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多罗 译
《圆觉经》,全名《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一卷。唐罽宾沙门佛陀多罗译。佛陀多罗,意为觉悟救世,是北印度罽宾人。罽宾为国名,在新疆西南边,今称克什米尔。他于唐朝来到中国,在洛阳白马寺,翻译了这部《大方广圆觉了义经》。但对此经由来,自古就存有疑问。《宋高僧传》说:“此经近译,不委何年?”就认为此经译出年代不可考。但《宋高僧传》承认此经所说教理一点也不错,“真诠不谬”。所以,不必去烦琐考据究竟是何年何月翻译。
《圆觉经》的内容是佛陀为文殊、普贤等十二位菩萨宣讲如来圆觉的妙理和观行方法。“圆觉”直译为圆满的灵觉、心智,也称“大圆满觉”、“妙觉真心”、“如来藏清净心”、“一真法界”,是唯一真实的圆觉妙心。修行成佛就是修得圆觉妙心,这圆觉妙心其实就是佛性,是人人本具的。在众生未悟的迷位时又叫如来藏,“藏”含藏染净诸法,由于含藏染尽诸法,所以无明得依,得以建立。圆觉妙心本来清净,因无明诸幻所障,执幻妄为实有,以至不得周遍清净。修习圆觉法门,就是使人人本具的“圆觉”显现。圆觉修习法门是总法门,圆觉就是一心之法,具足体大(一心包万法界而复有余,至大无外,含尽一切虚空)、相大、用大之义。从中能“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罗密”。只有修习“圆觉”法门,永断无明,才可成佛道。如何修习圆觉成佛道,佛回答十二位菩萨的发问,就是具体说的圆觉即大乘佛道的修法。
第一位问法的是文殊菩萨,文殊意为“妙吉祥”、“妙法”,其智慧深妙,所以代表智慧成就。文殊为七佛之师,又助佛弘法。学佛首重智慧,所以文殊为问法的发起人。文殊问法,一问如来因地发心,依何等法修何等心而得成佛?二问菩萨发心修道,如何得正知见而不堕邪道?佛的回答是首要的是要“断无明”,也就是要断除无明烦恼,去除种种颠倒。佛陀具体解说了什么叫无明,无明就是种种颠倒。佛陀具体用比喻解释,颠倒就像是迷路的人,迷失了方向,东西南北颠倒错乱,这种颠倒迷乱,还表现在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就是虚妄地执著认定地、水、风、火是自我的身体,把肉体的身当成真的,这就是颠倒,因人身为四大和合,并非真我。妄认为真我,就是颠倒。六尘缘影指的由六识与尘境而成的影像,把这些影像视为心相也是颠倒。为什么呢?因为这种颠倒,就像人眼睛有病,误认空中有花、天上有第二个月,其实,空中无花,也没有二个月。觉悟到无明烦恼本空,有如空中之虚花。了解自性遍满十方,无所不在,也就可以成佛。依此修行,就不堕邪见。
第二位问法的是普贤菩萨,他问的是既然一切法如梦如幻,身心都是幻,为什么还要以幻修幻?即然一切皆幻,谁来修行?又如何使妄想心得到解脱?怎么让众生永离种种幻境?佛在答复普贤所问修幻之法前,先说幻的产生。幻生于何处,生于圆觉妙心,即诸幻皆生于心中而不是心中实生诸幻,就像空华在虚空中出现,并非虚空中实生出空华。空华原本就没有生。认识到幻实无生的本质,就用止观之功,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佛陀指出一层层远离,远离到无可远离的程度,便是灭除诸幻,和真觉相契如一的境界。也即是以幻心离幻境,幻智离幻心,幻空离幻智,幻灭离幻空,诸幻灭尽而显幻觉,这种离幻之修法是知道是幻,即已离幻,病根便除。这是顿悟顿修之法。
第三位问法的是普眼菩萨。普眼菩萨具有法眼。法眼既明,普照法界,照事法界,事无不尽;照理法界,理无不彻。理事遍照,周遍圆融,所以称为普眼。普眼菩萨问的如何坐禅?如何保持正法?如何让众生很快悟道?佛的回答是正念远离诸幻。具体修法是,初修戒定,依如来奢摩他行;次修慧观,即起正思惟,观众生妄身妄心,身心幻垢,人法二空,最后由否定幻垢而得十方清净,一切清净。
第四位问法的是金刚藏菩萨,金刚为坚固不坏,锋利无比的意思,这位菩萨证法身不坏,又以般若慧剑断无明烦恼,能顿断群疑而生无量智德。金刚藏菩萨问的是众生本来是佛,为什么还会有无明?同样,众生本来就有无明,为什么又说众生本来成佛?再说,说众生本来是佛,为什么现在还是众生而不是佛?再,众生本成佛道,后起无明,一切如来何时复生一切烦恼?这里要求佛回答的是本有无明与本有佛性的关系。佛在解答时以金矿为喻,作了生动说明。冶炼金矿而得黄金,黄金早就存在于金矿中,冶炼前或后,金性始终存在不坏。圆觉妙心也是如此。但凡夫却妄图以思维心测度如来圆觉境界,这是不可能的。凡夫欲修圆觉,须先断无始轮回根本,即断除虚妄分别心。只有如此,才能求圆觉。
第五位问法的是弥勒菩萨,弥勒即慈氏,修习慈心三昧,故以慈为姓,本名阿逸多,意为无能胜者。他所问的问题是欲游如来大寂灭诲云何断轮回根本?于诸轮回有几种性?修佛菩提几等差别?回入尘劳,当设几种教化方便,度诸众生?佛指出由于有种种恩受贪欲故有轮回,爱欲为轮回根本,而由于贪欲,发挥无明,显出五性差别不同,即具有五种成佛的可能性。凡夫们又由于“依二种障而显深浅”,我法二障执著深,为障深;如已证我空,还有法执,为障浅。二障未断,属于未成佛。因此,欲证大圆觉,必须断诸障。
第六位问法的是清净慧菩萨,清净菩萨无住无著,照了诸法,犹如虚空,能随顺一切而入圆觉。清净慧菩萨所问的问题是一切众生和诸菩萨如来所悟得的道有无差别?成佛是什么境界?什么是般若?什么是涅槃?什么是成佛最好最快的方法?佛指出圆觉自性本无取证,但于除灭一切幻化修证中,历经凡夫随顺觉性、菩萨入地者随顺觉性、菩萨正入地者随顺觉性、如来随顺觉性诸阶段。
第七位威德自在菩萨问法,佛宣示修证圆觉佛智的三种重要方法:一、奢摩他,二、三摩钵,三、禅那。此三种方便法门若得圆证,即成圆觉。
第八位辨音菩萨问法,佛宣示修证圆觉佛智的二十五种清净定轮的修行方法。
第九位净诸业障菩萨问法,佛宣示修证圆觉佛智的四种妄机,妄执有我、人、众生、寿命四相,以四颠倒为实我体,妄生瞋爱,生妄业道,从而难以入清净觉诲。
第十位普觉菩萨问法,佛指示修证圆觉佛智的偏差和病相,必须去除作、任、止、灭四种病相,才能求证圆觉。
第十一位圆觉菩萨问法,佛说示证大圆觉者,长期、中期、下期三种安居方法等。
第十二位贤善首菩萨问法,佛宣示修证圆觉佛智利益和功德。
《圆觉经》是唐、宋、明以来中国佛教中天台、贤首、禅宗等各宗崇奉而盛行讲习的经典。如著名禅师唐圭峰宗密主张教、禅兼弘,对于此经就极为深契,自称“禅遇南宗,教逢斯典,一官之下心地开通,一轴之中义天朗耀”,从而撰着注疏多部,精详阐释此经义蕴,大力加以弘扬。致使此经广行流传,影响深广。
《圆觉经》疏解最主要的是宗密的注疏。宗密所撰四部疏钞为:《圆觉经大疏》十二卷、《圆觉经大疏释义钞》十三卷、《圆觉经略疏》四卷、《圆觉经略疏钞》十二卷。以后各代注疏亦以宗密疏钞为本。有宋观复撰《圆觉经钞辩疑误》二卷、宋行霆撰《圆觉经类解》八卷、宋考宗撰《御注圆觉经》二卷、宋清远撰《圆觉经疏钞随文要解》十二卷、宋无粹撰《圆觉经集注》二卷、宋智聪撰《圆觉经心镜》六卷、宋周琪撰《圆觉经夹颂集解讲义》十二卷,明德清撰《圆觉经直解》二卷、明通润撰《圆觉经近释》六卷、明焦竑撰《圆觉经精解评林》二卷、明寂正撰《圆觉经要解》二卷,清弘丽撰《圆觉经句释正白》六卷、清通理撰《圆觉经义疏》四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