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佛教之方法,当然先经而后论,以经为佛所亲宣,而论则后人引申也。或以为论易解而经难明,往往以论为入门者,非予所敢知也。前列七经,已于佛教宗旨可以提纲挈领,若为示各宗理事之不同,择其最简而要者,各举一二种,庶可知其梗概焉尔。
一、《肇论》一卷
昔者鸠摩罗什幼时,学小乘教,后读龙树之《中论》、《百论》、《十二门论》等,始回小向大。及入姚秦,大传经论,宏敷教义,亦以此三论为宗,此三论宗之由来也。僧肇为从罗什最久,故所得独深,所作论凡四篇,总名曰《肇论》:一、《物不迁论》;二、《不真空论》;三、《般若无知论》;四、《涅槃无名论》。其文章之秀美,两汉而后,无此佳构,信所谓有德者必有言者也。以义理之深邃难解,世鲜读者,今有陈慧达之《肇论疏》三卷、唐元康之《肇论疏》三卷、宋净源之《中吴集解》三卷、遵式之《肇疏论》六卷,下至元文才之《肇论新疏游刃》、明德清之《肇论略解》,皆可为研究此论之助,而以陈唐二疏为尤要焉。
二、《随自意三昧》一卷
天台宗以观心为宗,须与一切事相义理观解无碍,触境不迷,方为成就,故《摩诃止观》为天台之义海。然如斯大部,非初学所能窥,而《摩诃止观》之初,前述行大行之要,是中劝修四种三昧,《随自意三昧》为其一。此书乃南岳慧思禅师所作,举凡天台一切止观法则,无不从斯流出。可以为始行之阶渐,可以为大部之纲目,善能充之,无远不达。智*(左岂右页)之《觉意三昧》,亦与此书相类,可参考也。
三、《百法明门论》一卷
四、《唯识三十论》一卷
自东晋佛陀跋陀罗译《华严经》、宋求那跋陀罗译《楞伽经》,是为法相宗在东土之初萌;元魏佛陀扇多、菩提留支译无著、世亲诸论,而法相宗始苗;陈真谛译《摄论》、《俱舍》,而法相宗始秀;至唐玄奘至西土归,是为法相宗之成实矣。法相宗之根本典籍,所设一本十支:一本者,《瑜伽师地论》一百卷是也;十支之中,《百法明门论》略陈法数,《唯识三十论》高建法幢,最为简要,皆世亲所作,玄奘所译。《百法论》有唐窥基之《注》二卷,普光之《疏》二卷,昙旷之《义记》四卷。《唯识三十论》有唐失名之《要释》一卷。明解此二论,可以知法相之体义矣。
五、《华严一乘十玄门》一卷
华严宗肇始于唐杜顺禅师,开发于智俨法师,大备于法藏国师。此书乃智俨承杜顺和尚说而撰,阐扬华严教义。一切典籍,此为鼻祖。贤首一宗以六相十玄为总纲,明事事无碍、主伴无尽之旨,穷诸法之体相,彰果德之圆备,唯此为极。惜无疏解,可用贤首之《金师子章》、《华严指归》、《华严教义分齐章》及澄观之《华严悬谈》以为参考也。
六、《六祖坛经》一卷
自魏达磨西来,传佛心印,以《楞伽经》为宗,五叶相承,或讲或释,其时与天台、贤首,尚无俨然隔绝之畛畦。至六祖教人离文字修,直指心性,于是宗、教二途,不相融通。六祖初不识文字,此为六祖在广州所说,而弟子所记。在唐时,各弟子所传即互有不同,至宋时更有附益,实所难免,然其大旨、主要辞句则未尝或易,欲知禅宗安心之法,则此书为最明显。然禅宗之要,在于离心意识而真参,是故以心意名言测度者,往往流于伪妄。儒、道之末流,多引用禅理以为证明,然自禅宗观之,彼皆似是而实非。其主要关键,在于佛教以人法二无我而宗,而儒、道处处执我故也,至于《大珠语录》,黄蘖《传心法要》,亦可以为参考。
七、《心赋注》四卷
禅宗自五祖下分为南北二宗,南宗慧能,世称六祖;北宗神秀,再传而绝。六粗之后,渐分为五家,一临济,二曹洞,三沩仰,四法眼,五云门也。而法眼一家,以六相为宗,故兼本《华严》,是以传至永明延寿禅师,集百部经论,述《宗镜录》一百卷,为教海之提纲。又有《万善同归集》、《心赋注》等诸作,是故欲借文字因缘于禅门得入处者,唯有依于永明矣。此赋诠释心性,最为善巧,禅宗以明心见性为主者,能于此赋精思深研,庶几近之。
八、《弘法大师杂注》八卷
密宗自东晋昙无兰等传东土,下至唐金刚智、善无畏西来,传金刚界、胎藏界两部大法,不空三藏得之而大盛,不三世而衰歇。独日本空海大师入唐,从不空弟子惠果受五部灌顶,返于东瀛,立真言宗于高野山,传授至今不衰。是故欲知密宗教义之梗概,唯有从空海之著述得之。所著作凡数十种,总名曰《弘法大师全集》,今选其简要者八种:一《秘密三昧耶佛戒仪》;二《即身成佛义》;三《声宗实相义》;四《吽字义》;五《梵字悉昙字母并释义》;六《十八契印》;七《念持真言理观启白文》;八《遗诫》。若欲广知密宗一切教相事仪之根本,则可读唐一行大师之《大日经义释》十四卷也。
九、《显密圆通成佛心要》二卷
密宗传入中华,有三时期,初为东晋,次为唐代,末为元代,即喇嘛教是也。喇嘛教义,虽于明时宗喀巴祖师广为阐发,立为黄教,而其典籍,中土译者至鲜,间有二三册,亦限于仪轨。此书为辽道殿所作,以密宗与贤首相比而论,由此可知喇嘛教义之心要也。
十、《慈悲道场忏法》十卷
佛教律宗,自限于比丘之研究出家戒律,而佛之嘱付:一切在家信奉佛教者,不得读出家律。故大乘律宗,对于在家律仪,以忏悔为主,如《文殊悔过》、《五悔法门经》等。此忏乃梁武帝集诸经论而成,当时颁行各寺,每年终时,一度修建,诚可为佛教灭罪生善之津梁,而中土大乘律宗之唯一佳作也。近代释谛闲法师有《随闻记》十卷,解释此忏甚为明显,可以参致。至于末世,专以此忏为修福荐亡之用,实以其内容之精神,在古时自有真实之用意也。
十一、《三昧水忏》三卷
此忏宗唐懿宗时,悟玄国法师身婴疾病,得愈之后,撰此忏法,以为灭恶生善、解怨除结之本,与《慈悲忏法》,同为大乘律宗之要籍,而佛教克己复礼之功夫也。近代释谛闲有《水忏申义疏》,可以参考。
以上共凡十八种、六十七卷,而疏释不计焉。至于关于名相之索引,则有《法界次第初门》、《教乘法数》、《佛教小辞典》、《佛教大辞典》等。关于史迹之考证,则《高僧传》、《续高僧传》、《宋高僧传》、《补续高僧传》、《佛祖统纪》、《佛祖历代通载》、《释氏稽古略》等,及近人所作《佛教概论》、《佛教史》,皆可涉猎,不复具列矣。
(载于民国二十四年十一月北京佛教会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