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述 台宗三观

作者:出处:
分享到:

 
    夫三寸之管,气序不衰;一尺之表,朝阳可测。是知得其道者,岂远乎哉?三观,诣理之妙门。今明此义,故借为喻也。仰佛法遐踪,神功浩旷,求兹非远,寄乎一心。体之有原,总乎三智,而三观之名,出自《璎珞》。经云:“从假入空,名二谛观。从空入假,名平等观。双照二谛,名中道观。”心心寂灭,自然流入萨婆若海也。

    今明一心三观,分三:

    一、明所观境

    “境”不思议三谛之境也。乃我现前一念无明之心,即第六识心,随染净缘,能生十界诸法。谓心神渊妙,一念具足十方三世诸心诸法。譬喻眠法覆心,一念之内,梦见一切诸心诸事。在正梦之时,谓无量劫,如《法华经》中说“梦见初发心时,乃至成佛,无量诸事”。比其觉时,无别有法,只是一念眠心也。

    “心”譬自心清净心;“眠法”,譬无明;“无量梦事”,譬恒沙无知烦恼,覆恒沙佛法。梦事不实,美恶忧喜历然,譬见思惑覆真空也。若不细寻梦譬,不思议之疑,难可决了。故诸大乘经,多说譬喻,后之学者自应圆取譬意,则三谛之境朗然明显。

    二、明能观智

    “智”,即不思议三观之智,仍指我现前一念第六识心也。谓心不自心,困境有心;境不自境,因心有境。无有心外之境,更无境外之心。以心境不相离故,故能、所皆以第六识心。一切法趣此,是趣不过也。只须观此一念无明之心,若言有,则了不可得;若言无,则历历明明。历历明明则非无,了不可得则非有。

    如是则一切诸法亦非有非无,而能知心非有非无者,则亦有亦无也。即照一切诸法,亦亦有亦无也。是则一心三观,圆照一境三谛之理,不断诸爱,起诸明脱,若水澄清,珠相自现,此即名为圆顿止观也。

    三、证成德

    “德”,即不思议三德之秘密藏也。亦即一智三智,一眼五眼也。前之圆观成就,任运粗垢先落,脱见思惑,伏尘沙、无明惑。前是观行位,此是相似位。至此,六根清净,证十信心。若顿破一分无明,发真无漏,名分证真实,即入初住也。

    到此田地,修德有功,则性德方显,亲见一境三谛。真谛理显,成般若德;俗谛理显,成解脱德;中谛理显,成法身德。此三不纵不横,不并不别,名秘密藏也。《维摩经》云“一念心知一切诸法,是道场成就一切智故”,《大论》云“三智其实一心得”,皆此意也。

    先须熟读《始终心要》以开圆解,然后研究此段观文,俾起圆行。解犹目也,行犹足也,德犹宝所也,证犹到也。目足兼资,行解相应,不到宝所,无有是处。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