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讲唯识,先要知道唯识所破的法是什么。唯识是破小乘的,所以对于小乘教法,应该知道一个大概,因此先把整个的佛法,概括地说一说。什么是佛法?如何才是学佛人?
凡是佛法,必合于几个条件,合于这几个条件的言教,就是佛法。这几个条件叫做法印。
(一)三法印
有说三法印的,谓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有说四法印的,再加上有漏皆苦。
这四句话,只有佛法如此说,凡是外道决不如此说的。诸行无常,不但大乘说诸行无常,就是小乘承认有极微,也说他是刹那生灭的,不说有为法常住。可是佛法,必说诸行无常,说有常住之行者,便非佛法。大小乘通说有漏世间有三种苦:苦苦、坏苦、行苦。苦苦是一切有情都知道的。坏苦,凡夫就多不知道了,口头尽管说知道乐必有苦,但是乐境当前的时候,哪一个凡夫又能拒绝了不接受,说这是苦呢?不唯不能拒绝,反用尽心力去追求这个坏苦。至于行苦,更不能知道了,所谓行苦,就是有情受烦恼惑业的拘束,不能自由的苦。随着自己所造的福、非福、不动三业,漂流生死,永无了期。外道有知道坏苦的,如中国老庄的不贵难得之货而求无为,印度数论的观察自性,胜论观实德业。但是,他们也不过造些不动业而已!即使成就禅定,仍在三界之内,决没有知道有漏皆苦的。
大小乘通说涅槃寂静。凡夫是决不会说涅槃寂静的,外道最高,只说禅定,至非非想处,没有说到涅槃的。
大小二乘都说无我,大乘具说二无我,小乘但说人无我;但较高一点的经部也说法无我。凡夫和外道,执著有法我不必说了;就是人无我,也不会说的。
这四法印,就是佛法的条件,合乎这四个条件的言教,就是佛法。如何才是学佛的人呢?最初是用四法印做标准,得到四法印的知见的人,便算是学佛法的人。但是这样的人是很少的。
(二)三皈依
依着阿底峡尊者的教授,就用三皈依来印学佛的人,凡是得到归依体的人,都是佛弟子;没有三皈依的人,就使他读尽三藏十二部圣教,只是当学说研究研究,不算是学佛的人。
(三)四宗之见
其次西藏所传,对于佛法的四大宗派,要得到一派的知见。四大宗有大乘二宗、小乘二宗。大小乘知见的差别,就是小乘只说人无我;大乘兼说法无我。大乘不许有对境外色,小乘许有对境外色。小乘又分有部和经部,他们的见解大体有三种不同:一是四谛的解释,二是三世法的有无,三是四大的是否实有。有部说二谛,凡一法用观慧去分析之后,遂失去它先有之相的观念者,便是世俗谛;如一张桌子,斫成几块,不会还是“桌子”,不会再起桌子“观念”,这一类的法便是世俗谛。若一法分析之后,不失它先有的观念,便是胜义;例如青色,无论分析的如何微细,青相不会失掉,不会另起别色的觉念,这便是胜义谛。
经部的胜义谛,指有自性不待名言安立的法;世俗谛,指无自性要待名言安立的法。胜义谛是有为,可以表诠及契证;世俗谛是无为,唯可以遮诠显示。不唯与有部不同,也和大乘二谛恰恰相反。
有部说极微实有,刹那生灭,是地水火风、色香味触四大四尘和合成的,显色实有,形色也实有。经部说极微只是色香味触和合成的,地水火风四大也是以四微为体,只许显色实有;形色便是假有。
有部说三世之法,皆是实有。他说没有“过去”的因,“现在”是谁的果;没有“未来”的果,“现在”是谁的因。若无实有的“过去”,则因果都没有了。故说实有过未之法。经部说实“过去”、“未来”的法不是实有。过去的因若是实有,何以说已经过去?未来的果若是实有,即不须再为生起,更无须现在的法作因了。说过未是实有,便坏因果。即此现在之法,观待过去法,说它是果;观待未来法,说它是因;不待过未实有,自成因果。这是小乘两宗差别的大概。至于大乘唯识宗,不唯说过未不是实有,现在的对境外色,也不是实有,唯是识上所现的影像罢了。
中观宗师即用唯识破外境的方法,破他内识实有之说,连识也不承认是实有。学佛的人,对于这四宗的知见,必要得到一宗。在大乘各宗不属于中观,必属于唯识,就是修净土,学禅宗,也不能例外。属不属于某一宗的人,要看这人,有没有那一宗的知见,不是看他读未读那一宗的书。没有得到一宗知见的,就把三藏十二部读完,都不算属于某一宗的人。故是否某宗之人,当以有无彼宗之知见而判别审定了。
凡学佛人之正见,在大小乘四宗之内,必属于一宗,就是在婆沙、经部、唯识、中观四宗的知见,必须得到一种。就是修密宗的人,也不能例外的。龙树、无著,不必须说了,例如莲华生大师是中观的“知见”,阿底峡尊者也是中观“知见”,金洲大师、馨底跋大师等,则是依唯识的“知见”,修密法了。凡是大乘人,总须采此二宗见解之一为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