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家十要 白圣老法师讲 悟智法师记 十、要处世有方

作者:出处:
分享到:

 
    处世有方,分两方面来说:一是佛法处世的方法,一是世间处世的方法。在此我们仅谈佛法处世的方法,方法有二:一是自利,二是利他。自利者,僧伽有几个条件,必须自己设身处世,作为利已的修持。利他者,菩萨作利他度人的工作时,也应有方法,否则,利已既不能,利他也就无法达到目的了。
    先谈自利处世的方法。当僧伽的行者,为着便利自己修行,为着成就自己的道业,都应具有六和敬。六和敬者,就是身、口、意、见、戒、利六种。具此六种条件的僧伽,在僧团中都应彼此和合、相融、无诤,才够资格称为僧伽,故称六和敬,又名和合众。
    先谈身、口、意,次谈见、戒、利。身者,身和同住,同住的人,身必和合无诤。口和无诤,僧伽之间的谈话,必须互为尊重,不可彼此恣生意见,不要为了小事互为争论。意和同悦,悦是欢喜快乐的意思。僧伽因意向相同,故彼此欢喜、尊重、恭敬。这是僧伽在僧团中,身、口、意三种的和合。
    反过来说,如果身口意不能相合,在于僧团生活的我们,行住坐卧总是互为接近的,三业不能相合,问题也就多了。如身不能相合,即身不能同住,身如此,口意亦莫不如此,下面举例说明。
    我在年轻参学时,曾住于禅堂,禅堂的广单中,东单所住的都是山家的年轻人,西单所住的都是老修行。当晚上养息时,广单上的行者,都是右手枕头,左手打膝,身弯如弓,如法睡觉。可是东单上有些年轻人因出家未久,俗气重,睡时翻来覆去,总是睡不着觉,于是和右肋而卧的行者,不时面孔相对,四目相视,因而引起如法睡觉者的责备;但睡觉不如法者,既不承认理亏,也不甘示弱,二人口角声音,由小而大,由口角而演成武打。当时我因年轻,亦睡在东单上,我好心要去劝架,又怕惊动驻于禅堂中的维那师,所以我蹑手蹑脚,走到争执者的面前。不意这时维那师,已被他们的争执声吵醒了,他把帐子一撩,发现我在争执者的旁边,他误以为我是好事,替人家打架,我因而吃了维那师一顿的香板。事虽冤枉,也不敢反抗,亦不敢辩解。经此一次的教训后,我就学乖了,以后纵使再有同参争吵打架,我再也不敢去劝架了。如果当时他们能忍耐下来,不是就没事了吗?这是说明,我们要过僧伽团体的生活,身和是很重要的。
    口和无诤。因口不和,发生的诤论有二种:一是语言相反的诤论;二是讽刺的争论。语言相反的诤论,容易懂,也容易觉察出来,如我说东,你偏说西,我要你坐,你偏要站着,我说是,你说非,在语言上持相反的意见,因而引起诤论者。讽刺的诤论,譬如,此人想要批评对方,或要攻击对方,但他并未直接用言语去骂人,他以委婉的语言,去讽刺别人,或讥笑他人,如指鹿为马、指桑骂槐,因而引起争论者。
    我们身为出家者,说话应该要和顺,彼此互为尊重,互相恭敬,纵使有意见不相投,口也不必说出来,忍在心里,刹那之间,事情不就烟消云散了。如果无法忍一时之气,开口诤辩,或口出恶言,不但彼此伤了和气,当时两方面,也会受到伤害的。
    大家都知道,口有四种恶业,那就是恶口、妄言、绮语、两舌。反之,我们如能转四种恶的口业,去讲经、说法、念佛、诵经,那不是更好吗?不但能闭塞恶口之门,更能以善的口业,而造无量的功德。
    意和同悦。有人说,意在心内,心意不悦,你怎能知道。其实心意不悦,可以表现于外表,如看到你不悦的仇人,你会杏眼圆睁,怒目而视,或面色突变,怒形于色;如果你能心平气和,以和颜悦色的心情,去对待同门的行者,就是意和同悦了。
    见和同解。见就是知见,你的知见与我的知见相同,叫做见和同解。有一种人表面看来是很好,但他却是一个十足邪知邪见的人。
    有一位居士,以前常来寺走走,但已好久未见到他了,本寺戒坛开堂的前三天,他来了。他对我说:师父啊!我有一个问题来请教你,并求您给我证明。他说:我学佛后,第一次成佛时,宇宙万物虚空大地都没有了;到了第二次成佛时,就更不可思议了,毗卢遮那佛、圆满报身佛等三身佛,我都具足了。当时我听后就问他:释迦牟尼佛、卢舍那佛、毗卢遮那佛是不是相同?他答:三身就是一身。我又问他;释迦牟尼佛成道后,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你成的那尊佛,到底具有几个相、几种好?他做梦也没有想到,我会问他这一句话,他听我的话后,愣在那里,答不出话来了。这时我又补上一句:我看你一个相、一种好都没有,怎么能成佛呢?佛家所谓“宁破佛戒,不破知见;知见不正,是三世佛冤”。他的知见都邪了,还津津有味地乐谈用功修行,还受人顶礼膜拜。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诚非虚言。
    我希望大家知见要正,并要提高警觉心。如研究佛经,有不懂的地方就要问,或在坐禅念佛用功时,见到任何境界,都要请教法师或善知识,所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的多,否则知见偏了,不正了,变成个魔子魔孙,那就麻烦了。
    戒和同修。凡是佛所制定的戒律,大家都要一律遵从,持守不犯。譬如当沙弥者,必须遵从受持沙弥十条的戒律;当比丘者,同样要遵守受持二百五十条的比丘戒,沙弥、比丘如此,即比丘尼、菩萨亦莫不如此。戒为什么会受到僧团如此重视?因为,戒是佛教的命脉,是僧伽成就道业的基础。所谓“毗尼住世,即佛法住世”,或谓“戒为无上菩提本”,戒的重要攸关佛教的兴衰,关系僧伽法身慧命的增长,所以凡出家的行者,都有遵从受持戒律的责任。
    利和同均。利就是利益,利益有二;一是食的利益;一是物质的利益。食的利益,如我们的戒坛中,由信施所布施供养的水果、饼类等。物质的利益,就是信施所布施的衣服、金钱、经书等诸物品。但他们所布施的,不管是食品或物质,统统都是僧伽大众的利益,所以必须利和同均。
    从前有一位和尚,他为了要考核三个弟子中,哪一个比较有智慧,哪一个可以领导大众,于是在三人中,一个给几两糖,一个给一升米,一个给少许蜜,然后叫他们三人,把这些食物拿去供众。拿糖的弟子,他把糖倒入开水中,把糖扰散,然后让大家喝;拿米的弟子,也趁饭头要煮饭时把米倒入大锅,煮熟后,让大家吃;拿蜜的弟子,他想仅此少许蜜,大家怎么分,所以他想不出办法来;就把它放在一边。第二天和尚问他们东西分了吗?前两位弟子,他们如实而答;当问到第三位弟子时,他说那少许蜜怎么够那么多人吃呢?我把它放在那里。和尚听后继而又问,你们拿东西给他们吃,他们知道吗?拿米的弟子说,他们不知道;拿糖的弟子说,他们知道,他们把糖水喝完后,还说今日的开水是甜的。当时和尚心想,这位弟子还是比拿米的稍具智慧。后来和尚就把方丈位让给那位拿糖的弟子了,而叫拿米的当监院,那个拿蜜的弟子,因不能把蜜分给大众,做事不能称职,也就无法当重要的执事了。但那位当监院者,就不服气了,不高兴了,他认为他拿米去供众时,一颗米也未曾占为私有,为什么叫他当住持,而叫我当监院?言下,对住持的给职,似有不平之意。这时和尚就说话了,他说:你们都同样的发心,一物同样地供众,只是你持物供众的方法稍差点。你等二年后再说吧!他比较有领众的能力,就让他先当吧。
    这虽是平常的故事,但对负责重要执事者,就会发生警惕慎重的作用了,也就是信施供养僧伽的利益时,要利和同均的意思。
    上来所说的六和敬,是我们僧伽本身的问题,是自利方面的修持。换句话说,要做一个标准的僧伽,六和敬是必须具足的。
    利他者,大乘菩萨为了度生,也有他处世的方法。这方法就是菩萨的四摄法,所谓四摄法,是布施、爱语、利行、同事。
    第一,布施。布施有财、法、无畏三种。财布施是以金钱施舍给急需金钱救济的人;法布施是以佛法布施他人,就是讲经说法,广度众生的行为;无畏施是当个人在恐怖危难之中,能给与无畏的布施者。其实三种布施中,不管任何的一种布施,只要被布施者欢喜,则此人就容易度了。
    布施如果认真说起来,有正反二面的差别。反面当然问题重重,正面也不能说完全没有问题,现在分别探述如后:
    为何说正面的布施,也有问题。所谓布施,有能布施与被布施的差别。有善根能行布施者,当然甚佳,问题就是出于被布施者的身上。譬如在戒坛中,布施给你们的东西多了,反而增长你们的贪心;接受布施者,他认为一切都是现成的,一切都有了,反而使你们忘记用功办道,而养成骄慢的心理。懂得这个道理后,再去探究其布施者的动机,不外为求福报;如果你们不用功修行,对于平日的一粥一饭,或施主所供养的物品,你们还有福消受吗?所以用功修行,是消受信施,回报施主的最佳办法。
    布施的反面,就是悭贪。悭贪的人你要他行布施是很困难的。有句俗话说“能舍身命,也不肯布施钱财”,这种视钱财如生命,视生命如草芥的人,你叫他“拔一毛而利天下”,还比登天困难。
    悭贪分开来说,悭是悭吝,仅不肯施舍于人,算来并不太坏;贪是贪心,即贪心无厌足之意,所谓“五根贪五尘”。因贪是根本烦恼,所以造成众生生死轮回;如果惑业不断,烦恼不除,即生死不能了,所以出家行者,必须灭除贪心,对治悭贪最佳的法门,就是布施,所谓“布施度悭贪”是也。
    第二,爱语。爱语是说人爱听的话,菩萨教化众生,必以爱语作为接近众生的方便,而后教化之,使他依之受道。
    众生有上、中、下三种根性,所以菩萨教化众生所说的爱语,也就依众生根性的不同,而所说的爱语,也有差异了。
    对于中下阶级的人,也许比较偏向好听的爱语。菩萨为他们说些好听的爱语,也是教化的一种前方便。对于上根性者,那就不同了,如果为了接近上根性的人,你拼命地称赞他、赞美他,反会使他感到肉麻,因为他知道自己的能力、学问、道德,你一味地称赞他,会使他对你生起厌恶,而收到相反的效果。
    真正上根性的人,比较偏向爱听直语或逆语,直语逆语也是爱语的一种,此爱语只是因人而异而已。如果这种人他有任何缺失,他是欢迎你直接指正。从前有一位法师,如果你发现他的缺失,马上向他直说,他会向你磕头顶礼的。孔子的门徒子路,尚有“闻过则喜”的雅量,何况我们是释门的弟子,人天师范。
    有一位居士和我谈话时,曾对我这样说:老和尚你今年已八十岁了,但我看你身体健康、面色红润、健步如飞,好像仅有六十出头而已。他对我的称赞,使我有点肉麻。以前在泰国时我曾照过相,达能法师把洗好的照片交给我,我一看认不出相片中人。我问达能法师,相片中的人是谁?达能法师说:是您啊!我说:相片中的我这么老了,连我自己都认不出来了。哼!他还说我没有变。我手拿着拐杖才能走路,他说我走路时健步如飞,坐着就站不起来了,还说我身体健康。他表面对我客气,说话也略带恭维的语气,但这种恭维的好听话,句句都是假的、虚伪的,话中的真实性,实在太少了。
    谚云:“苦口良药,逆耳忠言。”治病的良药才是苦口的;逆耳之言,才是忠实的语言。所以不管是好听的爱语,或直语、逆语,举凡对我们设身处世有益的话,无不是爱语。
    第三,利行。就是以身口意的善行,去做利益众生的行为,使他对我们生起好感,因而依我受道者。利行的工作很多,举例说,如帮人修铺路面,或助人背负重物,或如出钱出力到处造桥以利行人的嘉义行善团者。
    第四,同事。如我想度你,就想办法和你接近,与你共事工作者。像观世音菩萨的三十二应身“应以何身得度者,则现何身而为说法”,是度生最好的同事法。
    杭州灵隐寺住持慧敏老法师,他为了要度那些流氓和尚,即现身与他们合群,是个例子。
    所谓流氓和尚,又名叫马溜子,他们吃了饭却不务正业,成群结队整天坐于灵隐寺前的马路上,到处向人伸手要钱,这是很没有威仪的。老法师为了要教化他们,曾多次到山门外的马路上,试着接近他们;但老法师因德高望重,威名远播,所以马溜子每次看到老法师到山门外时,就一溜烟地走光了。等到老法师进寺时,他们又跟在后面出现于马路上了。后来老法师想出一个办法,就是身穿补钉破旧的长衫,头戴斗笠,手提烟斗,状似普通没有威严的出家人模样,这次经他的变装,已很成功地接近他们,因为马溜子看到老法师这样随便,也就不怕他了,亦不再溜走了。老法师为着更能接近他们,和他们打成一片,就和他们抽抽烟,或和他们三五成群地攀谈,随机教化。老法师经此权巧教化的努力,马溜子们也都愿意接受他的劝导,而各自反邪归正了。
    这是利用以同事的关系,作利益众生最典型的一个事实故事。具此四摄法,你要行菩萨道,要度众生,要利益人,是处世最好的方法。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