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精华录笺注 十恶十善

作者:出处:
分享到:

     
    《四十二章经》云:①佛言众生以十事为善,亦以十事为恶。何等为十?身三、口四、意三。身三者,杀、②盗、③淫。④口四者,两舌、⑤恶口、⑥妄言、⑦绮语。⑧意三者,嫉、⑨恚、⑩痴。(11)如是十事,不顺圣道,名十恶行。是恶若止,名十善行耳。
    ①《四十二章经》为佛法流入中国之第一部经。后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同译。
    ②断其生命为杀。
    ③不与而取为盗。
    ④淫,色欲也。
    ⑤离间两人之语也。
    ⑥骂詈恼人之言也。
    ⑦虚诳之语也。
    ⑧杂秽不正之语。
    ⑨妒忌他人之盛事。
    ⑩瞋恚忿怒也。
    (11)心性暗昧,迷于理也。
    《慈悲道场忏法》云:有身则苦生,无身则苦灭。而此身者,众苦之本。三涂剧报,①皆由身得。未见他作我受,我作他受。②自作其因,自受其果。若一业成,罪无边际,何况终身?所起恶业,从贪瞋痴,造十恶行。或为财业,更相杀害。或杀众生,啖食其肉。或决湖池,恼害水性。③或烧山野,设网张罗。或欺斗秤,或破城邑,或盗他财,或著色欲,惑乱身心,随其流转,不得自在。④复次,三业之中,口业实重。或以妄言,见言不见,不闻言闻,作言不作,自利伤他。或以绮语,谄曲华词,浮虚假饰,斗合是非。或以恶口,出言粗犷,发语无稽,恼乱父母及诸众生。或以两舌,向彼说此,向此说彼,谗乱君臣,纷扰一切。⑤复次,当知灭身事由心造,身口业粗易遣,意地微细难除。如来大圣,一切智人,于其意地,始得不护,况乎愚凡而不守慎,防意如城,岂得不护?或因贪业,自物他物,起贪作业。或因瞋业,小不适意,便生大怒。或因痴业,随逐无明,⑥无恶不造。或因邪见,不信三宝,⑦行于邪法。⑧如是等罪,无量无边。身坏命终,堕三恶道。
    ①地狱、饿鬼、畜生谓之三涂。
    ②未见他人作业,我受剧报;我作业,人受剧报。
    ③恼害水族之性。
    ④“随其流转”之“其”字,指身业言。以上身业。
    ⑤以上口业。
    ⑥《大乘义章》二:于法不了为无明。《璎珞本业经》上:无明,名不了一切法,迷法界而起三界业果,是故我言从无明藏起十三烦恼。
    ⑦三宝者,即佛宝、法宝、僧宝也。
    ⑧以上意业。
    《楞伽经》云:①大慧菩萨②问佛食肉之过。佛言:食肉之人,断大慈种。我观众生,轮回六道,③迭为父母,六亲眷属,④更相啖肉,无非亲者。常生害心,增长苦业,流转生死,不得出离。不食肉者,即是无量功德之聚。若一切人不食肉者,亦无有人杀害众生。由人食肉,⑤若无可食,处处求买。⑥为财利者,为买者杀。⑦是故买者,与杀无异。
    ①《楞伽经》有四译本,今存者三。一、宋之求那跋陀罗译,名《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四卷。故有“四卷楞伽”之名。二、元魏菩提流支译,名《入楞伽经》,十卷,故有“十卷楞伽”之名。三、唐实叉难陀译,名《大乘入楞伽经》,七卷,故有“七卷楞伽”之名。
    ②名摩诃摩底。《楞伽经》之会座一会之上首也。
    ③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为六道。
    ④六亲,父、母、兄、弟、妻、子也。
    ⑤“由人食肉”句,束上文,开下文,言所以杀害众生者,因人欲食肉耳。
    ⑥言无肉可食,则求买于各处。以上就食肉者言。
    ⑦言杀众生而卖肉者,为欲求财,故为买肉者杀众生也。
    《涅槃经》云:①杀罪有三,谓下、中、上。下者,蚁子乃至一切畜生,是名下杀,堕于地狱、饿鬼、畜生,具受下苦。何以故?是诸畜生,有微善根。是故杀者,具受罪报。中杀者,从凡夫至阿那含,②是名为中,堕三恶道,具受中苦。上杀者,父母乃至阿罗汉、辟支佛,③是名为上,堕于阿鼻大地狱中,④具受上苦。
    ①《涅槃经》,北凉昙无谶译。
    ②阿那含,又名不还、不来,断尽欲界烦恼之圣者也。小乘四果,曰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此第三果也。
    ③阿罗汉,又名杀贼,一切思惑断尽,声闻乘之极果也。因其能断见思惑尽,故名杀贼。辟支佛,旧译缘觉,新译独觉。
    ④阿鼻大地狱,地下最底之地狱。余之大地狱,重叠其上。
    《经律异相》云:①世尊曰,虽睹女人,长者如母,中者如姊,少者如妹,如子如女。当内观身,②念皆恶露,③无可爱者。外如画瓶,④中满不净。观此四大,⑤因缘假合,⑥本无所有。⑦
    ①《经律异相》,兵五十卷,梁僧旻宝唱等集。就经、律二藏中录其粹语而成之。
    ②推想女人之身也。
    ③恶,憎厌之义。露,津液之义。恶露者,人身之津液也,如脓血尿屎等。《观心方》云:恶露者,血也。
    ④画瓶,彩色所绘画之瓶也。
    ⑤四大者,地大、水大、火大、风大也。地大性坚,能支持物。水大性湿,能收摄物。火大性暖,能调熟物。风大性动,能生长物。此四者造作一切之色法。《圆觉经》云:妄认四大为自身相。
    ⑥僧肇曰:前后相生,因也。现相助成,缘也。诸法要因缘相假,然后成立。
    ⑦《原人论》,此身但是众缘假和合相,元无人我。
    《大方便经》云:①佛告阿难,②人生世间,祸从口生,当护于口甚于猛火。猛火炽然,能烧一世;恶口炽然,烧无数世。猛火炽然,烧世间财,恶口炽然,烧圣七财。③口中之舌,凿身之斧,灭身之祸。
    ①《大方便经》,为《大方便佛报恩经》之略名,又名《佛报恩经》,失译人名。
    ②阿难,为阿难陀之略称。译为欢喜、庆喜。斛饭王之子,提婆达多之弟,佛之从弟。十大弟子之一也(十大弟子,富楼那、大迦叶、迦旃延、舍利弗、优婆离、罗睺罗、须菩提、阿那律、目犍连、阿难)。
    ③圣七财,即七圣财。《宝积经》四十二:云何圣财?谓信、戒、闻、惭、愧、舍、慧如是等法,是谓七圣财。彼诸众生不护此,故名极穷。
    永嘉觉禅师①《永嘉集》②曰:贪、瞋、邪见,意业。妄言、绮语、两舌、恶口,口业。杀、盗、淫,身业。夫欲志求大道者必先净修三业,然后于四威仪中渐次入道。③乃至六根所对,④随缘了达。⑤境智双寂,⑥冥乎妙旨。⑦
    ①师,永嘉人,姓戴氏。早岁出家,遍探三藏,精天台止观圆妙法门。于四威中,常冥禅观。
    ②师著《禅宗悟修圆旨》,自浅至深。庆州刺史魏静,辑而成篇,名《永嘉集》。
    ③四威仪,即下文所云之行、住、坐、卧也。
    ④眼、耳、鼻、舌、身、意为六根。根之所对者六尘。六尘者,色、声、香、味、触、法也(根尘各六,名十二处)。
    ⑤一物之生,其亲者、近者为因,远者、疏者、加入者为缘。
    ⑥智,四智也。第八阿赖耶识转为大圆镜智、第七末那识转为平等性智、第六意识转为妙观察智、眼耳鼻舌身五识转为成所作智。既转识成智,故境智双寂。
    ⑦与佛所以垂教之妙旨合也。
    云何净修身业?深自思惟行、住、坐、卧四威仪中,检摄三愆,①无令漏失。②慈悲抚育,不伤物命。水陆空行,③一切含识,④命无大小,等心爱护。⑤蠢动蜎飞,⑥无令毁损。危难之流,殷勤拔济。方便救度,皆令解脱。
    ①三愆,即贪、瞋、邪见。
    ②漏,疏漏也。失,过失也。
    ③此空行非指修空法之二乘及大乘之佛菩萨言,乃指鸟与飞虫等言也。
    ④一切含识,即一切有情。《行事钞资持记》上四之一:心依色中,名为含识。
    ⑤等心,平等之心也。
    ⑥蜎,虫行貌。
     于他财物,不与不取。①乃至鬼神随有主物,②一针一草,终无故犯。贫穷乞丐,随己所有,敬心施与,令彼安隐,③不求恩报。作是思惟——过去诸佛,经无量劫,行檀布施,④象马七珍,⑤头目髓脑,乃至身命,舍而无吝;我今亦尔,随有施与,欢喜供养,心无吝惜。
    ①非与不取也。
    ②鬼神必有所主之人,方得有庙殿器物,故曰鬼神随有主物。
    ③“隐”字即“稳”字之通用。《文句记》十四:不为五浊八苦所危,故名安;日倒暴风所不能动,故名稳。
    ④檀,即檀那,施主也。《大乘义章》十二:以己财事分布与他,名之为布。惙己惠人,名之为施。
    ⑤七珍,即七宝。《法华经·授记品》: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真珠,玫瑰合成。
    于诸女色,心无染著。凡夫颠倒,为欲所醉,耽荒迷乱,不知其过。如捉花茎,不悟毒蛇。①智人观之,毒蛇之口,熊豹之手,猛火热铁,不以为喻。铜柱铁床,焦背烂肠,血肉糜溃,痛彻心髓。②作如是观,唯苦无乐。革囊盛粪,脓血之聚,外假香涂,内唯臭秽,不净流溢。虫蛆住处,鲍肆厕孔,③亦所不及。智者观之,但见发毛爪齿,薄皮厚皮,肉血汗泪,涕唾脓脂,筋脉脑膜,黄痰白痰,肝胆骨髓,肺脾肾胃,心膏膀胱,大肠小肠,生藏熟藏,屎尿臭处,如是等物,一一非人。识风鼓击,④妄生言语。诈为亲友,其实怨妒。败德障道,⑤为过至重。应当远离,如避怨贼。⑥是故智者观之如毒蛇想,宁近毒蛇,不亲女色。何以故?毒蛇杀人,一死一生。女色系缚,百千万劫,种种楚毒,苦痛无穷。谛察深思,难可附近。
    ①毒蛇,以喻地、水、火、风四大。《维摩经·方便品》:是身如毒蛇。
    ②自铜柱铁床以下,皆地狱中种种刑。今以喻女色。
    ③鲍,鲍鱼也。《家语》: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厕,圊溷也。今曰便所。
    ④识指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等而言。谓心之为患,如风之鼓击也。
    ⑤障,烦恼之异名。烦恼能障碍圣道,是名为障。《大乘义章》五本:能碍圣道,说以为障。
    ⑥怨贼,谓害人之命,夺人之财者。《维摩经·方便品》:是身如毒蛇,如怨贼,如空聚。《佛遗教经》:心之可畏,甚于毒蛇、恶兽、怨贼。
    是以智者切检三愆,改往修来,背恶从善。不杀不盗,放生布施。不行淫秽,常修梵行。日夜精勤,行道礼拜,①归凭三宝,②志求解脱。于身命财,修三坚法。③知身虚幻,无有自性。色即是空,谁是我者。一切诸法,但有假名,无一定实是我身者。四大五阴,④一一非我,和合亦无。内外推求,如水聚沫,浮泡阳焰,芭蕉幻化,镜像水月,毕竟无人。无明不了,妄执为我。于非实中,横生贪著。杀生偷盗,淫秽荒迷。竟夜终朝,矻矻造业。虽非真实,善恶报应,如影随形。作是观时,不以恶求而养身命。应自观身,如毒蛇想。为治病故,受于四事。⑤身著衣服,如裹痈疮。口餐滋味,如病服药。节身俭口,不生奢泰。闻说少欲,深乐修行。故经云:少欲头陀,善知止足,是人能入圣贤之道。何以故?恶道众生,⑥经无量劫,阙衣乏食,叫唤号毒,饥寒切楚,皮骨相连。我今暂阙,未足为苦。是故智者,贵法贱身,勤求至道,不顾形命。是名净修身业。
    ①向右方,旋绕佛之周围而行,名曰行道。此乃敬礼佛之仪式也。《万善同归集》曰:行道一法,西天偏重绕百千匝,方施一拜。经云:一日一夜行道,志心报四恩,如是等人,得入道疾。《无量寿经》曰:行道进德。
    ②《观无量寿经》:恭敬三宝,奉事师长。一切之佛陀为佛宝,佛陀之说教法为法宝,随其教法而修业者为僧宝。佛,觉知之义;法,法轨之义;僧,和合之义也。
    ③身、命、财三种,谓之三坚法。
    ④五阴即五蕴。详下。
    ⑤衣服、饮食、卧具、汤药,谓四事。又房舍、衣服、饮食、汤药,亦名四事。《法华经·安乐行品》:衣服、卧具、饮食、医药。《无量寿经》下:常以四事供养,恭敬一切诸佛。
    ⑥恶道,指三恶道言,即地狱、饿鬼、畜生之三道处。《梵网经》:堕三恶道中,二劫三劫,不闻父母、三宝名字。
    云何净修口业?深自思惟口之四过,①生死根本,②增长众恶,倾覆万行,递相是非。是故智者欲拔其源,断除虚妄,修四实语:正直、柔软、和合、如实。此之四语,智者所行。何以故?正直语者,能除绮语。柔软语者,能除恶口。和合语者,能除两舌。如实语者,能除妄语。正直语者有二:一、称法说,令诸闻者,信解明了。二、称理说,令诸闻者,除疑遣惑。柔软语者亦二:一者,安慰语,令诸闻者欢喜亲近。二者,宫商清雅,令诸闻者爱乐受习。和合语者亦二:一、事和合者,见斗诤人,谏劝令舍,不自称誉,卑逊敬物。二、理和合者,见退菩提心人,殷勤劝进,善能分别,菩提烦恼,平等一相。如实语者亦二:一、事实者,有则言有,无则言无,是则言是,非则言非。二、理实者,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如来涅槃常住不变。③是以智者行四实语。观彼众生,旷劫已来,为彼四过之所以颠倒,沉沦生死,难可出离。我今欲拔其源,观彼口业,唇舌牙齿,咽喉脐响,识风鼓击,音出其中,由心因缘,虚实两别。实则利益,虚则损减。实是起善之根,虚是生恶之本。善恶根本,由口言诠。④诠善之言,名为四正,诠恶之语,名为四邪。邪则就苦,正则归乐。善是助道之缘,恶是败道之本。是故智者要心扶正,实语自立。诵经念佛,观语实相。言无所存,语默平等。是名净修口业。
    ①两舌、恶口、妄言、绮语,为口之四过。
    ②即轮回之根本也。
    ③如来为佛十号之一。如真如也,乘真如之道,从因得果而成正觉,故名如来。是真身如来也。贤首《心经略疏》:涅槃,此云圆寂,谓德无不备称圆,障无不尽名寂。《涅槃经》二十七: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来常住,无有变易。
    ④言诠,一作言筌,言语之迹象也。诠,具也,谓具说事理也。
    云何净修意业?深自思惟善恶之源,皆从心起。邪念因缘,能生万恶。正观因缘,能生万善。故经云:三界无别法,惟是一心作。当知心是万法之根本也。云何邪念?无明不了,①妄执为我。我见坚固,贪瞋邪见,横计所有,生诸染著。故经云:因有我故,便有我所。因我所故,起于断常六十二见。②见思相续九十八使。③三界生死,轮回不息。当知邪念,众恶之本。是故智者制而不随。云何正观?④彼我无差,色心不二;菩提烦恼,本性非殊;生死涅槃,平等一照。故经云:离我我所,观于平等。我及涅槃,此二皆空。当知诸法,但有名字。故经云:乃至涅槃亦但有名字。又云:文字性离,名字亦空。何以故?法不自名,假名诠法。法既非法,名亦非名。名不当法,法不当名。名法无当,一切空寂。故经云:法无名字,言语断故。是以妙相绝名,真名非字。何以故?无为寂灭,至极微妙。绝相离名,心言路绝。当知正观,还源之要也。⑤是故智者正观因缘,万惑斯遣。境智双忘,心源净矣。是名净修意业。
    ①《本业经》上:无明者,名不了一切法。《大乘义章》二:于法不了,为无明。又曰:言无明者,痴暗之心,体无慧明,故曰无明。
    ②有情之身心,限一期而断绝之见,是名断见。反是身心共常住不灭之见,是名常见(言吾人以一世为期限,死后则我体断灭,别无灵魂之存在,物质与灵魂俱灭,故名断见。反是则以为身体与灵魂,物质与灵魂俱不灭,故名常见)。为五恶见中之第二。是名边见(谓偏于一边之见也)。《涅槃经》二十七:众生起见凡有二种。一者常见,二者断见。如是二见,不名中道。无常无断,乃名中道。《六品般若经·佛母品》:开十四难为六十二见,先色蕴。有常等之四句。一、色常;二、色无常;三、色常无常;四、色非常非无常。此外受想行识四蕴亦然,如受蕴:一、受常;二、受无常;三、受常无常;四、受非常非无常也。余类推,合成二十句。此计过去之五蕴也。又计色有有边无边等之四句。一、色有边,为于空间之十方上下有边际穷极也。二、色无边,与上述相反,即于十方上下无边际穷极也。三、色有边无边。四、色非有边非无边。其他受、想、行、识四蕴亦然(如受蕴,一、受有边;二、受无边;三、受有边无边;四、受非有边非无边),合成二十句。此为现在之五蕴所执也。又色有如去不如去等之四句。一、色如去,为人来生于此间如去,至后世亦是如去也。二、色不如去,为过去无从来之所,未来亦无所去也。三、色如去不如去,身神和合而为人,死后神虽去而身不去也。四、色非如去非不如去,与第三适相反。此外之四蕴亦然(即受、想、行、识四蕴,见上述),合成二十句。此为未来之五蕴之所见也。三世合成六十句,再加身与神同,身与神异之二见,总共六十二见。此六十二见,为断常有无之边见也。此为尚有异说,兹从略。
    ③使为烦恼之异名,《俱舍论》以见思之惑立九十八使。以贪、瞋、痴、慢、疑、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禁戒取见之十惑,名为本惑。此为名之为随惑。
    ④正观对邪观之称,观与经合,则称正见,名为正观。《观无量寿经》:作如是观者,名为正观。
    ⑤转迷入悟,谓还源。《止观》五下:还源反本,法界俱寂,是名为止。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