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秀开创的北宗是中国禅宗的重要派别,其师资传授,上承东山之法,下传普寂、义福等,并辗转相传,法脉不断,几与唐王朝相始终,还远播海外。神秀被北宗排为“六祖”,神秀以后北宗百多年的传法系统,则由于头绪众多,资料不足,而难以详考。现只能根据有限的资料,略作叙述。
一、七代递相印属
从现有的资料来看,禅宗传法世系的提出,最早是在弘忍时代。作于弘忍去世后不久的《唐中岳沙门释法如禅师行状》碑为我们提供了如下的传法世系表:“南天竺三藏法师菩提达摩……入魏传可,可传粲,粲传信,信传忍,忍传如。”此碑作于唐武则天永昌元年(689),距弘忍去世才十五年,当时神秀尚未入京,惠能则远在岭南行化,南、北禅宗的分化还不明显,纷争亦未肇始。因此,此碑所记,值得重视。由于此碑为弘忍弟子法如门下所作,因此传法世系表中将法如列为禅宗的第六代传人。随着禅宗的分化,弘忍其他弟子的门人都纷纷出来争法统,因而先后出现了许多不同的传承说法。但种种不同说法有一个共同点,即都肯定从达摩到弘忍的“东土五祖”之传承,并以传东山宗的正统自居,争“六祖”的桂冠,这表明“东土五祖”之说在弘忍时已经确立,弘忍的地位已为禅宗各系所共同认可。
在众多禅系的法统之争中,神秀北宗是最强有力的一个竞争者。但神秀的“六祖”地位却并不是由他本人争得,而是由其弟子论定的。神秀在日,尽管曾受到帝王的礼遇,得到僧俗的敬重,地位显赫,但他与惠能等同门并未互相排斥,唯我独尊。在东山门下,最初也没有一代只许一人的说法。弘忍本人就“法门大启,根机不择”,广接天下学人,传其法者成百上千,被认可“传吾道者”即有十大弟子。神秀北宗继承了这一传统,一般也不主张一代只许一人。因此,神秀在强调自己禀受蕲州东山法门的同时,并不排斥法如、老安和惠能等人得弘忍之传授。神秀门下,例如普寂禅师,也曾同时立神秀和法如为第六代。即使是在法统之争激烈展开之时,北宗仍有普寂、义福同受神秀付嘱而为禅宗第七代的说法。但面对神会为惠能系争唯一嫡传的咄咄逼人的攻势,北宗门下也不断突出着神秀的地位,特别是通过立普寂、义福为第七代而进一步强调了神秀的“六祖”的地位。
据神会在滑台大会上说,普寂禅师曾为神秀竖碑铭,立神秀为第六代,又修《法宝纪》,立法如为第六代,并排斥惠能系,“在嵩山竖碑铭,立七祖堂,修《法宝纪》,排七代数,不见著能禅师”。滑台大会以后,禅门的法统之争更趋激烈。不久,义福去世,严挺之为之撰的碑铭中说:“禅师法轮,始自天竺达摩。大教东流,三百余年,独称东山学门也。自可、粲、信、忍至大通,递相印属。大通之传付者河东普寂与禅师二人,即东山继德,七代于兹矣。”①这里,强调达摩、慧可、僧璨、道信、弘忍等历代祖师与神秀递相印属的传授关系,肯定神秀的“六祖”地位,当然也就肯定了普寂与义福的嫡传,维护了北宗的正统,而北宗最初的传法系统也就于此得到了确立。
二、神秀的众多弟子
神秀的弟子很多,《景德传灯录》卷四列得法者十九人,其中巨方、智封、降魔藏、道树、全植等五人有传,其他人则只具名而未列章次。但道树(734—825)和全植(752—844)就其生活的年代来看,显然不可能是神秀的弟子而只能是神秀的再传。其他三人的简况如下:巨方(646—727),安陆(今湖北安陆县)人,俗姓曹,幼禀业于明福院朗禅师,听诵《法华》、《维摩》二经,禅会必参。后往访神秀师事之,问答之间,得默许之。后辞师游方,至上党寒岭而居,数年之间,学徒上千。“凡所提唱,真妄同源,迟速异剂,得心助道,在乎修治。”后于五台山阐化,涉二十余年入灭,年八十一。智封,怀安人。中年学道,励操谨躬,行头陀之行。初习《唯识论》,滞于名相,为人所诘。乃发愤罢讲,游行登武当山见神秀禅师,疑心顿释。思养圣胎,乃辞去,居于蒲津安峰山。禁足十年,木食涧饮。属州牧卫文升请归城内,建新安国院居之。缁素归依,憧憧不绝。师来往中条山二十余年,得其道者,不可胜记。降魔藏,赵郡(今河北邯郸市西南)人,俗姓王。七岁时,只影闲房,孤形迥野,尝无少畏。至年长,弥见挺拔,故号为降魔藏。依广福院明赞禅师出家,服勤受法,诵《法华经》等。后遇北宗盛化,便投至神秀门下,众莫不异而钦之。寻入泰山,数年学者云集。无疾而终,春秋九十一。
神秀的弟子,有些从僧传上还可略知其情况一二,例如香育。《宋高僧传》卷八就记载了他常习庄老,留神释典,削染具戒,精力律学,参神秀禅师,夙心相契,入山修禅,徒众千计等事迹。神秀弟子中也有些人各僧传上虽无记载,但我们根据有关碑铭石刻仍可知其一二。例如景贤(660—723),据羊愉撰《唐嵩山会善寺故景贤大师身塔石记》,为汾阴(今山西万荣县西南)人,本姓薛,曾问道于智宝禅师,后投神秀门下,得赏识,成为神秀的大弟子之一。另外,神秀门下还有不少人,各种史料均无记载,现已无从了解他们的情况了。
在神秀众多的弟子中,以普寂、义福最为著名,也最为重要。他们两人也曾先后受召入京,受到王公士庶的礼遇,并为朝野所重。神秀去世后,他们在帝王的支持下继续率众传神秀宗风,时天下好释氏者咸师事之,盛况不减神秀之时。
普寂(651—739),据李邕的《大照禅师塔铭》和《宋高僧传》卷九等载,俗姓冯,蒲州河东(今山西永济)人。年少时即博览经籍,殚极天人。以为洪范九畴,周易十翼,虽奥旨玄妙,然大略回疑,不若别求法缘,幽寻释教。于是四方求师,先后学《法华经》、《唯识论》、《大乘起信论》等,并受戒习律。慕少林法如禅师之名,前往归依,“未臻止居,已承往化,追攀不及,感绝无时”。闻神秀在荆州玉泉寺,乃往师事,“膜拜披霹,涕祈咨禀”,精勤思修,凡六年。神秀奇之,尽以其道相授,令看《思益》、《楞伽》等经,并语之曰:“此两部经,禅学所宗要者。”普寂在神秀门下深得赏重,成为上首大弟子之一。久视年(700),武则天召神秀至东都论道,神秀因荐普寂,乃度为僧。唐中宗闻神秀年高,曾特敕普寂代神秀统其法众。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敕普寂于都城居止,时王公士庶,竞来礼谒。开元二十七年(739),怡然坐灭于长安兴唐寺,终年八十九岁。安葬之日,士庶倾城哭送,闾里为之空焉。有制赐谥曰“大照禅师”。大弟子有惟政、惠空、胜缘等。
义福(658—736),据严挺之《大唐故大智禅师碑铭并序》、杜昱《大唐故大智禅师塔铭》和《宋高僧传》卷九等载,俗姓姜,潞州铜鞮(今山西沁县西南)人。“幼慕空门,黍累世务”,“初好老庄、书易之说”,“稍有识,便离贪取”。年十五,便四出求学,广习大乘经论,先后读《法华》、《维摩》等经。时嵩岳大师法如,演不思议要用,特生信重。夕惕不遑,既至而如公迁谢,怅然悲愤。追践经行者久之。载初岁(689),遂落发具戒,律行贞苦。闻荆州玉泉道场神秀禅师,以禅慧兼化,乃往访之。既谒神秀大师,率呈操业,一面尽敬,以为真吾师也。积年钻求,确然大悟。大通印可,密弘付嘱。“授以空藏,印以总持,周旋十年,不失一念。”久视年(700),神秀大师应召至东都天宫寺,“现疾,因广明有身之患,惟禅师亲在左右。密有传付,人莫能知”。神龙岁(705—707年),自嵩山嵩岳寺为群公所请,邀至京师,游于终南化感寺,宴居寥廓二十年,前来求道者甚众。禅师由是开演先师之业。开元十年(722),长安道俗请禅师住京城慈恩寺。十三年(725),皇帝东巡河洛,特令赴东都,居福先寺。十五年(727),放还京师。廿一年(733),恩旨复令入都,至南龙兴寺。沙门四辈,靡然向风者,日有千数。曾示众云:“道在心不在事,法由己非由人。”二十四年(736)五月二十五日,因疾而终,寿七十九岁。有制谥号曰“大智禅师”。七月六日,迁神于龙门奉先寺之北冈,“威仪法事,尽令官给,缙绅缟素者数百人,士庶丧服者有万计”。弟子有庄济、思睿等。
三、北宗的法脉延续
神秀众多的弟子在继续阐扬北宗禅风的同时,又各自收徒授法,师承相续,使北宗的法脉得以绵延。各系的传法,延续的时间长短不一,师承的关系错综复杂,由于资料的限制,现大都已无法详考。在现知的神秀十多位弟子中,不知传法于何人的占多数,其他也大都仅知传法一代而已,且不明详情。例如,义福有弟子思睿、庄济;景贤有弟子法宣、慧*(左山右献)、敬言、慧休;辞朗有弟子慎徽、玄宗和车禅师,等等。
在北宗弟子的多头传法中,以普寂一系的影响最大,流传也较广,且法脉延续略有资料可考,下面我们就以普寂系为主,来看一下北宗禅的绵延发展和向海外的传播。
普寂的弟子很多,《景德传灯录》卷四载录的有二十四人,其中仅惟政一人有传。惟政(757—843),《宋高僧传》卷十一作“恒政”,平原人,俗姓周,初于本州延和寺诠澄法师处受诵经法,后得法于嵩山普寂禅师。大和(827—835年)中,受召入内答问,并被留住内道场。累辞入山,诏住圣寿寺。至唐武宗即位,忽入终南山,会昌三年(843)卒于山舍,年八十七。从惟政的生卒年代来看,他显然不可能是普寂的弟子而只能是再传。
类似惟政的还有甄公(740—829)和法融(746—835)等,僧传上虽然说他们从普寂受法,但他们都出生于普寂卒后,应该是普寂的再传弟子。《宋高僧传》上也保留了不少关于普寂弟子的情况,主要的有:慧空(696—773),一作惠空,俗姓崔,江陵(今湖北江陵)人。家世儒雅,后入空门,投普寂门下,豁如开悟。唐代宗闻其有道,下诏俾居京师广福寺,朝廷公卿,罔不倾信。后终于寺,春秋七十八。灵著(691—746),俗姓刘,绵州巴西(今四川绵阳县东)人。少年时便外出求学,年四十,精律学,兼讲《涅槃》,晚年请问普寂禅师,领悟宗风,守志弥笃。后至长安,诞敷禅法,慕道求师者不减千计,若鱼龙之会渊泽也。天宝五年(746),示灭于安国寺,享年五十六。真亮(701—788),俗姓侯,景城(今河北沧州市西景城)人。家训儒雅,辞彩粲然。于本州开元寺智休师下披染服,行头陀行。受具已,游嵩洛,遇普寂奖训,顿开蒙昧。入龙门山,居而禅默,问津者交集,声望日隆。“居留守尚书王公铎保釐,闻而钦奉,召入广爱寺,别住居焉。”贞元四年(788)去世,年八十八。石藏(718—800),俗姓吕,汉东(今湖北随县西北)人。年少好佛,愿为佛子,遂削染受戒,礼嵩山普寂为师,豁悟禅法。曾入中山大像峰间石室,孤坐冥寂,数夏安然,同好者望风而至,蔚成丛众。州帅李公卓命入城住,谢不从命。后坐化于大像山定真院,春秋八十二。思公(701—784),俗姓李,恒阳(今河北曲阳县)人。早年出家于本府龙兴寺。得度后,游伊洛间,见普寂禅师,开畅禅法。后隐入山中,翛然自处,拒请入城。兴元初(784)示寂归灭,春秋八十四。另外,《宋高僧传》还提到了昙真(?—791)、恒月(702—780)、丁居士(?—724)和明瓒等人从普寂学禅的经历。
普寂还有些弟子未见载于历代僧传,一些碑铭石刻却保留了有关他们的重要资料。例如,禅律兼弘的同光禅师(700—770),据郭湜撰《唐少林寺同光禅师塔铭并序》载,曾屡蒙普寂授记,并许为人师,开大法门,二十余年,振动中外。从师受业,不可胜言。三十余禅僧,尽了心地。弟子中有少林寺主惟济、上座昙则等人。再如法玩(715—790),据李充的《大唐东都敬爱寺故开法临坛大德法玩禅师塔铭并序》载,年十八学道于普寂禅师,二十岁受具戒。他总戒定慧三学,济彼群生。或居嵩岳,或住洛邑,道俗师仰,遐迩攸归。弟子中著名的有少林寺上座净业、寺主灵凑、都维那智寰和善才寺上座法液、寺主法俊等多人。当然,普寂众多的弟子中也有些人由于资料缺乏而情况已经失传,例如李邕的《大照禅师碑》中提到的普寂的大弟子胜缘,我们现在就无从了解其更多的情况。
从上述对普寂弟子的简单介绍中我们可以看到,神秀北宗门下虽然有人隐遁山林,独居修禅,拒请入城,但也有人仍保持了北宗与帝王和朝廷公卿关系密切的传统,受到社会上层人物的礼遇。从现有资料来看,北宗中最后一位曾高居“国师”地位的是普寂的再传弟子昙真。昙真(704—763),据王缙的《东京大敬爱寺大证禅师碑》记载,俗姓边,陈留开封(今河南开封市)人。先投大照禅师(普寂)门下,心地顿开。大照迁化后,又寻广德禅师。其传承为:“始自达摩,传付惠可,可传僧粲,粲传道信,信传弘忍,忍传大通,大通传大照,大照传广德,广德传大师。”自达摩以来,历代祖师,“一一授手,一一摩项,相传如嫡,密付法印”。宝应二年(763),昙真去世,终年六十岁。大历二年(767),谥曰“大证禅师”。昙真的弟子很多,有著名的所谓“十哲”之称。密宗大师惠果(752—805)年幼时曾从昙真习经。《大唐青龙寺三朝供奉大德行状》记载说,惠果“幼年九岁,便随圣佛院故三朝国师、内道场持念赐紫沙门昙真和尚,立志习经”。昙真在玄宗、肃宗、代宗三朝均被礼为“国师”,由此可见,北宗在神秀去世半个多世纪以后,在京城里和社会上仍有相当的势力。
普寂系还将神秀北宗的禅法远播日本和朝鲜。普寂有弟子道璿(702—768),俗姓卫,许州(今河南许昌市)人。先从东都大福先寺定宾律师受戒学律,又于普寂处学习禅法。开元二十四年(736),应日本学僧荣睿、普照之请,赍《华严》章疏东渡日本传法,兼弘教律,成为日本华严宗第一传,同时将北宗禅法传行表,行表又传比叡山传教大师最澄(767—822),使北宗禅法在日本得以流传。又有新罗僧人神行(704—779),渡海来唐,从普寂的入室弟子之一志空和尚学禅,学成后归国开禅,将北宗禅法传到了朝鲜。
另外,我国古代著名的天文学家一行(673—727)也曾是普寂的弟子。他先从普寂学习禅法,后又随密宗大师善无畏(637—735)和金刚智(660—741)学密法,并参与了善无畏的译场,协助翻译了密宗的主要经典之一《大日经》。联系义福曾对金刚智行弟子之礼,景贤曾从善无畏受菩萨戒羯磨仪轨等,可以认为,神秀以后,北宗确实与密宗有交涉,有学者认为北宗最终有与密宗合流的趋势,这并非无据之谈。
谈到神秀北宗的法脉延续,有一点需要特别提出来的是,神会传惠能禅于北土以后,南宗的影响日益扩大,势力日增,并最终完全取代了北宗的地位,这是历史事实,但是,这是由惠能禅的特点以及当时的社会历史状况等多种因素决定的,并不能仅仅归之于神会所起的作用。同时,南宗的兴起并不就是北宗的灭亡。史实表明,安史之乱以后,北宗仍然绵延发展了百年之久。北宗门人独孤及于大历七年(772)所作的《舒州山谷寺觉寂塔隋故镜智禅师碑铭并序》中说:“忍公传惠能、神秀。能公退而老曹溪,其嗣无闻焉。秀公传普寂,寂公之门徒万人,升堂者六十有三,得自在慧者一,曰弘正。正公之廊庑,龙象又倍焉。或化嵩洛,或之荆吴。”此碑作于神会去世后不久,独孤及无视神会系的存在,却对普寂门下的兴盛大加夸张,这正如胡适在《致柳田圣山书》中所曾指出的那样,说明“在大历初期,北宗普寂门下的弘正一支势力还很大,还有压抑能大师一支的企图”。直到唐文宗开成年间(836—840年),仍有北宗僧人活跃于嵩洛地区。《宋高僧传》卷九《崇珪传》记载说:“开成元年(836),赞皇公摄冢宰,请珪于洛龙兴寺化徒。两京缁白往来问道,檀施交骈。其所谈法,宗秀之提唱。获益明心者多矣。”这也证明宗密在《禅门师资承袭图》中所说的神秀之“子孙承嗣,至今不绝”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唐武宗灭法(845)以后,以寺院为主要依托的北宗禅才完全衰落下去,而最终与北宗一样走上了依附帝室政治道路的神会一系自此也一蹶不振。取代北宗禅而在全国得到极大发展的是南宗门下保持山林佛教特色的江西马祖和湖南石头两大系。对此,我们将在以后的章节中详述。
① 《金石萃编》卷八十一《大唐故大智禅师碑铭并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