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说 《唯识三十颂》悬论 十、中观宗大意

作者:出处:
分享到:

     
    现在要说一说中观的大意。中观和唯识的大不同处,便是唯识说境无、识有,中观说要说没有实境,便该识也非实有;没有所取的实境,便也没有能取的实在的识。要说有实识,也该有实境。
    中观不唯说识非实有,真如也非实有。真见道时,正智才能缘真如;但是见道时,实无真如可见,不过证知诸法皆空而已。能所取相皆没有,何有实体的真如呢。真见道时,现观真如而不见真如,则真如亦是由比量安立的了。我们为什么不信现量,去信比量呢?
    唯识宗人,总爱把中观的见解,拉到唯识里去。所以说,若执唯识实有,亦是法执。在四加行道中,暖、顶、忍、世第一四个分位中,暖位观所取空,顶位亦观所取空。忍分下、中、上三位:下位印所取空,中位观能取空,上位印持能取空;世第一双印二空。其分位是否如此,因为十几年来未看唯识,不大记得清楚了。总之,唯识的结果,是认为唯识亦非实有,才入见道的。唯识的前半段说识实有,后半段说识空。他若要说有,就把前半段搬出来;若要说空,又把后半段搬出来。总说要唯识说的空,才是了义;般若说的空,便是不了义。因为他是第二时的教,又须得下解释。但是佛最后说,顺清净,违不清净,是名清净。这句话是否须解释呢?若须解释,是不是不了义教呢?若是不了义教,是不是第三时教呢?
    总之,中观和唯识的争论太多,中观内部的争论也不少。佛护论师解释“诸法不自生”句,未立比量,未加简别。清辩论师,举出他的三个大过,又自己发挥了一大篇意思。到月称出来,又把清辨推翻,说清辨所举佛护的三过,并不成过,清辨自己才有过失。中国因为只译了一家的典籍,所以少些争论,其实中观内部,也很不一致的。
    又清辨派和月称派不同之点,谓就胜义,清辨亦不许有自性和自体,但在世俗中则说有自性。这一点执著,和唯识宗所说的有自性相似;但是唯识宗的有自性是就正智所得而立,此则是以世俗量所得而立的,那么在清辩论师等的意思,是觉着这宇宙万有的诸法,若以胜义的正智观察,虽没有一丝儿自性可得,但是以根现量等诸世俗量观察,则须得到一点自性才好安立。假若这一点自性也不承认,则宇宙万有诸法,理应杂乱混淆,又何能够这样井井有条毫不紊乱呢?又诸根现量,既可名之为量,则应是没有错误;其于境之错不错误,也非是单就境的现相上说,是于观察此心所见的彼境之相和他的体性,有无错误;倘境的体性是白色而识自见他为黄色,或境是固体而见为动体,或境非某事物而见为某事物,这都是所见的境的相不称其体,这是错误!由境的体相错误的关系,其能缘的识当然也是错误的识,那就不合乎是量的条件了。故安立诸根识为量,就须要他对于境的体性上没有一点错误才可,能缘的识既无错误,则所缘境的自性当然是有了。
    在月称论师的意思大不为然,境上虽没有一点自性,但由有情无始以来的无明和妄执的熏习,也可以见为有自性,也可以成立条然不乱的宇宙万法;譬如梦境虽无自性,以虚妄熏习力也能见有井井条然的万有,又如镜中虽无一丝儿的对境自性,但由众缘和合,也能现起条然不乱的种种形色。只要有众缘凑和便能有各种的境界显现,实不须妄执诸法各有自性,然后才能安立万法也。
    今总而言之,在月称派中胜义有,真实有,自性有,自体有,自相有名异义同。无论乎就世俗和胜义,皆不许有,谁若执为如是有,便是法执,皆是错误。清辩论师则把胜义有,真实有,谛实有许为一义,无论乎就胜义和世俗皆不许有,但是他把自性有自相有自体有,收为一类,谓于胜义不许为有,而于世俗则说是有。月称则说即就世俗若执有自性,也是法执,亦无不错误之根现量,凡是凡夫之心识,一定皆被无明染污,于境界之无性真理,皆起错误妄见为有自性,故立诸根识为量者,非就能不能缘境界自性而言,是就所见境相而言;若就境体,则没有不错误之凡夫心识也。此等差别广见于《菩提道次第广论》,及《入中论释》、《辨了不了义论》等,此不繁述。
    四宗的见解已说了大概,四宗的争论很多,各人有各人的知见,要辩起来不是一时辩得通的。讲一宗的见解,只好就一宗的见解来说。我现在讲唯识,就把一切葛藤斩断,承认阿赖耶是实有。有一等人,执著得太厉害,以为只有我的知见才对,别人的知见都不对,这是错误。如果要固执己见,世亲菩萨入小乘,就不应听无著菩萨的劝,回向大乘。提婆菩萨是外道,就不成随龙树菩萨学菩萨。就我本人来说,我学中观,也学唯识,学大乘,也学小乘。在西藏的时候,黄教、红教、白教等等,我都学一学。红教的第五灌顶,我也得到过。但是决不敢说自己知道一点,就拿来顶在头上,看得自己比三十三天还高。这不过就我自己说,不是说各位菩萨,是这样的骄慢。大乘的鄙弃小乘,最利害了。说起《俱舍论》,都说那是小乘,不足学的。其实《俱舍》比唯识、中观尤为细微严密,比大乘论藏,更不容易读。西藏里面,考格西的都是先学《现观庄严论》等书,大约要在十年以上,才讲《俱舍》。所以不应执大弃小,但是不执著之中,还有一个根本丢不掉的,如果一切都要丢掉,龙树、无著等菩萨都算放不下,佛也可以说是放不下了。佛证了道,为甚还要唠叨,说这许多法,不去入他的涅槃呢?
    清辩论师,可以说最执著了。在玄奘法师的《西域记》里,有一段故事,说清辩论师对于《瑜伽师地论》怀疑,到中印度那兰陀寺来找护法菩萨,和他辩论。护法菩萨听到他来,就避到别处去了。清辩论师看其他的唯识论师,都不值得和他辩论,他就发愿要住在世间,一直等到弥勒佛下生的时候再问。他修观音菩萨法,求菩萨加被,使他住世。法修成了,观音菩萨说,我也不能帮助你,我只能教你修一个法,修一个金刚药叉,请他保护你。清辨修得金刚药叉出现,教他一个咒,加持芥子,用这芥子去击开某处的山岩,里面便是阿修罗窟,住在里面,可等到弥勒出世。
    清辨菩萨,如说去做,就住在山岩里,一直要等到弥勒出世,还要问问他为什么《瑜伽师地论》要那样说。你看他执著到什么地步。各人有各人的知见,本来是不能强同的。但是有些人必要说,只有自己说的才对,别人说的都不对。如果道理说不过别人的时候,便把师父找来,“我们师父如何说”。再不,就说哪一个祖师如何说。再不然,把佛的经典搬出来,总没有人敢说不对了。但是佛说的经很多,你可以引这一句经来驳他,他不可以引那一句经来驳你,究竟谁是对的,还是不得解决。我们要驳人,还是据理来驳人好些。
    就是我们信佛,也是信佛说的理,并不是因为是佛,是国王出家,就奉承他。如像陈那菩萨赞佛说:我相信佛,因为佛的教法,最为殊胜,其他的外道都比不上,我并不是有偏心的信佛。又如龙树菩萨赞佛说:我相信佛,因为我越研究别人的道理,越觉得佛的道理真实。在阿底峡尊者,去听馨底巴讲书的时候,馨底巴知道他是月称论师派的知见,便向他竭力发挥唯识,驳斥中观。但是阿底峡尊者,一句没有反对,过后尊者说,他越驳中观,我越觉得中观的道理真实。所以自己有自己的见解,别人的见解,也不去强他抛弃,这是往昔菩萨的态度。
    四宗的知见,总要得到一宗,这是已经说了的。大乘人和小乘人的分别,又在哪里呢?依四宗分别法,前面已经说,大乘具证二空真如,小乘只证人空。但是大乘人、小乘人,并不依此来分。中观宗说:小乘也要证法空真如,才能断烦恼障,才能成阿罗汉的;且证人空、法空,是就证道时而分,大乘人小乘人,并不要等到证时才分的。唯识说:“乃至未起识,求住唯识性。”说乃至二字,可见在未求住唯识性以前,已经是菩萨了。那么从何时起,才是菩萨呢?从发深固大菩提心起。深固有清净、增上、坚固、胜进等义,如《摄大乘论》说。总之有大菩提心,才是大乘人;没有利益众生愿成佛的心,就是小乘人。大小乘人,以有无菩提心来分别,不以所得的知见来分别。没有大菩提心,证了法空真如,还是小乘的罗汉。
    学佛的人,大概都知道般若是佛母吧?经说般若是母,方便是父,发心就是最主要的方便。方便不同,成就的果也不同,这是不共的正因。大小乘都有般若,般若是大小乘的共因,发大乘心,就成佛菩萨;发小乘心,就成独觉与声闻。正如母亲是姓赵的,儿子不一定就姓赵,要跟着父亲姓。父亲姓什么,儿子就姓什么。所以同是般若,与大乘方便和合生出来的儿子,就是佛菩萨,和小乘方便和合生的儿子,就是独觉声闻。
    大乘人行布施,小乘人也行布施,世俗人也能行布施。但是,因为发心不同,发出世心布施,便成出世之因;发世间心行布施,便成世间的因;发大乘心行布施,便成大乘的因;发小乘心行布施,便成小乘的因。持戒、忍辱等莫不如是,所以说六度皆要有菩提心为所依,没有菩萨心为所依止,便不得谓之波罗蜜多了。
    学佛人只要有菩提心,不问他所得的知见如何,皆是大乘人。没有菩提心,终是小乘,或是世间的常人。就拿我学密宗来说罢,密宗当然是大乘法了。若我学密宗的时候,作这样发心说:我修密宗,为的当了阿阇黎,好给人灌顶,多得些供养。或者为的求长寿,或者为求少生病,这样发心修密法,这密法成了世间密法了。又如往年在北平,有人劝我闭关念佛,我想我为什么要闭关呢?为的要人家说那个法师是闭过关的,好多得些利养恭敬,那么,我念的不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所念的都是利养恭敬、利养恭敬了。这样念佛,就是念的世间佛。后来我也没有去闭关,没有去念利养恭敬的佛。
    有些人说:“佛说六度当中,随便一度,皆可摄其他五度。有了般若,自然就具足布施、持戒及菩提心等。”西藏有一种说法,谓在曼达罗里头倒一点牛粪水进去,就是布施。布施里就有般若,也就有菩提心,那么也不须发菩提心,也不须修般若,只天天倒点牛粪水好了。故当知六度一一之中,皆互有余五度者,是指能如是修的人之行而说。故此论说,地前菩萨于一行中只能修一行,地上菩萨于一行中能修诸行,八地以上于诸行中乃能具修诸行。不要执著经的一句话为根据,便不问自己的程度如何,妄谓我于一行之中而修诸行。作那种按着耳朵偷铃子,自欺欺人的修持要紧!
    (游隆净记)
    (原载《海潮音》民国三十七年第十九卷第二、三号)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