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宗概要 第五章 禅宗 第四十二节 五祖门下十子

作者:出处:
分享到:

 
    达磨传授禅法,当时从之受学的不多。二祖连遭坎坷,终遇毒害。三祖隐居皖公山,世鲜知者。至四祖始稍著称,到五祖始大盛,会下常过七百人。然而五叶相承,禀受心法,克尽薪传,无有改易。五祖建黄梅东山法门,其门下虽众,颇形驳杂,曾有“十子各堪为一方之师”的传说。十子之名,各书所记不同。《历代法宝记》、《圆觉经大疏钞》卷六、《禅门师资承袭图》所举,除北宗神秀、嵩山老安、资州智诜、越州义方、潞州法如五人相同外,其余五人,《历代法宝记》是智德、玄赜、慧藏、玄约、刘主簿五人;《圆觉经大疏钞》是华州慧藏、扬州觉、蕲州显、襄州通四人;《禅门师资承袭图》是扬州觉、果阆宣什、业州法、襄州通、江宁法持五人。南宗慧能因当时尚为行者,故不在十子之列。以上诸子之中今可考者约有六家:一、北宗神秀;二、嵩山老安;三、资州智诜;四、潞州法如;五、果阆宣仆;六、江宁法持。其中北宗神秀是五祖嫡系。
    嵩山慧安年六十出家受戒,六十夏方示寂,时年一百二十岁,故人称老安。为武则天所师敬。道德深厚,志节孤高。有四弟子皆道高名著,仁俭、自在、破灶堕、陈楚章。仁俭有《了元歌》(见《景德传灯录》卷三十),其中有句云:“今日任运腾腾,明日腾腾任运,心中了了总知,且作佯痴缚钝。”世称之为腾腾和尚。由此可以推知慧安门下的修行宗旨。
    坦然、怀让二人来参,问曰:“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慧安说:“何不问自己意?”
    问曰:“如何是自己意?”
    慧安以目开合示之,坦然言下知归,更不他往。而怀让因缘不契,辞往曹溪。
    陈楚章门下有僧名无住,志行孤劲。后游蜀,事智诜的再传弟子无相(姓金氏)为师。居益州保唐寺。所指示法意大同,其传授仪式与金和尚全异。释门事相一切不行,剃发了便挂七条,不受禁戒。至于礼忏、转经、画佛、写经一切毁之,皆为妄想。所住之院不置佛事。所修之道以为生死轮回都为起心,起心即妄,不论善恶,不起即真。亦不以事相之行,以分别为怨家,无分别为妙道。亦传金和尚三句言教:无忆、无念、莫妄。但改忘字为妄字,意谓无忆无念即真。忆念即妄,不许忆念,故云莫妄。所以毁诸教相,意在息灭分别而全真。故所住持不议衣食,任人供送,送即暖衣饱食,不送即任饥任寒,亦不求化,亦不乞良。有人入院,不论贵贱都不逢迎,亦不起动,赞叹供养,怪责损害,一切任他,但贵无心而为妙极(宗密《圆觉经大疏钞》卷六)。《历代法宝记》中载无住语甚详。
    资州智诜,传资州处寂(姓唐氏)。寂传四子,其一即益州净众寺无相(姓金氏),大弘其教。以三句用心,即“无忆、无念、莫忘”。意令勿追忆已过之境.勿预念未来荣枯之事,常与此智相应,不昏不错,名为莫忘。又无忆是不忆外境,即是戒;无念是不念内心,即是定;莫忘是翛然无寄,即是慧。其传授仪式略同当时官坛受具戒方便。一两月前先克日牒示、召集僧尼士女,置方等道场礼忏,或三七、五七,然后授法,皆是夜间,以屏喧乱。授法了便令言下息念坐禅。至于远方来者。或尼众俗人之类,久住不得,亦直须一七、二七坐禅,然后随缘分散。亦如律宗临坛之法,必须众举由状,管司给文牒,名曰升缘。或一年一度,或三年二年一度,开数不等(宗密《圆觉经大疏钞》卷六)。《历代法宝记》,中称智诜造《虚融观》一卷、《缘起》一卷、《般若心经疏》一卷,今均不穿。
    果阆宣什即是南山念佛门禅宗。宣什是五祖弟子,泉州米和尚、阆州蕴玉、相如县尼一乘皆弘之。其传授先集众礼忏等仪式与金和尚门下同。授法时以传香为师资之信。和尚手付,弟子却授和尚,和尚却授弟子,如是三遍。正授法时,先说法门道理、修行意趣,然后令一宗念佛。初引声由念,后渐渐没声、微声,乃至无声,送拂至意;意念犹粗,又送至心;念念存想有佛恒在心中,乃至无想,盖谓得道。
    江宁法持,初于五祖座下闻法心开,后遇牛头宗第三世慧方禅师为之印可,为牛头宗四祖。兼明念佛入道,持于净土以系于念,俯仰进止必资观想。宋戒珠《净土往生传》中载其传。
    潞州法如,住嵩山少林寄。今有《中岳法如禅师行状》碑在少林寺,见《金石续编》。
    综观以上各家,各得禅法的一端。如能汇通,可以推知禅宗原始情况的概略。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