超过,然但以愿求诸佛法故,非是自智观察之力,今第七地自智力故,一切二乘所不能及。譬如王子生在王家,王后所生,具足王相,生已即胜一切臣众,但以王力,非是自力。若身长大,艺业悉成,乃以自力超过一切。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初发心时,以志求大法故,超过一切声闻独觉,今住此地,以自所行智慧力故,出过一切二乘之上。佛子,菩萨住此第七地,得甚深远离无行常行身、语、意业,勤求上道而不舍离,是故菩萨虽行实际,而不作证。解脱月菩萨言:佛子,菩萨从何地来,能入灭定?金刚藏菩萨言:佛子,菩萨从第六地来能入灭定,今住此地,能念念入亦念念起而不作证。故此菩萨名为成就不可思议身、语、意业,行于实际而不作证。譬如有人乘船入海,以善巧力不遭水难。此地菩萨亦复如是,乘波罗蜜船行实际海,以愿力故而不证灭。佛子,此菩萨得如是三昧智力以大方便,虽示现生死而恒住涅槃;虽眷属围绕,而常乐远离;虽以愿力三界受生,而不为世法所染;虽常寂灭以方便力,而还炽然,虽然不烧;虽随顺佛智,而示入声闻辟支佛地;虽得佛境界然而示住魔境界;虽超魔道,而现行魔法;虽示同外道行,而不舍佛法;虽示随顺一切世间,而常行一切出世间法;所有一切庄严之事,出过一切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及非人、帝释、梵王、四天王等之所有者,而不舍离乐法之心。
佛子,菩萨成就如是智慧,住远行地,以愿力故,得见多佛,所谓见多百佛,乃至见多百千亿那由他佛。于彼佛所,以广大心、增胜心,供养恭敬,尊重赞叹。衣服饮食、卧具医药,一切资生,悉以奉施,亦以供养一切众僧,以此善根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复于佛所恭敬听法,闻已受持,获如实三昧智慧光明,随顺修行。于诸佛所护持正法,常为如来之所赞喜。一切二乘所有问难,无能退屈。利益众生,法忍清净。如是,经无量百千亿那由他劫,所有善根转更增胜。譬如真金,以众妙宝间错庄严,转更增胜,倍益光明,余庄严具所不能及。菩萨住此第七地,所有善根亦复如是,以方便慧力转更明净,非是二乘之所能及。佛子,譬如日光、星月等光无能及者,阎浮提地所有泥潦悉能干竭[18]。此远行地菩萨亦复如是,一切二乘无有能及,悉能干竭一切众生诸惑泥潦。此菩萨十波罗蜜中,方便波罗蜜偏多,余非不修,但随力随分。佛子,是名略说菩萨摩诃萨第七远行地。菩萨住此地,多作自在天王,善为众生说证智法,令其证入,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如是一切诸所作业,皆不离念佛,乃至不离念具足一切种一切智智。复作是念:我当于一切众生中为首,为胜,乃至为一切智智依止者。此菩萨若发勤精进,于一念顷得百千亿那由他三昧,乃至示现百千亿那由他菩萨以为眷属。若以菩萨殊胜愿力自在示现,过于此数,乃至百千亿那由他劫不能数知。
尔时,金刚藏菩萨欲重宣其义,而说颂曰:(略)
[1]不二:统一无差别。参见《十行品》下注[13]。 [2]无生法忍:忍指安忍,理本来是不生不灭的,所以,既不可绝对地说不生,也不可绝对地说不灭,今但言不生,所以叫“无生”,是指菩萨于无生之法,安忍而不动心。“得明利,随顺忍,未得无生法忍”,含有已经能够做到对来自于外的苦,听闻到的法忍耐、安忍,但还没有达到按自己本身的安忍智力,主动地安忍于佛法。随顺忍有凭缘、被动的意思,无生法忍含凭自智主动的意思。《经》中讲第七地与前六地的主要区别能证明这一点。 [3]罪行、福行、不动行:合称三行。罪行:指因做五逆十恶等事,报生于畜生、饿鬼、地狱,责罪受苦;福行:指因修十善业,报行欲界、天上、人间及阿修罗,享福受乐;不动行:又称无动行,指修习世间禅定,报生色界、无色界,心定不动。 [4]后有:未来的果报,后世的身心。 [5]四取:取即取著、求取。四取即四种取著:一欲取,对欲界五尘之境,贪欲取著;二见取,见即意见,不正确的认识,见取即因见取著;三戒取,在非戒中谬以为戒,取著成行;四我语取,由我执产生的取著。又,四取为四方求取。 [6]十二有支:即十二因缘。 [7]三道:指从烦恼到动身、口造作的业行,再返回到烦恼,辗转相通的道路。 [8]三苦:指苦苦、坏苦、行苦。苦苦:指有烦恼的五阴身体之苦与苦受相应,是苦上加苦。坏苦:乐相灭时苦相就到来,乐极生悲之苦。行苦:按因果法则,生住异灭四相迁流不住,永无安稳。 [9]三解脱门:指空解脱门、无相解脱门、无作解脱门。空解脱门:指观察一切事物,都是由因缘和合而产生的,自性本来是空无实体,没有我,也没有与我相对的外境事物,如果能了解这种道理,一切法都得到了自在。无相解脱门:指知道一切事物都空无实体,通晓事物没有相状,就得到了自在解脱。无作解脱门:又称无愿解脱门。知道一切事物无相,则对欲、色、无色三界没有愿求,就不会造作生死的业行,无生死就没有果报的苦,得到自在解脱。 [10]转:依事物的因缘而有生起、转化。 [11]空:指空空,一切事物皆空,空也是空。 [12]自性空:指一切事物,不是存在,不是灭除,性本来自空。 [13]大空:指小乘四谛、十二因缘诸法,都是空无实体。 [14]数数(shuò shuò):无数次。 [15]十波罗蜜:波罗蜜译为到彼岸。十波罗蜜是:一檀那波罗蜜,檀那译为布施,此为施法大行;二尸罗波罗蜜,尸罗译为戒,此为一切戒行;三羼提波罗蜜,羼提译为忍辱,此为忍受一切的大行;四毗梨波罗蜜,毗梨译为精进,此为精励身心,修行前后所有波罗蜜;五禅那波罗蜜,思维真理,定止散乱之心的要法;六般若波罗蜜,般若译为智慧,通达诸法之智,断惑证理之慧;七方便波罗蜜,随机利物,善巧教化众生;八愿波罗蜜,誓愿、志求满足;九力波罗蜜,力行行满功成;十智波罗蜜,智慧波罗蜜。 [16]四持:即四总持,四陀罗尼。参见《十行品》下注[24]。 [17]二乘:指中乘和小乘。 [18]潦:雨后积水。
【今译】
(偈颂略)
这时,金刚藏菩萨告诉解脱月菩萨说:佛子,大菩萨已经圆满具足第五地的品位,要进入第六现前地的品位,应当观察十平等法。什么是十平等法呢?即所谓一切法没有相状,所以平等;没有实体,所以平等;没有生,所以平等;没有形成,所以平等;本来就清净,所以平等;没有滑稽冗谈的言论,所以平等;没有取入,也没有舍弃,所以平等;寂灭沉静,所以平等;像幻想、像梦境、像影子、像音响、像水中的月亮、像镜子中的映像、像火的焰、像变中的化,所以平等;有无同一不二,所以平等,菩萨像这样观察一切法自性清净,随顺不违背,能得到进入第六现前地的品位,得到聪明锐利,随顺佛法的忍法,但还没有得到于无生之法安忍而不动心的无生法忍。
佛子,这菩萨如此观察以后,还以大慧心为首,大悲心增胜,大悲心满足,观察人世间的生和灭,这样想:生于人世间,阻隔于人世间,是由于执着我,如果脱离这种执着,就没有出生的地方。还这样想:凡夫没有智慧,执著于我,经常追求有无的区别,不正确的思考,起因于虚妄不实的行为,施行于邪道,行善、作恶、习世间禅等种种行为,积累集聚增长,在种种行为中培植心的种子,有不离三界的烦恼,有五尘四方的贪图取求,引发未来果报、后世的身心及生和老死。即所谓过去世所作的行业为土地,含藏过去世善恶的阿赖耶识为种子,愚昧无知为黑暗覆盖,贪爱的水为滋润,自我的骄慢灌溉,见识增长产生意识流动的人体的萌芽;人体的增长产生耳、眼、鼻、舌、身五根;与种种根相对产生触;凭六根与六尘相接触产生领纳善恶苦乐;领纳善恶苦乐之后希望渴求产生贪爱;贪爱增长产生将所爱的东西取为已有;取为已有增长产生引起后世的“业力”(有);业力产生已经在种种趣入中发起五阴身名叫生(人生的开端);生以后衰弱成老,最终成为死;在老死的时候产生种种炽热的烦恼;因为炽热的烦恼的缘故,忧愁悲叹种种痛苦都汇集,这就是因缘集聚没有再可集聚的,应运而断灭也没有断灭的,菩萨像这样随顺次第观察缘起的相状。佛子,大菩萨又这样想:对如来所证出世间的妙理不了解所以名叫愚昧无知;所造作的前世善恶业的果报是行;行依凭住止于初心是识;与识同时产生四种贪取的集聚成为有意识活动的人体;有意识活动的人体增长有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六境,即六处;根、境、识和合是触觉;触觉能力产生苦乐的感受;对苦乐的感受染污执著是贪欲;贪欲增长是取为己有的追求;取为己有的追求缘起于前世引起后世果报的业力的有;由业缘起五蕴为人生的开端;五蕴之身的成熟为老;五蕴之身坏成为死;临死时离别人世,愚昧迷惑贪恋的心胸烦闷成为愁;痛哭流涕、叹息不止成为哀叹;这些表现于口、耳、鼻、舌、身五根为苦;这些表现于意根为忧;忧苦转多成为烦恼。像这样,只有苦树增长,没有我,没有我以外的事物,没有造作,没有接受的。还这样想:如果有造作的人,就有造作的事;如果没有造作的人,也就没有造作的事,在佛法很深的妙理中全不能得到。佛子,菩萨又这样想:色、欲、无色三界所有只是一心,如来对此分别演说十二因缘,都依随一心如此而建立。为什么呢?依随于事而有的贪爱欲望是和心共生的,心就是识,事就是行;对业行迷惑不解是愚昧无知;与愚昧无知和心共同而生是有意识活动的人;有意识活动的人的增长有六处;六处三分为根、境、识和合为触;种种触共生是苦乐的感受;对苦乐感受不满足是贪欲;贪欲摄取不舍是取为己有的求取;那种种地引起后世果报的业力因缘产生来世果报思想行为的总和的有;有的缘起名叫生;人生成熟成为老;老坏成为死。佛子,其中无明有二种业行:一是让众生迷惑于缘起,二是业行产生的原因;业行也有二种业:一是能产生未来世的果报,二是一刹那的精神实体产生的条件;一刹那的精神实体也有二种业行:一是让种种引起后世业力的有相续不断,二是有意识活动的人体缘起的条件;有意识活动的人体也有二种业行:一是互相帮助而成就,二是与六处作生缘起的条件;六处也有二种业行:一是各摄取自己的对象,二是与感触作生缘起的条件;感触也有二种业行:一是能感触所缘,二是与苦乐感受作生缘起的条件;苦乐感受也有二种业行:一是能领纳接受贪爱、憎恨等等事情,二是与贪爱作生缘起的条件;贪爱也有二种业行:一是染垢执着可贪爱的事情,二是与摄取作生缘起的条件;摄取也有二种业行:一是让种种烦恼相续不断,二是与决定来世果报的思想行为的有作生的缘起条件;决定后世果报的思想行为的有也有二种业行:一是能让余趣取中出生,二是与出生作生的缘起的条件;生也有二种业行:一是缘起种种含蕴的口、耳、鼻、舌、身,二是与老作生缘起的条件;老也有二种业行:一是让种种根变化差异,二是与死作生缘起的条件;死也有二种业行:一是能破坏种种过去诸业及推动诸业得到果报的过程或力量的行,二是不觉不知所以相续不断。佛子,这其中行缘于无明,乃至于老死缘于生,由无明乃至生为缘,令行及老死产生,是因缘不断助成的缘故。愚昧无知断灭,则造作行为也断灭,乃至生断灭,则老死也断灭,由愚昧无知乃至生不成为缘起,让种种造作行为乃至老死断灭,是不相互促成的缘故。佛子,在这其中愚昧无知、贪欲、摄取不断是通向烦恼的道路;行为、业力不断是通向业行的道路;其余各部分不断是通向苦的道路;前世、后世的分别灭除了,这三条道路也就断灭了,像这样的三条道路脱离了我和外境事物,只有生灭,就像一束芦苇。其次,愚昧无知缘行为是观察过去世;过去引发的识乃至苦乐感受是观察现在世;爱欲乃至引发后世的业力是观察未来世;于是以后就辗转反复相互继续不断,愚昧无知断灭行为断灭的是观察等待断尽。再次,十二因缘名叫三苦,这个当中愚昧无知、行为乃至六入处是行苦;接触、苦乐感受是苦苦;其余部分是坏苦。愚昧无知灭、行为灭的是三苦断灭。再次,愚昧无知缘行为的,愚昧无知这个因缘产生种种行为,愚昧无知灭行为灭的,所用的没有愚昧无知,种种行为也就没有,其余部分也是这样;还有,愚昧无知缘行为的是生的缠系束缚,愚昧无知灭行为灭的是断灭了缠系束缚,其余部分也是这样;还有,愚昧无知缘行为的是随顺无色界六处观察,愚昧无知灭行为灭的是随顺尽灭观察,其余部分也是如此。佛子,大菩萨如此十种逆顺观察种种缘起,即所谓有十二支(因缘)相互不断的缘故,一心所摄制的缘故,各自业行差别的缘故,不互相舍弃脱离的缘故,三条道路不断的缘故,观察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的缘故,三种苦聚集的缘故,因缘生灭的缘故,生灭缠缚的缘故,没有终尽观察的缘故。
佛子,大菩萨用这样十种相状观察种种缘起,知道没有我、没有人生、没有寿命、自性空(没有质的规定性)、没有造作的、没有感受的,就得到了空观自在通达的法门显现在面前;观察种种因缘各自的本性断灭,毕竟解脱,没有一点法相产生,立刻得到一切事物都是空无实体的无相解脱门显现在面前;像这样进入空无实体以后,没有愿望和追求,唯有除去大悲心为首而教化众生,即刻得到没有愿望追求的无愿解脱门显现在面前。菩萨如此修行三解脱门,断离彼我区别的妄想,断离我是有作为的妄想、将受福罪果报的妄想,断离有无区分的妄想。佛子,这种大菩萨大悲心转向增长,精勤修习佛法,是为了把未圆满的道的部分让它达到圆满的缘故,这样想:一切世间事物的法则是有和合作用便发生生成、变化,没有和合作用则不会发生生成、变化;诸缘集聚便有生成、转化,没有诸缘集聚便没有生成、转化。我如此知道世间法有许多过失和祸患,应当断除这样的和合因缘,然而为了成就众生的缘故,也不用毕竟灭除种种业行。佛子,菩萨如此观察世间法的许多种种过失和罪恶,有无自性,不生不灭,而恒常发起大悲心不舍弃众生,就得到善于观察宇宙一切事物都是空无实体的真如实相的智慧,名字叫做没有障碍智慧光明。成就像这样的智慧光明以后,虽然修习菩提分因缘,而不止住于世间法之中;虽然观察世间法自性寂灭,也不止住在寂灭之中,是因为菩提分法没有达到圆满的缘故。
佛子,菩萨得到这种现前地的品位,得到进入空三昧的禅定、自性空三昧的禅定、无上甚深妙理三昧的禅定、涅槃法三昧的禅定、在无上甚深妙理中一物不可得的大空三昧禅定、合空三昧的禅定、起空三昧的禅定、如实不分别空三昧的禅定、不舍弃脱离空三昧的禅定、离不离空三昧的禅定。这菩萨以此十空三昧的禅定法门为首,百千空三昧的禅定全都显现在面前,像这样的十种无有相状、无有愿求的三昧禅定法门为首,百千无有相状、无有愿求的三昧禅定法门全都显现在面前。佛子,菩萨得到这种现前地的品位,又更加修习满足不可毁坏的心、断然不易的心、纯朴善良的心、深深信佛法的心、信佛道而不退转的心、不休息的心、宽广高大无不解了的心、没有边际的心、追求智慧的心、方便法慧随机相应的心,全都达到圆满成就。佛子,菩萨用这十种心顺随佛道,不畏惧异道的言论,进入种种智慧地的品位,脱离中、小二乘道法,趣入于佛的智慧,种种烦恼恶魔不能沮止和破坏,安住在菩萨智慧光明中,在空无实体的无相状、无愿求佛法之中,都善于修习,方便法智慧恒常共同相应随,佛道部分法经常修行不舍弃。佛子,菩萨安住这种现前地的品位中,得到智慧业行增胜,得到第三光明锐利顺随法忍,对于一切事物,都按照真如实相随顺没有违背这个理的缘故。
佛子,菩萨得到这种现前地的品位以后,用誓愿力的缘故得以见到许多佛,乃至见到许多百千亿无数的佛,都用广大的深信之心供养恭敬,尊重赞叹,衣服饮食、卧具汤药,一切生活资料,全都给以奉献施舍,也用这些供养一切众僧,用这种善根回转投向无上正等正觉。在众佛处所恭敬听讲佛法,听了以后接受持守,得到的如实三昧禅定智慧光明,随顺修行记忆持守不舍弃。又得到众佛很深很深的法性之理,经过百劫、千劫、乃至无量百千亿无数无数劫,所有善根更加光明清净。比如真金,经过用毗琉璃宝石反复地磨光,转向更加光明清净,这一地品位菩萨所有的善根也是如此,用方便法智慧随机逐个观察,转向更加光明清净,恢复寂灭,没有能遮蔽的。比如月光照众生的身体,让得到清凉,四种风轮所不能损坏,这种地的品位的菩萨所有善根也是如此,能息灭无量百千亿无数的无数众生的烦恼炽热的火焰,蕴魔、烦恼魔、死魔、天魔等四种魔道所不能破坏。这种菩萨在十波罗蜜中,般若波罗蜜(智慧)偏多,其余的不是不修行,只是随顺业力随顺修习。佛子,这就叫做略说大菩萨第六现前地的品位。菩萨得到这种地的品位,多作善化天王,所造作自在如意,一切声闻所有追问发难,不能退缩屈服,能让众生除灭自我傲慢,深入缘起,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如此一切的种种所造作业行,都不离念佛,乃至不离念圆满一切种一切智智这样的最高的佛智。还这样想:我应当在一切众生中成为首,成为胜越,乃至成为一切佛菩萨智慧所证真如法体的人。这菩萨如果勤奋修行精进,在一念的顷刻间得到百千亿禅定三昧,乃至显示变现百千亿菩萨成为他的眷属。如果用誓愿力自在如意显示变现,还超过这个数,乃至百千亿无数的无数不能数清。
这时,金刚藏菩萨要重申其中的含义,而唱颂词说:(略)
这时,金刚藏菩萨告诉解脱月菩萨说:佛子,大菩萨圆满具足第六地的品位业行以后.要进入第七远行地的品位,应当修行十种方便法智慧,启发超胜的道法。什么是十方便慧?即所谓虽然善于修行了达自性本空的空三昧一切法空的无相三昧和了达诸法无相、无所愿求的无愿三昧,但却慈悲不舍众生;虽然证得众佛平等的道理,但却乐意经常供养佛;虽入证观照诸法空相的智慧门,但却精勤广集福德善业;虽然心已远离三界,然而却也庄重严饰三界;虽然毕竟寂灭种种烦恼的火焰,然而能为一切众生开启断灭贪欲、忿怒、无知、烦恼的火焰;虽然知道一切事物像幻术、像梦境、像影子、像音响、像焰烧、像融化、像水中月、像镜中像,自性统一无二,然而却能随心造作无限差别的种种业行;虽然知道国土就像虚空一样,然而却能用清净妙行庄重严饰佛土;虽然知道诸佛的法身本性无身,而能以可爱乐的身相庄严佛身;虽然知道众佛的声音空虚寂灭不可以言说,然而能随着一切众生发出种种差别清净声音;虽然随着众佛了达知晓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只是一念,然而能随着众生心意理解分别,用种种相状、种种时间、种种劫数而修行种种业行。菩萨用如此十种方便法的智慧发起超胜的业行,从第六地的品位进入第七地的品位。进入之后,此业行经常显现在面前,这叫做安住第七远行地。
佛子,大菩萨住在第七地的品位以后,进入无量众生界;趣入无量众佛教化众生业行;进入无量世界网;趣入无量众佛清净国土;解知无量种种差别法;证悟无量众佛正觉智慧;趣入无量劫数;进入无量众佛觉悟了达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智慧;趣入无量众生差别信佛法理解佛理;趣入无量佛显示变现种种五蕴身;趣入无量众生贪欲、欢乐种种根的差别;趣入无量众佛语言声音让众生欢喜;趣入无量众生种种思想活动;趣入无量众佛了达、知晓广大的智慧;趣入无量声闻教法的由相信进至解悟真理的道理;趣入无量众佛演说智慧的正道,让听者相信、开悟;趣入无量辟支佛所得到的成就;趣入无量众佛演说很深智慧的法门让听者趣入;趣入无量众菩萨方便法业行;趣入无量众佛所说的大乘集成的佛事,让菩萨得到趣入。这菩萨这样想:像这样无量的如来境界,乃至于百千亿无数劫的时间里也不能完全知道,我应当完全以无做作、无分别的心智,去成就圆满具足之。佛子,这菩萨用很深的智慧如此观察,勤奋修习方便法智慧,启发、趋向超胜的道,安住不动,没有一念的休息、废弃、舍离,行、住、坐、卧乃至睡梦,未曾有暂时与覆盖障蔽相呼应,经常不舍弃如此的想法和思念。这菩萨在刹那刹那间常能圆满具足十波罗蜜。为什么呢?这是由于菩萨时时刻刻以大悲心为基础,修行佛法,趣向佛智慧的缘故。所有的善根为求得佛的智慧施舍给众生,所以叫做檀那波罗蜜(布施);能灭除一切种种烦恼躁热,所以叫做尸罗波罗蜜(清凉);慈悲为首,不损害众生,所以叫做羼提波罗蜜(忍辱);追求胜越善法没有厌倦满足,所以叫做毗梨耶波罗蜜(精进);一切智慧道法经常显现在面前未尝散乱,所以叫做禅那波罗蜜(静虑);能安住于种种佛法,定心不动、无生无灭,所以叫做般若波罗蜜(智慧);能出生无量智慧,所以叫做方便波罗蜜(方便法);能追求佛的无上的智慧,所以叫做愿波罗蜜(誓愿);一切异端言论和种种魔众不能沮止破坏,所以叫做力波罗蜜(心力);如实了达知晓一切法,所以叫做智波罗蜜(智慧)。佛子,这十种波罗蜜,菩萨在刹那刹那间都能得到圆满具足,像这样四摄、四持、三十七道品、三解脱门略说乃至一切佛道部分法,在刹那刹那间全都圆满具足。
这时,解脱月菩萨问金刚藏菩萨说:佛子,菩萨只在这第七地的品位中满足一切菩提分法(道品),还是在其他诸地中也能满足?金刚藏菩萨说:佛子,菩萨在十地中都能满足菩提分法(即趣入于道的道品),而第七地是最为优异的殊胜胜地。为什么呢?在第七地所有的身、语、意业的功用修行圆满,趣入智慧自在如意业行的缘故。佛子,菩萨在初地品位中,依据愿求一切佛法的誓愿,满足菩提分法;第二地的品位,由于断离了烦恼心垢,以及第三地的品位誓愿增长得到佛法光明的缘故,第四地的品位证入佛道的缘故,第五地品位随顺世间法有所作为的缘故,第六地品位得以深入极深道法之门的缘故,第七地启发一切佛法的缘故,也都能满足菩提分法。为什么呢?菩萨从初地的品位到第七地的品位,要想成为智慧,须加行业功用那一部分,须借助行业的力量,从第八地的品位乃至到第十地的品位,不须加行,不须借助行业的功用和自然功德的修行,便可以完全成就。佛子,比如有两个世界:一处杂乱垢染,一处纯洁清净,这二者中间很难度得过去,除非菩萨有大方便神通愿力。佛子,菩萨种种地的品位也是如此,有杂乱垢染行为,有清净行为,这二者之间很难度得过去,除非菩萨有大誓愿力方便法智慧乃能得以过去。解脱月菩萨说:佛子,这七地品位的菩萨所为的是垢染行为,还是清净行为呢?金刚藏菩萨说:佛子,从初地的品位到七地的品位所施行的种种行为,都是舍弃脱离烦恼的业障,用以回转投向佛道的缘故,一部分一部分地得到平等的佛道的缘故,然而不把它称作超烦恼行。佛子,比如转轮圣王,骑天象宝游历四天下,知道有贫穷困苦的人,而不被那些种种祸患所垢染,然而并不把他称作超过人位的(他仍是人)。如果他舍弃圣王身份,生于梵天世间,乘坐天的宫殿,见到成千的世界,游历成千的世界,显示变现梵天光明威势的功德,那才能被称作超过人位的。佛子,菩萨也还是如此,开始从初地的品位到达第七地的品位,乘坐菩萨利己、利人的波罗蜜船游历世间,知道世间的种种烦恼的过失和忧患,因为乘坐佛法正道的缘故,不被烦恼过失所污染,然而却不能称作超烦恼行。如果舍弃一切有功用的行业,从第七地的品位进入第八地的品位,乘坐菩萨清净的船,游历于世间,知道烦恼过失不被其污染,那才能称作超烦恼行,因为得到了超越一切的缘故。佛子,这第七地品位的菩萨完全超过了所有的身受种种贪欲烦恼的众生,安住此地,而不叫有烦恼者,不叫无烦恼者,为什么呢?由于一切烦恼都不是现在在行的,所以不叫有烦恼者;追求如来智慧,心未满足,所以又不叫无烦恼者。
佛子,菩萨得到这种第七地的品位,用深深清净心成就身所做业行,成就口所说的业行,意所起的业行。所有一切不善的业行之道,如来所呵斥,都已经舍弃脱离;一切善的业行,如来所赞扬,经常专心修行。人世间所有经书技术,像第五地品位中所说的那样,都自然而然地施行,不凭借其功用。这菩萨在三千大千世界中成为大明师,除了如来和八地品位以上的菩萨之外,其余菩萨的深心妙行没有与他同等的。种种禅定、三昧、等至、神通、解脱等禅定都能得到正受显现面前,然而这种修行成就,还不如八地的品位果报所得的成就。这种地的品位的菩萨,在一念之中圆满具足修行集聚方便法智慧之力和一切佛道各部分的法,转向胜越圆满。佛子,菩萨得到这种地的品位,进入菩萨,善于观察选择禅定三昧,善于选择第一义三昧、最高智慧三昧、分别一切法义含藏三昧、如实分别一切法含义三昧,善安位坚固根性三昧、智慧神通法门三昧、法界业行三昧、如来胜利三昧、种种经义含藏生死涅槃法门三昧,进入像这样的圆满具足大智慧神通法门百千三昧,清净治学这种地的品位。这种菩萨得到这些禅定三昧,是善于治学清净方便智慧的缘故,行大悲心力的缘故,超过二乘的品位,得到观察智慧地的品位。佛子,菩萨安住这种地的品位,善于清净无量身的业障,达到身行空无自性;善于清净无量语言的业障,达到语行空无自性;善于清净意的业障,达到意行空无自性,因此得到无生法忍光明。解脱月菩萨说:佛子,菩萨从初地的品位而来所有无量身、语、意业行岂不超过二乘了吗?金刚藏菩萨说:佛子,那些全部超过二乘,然而那些都只是以愿心求得诸佛法,而不是以自己的智慧观察自己证得佛法,现今第七地品位的菩萨,靠自身的智力证悟佛法,是一切中、小二乘所赶不上的。比如国王的儿子出生在国王的家庭,是王后所生,具足王子的形相,出生之后即胜过一切臣民,但这只是用国王的力量,不是靠自己的力量。如果身体长大了,技艺业行都有了成就,才是用自己的力量超过一切。大菩萨也是如此,初发心的时候用意志追求大法的缘故,超过一切声闻、独觉二乘,现今得到这种地的品位是用自己所修行的智慧的力量的缘故,超出于一切中、小二乘之上。佛子,菩萨住这种第七地的品位,既得到很深的远离无所作为之行,又经常施行不息身、语、意三业,勤奋追求佛道而不舍弃脱离,因此菩萨虽然施行实际,而不造作证得寂灭。解脱月菩萨说:佛子,菩萨从哪种地品位开始能进入灭尽六识心及心所的灭尽定呢?金刚藏菩萨说:佛子,菩萨从第六地开始能进入灭尽定,现在住在这一地,能一念之念中趣入,也能一念之念中发起,而不造作证得寂灭,所以这种菩萨被称作成就不可思议身、语、意业,行于实际而不造作证得寂灭。比如有人乘船进入大海,用称善巧妙的力量免遭水难。这种品地的菩萨也是如此,乘到彼岸的波罗蜜船航行于实际海,用誓愿的力量的缘故而不证得寂灭。佛子,这菩萨得到像这样的禅定三昧智慧的力量,用大方便法,虽然显示变现生死,而恒常安住于涅槃;虽然有亲眷家属围绕在周围,而经常乐于远离;虽然用誓愿的力量在三界中接受生,而不被世间有为法所污染;虽然经常寂灭用方便力,而还是炽燃,但却燃而不为其烧炙;虽然随顺佛的智慧,而显示进入声闻辟支佛的品位;虽然得到佛境界宝藏,而示现住在魔的境界;虽然超越了魔道,而演示魔法;虽然显示与外道同行,而不舍弃佛法;虽然随顺一切世间法,而常行一切出世间法。所有一切装点严饰之事,超过一切天、龙神、夜叉、主乐神、好斗的丑神、金翅鸟神、疑神、大蟒神、人和非人、帝释、梵天王、四天王等的所有庄严,而不舍弃脱离乐法的心。
佛子,菩萨成就如此智慧,安位于这地的品位,用誓愿力量的缘故,得以见到许多的佛,即所谓见到许多百千佛,乃至见到许多百千无数的佛。在那些佛的国土里,以广大心、增胜心,供养恭敬,尊重赞叹诸佛,衣服饮食、卧具医药,一切生活资料,全都用来侍奉施舍给佛,也用这些供养一切众僧,用这种善根回转投向无上正等正觉。还在佛地恭敬听佛讲法,听到以后接受持守,获得如实禅定三昧,智慧光明随顺修行。在众佛所保护守持佛教正法,经常被如来所称赞和喜欢。一切中、小二乘所有的问答辩难,没有能使其退让屈服的,利益众生,无生法忍清净。像这样,经过无量百千亿无数无数劫,所有善根转向更强盛坚固。比如真金,用种种妙宝在其间磨错庄重严饰,转向更加纯净光洁,倍加光明,其余的庄严器具所不能及。菩萨得到这种第七地的品位所有善根也是像这样,用方便法智慧力量,转向更加光明清净,不是中、小二乘所能赶得上的。佛子,比如日光、星月等光辉没有赶得上的,南边胜金洲的地方所有的淤泥、积水全都能让它干燥枯竭。这种远行地菩萨也是如此,一切中、小二乘没有能赶得上的,它能干燥枯竭一切众生的种种迷惑的淤泥积水。这种菩萨在十波罗蜜中,方便波罗蜜偏多,其余的不是不修行,只是随顺力量随机修行而已。佛子,这就叫做略说大菩萨第七远行地。菩萨得到这种地的品位,多作自在天王,善于为众生演说证明智慧法,让他们悟佛道。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像这样一切种种造作业行,都不离念佛,乃至于不离念圆满具足一切种一切智智这种最高的佛智。还这样想:我应当在一切众生中成为上首,成为胜妙,乃至成为一切智智这样最高佛智所依凭住止的人。这菩萨如果发起勤奋精进,在顷刻间得到百千亿无数的禅定三昧,乃至显示变现百千亿无数菩萨成为眷属。如果用菩萨超胜的愿力自在显示变现,还超过这个数,乃至百千亿无数劫不能数得过来。
这时,金刚藏菩萨要重申其含义,而唱颂词说:(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