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是什么 佛教是什么

作者:出处:
分享到:

 
    一、佛教是什么
    佛教是阐明宇宙人生最高原理的真理之教,它是暗室的明灯、苦海的慈航、迷途的指南针。我们只要能真诚信仰,奉行佛教,保险能到达光明灿烂、安宁康乐的家园;享受清净无为,真常微妙的快乐,这便是佛教的真正教义。
    二、佛教非迷信
    佛说: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佛者,觉也。凡是能彻底觉悟宇宙人生真理者,就谓之为佛。我们能信仰这种彻底觉悟宇宙人生真理的佛教,正是智者所为,岂能说是迷信?倒是那些说佛教是迷信的人,他才是迷而不悟的一分子呢!
    三、佛教是消极的吗
    佛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他的四大弟子之一的地藏菩萨也说:众生度尽,方证菩提(佛道之义);地狱不空,誓不成佛。这种牺牲自己,成就他人的精神,试问,世间上还有何种宗教学说,能阐扬如此积极的伟大的学理?假若我们还要说佛教是消极的话,那就等如责怪自己的父母不会生小孩子一样的滑天下之大稽!
    四、我们为什么要信仰佛教
    人生在世,假如没有一个崇高的信仰,那就好像一艘无舵的船,飘荡在大海中,失却了前进的方向,真是危险万分!佛教的教义崇高,理论正确。我们唯有信仰佛教,才能得到人生的指南,也才能让我们平安地到达理想的彼岸。否则,苦海茫茫,何处是我们的归宿?
    五、唯有佛陀值得我们崇拜
    凡是在历史上,能够受人崇拜者,自有他超人的智慧、高尚的学理、完整的道德和伟大的人格。我们的教主释迦佛陀,他为救度众生,不惜舍弃王位,十九岁就出了家,三十岁才成就佛道,苦修了十余年,说法利生历五十载之久,一生行化,从无间息,结集经典数千余卷。像这位旷古未有的伟人,是不是值得我们崇拜?
    六、敬佛非同崇拜偶像
    我们崇拜佛像,是表示尊敬先觉者的诚意,绝对不能与崇拜偶像混为一谈。等如我们尊敬国父孙总理一样,这难道也都是崇拜偶像吗?要知道崇拜先贤古德,为的是纪念他的人格,模仿他的品德,这决非偶像主义的做法。而我们信仰佛教,顶礼佛像,目的也是为的学佛的榜样与成就佛的道果。
    偶像:有木偶,有纸偶,有泥偶之别。
    七、学佛须辨别真伪
    学佛的人,不要妄听三教同源,或是诸教同流的谬说,而把佛教崇高的道德,和至上的学理,给混乱得泾渭不分。佛教有三藏十二部经典,公开供人阅读,不是随便可以妄说的。须知外间所流行的一切什么宝卷、五部、六册,都是俚语邪说,一概不可相信,因为他有碍学佛的正路。学佛的人,要依据佛经上所指示的道理,信受奉行,才有自觉觉他、自救救人的成就!
    八、信仰佛教才真能得救
    我们在人道中做人,如其有了灾厄劫难,除了皈依佛教之外,无论你信仰什么天、仙、神、鬼,都是不能得救的,因为天仙神鬼,都系累在六道生死苦恼中,自身尚且不能解脱,何能解救他人?所以我们一旦遭遇到灾厄劫难,就只有赶快乞求大慈大悲得大解脱的诸佛菩萨,予以慈悲感应,才能解救得我们的灾难和苦恼。
    九、佛教是阐明因果的宗教
    佛教说:受三皈依法(皈依佛、法、僧),持五种净戒(不杀、盗、淫、妄、酒),来世为人,有福有德;一切众生,所恭敬故。这是说吾人今生修持佛法,来世必得善利。否则,今生作恶多端,来世定招恶果。这种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因果定律,是丝毫不会错误的。儒家亦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也是这个道理。所以我们学佛的人,要受持皈戒,植种福慧净因,奉行佛法,获证菩提乐果,亦即此义。
    十、学佛贵在有反省心
    每每见到一般人,自己作了错事,不肯认错,而且总有一篇歪理,使你听了生气!因为这种人没有反省觉察的功夫,所以不知道自己的过失,真是可怜得很!像曾子的每日三省吾身,佛弟子的每日三摩其头,都是说自己每日要反省觉察,是否今天犯有过失?如其没有过失,明天当继续努力地做去。如其犯有过失,应该立即改悔,修行忏法;切不可知而故犯,或妄诋他人,致招后果。所以佛家说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又云: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家瓦上霜,这都是叫我们沽身自爱的做人哲学。
    十一、信佛的真正意愿
    我们信仰佛教,不是想升官发财,做个显贵;或是长生不老,做个神仙;更不是升到天堂做个天人;而是要依着佛教的指示,洗刷心中烦恼,悟明人生真谛,做个救人济世的忠实信徒。因为世间荣华富贵,好比朝露无常;神仙天人,还要堕落生死;惟有学佛,才能达到不生不死,究竟圆满的境地。
    十二、皈依佛教的准则
    第一要皈依佛,以佛为师,不要崇拜天仙神鬼。因为佛是彻底觉悟宇宙人生真理的先觉者;而天仙神鬼,则沉迷六道,未脱轮回果报故。
    第二要皈依法,以法为师,不要奉行外教典籍。因为法是佛陀大悲心中流露出来的救世良言,而外教典籍,则导引众生堕入偏邪知见故。
    第三要皈依僧,以僧为师,不要归敬外道邪众。因为僧是奉行佛法、自行化他的人天师表,而外道邪众,则遗害众生永断善根故。
    十三、信仰三宝的抱负
    我们信仰救人救世的佛陀,如同信仰自己的父母,要诚心诚意地孝敬他;因为佛是福报、智慧两足之尊,他能使令众生,增长福报智慧故。我们看到佛经上所说的教法,等如奉到军政长官的命令,要绝对服从他;因为法是离欲之尊,他能使令众生离诸贪欲故。我们见到品学兼优的僧侣,亦如看见自己的亲长老师,要尊敬奉事他;因为僧是众中之尊,他能教导众生奉行佛法,为众所钦故。佛法僧三皆称为尊者,就是叫我们信仰三宝的人,要自己尊重自己,不但在社会上要做个淳善优良的人民,而且还要尊崇佛训,作一番自利利他的工夫,将永为今后末世的众生所尊重故。
    十四、信佛的戒条
    一、凡是有生灵性命的动物,无问大小,绝对不可杀害。
    二、凡是他人的财物,哪怕是一针、一草,均不能窃取。
    三、除正当夫妇外,对一切男女,均不可乱行淫欲。
    四、不顺人情的妄言乱语,万不可信口胡说。
    五、有刺激性的麻醉品,如鸦片、烟、酒等物,点滴不可沾唇。
    十五、信佛不堕三恶道
    假使对于佛教能具真实信仰的人,保证你不会堕落到地狱、饿鬼、畜生的三恶道中去;因为你若真实信仰佛教,就必须奉行佛教的教义,服务社会人群,广作自利利他的事业;不但来世不堕三恶道苦,就是目前的将来,也会获得福德智慧的善利。
    十六、诵经持咒的利益
    佛教的诵经持咒,不要认为是鬼神道中的一种钱币使用品,而实际上,是庄严自身福慧的一种修行法门。你若依此法门修行,一定能使你断除烦恼业障,增长福报智慧;所以凡是学佛的人,对于诵经持咒之法,必须信受奉行;因为这种法门,除了个人修持有神速成就外,并能感应到诸佛菩萨于冥冥之中,保护我们,加被我们,使我们所求皆遂!无愿不从!
    十七、佛像和人心的关系
    我们对于佛像的崇敬,第一是表示纪念先觉者的意义。第二对于自己的修持,也有莫大的帮助,万万不要误会是崇拜偶像,认为迷信。因为有了外而的佛像,才能引发起内心的想像,由有内心的想像功夫,才能作到内外如一的崇高人格,甚至能达到成佛作祖的愿望。这是佛教修持的一种法门,万不可作虚无不实看,所谓“有心便有佛,佛即心也”,你若说是没有佛的话,那就连我们的心也没有了!试问,你肯承认你是无心肝的人吗?
    十八、佛教徒应以热忱待人
    有真实信仰心的佛教徒,无论对什么人,都要抱一种热忱爱护的态度,使对方见着你发生良好印象,而容易接受你的意见和劝化;否则,在此人欲横流的时代,刚强好斗的众生,实在是难调难伏。所以佛说:我视众生,如同赤子;菩萨行化,不舍一人。奉告学佛诸君,善体此意,佛教前途,有厚望焉!
    十九、学佛的人应该要宽以待人严以责己
    我们在社会上做人,总是愚昧自己,明察他人,到处见到人家的长短、是非、好丑、贤愚,对于自己的行为如何,却一概不知,即使知道一点,也是自屎不臭,仍旧落到我是他非的圈子里不能自拔!如眼能见人,不能自见一样。最底限度,也要原谅自己三分,这种愚痴的举动,真是可笑得很;如其不学佛法,宁有几人知此秘诀?所以我们学佛的人,首先就要回光返照,应该宽以待人,严以责己,才有向上进取的机会,和完成做人的真谛。
    二十、佛教感化人的力量太大
    佛教对于人生,有说不尽的利益,许多性情暴躁的人,一旦信仰了佛教,就会变得心平气和起来;纵有多疑善妒,也会使他淳厚镇静,更有一般放不下、看不透的人,自从信佛以后,也能知道人生如幻,世事无常,不像以前之处处执著了。这种感化人的力量,实在太伟大,太可贵!
    二十一、大乘佛法能改善你的环境
    诸位如果有志学佛,就得知道世间上的万事万物,都是幻化无常。在得意顺心的时候,不要欢悦;失意违心的时候,也不要瞋怨。只要你依照大乘佛法的指示,抱定舍己从人的宗旨,实行自行化他的主义,能努力精进做去,保证你在任何环境之下,都不能动摇你的意志,而且还能收到改荆棘为坦途,化人间成净土的效果。
    二十二、佛学能改造你的行为与欲望
    佛教说:行住坐卧,四大威仪(行如风,住如松,坐如钟,卧如弓)。吾佛弟子,不可不遵。这是规范吾人的行为,不要染上不良的习惯,因为现社会的一切,无论眼所见,耳所闻,身所触,意所知,无不使你趋向声色货利之中,像钻牛角一样的愈钻愈尖,愈无出路,愈觉痛苦!所以佛法教人在四威仪之中,或在一切施为时,须要循规蹈矩,不可逾越。更要安贫守道,知足常乐。
    二十三、佛法教你怎样做个糊涂人
    古人说大智若愚,又云难得糊涂,这二句话,粗看起来,似乎有点反常,因为世间上有聪敏智慧的人,决定不愚痴糊涂,而愚顽糊涂者,决定无有聪敏智慧。殊不知世间一般人所认为聪敏有智者,正是被聪敏所误的可怜虫,处处精明强干,讨人便宜,占人上风,放不开,看不透,苦恼一生,空无所有。如其是真正有智慧的人,处处常带三分呆,不与人争,懒与人斗,知道世事如幻,有何留恋?争名夺利,又为何来?心明如镜,形像痴呆,你在这里热似火,他于那边冷如冰。此之所谓典型的糊涂人,亦即世间上之最快乐者。
    二十四、佛教是感情用事的宗教吗
    佛教不是单讲感情,不顾理智的宗教,因为佛教的一切经、律、论三藏所阐明的道理,都是建立在理智上的学说,绝不是虚无飘渺的凭空之谈;即使对一切苦恼众生,所发起的同情救济心,也都是由“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平等真理中,所表现出来的同体大悲心。像这样悲智双运的伟大佛教,谁能说是感情用事的宗教?
    二十五、学佛能妨碍事业吗
    一般没有真正了解佛教的人,总在那里东猜西疑,以为一旦信仰了佛教,就会被佛教的教条所束缚,再不能在社会上发展他的事业,甚恐妨碍他已得的工作岗位。殊不知真正有事业感的人,正要利用佛教克苦耐劳的精神,和见微知著的智慧,来协助你的事业早日成功,因为佛学是教人向上的学问,他的教义中,亦充满着进取的精神,何有妨碍吾人事业之情事?
    二十六、学佛不存势利心
    民间有句讽刺势利眼光的流行语说:有的捧有的,狗子咬丑的。细想起来,倒也很有意思。在现社会的阶层下,宁有几人,逃出这个圈套?但是在佛教的观念上,则绝对不然;无论穷富贵贱,智愚好丑,一律劝导他信仰佛教。因为佛家说:怨亲平等,贵贱一如。不分阶级,不存势利。像这种真正平等的道理,只有我们学佛的人,才能表现得出来!
    二十七、学佛不忘孝道
    无论什么人,生存在世间上,总要追本寻源,不要忘掉自己的根本!假使一个人没有自己的父母、祖先,试问他的身体从何而来?教养成就,又从谁得?我们的教主,释迦牟尼佛,临到要涅槃(去世)的时候,还为他的生母摩耶夫人,说一部《地藏经》(佛教孝经),提倡孝道,以尽人子之职。所以我们学佛的人,应当要遵佛遗教,孝顺父母,敬事师长,善育子孙,万万不可忘掉自己的祖宗;否则,自己将来也是会被儿孙忘掉了的呀!
    二十八、信佛莫怕人反对
    初学佛的人,往往要遭到别人的反对,例如妻子见着丈夫信仰佛教,害怕丈夫将来当和尚,终日哭闹不休。有的丈夫见到妻子信佛,也大为不满,时起吵闹。初看起来,这好像是个难解的问题,其实不然,只要学佛的人,抱着忍辱二字,不理睬对方反对,日久自然会平安无事。甚至对方还有被你感化的一天,这种事我们看得太多了。
    二十九、信佛不要怕难为情
    有许多学佛的人,对于佛教已有相当的认识和成就,但是每每见了人,不敢承认自己是佛教徒,存有一种怕难为情的心理,这是多么可笑的事!须知佛教有几千年的历史,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国王大臣,名人智士,信仰佛教。就是现在全世界上,没有那个国家,不知道东方有最伟大的佛教:既能自觉,又能觉人。我们既然信仰佛教,就应该负起宏法利生的责任,作一番救人济世的工作,这种工作多么光荣,多么伟大,自欣尚恐不暇,还怕甚么难为情?
    三十、信佛不要怕见和尚
    有许多信佛的人,每每看到和尚的生活习惯,以及服装等等与一般普通人的形式两样,便存一种害怕接近和尚的心理。他不知道和尚就是三宝之一的僧宝,僧宝的责任是上求佛法,以修净业,下化众生,令种善根。凡是信仰佛教的人,就得要时常亲近僧宝,求明心地,以便成就自己学佛的道业。哪里还有真正学佛的人,害怕接近和尚的道理!不过有少数非修正业的僧人,自当别论。
    三十一、学佛不是老呆子的事
    一般不了解佛教的人,每每见到有知识的青年信仰佛教,就奇怪地说:你年纪轻轻,又有知识,为什么信仰佛教?意思好像是,凡有知识的青年,就不应该信仰佛教。殊不知青年人能够信佛,正有他高尚的志愿,多生的善根,和光明的前途。像我们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他具有高超万人的智慧,和出类拔萃的勇敢,乘着年轻力健的时候,在十九岁就离开了皇宫,五年参访师友,六年雪山苦行,三十岁就成了佛道。因此当知修学佛法,不尽都是老呆子们干的事!
    三十二、请你莫发小乘心
    往往见到一般学佛的人,对于当前的环境感觉厌恶,每每逃避到深山古洞作个人静修的功夫,不愿与人群杂居。殊不知修学大乘佛法的人,就是要以一切人群,作他宣扬教化的对象;否则,纵使修行有了成就,也是个独善其身的“自了汉”,不能荷担如来家业,永远没有成佛的希望。
    三十三、请你多拉几位朋友来信佛教
    佛教徒有个最大的毛病,就是不肯拉人来信仰佛教。要知道我们的教主释迦牟尼,他在《梵网经》上说: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这种空前绝后的道理,该是多么伟大!我们既然信仰了佛教,就应当要体会到一切众生,都是我们过去的父母,他们现在都是迷而不觉地正在那里起着贪、瞋、痴的烦恼,造出杀、盗、淫的罪业,将要受到地狱、饿鬼、畜生的果报。我们看到了这般众生,还能不赶快拉他们来信佛教吗?
    三十四、信佛教能解除你的生死痛苦
    人生有生老病死四大苦恼,等如人生的衣食住行四大要素;无论什么人,都是不能避免和缺少的。因此就知道我们做人的意义,是什么一回事。假如我们不及早回头,信仰佛教,试问何年何月,才能解脱我们的生死痛苦!佛经说:生死事大,无常迅速。若不依戒、定、慧三无漏学熏修,则贪、瞋、痴三种烦恼无由断除,生死轮回,亦无解脱之期。所以佛的教化,就是叫人修学法门,断除烦恼,解脱生死!
    三十五、学佛先要除贪心
    俚云,人心不满百,做了皇帝想外国。这句话是说人们的贪心没有止境的意思;因为贪的作用实在太大,只要你一息尚存,无时无刻不在那里起贪求心。贪求的对象不出钱财、美色、功名、饮食、睡眠五件事情,殊不知这个贪字是最不好的东西,佛教说贪多祸亦多,取少业即少,万般苦恼事,除贪一时了。又说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欲灭三途苦,戒贪即无生。这都是说明贪字的为害甚大,所以我们学佛的人,首先要除掉这个不好的东西(贪心),才能了脱三途的苦因。
    三十六、学佛的人不可有瞋怒心
    学佛的人应当要心平气和,不可妄动瞋怒,因为瞋怒心一起,马上会使你面红耳赤,眼红,筋暴。活活变成修罗的样子,叫人看了害怕!这是什么原由?因为瞋心属火,所以瞋心起时,遍身火烧。医学上说,人们动瞋怒时,会增加赤血球的破坏,能促使人们生病与短命。佛经上说,瞋是心头火,烧遍身中物,又说,一念瞋心起,八万障门开。又云:瞋火炎炎,烧尽菩提根苗。又云:瞋为心之火,焚烧功德林。这都是说明瞋怒心的害处,不但影响到我人的身体容易生病与短命,而且还是修道人的最大障碍,它能将你所作的好事与善事,通会烧得净光。所以我们学佛的人,万万不可有瞋怒心,就是这个道理。
    三十七、为人贵在能改过
    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又云:浪子回头金不换。这都是说我们既然生存在这个社会上,就难免没有做错事的地方,如其有了错处,就得要勇于改悔;但改悔之道,却非易事,亦须有良好的方法,方始收到涤面革心的效果。如佛教的忏悔主义,说得最为彻底,佛教对于有罪恶的人,教授他先向十方三宝前,真诚恳直地发露忏悔,忏除前愆不有,悔其后业不起,所谓改往修来,重新作人。又如:以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亦是忏悔改过的意思。所以我们为人不怕已作之罪,只要忏悔以后,不复更作,即不失为有志之士。
    三十八、学佛的人应当多劝人不杀生命
    儒云: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又云:鸟之将死,其鸣也哀。这是儒家对于杀害生命的一种呼吁。佛教则首先提倡戒杀,因佛教视一切众生如同赤子,均待之以慈悲心。凡有苦者拔除之,凡无乐者与授之,这是佛教应世的本怀。佛教对于一切生灵的生命苦恼,慈心救度尚恐不暇,何肯杀害它们的性命?更何忍口食其肉?况杀害生命愈多,世间的浩劫愈重。所谓“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今生食他肉四两,来生还他要半斤。又云“欲免世上刀兵劫,除非众生不杀生;彼此爱惜共生存,万年浩劫从此息”。所以我们学佛的人,要将杀生害命的罪过,广作宣传,劝化一般人知道因果报应,万不可再作杀害生灵的罪业,免得来生偿还生命的血债。
    三十九、佛祖不受荤腥的供物
    (台湾话叫做改良拜拜)
    人有恻隐之心,天有好生之德。人天凡夫尚且爱惜生物,何况大慈大悲的佛祖菩萨,岂忍众生杀害生命?更何忍众生以所杀的生命,向他供奉拜祭?每见台湾一般民众以整个的大猪大羊来拜拜,求乞保佑平安,真乃滑天下之大稽。不但是佛祖菩萨不忍见你杀害生命来供拜他,就连我们稍微具有同情心的人,也不愿你杀害生命,造作恶业来向我孝敬!这是很浅明的道理,并不难了解。奉劝一般向佛祖菩萨以及天仙神鬼拜拜的人们,只要以香花灯果供奉即可,切莫再以荤腥之物来拜祭他们,他们见你供了荤腥之物,不但不来保佑你,而且还要责备你不该杀生害命。横结恶缘,非特今生无福可求,更要将来遭受到无穷的苦果!
    四十、佛教与外道的界限
    佛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这是说世出世间,一切森罗万象,都是由吾人的心识之所生起,是为佛教的本宗。若是离了心识之外,别有一个能生万物的主宰者,无论怎样说得好听,通通都是外道,因为离心说法,法在心外,心游道外,故名外道。有人问我,佛教与外道的宗旨是什么?我的答复就在心内有法与心外有法之差别耳。现在一般不了解真正佛法的人,把一些傍门左道,都当着是佛教在那里崇拜,真是罪过。可是有一些左道中人,也实在可恶,他们硬把佛教的经语教义,七扯八拉地凑成他们所谓经典,教人看了堕落邪见,遗害无穷,所谓一盲引众盲,相牵入火坑,即是左道中人也。
    四十一、佛陀是提倡平等自由的先觉者
    释迦牟尼,当初出生在印度的时候,见到印度当时的封建制度太严格,四姓种族(王种、修道、商人、农夫)极不平等,甚至彼此不能互通往来。他对这种现象起了很大的反感,他想到既然大家都是人,而且都具有一个共同的心性,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别?这是应该要改善的。又想到我是太子身份,拘于宫庭旧习,若是站起来倡导民族平等的话,恐不可能。只有设法离开皇宫,遂于十九岁便出了家。又想到自己是个青年,缺少学问道德的成就,谁能服从我的主义,只有到各处去参访学道足有五年之久,结果感觉所学不够,再又到雪山去苦行了六年,才能修到功行圆满,亲证平等真理,成就了佛陀的果位。然后再往四方倡导,周游印度各国,首先倡导的是四河入海,同一咸味;四姓出家,共称释氏,不分阶级种族,一律平等。末后再倡导,一切众生,均可成佛的心性平等的真理。完成他提倡平等自由的愿望,而为亘古未有的先觉者。
    四十二、天国与佛国之区别
    一般宗教都有生天国之说,普通说天国,乃是指天帝释所居之天宫国界,亦即中国道家所称之玉皇大帝所属天宫国界也。又印度婆罗门教,志生梵天,亦谓天国。但梵王天国却要超过一般宗教所说天国之上;因为三界有二十八层天(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无色界四天),天帝释之天国,为二十八层之第二层(佛教称为忉利天)。梵王天国,为二十八天之第九层(佛教称为初禅梵天),故比较其他宗教之志愿,要高尚一筹。至于佛教所说的佛国,如梵王天宫比较,则又有天壤之别。佛国,乃十方诸佛所证的清净国土,由修菩萨六度万行,所得圆满成就之国土。比如西方极乐世界,乃阿弥陀佛所证的清净国土,因阿弥陀佛昔在因中为法藏比丘时,所发有四十八种大愿,后来生生世世,行菩萨道,自行化他,广修万德庄严,圆成极乐清净国土。并接引信、愿、念佛众生,往生他的清净佛土。这种清净佛国,不但要超出三界二十八层凡夫天,而且尚要超过“声闻”、“缘觉”已经了脱三界生死的二乘圣人,而更要超过大乘菩萨果位,才能称得上是佛国的边缘。可惜一般不了解佛法的人,以为天国即是佛国,真是大错特错,再没有更错的事了。
    四十三、学佛应修四无量梵行
    佛法有四种梵行,学佛的人,应依之修持,能令众生得无量福。
    一、慈无量行:凡见众生,身心感觉不快乐者,即运无缘大慈,使令众生得到无量快乐。
    一、悲无量行:凡见众生,身心遭受痛苦者,即运同体大悲,救拔众生脱离无量苦恼。
    三、喜无量行:凡见众生,能返迷归悟,改恶修善,乃至有毫发良好行为者,应视之如赤子,即生庆喜之心。
    四、舍无量行:对于自己所修以上三种功德,不存一念着相之心,对于他人,无论好坏善恶,怨亲平等,不起一念憎爱之心。
   佛教阐扬此法,是以救度众生为己任,即使毁谤我者,亦以慈悲心待之,以冀他日作得度因缘。不比其他宗教,善于妒嫉,不耐他荣,或着人我知见,增长论端,希真学佛者,注意及之。
    四十四、佛教度人的四法
    我们学佛的人,不但只求自利,而且还要化度他人,因为佛教大乘法义,是以化度众生为己任;但化度众生,亦有四种方法不可不知,兹说明如下:
    一、布施法:所有钱财法物,资生之具,一切所有,尽给前人,平等舍施,不分怨亲。
    二、爱语法:凡是待人接物,要和颜可亲,以慈爱语,悦可众意,使人一见生欢喜心。
    三、利行法:以其所修功德,回向众生,离苦得乐,自度度人,造福社会,利济人群。
    四、同事法:与众同谋同行,共苦共甘,融洽感情,增进亲善,所有教化,乐意接受。
    四十五、佛陀是宗教的革命者
    印度最早的宗教是婆罗门教,它的创立有数千年之久。所奉行的经典,是“寿”、“词”、“平”、“术”四韦陀(明智)典,除说明世间万物均为梵天所生之外,并从梵天生出印度的四姓种族。他们说从梵天口中生出婆罗门(净裔)种,其形最净,故曰净裔。从梵天两臂生出刹帝利(王族)种,以其两臂有力,故曰王种。从梵天两肋生出毗舍(商贾)种,以其两肋平身,故能往来自如,是为行走的商人。从梵天两脚生出首陀(农夫)种,以其两脚最能奔劳,故为劳动的农夫。能生之处既有上下之分,所生四姓亦应不等,故印度四姓阶级制度之不平等者即此义也。佛陀出世,见到婆罗门这种不平等的理论,深表不满,如是倡导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真理,发明三界唯心作,万法依识起的学说,打破婆罗门教从梵天生四姓的种种谬计,更推翻了四姓阶级不应平等的邪说,解脱了一般文化思想的束缚,而得到佛陀道德学说的洗礼与启示。
    四十六、佛教各宗派之介绍
    佛教传来中国之后,盛行于隋唐之间,又因古德精心研究,极力提倡,遂将大小乘经论、教义及修持方法,发挥创立十种宗派,随众生根机欲修何宗,即依何宗经论研究,或求各宗大德指示之,自得入门之径。
    一、俱舍宗——依《俱舍论》,发挥“教理行果”摄持所依之法相,亦名小乘有宗。
    二、成实宗——依《成实论》,发明四谛五聚实义之意,亦名小乘空宗。
    三、三论宗——依《中论》、《百论》、《十二门论》,破凡外权小迷执,阐发大小乘真理,亦名性空宗。
    四、律宗——依《五部律》中《四分戒》、《五分戒》及《弥勒戒》、《梵网戒》大小乘戒律,规范修道者的行为与品德。
    五、天台宗——依《法华经》,判佛一代说法为“藏通别圆”四教,及修持三止三观法门。
    六、贤首宗——依《华严经》,判一代释教为“小始终顿圆”五教,及六相、十玄、三观等法门。
    七、慈恩宗——依《成唯识论》,阐明万法唯识之旨,宗修五重唯识观。
    八、密宗——依《大日经》、《金刚顶经》建立两部曼荼罗,修法重身口意三密相应。
    九、净土宗——依《阿弥陀经》、《大本弥陀经》、《十六观经》,阐明发愿念佛求生西方之法门。
    十、禅宗——依世尊灵山拈花,迦叶微笑,以心印心,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又名心宗。
    四十七、佛陀说法的时间及其类别
    佛陀一代所说之法,大致分为五个时期:
    一、说《阿含经》有一十二年,对一般人天凡夫所说,使其转凡成圣。
    二、说《方等经》有八年,对一般小果圣人所说,使其回小向大。
    三、说《般若经》有二十二年,对已发大心众生所说,使其融通大乘真理。
    四、说《法华》、《涅槃》等经共有八年,普为一般众生说圆顿大教,使其授记作佛。
    五、最初说《华严经》只有三七二十一天的时间,此经全为大乘菩萨所说,根机小的人,都不曾听到,所谓华严大教,权小不闻。此约竖说分有五时五部。
    统此五十年所说之法,总分为经、律、论三藏;又将此三藏法,复划为十二部门:(1)长行;(2)重颂;(3)授记;(4)孤起;(5)无问自说;(6)因缘;(7)譬喻;(8)本事;(9)本生;(10)方广;(11)未曾有;(12)论议。此约横论,分为三藏一十二部。总计以上佛陀所说之教法,翻来中国者将近万卷之多,各处大寺庙及图书馆均有佛教藏经,我们可以随意阅读。但外间流行什么五部七册,都是龙华、天仙、神鬼教之邪说,切不可看,看了受害不浅。
    四十八、佛教修学程序及证果位次
    佛教学佛的程序有三:一、先受三皈、五戒,再修十善,是为修世间人天乘法。二、进修四谛、十二因缘,是为修出世间小乘法。三、再修六度万行,是为修出世间大乘法。兹分述之如下:
    甲,三皈:(一)皈依佛陀;(二)皈依经法;(三)皈依僧众。
    五戒:(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
    十善:(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两舌;(五)不恶口;(六)不妄言;(七)不绮语;(八)不贪欲;(九)不瞋恚;(十)不愚痴。
    凡修以上三法者保证来生能得人天果报,现世亦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不能了脱三界生死轮回。
    乙,四谛:(一)苦谛,苦是世间生死苦果;(二)集谛,集是过去烦恼业障;(三)道谛,道是三十七品道法;(四)灭谛,灭是断去烦恼所证真理。
    如能知苦断集,慕灭修道,即证阿罗汉果位。
    十二因缘:(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
    凡修此十二因缘还灭门者,能证缘觉果位。此二为小乘果,又为二乘果。
    丙,六度;(一)布施所有财法;(二)受持三聚净戒;(三)忍辱顺逆诸境;(四)精进修持佛法;(五)修习各种禅定;(六)启发真实智慧。
    依此六度法门,进修万善功德,庄严菩提果觉,修至功圆果满时即成佛道。因菩萨是因位,佛为果位故。是为出世间大乘法。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