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下)》 第九章 原始集成之相应教 第二节 说一切有部本与铜鍱部本的比较

作者:出处:
分享到:

 
    上来,从三大部分的分别研求,推定《杂阿含经》的原型次第,并从三部分的分类中,知道“相应教”的根本部分:这是说一切有部的传说。铜鍱部所传的《相应部》,没有大分为三部分的传说,然从次第内容来看,也还是相近的。《相应部》分为五品,五六相应,次第内容如下:

    I.有偈品(Sagātha-vaggo)(一一相应)

    1.诸天相应(Devatā-samyutta)·2.天子相应(Devaputta-sa.)·3.拘萨罗相应(Kosalā-sa.)·4.魔相应(Māra-sa.)·5.比丘尼相应(Bhikkhunī-sa.)·6.梵(天)相应(Brahma-sa.)·7.婆罗门相应(Brāhmana-sa.)·8.婆耆沙相应(Vangīsa-thera-sa.)·9.林相应(Vana-sa.)·10.夜叉相应(Yakkha-sa.)·11.(帝)释相应(Sakka-sa.)

    Ⅱ.因缘品(Nidāna-vaggo)(一〇相应)

    12.因缘相应(Nidāna-sa.)·13.现观相应(Abhisamaya-sa.)·14.界相应(Dhātu-sa.)·15.无始相应(Anamatagga-sa.)·16.迦叶相应(Kassapa-sa.)·17.利得供养相应(Lābhasakkāra-sa.)·18.罗睺罗相应(Rāhula-sa.)·19.勒叉那相应(Lakkhana-sa.)·20.譬喻相应(Opamma-sa.)·21.比丘相应(Bhikkhū-sa.)

    Ⅲ.蕴品(Khandha-vaggo)(一三相应)

    22.蕴相应(Khandha-sa.)·23.罗陀相应(Rādha-sa.)·24.见相应(Ditthi-sa.)·25.入相应(0kkantika-sa.)·26.生相应(Upp-āda-sa.)·27.烦恼相应(Kilesa-sa.)·28.舍利子相应(Sāriputta-sa.)·29.龙相应(Nāga-sa.)·30.金翅鸟相应(Supanna-sa.)·31.乾闼婆相应(Gandhabbakāya-sa.)·32.云相应(Valāha-sa.)·33,婆蹉种相应(Vacchagotta-sa.)·34.禅相应(Jhāna-sa.)

    Ⅳ.六处品(Salāyatana-vaggo)(一〇相应)

    35.六处相应(Salāyatana-sa.)·36.受相应(Vedanā-sa.)·37.女人相应(Mātugāma-sa.)·38.阎浮车相应(Jambukhādaka-sa.)·39.沙门出家相应(Sāmandaka-sa.)·40.目犍连相应(Moggalāna-sa.)·41.质多相应(Citta-sa.)·42.聚落主相应(Gāmani-sa.)·43.无为相应(Asankhata-sa.)·44.无记说相应(Avyākata-sa.)

    Ⅴ.大品(Mahā-vaggo)(一二相应)

    45.道相应(Magga-sa.)·46.觉支相应(Bojjhanga-sa.)·47.念处相应(Satipatthāna-sa.)·48.根相应(Indriya-sa.)·49.正勤相应(Sammappadhāna-sa.)·50.力相应(Bala-sa.)·51.神足相应(Iddhipāda-sa.)·52.阿那律相应(Anuruddha-sa.)·53.禅相应(Jhāna-sa.)·54.入出息相应(Anāpāna-sa.)·55.预流相应(Sotāpatti-sa.)·56.谛相应(Sacca-sa.)

    《相应部》的长行四品,与《杂阿含经》的“五阴品”、“六处品”、“因缘品”、“道品”,大类是一致的。依《瑜伽论·摄事分》,“相应教”的根本部分,分为四分、十六事;《相应部》与之相当的,就是四品的主要部分,十五相应。对列如下:

    《相应部》后四品的主要部分——十五相应,与《杂阿含经》的十六事相对比,就显出了分类的一致。其中有无不同的,是《杂阿含经》有(三)“学”,而《相应部》没有。开合不同的,《相应部·六处品》立“受相应”,与《杂阿含经·因缘分》中“界”的一部分相当①。《杂阿含经·因缘分》别立“食”,而《相应部》含摄在“因缘相应”中②。说一切有部的《杂事》,也没有说到“食”③,可见这“食”是新的安立。所属部类不同的,《杂阿含经》中,“谛”属于“因缘分”,而《相应部》属于“大品”。谛与蕴、处、界、缘起相关联,早已成为上座部系的共义。然《杂阿含经》说:“何等为慧根?若比丘,苦圣谛如实知,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如实知,是名慧根。”④又说:“慧根者,当知是四圣谛。”⑤四圣谛是慧,是四谛的如实知(不如实知,就不能称为四圣谛),所以属于“大品”,是更适当的。说一切有部的《法蕴足论》,以“念住品”、“四谛品”、“静虑品”为次第,可见四谛是道品的一类。《发智论》立四十二章,四谛与四静虑为次第。《大毗婆沙论》分四十二章为三类:四谛是“功德类”,而不是蕴、处、缘起等“境界类”所摄⑥,也保存了四谛属于道品的古义。被称为“修多罗”的原始结集部分,《杂阿含经》与《相应部》可说是一致的。上座部系阿毗达磨的根本论题,也就是这些⑦。

    长行四分的次第,铜鍱部为:“因缘”、“蕴”、“六处”、“大”。说一切有部为:“蕴”、“处”、“因缘”、“道”。次第虽有不同,而以菩提分法为后,是相同的,这可说是上座部诵本的原型。大众部所传的,显然不同,如《摩诃僧祇律》卷三二(大正二二·四九一下)说:

    “文句杂者,集为杂阿含,所谓根杂、力杂、觉杂、道杂,如是比等名为杂。”

    又,《分别功德论》卷一(大正二五·三二中)说:

    “杂者,诸经断结,难诵难忆,事多杂碎。”

    《僧祇律》所举例的,根、力、觉、道,显然指“修多罗”的菩提分法。《分别功德论》所说的“诸经断结”,也该是修持的法门。“相应教”的原型,应该是以菩提分法为首的。《中部·如何经》,说到当时的阿毗达磨,就是四念处等菩提分法⑧。说一切有部现存的古型论书——《法蕴足论》,全论二十一品的次第,也是先明菩提分法,然后说到根、处、蕴、多界、缘起。阿毗达磨的论题,无疑是本于《杂阿含经》的四分、十六事(《相应部》的四品的十五相应)。古型阿毗达磨,以菩提分法为先,证明了大众部传说的《杂阿含经》,以根、力、觉、道为先,正是部派未分以前的原型。等到二部分立,“相应教”的部类次第,上座部改为以蕴、处等为先,菩提分法在后。这表示了大众部传承旧说,重于修持的立场,而上座部却重于究理了。

    “相应教”经过部派的整治、补充(编入《相应部》中),成为不同的诵本。大众部本没有传来,所以原型已无从考论。但可以决定的是:“修多罗”的原始结集,文体是精简的(“如是我闻”等序说、结说,都是以后加上的)。随类而分为多少“相应”,次第是不免杂乱的。在《杂阿含经》与《相应部》中,文句大同小异的非常多,这可说是原始结集的特色。佛门的诸大弟子,对大众(与会者)提供的佛说,凡公认为佛说的,取审慎而博采的立场,一起集录下来,而不敢轻率地取去。同一论题(如约“蕴”说)而文句小异的;或文句相同,而约“蕴”、约“处”等别说;或文句同而听众不同,都一起集录下来。《相应部》的杂乱,敢说是原始结集的实际情形。又如“缘起”说、五支说、九支说、十支说等,都集录为“缘起相应”。这是佛陀四十五年中,应时应机而开展出来的不同教说;由弟子们传诵出来,就一起集录下来。

    在不断的集出过程中,次第可能调整;文句推衍而渐长;性质近似的,也有所增补。大概地说:文句渐长,内容与事缘相结合;被称为“弟子所说”、“如来所说”的,也不免多少搀杂进去。以《杂阿含经》的“五阴诵”、《相应部》的“蕴相应”为例来说:“五阴诵”共十四颂,一一二经;“蕴相应”为十五品,一五八经。“五阴诵”的前四颂(一——二九),最精练简略。七——一〇颂(五九——八一);一二颂(三七一四六),文句长一些,但仍旧是法义的开示。而五颂(三〇——三二·二五六——二六二);六颂(二六三——二七二);一四颂(五七·五八,一〇三——一一〇):不但文段长,还参合了事缘与譬喻。就在这长篇部分,二六二经是佛涅槃以后,阿难以《化迦旃延经》来教化阐陀⑨,这当然不是“王舍结集”的原典。又如五八经是“十门问记”,对五蕴作十门的分别问答⑩。这是问记——“记说”;而且是广问答,觉音判为“九分教”的“毗陀罗”。这样的条理分明,充分表示了论义的成熟,也不可能为原始结集的。但上述二经,不仅见于《杂阿含经》的“五阴诵”,也见于《相应部》的“蕴相应”(11)。二本一致,可见这是上座部系的原典如此。“修多罗”已有了增编,“弟子所说”及“如来所说”,也有多少搀杂,这是从现存的二部中所得的结论。

    现存的“相应教”部分,说一切有部与铜鍱部本,虽部类大致相同,而内容大有出入。从《瑜伽论·摄事分》所见,“蕴”、“处”、“因缘”——三分,与《杂阿含经》可说完全相同。而“菩提分法”,尤其是“力”、“觉支”、“道”,次第很乱,而经文比论要多些。将说一切有部本与铜鍱部本对比,铜鍱部所传的经文更多了,对列如下:

    如上对列,铜鍱部所传,比说一切有部所传,多出不少。然《大正藏经》本,计算经数并不精确。如《杂阿含经》六五——六八经,结颂为:“受与生及乐,亦说六入处,一一十二种,禅定三昧经。”(12)“受”、“生”、“乐”、“六入”——四经,每经有从“观察……作证十二经”,实计应为四十八经。如切实计算,“五阴”为一七五经;“处”为二五九经;“缘起”(及食)为七八经,界(受在内)为六五经,虽经文的增减互有同异,而大数相近。但“菩提分法”部分,铜鍱部本增出三、四倍以上,是值得注意的。以“觉支”为例:《杂阿含经》本,自七〇四(《大正藏》编目)起,七四七止,共四十三经。然依经文,七四五中,应增三经;七四七中,应增十九经:全数应为六十五经。《相应部》本,共十八品。前八品,共七十六经,与《杂阿含经》相近(后二品的经,即《杂阿含》的最后数经)。《相应部》此下,有约“远离”而说的“恒河广说”、“不放逸品”、“力所作品”、“寻觅品”、“瀑流品”——五品;又约“欲贪调伏”,说“恒河广说”等五品。这十品九十九经,都是《杂阿含经》本所没有的。这一类的广说,“觉支”、“道”、“念处”、“根”、“正勤”、“力”、“神足”、“静虑”、“谛”,都是有的。这就是《相应部》本,有关“菩提分法”的经特别多的原因所在。《相应部》的这些广说,是有组织的,这已没有随类次第的结集特性,而近于编纂了。说一切有部,不完全是古型的,但在这部分上,比《相应部》本还近古些。

注释:

    ①  《杂阿含经》卷一七(大正二·一一九上——一二四中)。

    ②  《相应部·因缘相应》(南传一三·一六——二〇·一四二——一五〇)。

    ③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三九(大正二四·四〇七中)。

    ④  《杂阿含经》卷二六(大正二·一八二下)。《相应部·根相应》(南传一六下·一〇——一一)

    ⑤  《杂阿含经》卷二六(大正二·一八二中)。《相应部·根相应》(南传一六下·六)。

    ⑥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九〇(大正二七·四六六中)。

    ⑦  参阅拙作《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七〇——七一·本版五九——六〇)。

    ⑧  《中部·如何经》(南传一一上·三一一——三一六)。

    ⑨  《杂阿含经》卷一〇(大正二·六六中——六七上)。

    ⑩  《杂阿含经》卷二(大正二·一四中——一五上)。

    (11)  《相应部·蕴相应》(南传一四·二〇八——二一二·一五九——一六六)。

    (12)  《杂阿含经》卷三(大正二·一八上)。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