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典》 圆觉经 十

作者:出处:
分享到:

 
    于是普觉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快说禅病,令诸大众,得未曾有,心意荡然,获大安隐[1]。世尊,末世众生,去佛渐远,贤圣隐伏,邪法增炽,使诸众生,求何等人?依何等法?行何等行?除去何病?云何发心,令彼群盲不堕邪见?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尔时,世尊告普觉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咨问如来如是修行[2],能施末世一切众生,无畏道眼,令彼众生得成圣道,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时普觉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善男子,末世众生将发大心,求善知识欲修行者,当求一切正知见人,心不住相,不著声闻、缘觉境界[3]。虽现尘劳,心恒清净,示有诸过,赞叹梵行,不令众生入不律仪,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末世众生,见如是人,应当供养,不惜身命。彼善知识,四威仪中,常现清净,乃至示现种种过患,心无憍慢[4]。况复抟财妻子眷属?若善男子,于彼善友不起恶念,即能究竟成就正觉,心华发明,照十方刹。

    善男子,彼善知识所证妙法,应离四病。云何四病?

    一者作病[5]。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于本心作种种行,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作得故,说名为病。

    二者任病[6]。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等今者不断生死,不求涅槃。涅槃生死,无起灭念。任彼一切随诸法性,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任有故,说名为病。

    三者止病[7]。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今自心永息诸念,得一切性寂然平等,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止合故,说名为病。

    四者灭病[8]。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今永断一切烦恼,身心毕竟空无所有,何况根尘,虚妄境界,一切永寂?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寂相故,说名为病。

    离四病者,则知清净。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善男子,末世众生欲修行者,应当尽命供养善友,事善知识。彼善知识欲来亲近,应断憍慢,若复远离,应断瞋恨。现逆顺境,犹如虚空。了知身心毕竟平等,与诸众生同体无异。如此修行,方入圆觉。

    善男子,末世众生不得成道,由有无始自他憎爱一切种子,故未解脱。若复有人,观彼怨家,如己父母,心无有二,即除诸病,于诸法中,自他憎爱,亦复如是。

    善男子,末世众生欲求圆觉,应当发心作如是言:尽于虚空一切众生,我皆令入究竟圆觉。于圆觉中无取觉者,除彼我人一切诸相。如是发心,不堕邪见。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普觉汝当知,末世诸众生,

    欲求知识者,应当求正见,

    心远二乘者。法中除四病,

    谓作止任灭,亲近无憍慢,

    远离无瞋恨,见种种境界,

    心当生希有,还如佛出世,

    不犯非律仪,戒根永清净,

    度一切众生,究竟入圆觉,

    无彼我人相,当依正智慧,

    便得超邪见,证觉般涅槃。

    [1]安稳:自在无碍。    [2]咨问:有所谋而问。    [3]心不住相:离凡夫烦恼境界,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即不住一切相。    [4]憍慢:骄者,矜我胜彼。慢者,轻彼劣我。    [5]作病:即心生造作。以为修行可造作而得。    [6]任病:即任意浮沉,以为修行可以任意而得,不求精勤修习。    [7]止病:以为止息妄念即可证得圆觉。圆觉性大有妙用,不是止息烦恼一义可包摄。    [8]灭病:即灭降心境。错会灭观中断诸烦恼,随顺寂灭之义。只有住寂之心,也不能求证圆觉。因圆觉之性,无碍圆触,非动非静,不离动静,只有住寂之心,不能契合,故亦是病。

    【今译】

    接着,普觉菩萨也从座位上站起来,恭敬地稽首对佛礼拜,从佛陀右边绕了三圈,双膝下跪,合掌交叉中指,然后禀告佛说:大慈大悲的菩萨,您对我们十分明快地讲说了修禅的弊病,让我们大家深刻地体会到了以前不明白的道理,我们现在心情非常痛快舒服,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心里感到非常平安稳定。世尊,将来末世的众生,离佛陀的时代逐渐久远,到那时候,圣贤都隐身很少出现,而邪法却不断流行繁衍。您让那时的广大众生去求什么人为师?遵行什么样的法行?除却什么弊病?又让他们发怎样的心,才能让那些无知的人不产生邪见?说完这段话后,五体投地对佛行最高敬礼,又周而复始,连续请求了三次,礼拜了三回。

    当时,世尊告诉普觉菩萨说:很好,很好。善男子,你能够向我问及如来的修行方法,以使末世所有众生具有无畏道眼,得以成就圣道。现在你们注意听,我来为你们讲说。

    普觉菩萨听到佛陀这样说,非常高兴,和其他大众安静地聆听佛的教诲。

    佛说:善男子,将来末世的众生,想发大心愿去求善知识指导来修习圆满心智的人们,应当寻求有正确知见的师友,就是要寻求那些内心清净不执着一切名相,不执着小乘境界只求自利的菩萨。这样的良师为教化众生虽然随俗做了一些尘俗的事,可是他们内心永远空明清净,他们示现种种过失,赞叹不贪著名利的善行,让众生不犯戒律。追随这样的良师,就可以成就最圆满的智慧。末世的众生,见到这样的人,就应当不惜身体和生命去靠近去供养他。这些善知识,无论行、住、坐、卧,都非常清净,没有一点对贪爱和憎恨的执着,为了教化众生,他们甚至示现种种过失,你们对他们不应当存在丝毫的傲慢心和轻视心。对这样的菩萨,可以不惜牺牲生命,更何况为他们施舍饮食、财产、妻子和眷属。善男子,如果你们对这些良师益友不起丝毫恶念,你们就能成就最圆满的心智,而且心中智慧的光华勃发,可以普照十方宝刹,普渡众生。

    善男子,那些善知识所修证的妙法,应当远离四种偏差弊病,这四种弊病是什么呢?

    第一种弊病是造作的弊病。如果有人说这样的话:我现在要做种种事来求得圆满的心智。但是,圆满的心智不是用造作的行为可以求得的,所以说这是一种弊病。

    第二种是任其自流的弊病。如果有人说这样的话:我们现在无须断除生老病死的苦恼,也不必追求完美的永恒境界。因为完美永恒的境界和生老病死,都是永远无法改变的。任它一切自流,只要随着事物本性顺其自然,最后我自然而然就可证得圆满心智。但是,圆满的心智不是任其自流就可以修得的,所以说这也是一种弊病。

    第三种是止息的弊病。如果有人说这样的话:我现在在自心中要永远止息所有的念头,让我的心寂静平等,来求得圆满的心智。但是圆满的心智并非是止息妄念就可求得的,因为圆满的心智本来就没有妄念,何须要拼命止息?所以说这也是一种弊病。

    第四种是断灭的弊病。如果有人说这样的话:我从现在起要永远断除所有的烦恼,让身心达到彻底的空无所有,何况那些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尘(色、声、香、味、触、法)等虚妄境界,都要一并把它们灭除,以求得圆满的心智。但是,那圆满的心智并不是能用死沉沉的寂灭可以求得的,所以说这也是一种弊病。

    要修习圆满心智,只有去除这四种弊病和偏差,才可以说是清净的修行。这样去看的人,才是“正观”;不这样去看,就是“邪观”。

    善男子,末世众生要修行的人,应当竭尽全力供养师友和善知识。那些善知识,如果来靠近你,你们不可有傲慢心。如果他们离开你,也不可产生憎恨心。无论是随顺你还是违逆你,都要对他们至诚相待,不可因顺境和逆境而改变态度。你们要明白:逆境和顺境,都是虚幻的。所有众生身心毕竟都平等,菩萨与众生,都是相同的本体没有两样,这样去修行,才可以证入圆满的妙觉。

    善男子,末世众生之所以不能成就佛道,主要是因为从久远的过去以来心中就潜藏着对自己和他人的憎爱的种子。因为有这种根深蒂固的本性,所以无法解脱烦恼和痛苦。如果有人对待怨家仇人如同自己的父母,心中始终没有二样的态度,那么,所有的病就都可以去除。对所有万种事物,也可以用这种态度消除对自己和别人的贪爱。

    善男子,末世的众生要求得圆满的心智,应当发大心愿说这样的话:在无尽的时空中,我要尽心竭力使所有的众生都证入圆满妙觉。在开启圆满的心智时,我要不执着自己,不计较人我,不执着一切名相。如果这样发愿心,就不会产生邪见。

    当时世尊为了再阐释这个真义,又说了偈言:

    普觉你应当知道,未来末世一切众生,要求善知识,就要求具有正见的善知识,求那些远离声闻、缘觉二乘的善知识,此善知识所教法门可去除四病,就是作病、止病、任病、灭病。亲近时没有骄慢心,远离时也不生瞋恨,见到善知识示现种种顺逆境界,内心要生稀有难得之想。还要把善知识看作像现在的佛,不起轻慢心,要不犯戒律,内心持戒清净,要发愿心,度一切众生成佛,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应当依正知见,破邪见,最后达到成佛境界。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