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游访,志在参师求道,磨炼身心。良以人命无常,生死大事,故虽登山临水,而不爱游观。历涉古迹名胜,而未加详考者,恐被分心,难以入道也。是以行云流水,拔草瞻风,旷野荒郊,不避酸风苦雨;深山大谷,哪怕带月披星,及至山中习静,触境逢缘;苍松古柏,全露本地风光;鸟语花香,尽是当人自己。斗笠可以扬眉,草鞋亦能吐气。
然人事无常,丙午息足金山之念佛楼,徐淮海发生水灾,济南上人衔义会之命,劝余往勘灾区。嗣于北鼎云台,许愿重修,及南鼎紫云山。丁未视察春赈,顺游嵩岳,冬回金山。戊申设公账房,一切自备,先修紫云正殿。夏住九华,与性莲上人结茅于华台山。已酉春返里,重造紫云佛殿,新装海岛、二十四诸天、四大菩萨、十八罗汉,仍回金山过冬。庚戌春返刘,创建紫云藏经阁、千华台、请藏经、图书馆、阅经室、善书报社,设念佛堂,立放生会。辛亥春,紫云三元大帝装金,新添佛神等像百余尊,修理全山各殿,油漆一新。大工告竣,统交住持。所欠百余千文,由余负责归还,与紫云无关。此愿了矣,云水而去。
民元,拟入山而未果,阻于沪上。复又混迹风尘,历境验心。彼时中外人士,避乱申江,具有道德思想者,颇不乏人。为英雄之退步,作圣贤之入门。月霞法师、狄楚青、沈子培、濮一乘、陈彦通、姬佛陀、罗迦陵及余等,提倡佛学,设立讲经会,于哈同花园,推余办理其事。中外男女听众,至千百余人。
狄公与黎端甫、濮陈诸君倡办佛经流通,刊行《佛学丛报》,邀余相助。时李正刚、欧阳渐、蒯若木、濮一乘诸公办佛教会,旋由寄禅和尚及诸山长老议设佛教总会。余为之介绍联合,并与谛闲法师、陈介石、王采臣、黎灿阶、程靖武及各国宗教家——梅殿华、李佳白、李提摩太、南条文雄、冠赛林诸公设立世界宗教会,推余理事。余参加各会,纯尽义务,故此小半游访,大半在沪。
彼时初将《名山游访记》登载《佛学丛报》。至十二期,李梅庵、樊云门、刘朴生、魏梅荪诸先生劝编成册。自知文意不驯,讵敢遽灾梨枣?惟旷观世界,人心日下,有名必争,有利必夺。余感于此,故辄贡其愚忱也。夜阑人静,检点身心,自问见利虽不贪恋,而无形中难免图名。且尘俗习气,日熏于识,实无把握,令其不受。
终以沪上,不惯久居,民三春,复去之北游,远离尘嚣,云水飘飘,襟怀荡荡,名利不能缠,五欲不能缚。五台度夏,协助恒修。乘参二师,设立广济茅篷下院,开单结众。息足修持,终南经冬。山中诸宿邀余建造普同塔,创立念佛堂。
迨民六京津水灾,由狄楚青、王一亭诸公电邀出山,勘灾至沪,与狄王二公、程雪楼、应季中盛府、朱葆三、虞洽卿诸先生奔走联合。谛、印二师及江浙诸山,组织佛教慈悲会,推余助理其事。
次春陪同冶开上人,京津放赈,余办总务。事毕返申,简玉阶、许止净诸公屡促,将游记编册。仍未许行世,即返终南。关中大乱,由他处绕道泰山度岁。次正南行,礼六祖,朝迦叶,后由鸡山归里,扫墓。经李柏农长者邀往苏杭开办道场,未许其愿。因劝就里办归女道场,并提倡佛学,普度众生,扫除习弊,忏悔我等有心无心之过愆,定名贞节净土院。鸠工建筑,开办收容,旨在上报四恩,下资三有。
嗣后叠遭水旱卤蝗等灾,发愿救济,稍尽绵薄。刹那之间,忽又十余载矣。其间复经简玉阶、沈惺叔、王一亭、李柏农,共交银二千元,嘱将初次行脚参访,追忆略记,增补于后。
尘事卒卒,延至于今。奈年事衰颓,精气两伤,所记片段,较前差脱益多,然又不得不了此因缘,与前编一并付印,以副简、沈、王、李诸公之愿。
吁!余详细检点,参学未彻,利济未周,人事不知,名过其实。一生蹉跎,惭愧无地。数十载山林田野,石火电光,刹那过矣。故俟此编出世,诸缘已就,即欲送尸入山,了此一身,方满本愿也。
终南侍者鹤年高恒松谨识于云溪大觉精舍
民国三十二年初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