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禅学思想史》 第十章 中国禅学思想的衰微 第四节 禅门的颓败与禅学的没落

作者:出处:
分享到:

 
    一、禅门的颓败

    禅学在中土的发展,经过不断中国化而在中土形成了禅学宗派。隋唐时期禅宗的创立和唐末五代禅宗的繁兴,也使禅学得到了空前的发展。随着整个佛教在入宋以后的逐渐衰落,禅宗也日益走上了下坡路。明清时期,禅宗更是出现了颓败的情景。

    明代的笑岩德宝就对当时禅宗的窳滥情况表示了不满,他在《笑岩集》卷三《示众》中特别揭露了一些禅师的装模作样:“每诲人曰,本具现成,逮究其旨,又不了了;或诫学者,作工夫当绵密,如鸡抱卵,宁有间断乎?及自于泛常造次之际,略无所据,率然忽略;或自言所得甚深,靡不了了,倘有叩问佛祖古宿纲要,总皆罔知。”无明慧经的《自赞》中也有这样的话语:“有时将自己亏,有时把他人骗。”“不是欺地,便是瞒天,撞着个作家挨拶,便云是教外别传!”这显然也是有感而发的,这可以他的弟子元来的感慨来证之。元来明确地说:“诸昆仲,近时禅道凋零,人心狂悖,天下无真正知识导引后来,亦无真正学人参询善友。宾主相见,各负胜心。……或大骂一场,谓之直捷,谓之险峻,谓之接机。……或盲加几棒,或竖指擎拳,或乱伸问答,谓之痛快,谓之流通。或藏眼闭目谓之禅,摇唇鼓舌谓之悟。……如此邪辈,是处皆然!”元来认为,禅宗发展到如此地步,实在令人“发竖心寒”,因此,他“恨不能以智锋慧刃,扫除魔党!”①元来的同门元贤也在《续寱集》中对当时禅门的颓败现象作了深刻的揭露。他说:“近世禅者,多是大言不惭。不守毗尼,每自居于旷达;不持名节,每借口于圆融。迨一旦逐势利,则如饿鬼觅唾!争人我,则如恶犬护家!”更有甚者,近日禅人,“惟相与学颂古、学机锋过日。学得文字稍通、口头稍滑者,则以拂子付之,师资互相欺诳。……不特此也,曾见付拂之辈,有癫狂而死者,有罢道还俗者,有哨聚山林劫掠为事者。他如纵姿险恶、为世俗所不齿者,在在有之。灭如来种族,必此辈也。呜呼危哉!”

    清世宗雍正在一道《上谕》中也指出了当时禅门的颓败。他说:“今溥天之下,万刹万僧,万僧万拂,师以盲传,弟以盲受。人人提倡宗乘,个个不了自心。岂不使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垂绝如线。……甚至名利熏心,造大妄语,动称悟道,喝佛骂祖,不重戒律,彼此相欺,卖拂卖衣,同于市井!……一盲引众盲,相牵入火坑!”……至宗徒愈盛,而宗旨愈泯矣!”禅门出现的颓败情况,更加促使禅学走上了没落。

    二、禅学的没落

    明清时期的宗门与禅学,确实如雍正《上谕》中所说的,由于宗门出现的窳败,使得宗门的规模愈盛大,禅学的宗旨愈泯没。从整个明清时期的禅学来看,无论是临济宗还是曹洞宗,思想上都没有多大的发展,也没有出现什么有名的禅学思想家。这个时期的禅学,只是继续发展了入宋以后形成的一些特点而已,而这些特点的进一步突出,也正是禅学日趋没落的一个标志。

    首先,“不立文字”的禅进一步文字化乃至义理化,各种灯录、语录仍继续大量出现,除玄极的《续传灯录》、瞿汝稷的《指月录》、如卺的《禅宗正脉》和《缁门警训》、通容的《五灯严统》、黎眉的《教外别传》、超永的《五灯全书》、性统的《续灯正统》、聂先的《续指月录》等较重要的著作外,还有上百种禅师语录汇集流通于世。无明慧经与汉月法藏对“话头”、“禅机”的义理化解释,标志着“禅”个性的日益消失。元贤“文以载道”的提出,不仅表明“不立文字”的禅转向了对文字的依赖,而且表明禅还为此找到了理论根据。明末士大夫的逃禅,在扩大禅影响范围的同时,也推动了禅的进一步文字化和义理化。

    其次,禅与教进一步融合,禅教一致论不仅仅是一种理论,还成为现实的一种实际反映。明初“第一宗师”楚石梵琦曾明确提出:“教亦何曾异禅?……禅亦何曾异教?教是佛口,禅是佛心。……更分什么禅拣什么教?”正是基于这种看法,慧经门下的元来和元贤不仅引经据典来说明禅与教相合,而且还依教说禅、依禅讲经,甚至通过注疏佛典来阐发佛义。元来还专门著有《宗教答响》五卷,从理论上来说明宗教合一之旨。禅师的注经讲经,充分反映了明清禅学的衰退,若不藉教已不足以维持禅了。

    再次,在诸宗融合、宗教归净的佛教发展大趋势中,禅师的归心净土也是禅学没落的重要标志。元明清时期比较著名的禅师,几乎都是禅净合一、禅净双修的倡导者。例如中峰明本及其弟子天如惟则都把念佛与参禅结合起来,力主念佛与参禅不二。惟则曾说:“参禅为了生死,念佛亦为了生死。参禅者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念佛者达惟心净土,见本性弥陀。既曰本性弥陀,惟心净土,岂有不同哉?”惟则的《净土或问》甚至把念佛说成是禅者必修的功课,难怪有人称他是阳禅而阴净。楚石梵琦的《净土诗》也积极劝人念佛:“一寸光阴一寸金,劝君念佛早回心。”元来则从理论上说明“净土即禅,禅即净土”,论证了“禅净无二”。禅净兼修,禅净融合,这并不自元明清始,而是宋代以来佛教发展的一种趋势,但明代以后的禅净合一显然进一步使禅归向净土而丧失了本身的特色。楚山绍绮、空谷景隆和笑岩德宝等在倡导念佛禅时,都以念佛取代了参禅,景隆甚至明确提出“不用提话头,不用参公案”,“念佛一门,捷径修行之要也。……惟净土可归,念佛可恃”。禅的归向净土,既是禅学没落的结果,同时也导致了禅学的进一步没落。

    最后,在禅儒一致、三教合一的思想文化发展趋势中,禅学完全丧失了它的独立性而走向没落。三教合一的思潮发端于佛教初传与道教初创时期,至唐末五代以后,以儒学(理学)为主的三教合一成为中国学术思潮发展的主流。在这种思想文化发展的大潮流中,元明清时期的禅学一方面在佛教内部进一步加强与教净律的结合,另一方面也进一步对儒道等传统思想文化加强了融合。特别是由于宋明理学被定于一尊,禅学更加主动地依附于理学,并在融会儒佛的过程中把自己融化到了儒学中去。早在无准师范那里,就提出了“三教圣人,同一舌头,各开门户,鞠其旨归则了无二致”。其弟子雪岩祖钦则进一步论证了“圣人之道与如来之道,同一道也,未尝二也。圣人之道则率性,如来之道则见性。……虽率与见异,而性则同也。”到了元贤那里,禅教儒道就同归于一“理”了。在元贤为“会通儒释”而作的《寱言》中专门从理论上论证了“理外无教,故教必归理”。“归理”的结果也就是禅学自身的没落。

    总之,佛教内部的禅净教合一和佛教同儒道的归一是元明清时期整个佛教和传统思想文化发展的基本特点。这一特点,在明代四大高僧(云栖袾宏、紫柏真可、憨山德清、蕅益智旭)那里也有充分的体现。这种特点既反映了禅学的衰落,也是禅学衰落的重要原因。明代“合三教为一”的“阳明禅”的出现,清代汉学的复兴,乃至今文经学的继起,终于导致了中国禅学的完全衰歇。当然,这里所说的“中国禅学的完全衰歇”只是就禅学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文化思潮而言,至于禅学的文化精神,由于融入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之中而至今仍产生着一定的影响,这也是值得重视的。

    ①  以上引文均见《无异元来禅师广录》。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