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普贤行愿品》一卷
《华严经》为大乘佛经中佛最先所说,为如来一代时教大宝藏之细目也。义理纷繁综错,决非初学所能了解。晋译《华严》六十卷,唐译《华严》八十卷,其经之最末一品,名《入法界品》,唐时般若三藏重译之为四十卷,名曰《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此四十卷中之最末一卷,历来别行,为佛教徒朝夕课诵所必须;不唯中国如此,实自西土已然。故唐不空三藏教诫初学,恒以《普贤行愿品》为入门要径。唐释宗密有《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五卷,依贤首宗圆顿宗旨,以调整一切佛教之义理、行相、因果、境智,为受持此品者所必读者也。
二、《四十二章经》一卷、《遗教经》一卷
《四十二章经》为佛教于汉明帝时最初传入中国时所译,亦即中国佛经之第一部,乃迦叶摩腾自《阿含经》中选辑四十二则,趋译而成。《阿含经》为小乘佛经之总集,凡有四部:一、《增一阿含经》;二、《长阿含经》;三、《中阿含经》;四、《杂阿含经》。共一百八十二卷。此《四十二章经》可谓《阿含经》之菁华。《遗教经》为姚秦鸠摩罗什译,小乘经中如来将涅槃时所说,亦即如来之遗嘱也。关于此二经之注解,前经有宋真宗之《御注》一卷,清释续法之《疏钞》五卷,续法为清代传贤首宗之唯一大德。此外有宋守遂之《二经注》,及明智旭之《三经解》,即于此二经外增《八大人觉经》也,智旭为明末四大禅师之一,宗习天台者也。
三、《维摩经》三卷
《维摩经》自汉、吴、西晋、东晋皆有译本,为当世文士所尊重。顾恺之于瓦官寺绘维摩像一壁,第一日观者责钱十万,而施者填咽。陆探微有《维摩图》,袁蓓有《维摩经变》百余事。文学之士,多有一读《维摩经》而入道者。今世所传,唯鸠摩罗什译之《维摩诘所说经》三卷,及唐玄奘译之《说无垢称经》六卷,而罗什译最为通行,其注有《肇注》八卷。僧肇即由读古《维摩经》而出家,佐罗什译斯新经者。其注虽名日肇注,实为唐人集罗什、僧肇、道融、道生四家注而成。生、肇、融皆什之门人,与僧睿称为关中四圣者也。此外尚有隋慧远之《维摩经义记》,远为地论师,慧光、法上之裔派也。隋智*(左岂右页)之《维摩经玄义》六卷、《维摩经略疏》八卷,为天台宗之根本。又有隋吉藏之《净名玄论》八卷、《维摩义疏》六卷。吉藏住会稽嘉祥寺,世称嘉祥大师,三论宗之集大成者也。释玄奘译本者,有唐窥基之《说无垢称经赞》六卷,此慈恩宗之要籍也。
四、《楞严经》十卷
《楞严经》译于唐神龙中,沙门怀迪译语,房融笔受。其文字于一切经中,最为藻丽,自北宋释子璿以贤首教义作为疏释,而后大行,是故唐以前文人多喜读《维摩》,北宋以后文人多喜读《楞严》。然实则《楞严》一经,于佛教中属于密部,以陀罗尼为主要,所言现观,乃持诵真言时安心之准绳而已。其注解宋、元、明、清相承,凡有三十余家。适合于文人所需要者,则有钱谦益之《楞严经蒙钞》三十卷,禅教相资,引征宏富。言义理者,则清释续法之《楞严经灌顶疏》最为详备。天台宗之疏释,则有元惟则明传灯之《楞严经圆通疏》、明智旭之《楞严经文句》。清末杨仁山居士教人读《楞严》,多用明真鉴之《楞严经正脉疏》,亦贤首宗疏释之一。然窃以为上不及宋子璿疏之精,下不及清续法疏之博也。
五、《金刚经》一卷
是经自姚秦至唐,凡有六译,而通行以姚秦鸠摩罗什译为最著。自唐时禅宗六祖慧能大师,由《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句得悟,复用此经以诫门徒,禅宗遍天下。此经亦盛,不唯益慧,且增福德。持诵之者,感应灵异,唐人有《金刚经集验记》,乃至宋、明、清皆有灵验之传记。是故人人持诵,家家传习,不唯佛教奉为圭臬,即外道异宗,亦复尊重,坛批乩语,伪妄百出,此为习此经者所不可不慎也。
其注解有西土四论:一、无著菩萨之《金刚经论》三卷;二、天亲菩萨之《金刚经论》三卷;三、功德施之《金刚经破取著不坏假名论》二卷,四、金刚仙菩萨之《金刚经论》十卷。至于中土疏释,天台宗有隋智*(左岂右页)之《金刚经疏》,三论宗有隋吉藏之《金刚经疏》,慈恩宗有唐窥基之《金刚经赞述》,贤首宗有唐智俨之《金刚经略疏》,禅宗有明曾凤仪之《金刚经宗通》,至于明宗泐之《金刚经注解》、德清之《金刚经决疑》、智旭之《金刚经破空论》,亦可为入门之参考。至于世传之《五十三家注》,及《僧肇注》、《六祖注》,皆为疑伪之书,不可寓目。世之传本,皆有三十二分,相传为梁昭明太子所科,可以为旁通世俗之助。至于正诠教理者,多依无著二十七疑之例者也。
六、《法华经》七卷
《法华经》者,如来大宝藏之总纲也,若能明解《法华》,则于佛法教理行果之大要,可以瞭于指掌。此经先后凡有六译,三存三阙,存者为西晋竺法护译《正法华经》十卷,姚秦鸠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七卷,隋阇那崛多译《添品妙法莲华经》七卷。而通行皆用罗什译本。
至于疏解,有东晋竺道生之《法华经疏》,文字虽略,义颇精深。次则为梁法云之《法华经义疏》,法云最擅此经,当时称为“云法华”,梁、陈之际习此经者皆所宗奉。至天台宗之二祖南岳慧思禅师,证法华三昧,教人恒以此经《安乐行》为规矩,有《法华经安乐行义》一卷,于是天台宗以此经为根本。传至三祖智*(左岂右页)禅师,有《法华玄义》二十本、《法华文句》二十卷。唐·释湛然作《法华玄义释签》及《法华文句记》,与《止观辅行传弘决》,世称为天台三大部,渊博宏广,非初学所能尽解。若欲知天台诠释《法华》之纲宗,可先读明智旭之《法华纶贯》及《妙玄节要》,然后者读《玄义》及《文句》也。
七、《净土十要》十卷
净土为佛教之极则,行之甚易,理观实深,是故不能了解净土之宗致;而疑惑不信者,即不可谓之了解佛教。此书为明智旭所选辑。一、智旭之《阿弥陀经要解》;二、宋遵式《往生净土忏愿仪》及《往生净土决疑行愿二门》;三、隋智*(左岂右页)之《净土十疑论》;四、唐飞锡之《念佛三昧宝王论》;五、明天如之《净土或问》;六、明妙叶之《宝王三昧念佛直指》;七、明梵琦之《西齐净土诗》;八、明传灯之《净土生无生论》;九、明传灯之《净土法要》;十、明袁宏道之《西方合论》。后智旭之弟子成时重刻时,合传灯二作为一要,以自所作《观经初门》、《弥陀经行仪》二种合为第三要。凡此诸书,皆净土宗典籍之尽善尽美者也,而以《弥陀要解》为第一,故列于经类中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